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3602/T 0002-2024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DB3602/T 0002-2024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67.3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22 16:01:41



相关搜索: 加工 技术规范 茶籽油 适度

内容简介

DB3602/T 0002-2024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ICS 67.200.10
CCS X 14 DB3602

德 镇 市 地 方 标 准
DB3602/T 0002—2024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ppropriate processing of camellia seed oil
2024 - 08 - 20 发布 2024 -09 - 20 实施
景德镇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02/T 0002—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生产加工环境 ...................................................................... 2
5 原辅料要求 ........................................................................ 2
6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 ................................................................ 2
7 产品质量要求 ...................................................................... 6
8 包装 .............................................................................. 6
9 贮存和运输 ........................................................................ 6
I
DB3602/T 000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景德镇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景德镇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陈安、曹博键、陈昊、叶健、汪德洪、钟超、秦蕾影、姚翔宇、汪玉瑾、童小
春、樊奇良、黄欢、占涛。
II
DB3602/T 0002—2024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茶籽油适度加工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生产加工环境、原辅料要求、茶籽油
适度加工技术、产品质量要求、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规定。
本文件适合景德镇市行政区域内。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188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碳酸氢钠
GB 1886.25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活性炭
GB 27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植物油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7718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 895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及其制品生产卫生规范
GB/T 11765 油茶籽油
GB 1488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GB 16629 植物油抽提溶剂
GB/T 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 1964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用植物油料
GB 255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活性白土
GB 28050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
GB/T 30354 食用植物油散装运输规范
GB/T 35131 油茶籽饼、粕
GB/T 37917 油茶籽
3 术语和定义
GB/T 11765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茶籽油适度加工 appropriate processing of camellia seed oil
根据茶籽原料特征,通过控制适度精炼工艺条件,较好地保留茶籽中营养物质的加工方法。
1
DB3602/T 0002—2024
4 生产加工环境
应符合GB 8955 和GB 14881 的规定。
5 原辅料要求
5.1 原料
5.1.1 油茶籽
无污染、无霉变、无空壳和杂质,符合GB/T 37917 和GB 19641要求。每一批次原料均需质检测人
员抽样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收购。
5.1.2 油茶饼
含油量应在5%~10%,无霉变、无掺杂,应符合GB/T 35131要求。
5.2 抽提溶剂
应符合GB 16629的要求。
5.3 加工用水
生产过程使用的水应符合GB 5749 的要求。
5.4 碳酸氢钠
应符合GB 1886.2的要求。
5.5 活性炭
应符合GB 1886.255的要求。
5.6 活性白土
应符合GB 25571的要求。
5.7 其他辅助材料
应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规定。
6 茶籽油适度加工技术
6.1 压榨制油
6.1.1 压榨制油要求
使用螺旋压榨,物料入榨温度80℃~150℃,水分控制在6%~8%左右,压榨饼中残油率5%~8%;使
用液压压榨,物料入榨温度50℃~70℃。
6.1.2 热榨法
2
DB3602/T 0002—2024
6.1.2.1 热榨法加工工艺流程
热榨法加工工艺流程如图1。
油茶籽




成品油




图1 热榨法加工工艺流程图
6.1.2.2 原料清理除杂
采摘后的油茶籽经清理和磁选后,清除霉变的油茶籽、杂草和铁质等杂质。严格控制原料中含有霉
变的油茶籽,严防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
6.1.2.3 干燥
清理后的油茶籽采用平板烘干机、烘干塔、烘房等设备、设施烘干,烘干温度宜≤60℃;或采用自
然晒干法,使油茶籽水分含量控制在6%~8%,满足生产和存储原料条件的需求。
6.1.2.4 剥壳
采用油茶籽破碎剥壳设备,将茶籽外壳破碎,茶仁破碎率≤3%,保持较好地茶仁完整性。
6.1.2.5 壳仁分离
根据茶仁与茶壳比重差异,采用风选机调节风量进行风选,将茶籽仁与茶籽壳分离,风选后仁中含
茶壳量宜控制在13%~15%。
6.1.2.6 茶仁粉碎
根据茶籽仁所含的水分确定其破碎程度。水分6%~8%,破碎料直径大小宜控制在3mm~5 mm。
6.1.2.7 蒸炒
使用螺旋压榨制油,应控制炒或蒸汽的温度,料温115℃,胚料中含水率为6%~8%时即可进入下
道工序。
6.1.3 低温压榨法
6.1.3.1 低温压榨法加工工艺流程
低温压榨法加工工艺流程如图2。
3
DB3602/T 0002—2024
油茶籽




成品油
冬化
图 2 低温压榨法加工工艺流程图
6.1.3.2 清理除杂
将油茶籽输送至清理筛、风选除石机和磁选机等设备中清除草梗、泥石和铁质等各种杂质及其空壳、
扁壳等不合格茶籽。
6.1.3.3 干燥
采用机械烘干,烘干温度宜<60℃;或自然晒干,油茶籽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6%~8%。
6.1.3.4 壳仁分离
通过风选机使仁与壳分开,仁中含壳量宜控制在13%~15%。
6.1.3.5 螺旋压榨
将油茶籽匀速投入螺旋压榨机中进行压榨。入榨茶籽含水量控制在6%~8%,出榨油温<60℃。饼
温<90℃,压榨时膛内温度<100℃。压榨后沉淀10h,过滤,去除油渣。将油泵入清油罐中。
6.2 浸出制油
6.2.1 浸出制油加工工艺流程
浸出制油加工工艺流程如图3。
油茶饼破碎、烘干



进料



成品油




图 3 浸出制油加工工艺流程图
6.2.2 油茶饼破碎
去除油茶饼表面杂质,将油茶饼匀速投入破碎机中进行破碎,控制物料颗粒直径6mm~8mm,再
用提升机将物料提升至烘干机内进行烘干。
6.2.3 烘干
4
DB3602/T 0002—2024
将破碎后的油茶饼物料颗粒进行烘干,烘干温度宜控制在80℃,物料水分含量宜控制在6%~8%。
6.2.4 浸出
将烘干后的物料用提升机输送至浸出器中,采用植物油抽提溶剂进行浸泡、喷淋浸出制油。物料与
溶剂比宜为0.8:1.0,浸出时间宜为100min~120min,,浸出溶剂温度宜为55℃,浸出器内维持微负压
状态。
6.2.5 脱溶(蒸脱)
萃取油脂后的含溶茶粕,需通过蒸脱工序去除粕中溶剂残留,蒸脱机进料量不宜超过托盘的80%。
在蒸脱层的停留时间,高温粕≥30min;蒸脱机气相温度为80℃~90℃;粕出口温度不超过环境温度
10℃。蒸脱机粕出口温度,高温粕≥105℃,低温粕≤80℃。带冷却层的蒸脱机粕出口温度不超过环境
温度10℃。
6.2.6 混合油的蒸发
6.2.6.1 第一蒸发器
混合油进口温度50℃~55℃,混合油出口温度控制在80℃~85℃,浓度50%~60%。
6.2.6.2 第二蒸发器
混合油出口温度95℃~100℃,浓度90%~95%以上。间接汽压力0.4Mpa~0.5Mpa。
6.2.7 汽提塔
汽提温度为110℃~120℃。 浸出毛油中总挥发物不超过0.30%,间接蒸汽压力0.3Mpa以上,过热蒸
汽压力49Kpa~58.8Kpa。
6.2.8 粕中残油控制要求
粕中残油 ≤1.5%
6.3 精炼
6.3.1 压榨油精炼工艺
压榨油精炼工艺流程如图4。
原油




脱臭
图 4 压榨油精炼工艺流程图
6.3.2 浸出油精炼工艺
图5浸出油精炼工艺流程如图5。
5
DB3602/T 0002—2024
原油




脱臭
脱色
图 5 浸出油精炼工艺流程图
6.3.3 碱炼
将油温升至60℃,加碱(碳酸氢钠)并进行慢速搅拌,加碱量按理论碱量(t)=7.13×10
-4×油重×酸值,
搅拌时间30min,搅拌速度15r/min .待其充分中和反应,反应完毕再提高温度,油温最高温<65℃,静
置8h后排掉皂液。也可用离心机进行连续脱酸,反应时间约30min,温度80℃。
6.3.4 水洗
加入占油重5%~10%,89℃~91℃的热水,通过充分搅拌洗涤,静置2 h,打开碱炼锅底部阀门,
排去碱炼锅中洗涤水。根据油的水洗效果,可重复水洗2~3次。也可采用离心机进行连续脱水,反应时
间30min。
6.3.5 脱水
将脱水后的油泵入真空干燥罐中进行真空干燥脱水,真空干燥温度为95℃~100℃,操作绝对压强
2.5Kpa~4.0Kpa,干燥后油中水分含量 ≤0.10%。
6.3.6 脱色
脱水后的油泵入脱色塔内,将油温到105℃左右,控制脱色锅的操作绝对压强为2.5Kpa~4.0Kpa,
加入占油重1.0%左右的活性炭和2%~5%的白土,脱色时间30min,期间需在脱色塔底部直接通汽,增加脱
色效率,同时防止白土和活性炭沉底,堵塞底阀。脱色完成后待油温冷却至70℃时开启油泵在过滤机中
进行过滤。
6.3.7 脱臭
脱水后的油泵入脱臭塔/锅,油温控制在210℃~240℃,操作绝对压强≤0.10Kpa,直接蒸汽通入量
为油重1%,保持30min~40min后冷却至50℃以下出塔/锅,泵入冬化罐或储存罐。
6.4 冬化
将泵入结晶罐内的油升温至20℃,边搅拌边进行阶梯降温,降温速度控制在4℃/h, 搅拌速度控制
在8r/h~12r/h,至油温0℃~5℃,当油有微小结晶颗粒现象出现时,停止搅拌静置进行结晶和养晶,
时间为36h~72h,然后将养晶好的茶籽油进行过滤,除去固体脂。冬化好的茶籽油泵入成品油储存罐中。
7 产品质量要求
成品茶籽油应符合GB/T 11765 及GB 2716的规定。
6
DB3602/T 0002—2024
8 包装
8.1 产品包装材料应符合 GB/T 17374 的要求。
8.2 包装标志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预包装产品应符合 GB 7718、GB 28050 的规定。
9 贮存和运输
9.1 包装的成品油贮存于卫生、干燥、避光的场所,不得与有毒、有害、有异味的物品一同存放。
9.2 成品油应低温储存。
9.3 定期或每次输油作业之后清理储油罐和输油管道。
9.4 运输器具必须清洁卫生,应符合 GB 30354 的规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上一章:DB5115/T 144-2024 石漠化地区叶用桑树栽培技术规程 下一章:DB32/T 4932-2024 肉鸭层叠式笼养管理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DB6111/T 186-2022 糜子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DB3311/T 188-2021 油茶籽油加工技术规范 DB52/T 1026-2015 油茶籽油加工环境规范 DB52/T 1017-2015 贵州油茶籽油加工技术规程 DB43/T 2537-2022 特优油茶籽油加工技术规程 T/GDSF 0002-2024 珠海万山生虾干加工技术规范 T/CCOA 41-2021 大米适度加工技术规范 T/NSFST 007-2023 宁夏大米适度加工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