
ICS 65.140
CCS B 47 22
吉
林 省 地 方 标 准
DB22/T 3672—2024
长白山中华蜜蜂保种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breed conservation of Changbaishan
Chinese Bee
2024-11-27 发布
2024-12-27 实施
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 发 布
DB22/T 367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吉林省畜牧业管理局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庄明亮、李志勇、李剑飞、王志、牛庆生、葛蓬、郝京玉、迟永娟、王新明。
I
DB22/T 3672—2024
长白山中华蜜蜂保种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确立了长白山中华蜜蜂保种程序,规定了长白山中华蜜蜂选种、保种、保种效果监测的操作
指示,描述了档案记录的追溯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长白山中华蜜蜂的种源保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1673 畜禽微卫星DNA遗传多样性检测技术规程
DB22/T 887 长白山中华蜜蜂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长白山中华蜜蜂 Changbaishan Chinese Bee
原产于中国长白山区的一个中华蜜蜂类型,长白山中华蜜蜂为蜜蜂科,蜜蜂属,东方蜜蜂种。
[来源:DB22/T 887—2011,2.1]
4 保种流程
长白山中华蜜蜂保种流程图如图 1 所示。
1
DB22/T 3672—2024
图1 长白山中华蜜蜂保种流程图
5 选种
按照 DB22/T 887 的要求选种。
6 保种
建立种群组
保种群数量不少于 60 群,根据亲缘关系分成 4 个种群组,每组不少于 15 群,当数量不足或亲
缘关系较近时,补充外缘长白山中华蜜蜂纯种蜂群。
制定保种计划
根据当地气候和实际情况,确定培育蜂王、培育雄蜂、组织蜂王和雄蜂自然交尾或人工授精、世代
交替等操作步骤和程序。
亲本培育
6.3.1 蜂王
每群保留 3 个王台,优先选用保种群内自然王台,不足的人工育王补充。
6.3.2 雄蜂
每群培育 80 只~100 只雄蜂,对雄蜂较多的群提前割除雄蜂蛹,使每群产出雄蜂的数量相当。
交配
6.4.1 自然交尾
2
DB22/T 3672—2024
在育王季节,将整个父母种群组放入隔离交尾场,使所有的处女王随机地和种群组内各群雄蜂交尾。
6.4.2 人工授精
每个种群按照雄蜂与处女王 30:1 比例抓取雄蜂,放入同一个飞翔笼中,随机采集雄蜂精液,人工
混匀后每只处女王注入 6 μL 精液。
交替与淘汰
保种蜂王每 2 年进行一次世代交替。非世代交替期进行个体淘汰时,执行等量更新淘汰制度。
7 保种效果监测
监测频率
保种蜂群 2 个~3 个世代监测 1 次。
监测指标
7.2.1 形态特征
应符合 DB22/T 887 的规定。
7.2.2 遗传多样性
监测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和基因多态信息含量。
监测方法
7.3.1 形态特征按照 DB22/T 887 规定的方法执行。
7.3.2 遗传多样性采用微卫星分子遗传标记法进行监测,微卫星位点标记的引物信息按附录 A 的规
定执行,具体方法按照 NY/T 1673 的规定执行。
8 档案记录
记录档案包括:
a) 亲代蜂王和雄蜂信息,列出系谱图;
b) 工蜂表型性状记录,见附录 B;
c) 分子遗传标记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杂合度和基因多态信息含量。
所有的原始记录均应妥善保存,存档时间应在 10 年以上。
3
DB22/T 3672—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长白山中华蜜蜂微卫星位点标记的引物信息
按照表 A.1 标记引物信息。
表A.1 微卫星位点标记引物信息表
序号 位点 引物序列(5′-3′) 片段长(bp) 退火温度(℃)
1 A028 F:GAAGAGCGTTGGTTGCAGG R:GCCGTTCATGGTTACCACG 140 53.5
2 A107 F:CCGTGGGAGGTTTATTGTCG R:GGTTCGTAACGGATGACACC 170 64.0
3 AC011 F:CTTACGCCAATCTCTCCACG R:CGGTTAATTTCGTTTCTCGC 127 55.8
4 AC306 F:GAATATGCCGCTGCCACC R:TTTCGTTGCATCCGAGCG 179 64.0
5 AG005C F:GGAGAACGTTGAACGTCGC R:TCGCGCACAATCTTCACC 131 57.0
6 AP043 F:GGCGTGCACAGCTTATTCC R:CGAAGGTGGTTTCAGGCC 130 60.0
7 AP049 F:CCAATAGCGGCGAGTGTG R:GGGCTTCGTACGTCCACC 142 56.8
8 AP085 F:GATCAAACACACAAACGAAAGC R:ACCGGAAGCCTAATCAAGG 196 59.8
9 AP313 F:TAGCGCCCTAACGTCCAAC R:CCCTTCTACCACCGACGC 349 61.7
10 AT003 F:GATCATTTCTTTCATTCTTCTCTCTC R:ATGCTCGACTATTCCGCG 199 53.9
11 BI299 F:GACTGCATTAAGCGACGAGACG R:AGACCGCGCTCGCTATGC 191 55.0
注: 11 个位点均应检出。
4
DB22/T 3672—2024
附 B B B
录
(资料性)
表型性状记录表
表型性状记录见表 B.1。
表B.1 表型性状记录表
记录时间: 年 月 日 记录人: 负责人:
群号 初生重(mg) 吻长(mm) 前翅长(mm) 前翅宽(mm) 3+4 腹节背板 总长(mm) 肘脉指数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