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45.020
CCS Q 84 31
上
海 市 地 方 标 准
DB 31/T 1518—2024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数字化运维系统通
用要求
General requirements for the digita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s
2024-11-29 发布
2025-03-01 实施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31/T 1518—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1
5 总体要求 ........................................................................... 2
6 体系结构 ........................................................................... 2
6.1 系统技术架构 ................................................................... 3
6.2 设备配置要求 ................................................................... 4
6.3 设备运行环境 ................................................................... 4
7 系统功能要求 ....................................................................... 5
7.1 可视化功能 ..................................................................... 5
7.2 维护支持功能 ................................................................... 6
7.3 智能分析功能 ................................................................... 8
7.4 运维管理功能 ................................................................... 9
8 通用设备监测功能要求 .............................................................. 10
8.1 智能电源屏 .................................................................... 10
8.2 UPS 不间断电源 ................................................................. 10
8.3 蓄电池 ........................................................................ 10
8.4 外电网 ........................................................................ 11
8.5 环境 .......................................................................... 11
9 信号设备监测功能要求 .............................................................. 12
9.1 设备类监测 .................................................................... 12
9.2 系统类监测 .................................................................... 15
10 通信设备数据监测功能要求 ......................................................... 18
10.1 业务子系统数据监测 ........................................................... 18
10.2 通道类系统监测 ............................................................... 19
11 系统接口功能及数据标准化要求 ..................................................... 21
11.1 接口规范 ..................................................................... 21
11.2 接口要求 ..................................................................... 21
11.3 数据预处理 ................................................................... 21
11.4 数据加密/脱敏 ................................................................ 21
11.5 数据入库 ..................................................................... 21
11.6 数据存储设备 ................................................................. 21
I
DB 31/T 151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上海轨道交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上海电气泰雷兹交通自动化
系统有限公司、同济大学。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郁、陆鑫源、施聪、樊盈、王历珘、吴杰、吴敏、柴娟、陈毓玮、段亚美、
孙杰、晏伟、王清婵、陶珺、胡恩华、朱仰瑞、张凌翔、奚笑冬、娄琦、梁凝、虞翊、袁建军、张仿琪、
赵华华。
II
DB 31/T 1518—2024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数字化运维系统通用要求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数字化运维系统(以下简称数字化运维系统)的总体要求、体
系结构、系统功能要求、通用设备监测功能要求、信号设备监测功能要求、通信设备数据监测功能要求、
系统接口功能及数据标准化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全线网1435 mm标准轨距且行车速度不大于120 km/h钢轮钢轨型运
营线路设施设备数字化运维系统的建设,也适用于新建线路及既有线路中的数字化运维系统的升级改
造。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24338.5—2018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 第4部分:信号和通信设备的发射与抗扰度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智能分析 intelligent analysis
利用感知数据及系统逻辑判断的技术对通信信号设备及子系统故障、隐患原因进行分析及定位,并
实现趋势类、统计类、辅助类等综合决策分析功能。
3.2
数字化运维系统 digital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system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分析、智能化诊断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集通信信号设施设备实时状态感知、
综合监视、智能运维为一体的系统。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C:交流电(Alternating Current)
ATC:列车自动控制(Automatic Train Control)
ATS: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BMS:动力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CAN:控制器局域网总线(Controller Area Network)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CC:车载控制器(Carborne Controller)
1
DB 31/T 1518—2024
CORBA:公共对象请求代理体系结构(Common 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
CPU: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DC:直流电(Direct Current)
DCS:数据通信系统(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FEP:通信前置机(Front End Processor)
G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ID:身份识别号(Identity Document)
I/O:输入/输出(Input/Output)
IP:网际互连协议(Internet Protocol)
LTE: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
MAU:移动授权单元(Movement Authority Unit)
MCBF:平均故障周期(Mean Cycles Between Failures)
MDBF:平均无故障运行公里数(Mean Distance Between Failures)
MIB:管理信息库(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
MMI:人机界面(Man Machine Interface)
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 Multi- Service Transport Platform)
NTP:网络时间协议(Network Time Protocol)
OTN:光传送网(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SDH: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
SOC:电池充电状态(State Of Charge)
TCP: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OPN:前N排名(TOP N)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VOBC:车载控制器(Vehicle On-Board Controller)
WEB:全球广域网(World Wide Web)
ZC:区域控制器(Zone Controller)
5 总体要求
5.1 数字化运维系统应具备通信信号设备运行状态和运行数据的监测功能、智能分析和大数据分析功
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功能、应急指挥协同功能以及故障闭环处置功能。
5.2 数字化运维系统应采用多维图形、表格,按设备层级分级展示,应结合设备原理图、采集图,实
现车站线路整体状态图(含网络连接状态)的可视化功能、维护支持功能、智能分析功能以及运维管理
功能。
5.3 数字化运维系统应具备时钟校核功能。
5.4 数字化运维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能要求应符合 GB/T 24338.5—2018 第六章表 1、表 2、表 3、表 4
和表 5 中 B 类性能判据的规定。
5.5 数字化运维系统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应符合 GB/T 22239—2019 第八章规定的第三级网络安
全等级保护要求。
6 体系结构
2
DB 31/T 1518—2024
6.1 系统技术架构
6.1.1 系统层次结构
系统层次结构应由线网级、线路级和管理决策层组成,系统技术架构如图1所示,其中:
a) 线网级数字化运维子系统集成线路数字化运维子系统信息,应和上层平台对接;
b) 线路级数字化运维子系统应和线网数字化运维子系统对接;
c) 管理决策层应能够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统一对外提供服务;
d) 系统应预留接口。
图 1 系统技术架构图
6.1.2 线路级
线路级应由感知层、实时分析层和线路应用层组成,其中:
a) 感知层应实现关键设备全覆盖,感知的对象应包括低频状态电气特性基础参数、高频电气特性、
机械特性、视频、音频、信息流、网络包等;针对信号系统设备,采集业务模块应包括道岔转
辙机、信号电源、计轴、机房环境、CC/VOBC 车载控制器、ZC/MAU 区域控制器、计算机联锁、
ATS 系统、DCS 专用网络;针对通信系统设备,采集业务模块应包括高速数据网、网络视频平
台,应具备外部接口,实现与企业其他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接入;
b) 实时分析层应具备系统及设备的故障诊断及预警分析功能,通过故障定位及隐患预警,压缩故
障延时,提前发现设备隐患;
c) 线路应用层应具备线路的基础功能应用,包括线路设备状态图、报警展示及统计、感知数据展
示,应具备线路级的全寿命周期运维管理相关功能。
6.1.3 线网级
线网级应由云层、平台层和线网应用层组成,其中:
a) 云层应通过在线网级构建基础平台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满足线网级上层应用的要求,
云层的基础设施构建应无关于线网上层应用的实现,并具备横向扩展能力,用于支持对线路扩
展、业务扩展及数据量扩展的要求;
3
DB 31/T 1518—2024
b) 平台层在云层的基础上,应完成包括基础数据存储平台、大数据生态平台、人工智能算法库、
数据可视化库等平台资源;
c) 线网应用层应基于线网云层存储的海量数据信息,实现维护支持、智能分析和运维管理应用功
能,实现为线路设备维护提供更超前的预知性以及更专业的指导性功能。
6.1.4 管理决策层
管理决策层应由监测中心、分析中心、全景视图、应急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组成,其中:
a) 监测中心应展示设备在线监测的状态及参数;
b) 分析中心应基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据深度挖掘,总结设备运行规律,预测未来
运行趋势;
c) 全景视图应以图形可视化界面直观展示全线网系统的运维全景;
d) 应急中心应提供抢修建议;
e) 健康管理中心应具备设备的质量评价体系,为设备的健康评估及寿命预测提供支持。
6.2 设备配置要求
6.2.1 数字化运维配置组成
本项要求包括:
a) 线网数字化运维子系统应配置通信前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Web 服务器、数
据分析服务器、GPU 计算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电源设备、防雷设备、维护工作站等;
b) 线路数字化运维子系统应配置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接口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
网络安全设备、电源设备、防雷设备、维护工作站等,并配置车站处理机(简称站机)、采集
设备、网络通信设备;
c) 数字化运维终端应包括线网级终端、线路级终端、工区终端,可根据维修管理需要配置相应的
终端。
6.2.2 系统网络要求
本项要求包括:
a) 系统网络通道应单独组网,独立运行;
b) 系统组网应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合理布局,在满足现阶段需要的同时,应留有发展余量;
c) 系统网络应采用 TCP/IP 协议并符合开放式网络体系结构;
d) 系统网络设计应在保证可靠性、安全性、实时性的前提下,采用标准、通用的网络设备;
e) 系统网络结构应由生产网域、管理网域和互联网域共同构成,生产网域和管理网域之间应通过
网闸设备实现网络安全隔离,管理网和互联网域之间应通过防火墙设备实现网络安全隔离。
6.3 设备运行环境
6.3.1 物理访问控制
机房出入口应安排专人值守或配置电子门禁系统,控制、鉴别和记录进入的人员。
6.3.2 防盗窃和防破坏
应将设备或主要部件进行固定,并设置明显的不易除去的标识。
6.3.3 防雷击
4
DB 31/T 1518—2024
应将各类机柜、设施和设备等通过接地系统安全接地。
6.3.4 防火
机房应设置灭火设备。
6.3.5 防水和防潮
应采取措施防止雨水通过机房窗户、屋顶和墙壁渗透。
6.3.6 温湿度控制
应设置必要的温湿度调节设施,使机房温湿度的变化在设备运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6.3.7 防静电
应采用防静电地板或地面并采用必要的接地防静电措施。
6.3.8 电力供应
应在机房供电线路上配置稳压器和过电压防护设备。
6.3.9 电磁防护
电源线和通信线缆应隔离铺设,避免互相干扰。
7 系统功能要求
7.1 可视化功能
7.1.1 全景视图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全线网线路图的显示功能,包含关键运维状态、报警、预警及检修等信息;
b) 应具备道岔转辙机 MCBF 指标、车载控制器 MDBF 指标等关键设备指标以及五分钟晚点指标的
显示功能,辅助预测设备故障趋势;
c) 应具备数据采集监控的显示功能,展示各类数据采集情况的实时监控概览;
d) 应具备线路信息的显示功能,展示各条线路概况信息,包括运营里程、投用时间、信号供应商、
列车数量、追踪间隔等信息。
7.1.2 监测功能
7.1.2.1 信号监测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信号设备状态图展示功能,展示全线网线路关键信号设备的状态详情;
b) 应具备设备在线实时告警展示功能,展示全线网设备实时在线语音告警信息;
c) 应具备故障分析及定位展示功能,展示设备故障点,并提供维护建议与在线指导;
d) 应具备信号设备运营区段画面展示功能,展示各条线路运营区段画面图。
7.1.2.2 通信监测功能
5
DB 31/T 1518—2024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监测中心视图展示功能,支持在各通信系统之间灵活切换,并通过星云图展示网络节点
和关键设备的连接关系及健康状态;
b) 应具备设备告警数据通知展示功能,采用列表方式展示设备告警信息,包括告警级别、告警 ID、
告警名称、告警源等;
c) 应具备告警故障来源及设备板卡端口定位展示功能,采用图形化界面定位并显示告警故障来
源与告警设备板卡端口,以便于全系统端到端的可视化查看工作路由和性能情况。
7.1.3 应急管理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应急指挥看板展示功能,实现报警管理、故障闭环管理、设备管理、备品备件管理、应
急指挥管理的多维度综合展示;
b) 应具备应急故障影响范围展示功能、运营影响评估及展示功能、应急故障延时预测及评估功能、
故障的应急辅助建议及相关信息功能、应急故障工单联动功能以及应急抢修报告自动生成功
能;
c) 应具备应急预案和应急流程的编制及展示功能,在故障应急场景下,应具备资源协调组织功能,
其中应急资源应包含应急人员、应急备品、应急车辆、应急路况等信息,并形成应急组织方案;
d) 应具备实时运营及运维过程推送功能,辅助运营单位了解应急实时状况。
7.1.4 分析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系统日志分析结果的展示功能;
b) 应具备实时跨专业故障诊断及定位的展示功能功能,实时跨专业隐患异常提示及可能原因分
析功能;
c) 应具备故障叠加、故障溯源、故障整合分析的展示功能;
d) 应具备应急故障过程处置流程的展示功能,维护建议库的填报及管理功能;
e) 应具备案例知识库、规则策略库的展示功能。
7.1.5 健康管理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根据业务特性展示设备工况评分和健康度评分体系,对不同设备进行质量评估和健康状况
量化;
b) 应通过图形化界面展示系统健康度 Top 5 排名,实现关键设备健康度指标、网络健康度指标等
健康管理分析;
c) 应展示设备寿命预测模型,适应不同设备的质量评价需求。
7.2 维护支持功能
7.2.1 站场图显示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单站站场图显示功能,且站场图能够放大、缩小和全屏显示;
b) 应具备区段画面显示功能,且区段画面能够放大、缩小和全屏显示。
6
DB 31/T 1518—2024
7.2.2 状态图显示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通过图形化界面展示设备状态,支持显示具体板卡状态,以及室内外设备和子系统的整体状
况;
b) 应具备设备状态的关联展示功能,可显示设备关联实时采集状态、历史报警记录和关联设备状
态等。
7.2.3 设备综合显示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在同一界面上综合展示同一设备的所有采集项;
b) 应具备关联设备在同一界面上的综合展现功能;
c) 应具备跨系统关联信息的综合展示功能。
7.2.4 基础信息显示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开关量、多状态量实时状态及历史状态的查询显示功能;
b) 应具备模拟量实时值、日报表、日曲线、月趋势及年趋势可按设备分类的查询显示功能;
c) 曲线量和测试量应按设备分类进行展示,包含道岔动作功率、电流曲线、电缆绝缘和电源对地
漏泄电流等关键参数。
7.2.5 回放功能
回放功能应具备故障回放和自定义时间回放功能,可查看开关量、多状态量、模拟量、曲线量、故
障详细信息、离线保存和离线回放功能等。
7.2.6 报警显示功能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实时报警的功能,支持报警语音设置;
b) 应具备历史报警的功能,可支持按设备类型、设备名、报警类型、处理状态、处理人、检修状
态等过滤查询;
c) 应具备报警批量处理及统计显示功能。
7.2.7 设备状态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设备停用设置功能,允许用户对停用设备及其采集信息、预报警筛选过滤;
b) 应具备指定设备设置功能,允许用户对指定设备及其采集信息、预报警筛选过滤;
c) 应具备长期跟踪设置功能,对关键设备持续监控,长期跟踪分析。
7.2.8 设备检修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设备检修设置功能,对指定项的重点标记、预报警筛选过滤;
b) 应支持通过年月计划表导入的方式自动设置计划检修信息。
7.2.9 系统管理功能
7
DB 31/T 1518—2024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用户及密码管理功能,包括用户登录、修改配置、标调、预报警上下限等权限的分级管
理;
b) 应具备系统在线自检功能,记录系统运行日志;
c) 应具备系统参数设置功能,支持报警上下限、量程等设置功能。
7.3 智能分析功能
7.3.1 实时故障诊断及预警分析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设备实时故障诊断与预警功能,包含故障位置、状态及维护建议,并支持实时预警及故
障原因分析;
b) 应具备故障动态逻辑电子图纸功能,包括道岔、轨道电路及信号机的动态电子图纸;
c) 应具备端口故障、网络流量、网络风暴以及主机故障的预测模型构建功能、日志智能分析功能
和异常预警功能;
d) 应具备跨系统预警定位分析、关联分析、趋势分析、对维度统计及波形分析等功能。
7.3.2 大数据挖掘分析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设备故障与异常规律分析、数据趋势分析及日志挖掘分析功能;
b) 应支持多专业关联分析和专项主题分析,包括传输设备、主机设备及网络性能的分析;
c) 应具备运维指标聚合分析、趋势分析、对比分析、健康度分析功能;
d) 应具备设备故障自学习和健康寿命预测分析功能。
7.3.3 设备质量评价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设备健康度质量的评分与统计功能;
b) 应具备设备质量趋势变化的显示功能。
7.3.4 设备故障多维度分析功能
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各通信子系统网络故障多维度分析评估,应包括设备故障品牌维度、
设备故障型号维度、设备故障生产批次维度以及设备软件版本维度。
7.3.5 报警溯源及整合分析
应对报警信息进行因果关系、从属关系和归并关系的整合,提供根源性报警提示及主从关联层次的
展示,将多条关联报警归并为一条进行提示。
7.3.6 跨专业故障定位功能
跨专业故障定位功能应包括跨系统故障触发分析以及跨系统故障影响分析。
7.3.7 跨专业故障溯因功能
应具备故障的来源分析、关联分析及要因分析功能,并支持溯因结果的输出,识别并解决故障问题。
8
DB 31/T 1518—2024
7.3.8 故障处理分析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通过故障原理图、故障位置图等形式提供故障定位;
b) 应支持故障变化特征的采集,并提供维护建议及可能原因分析;
c) 应具备故障设备履历、备品备件、检维修记录等信息。
7.3.9 维护建议报告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可支持时间段选择的维护建议报告,包含系统分类、故障/异常概况等;
b) 应通过概况信息细化调阅故障时刻的详细信息。
7.3.10 端到端网络分析
端到端网络分析应包括高速数据网光通网络路由分析以及高速数据网数通网络路由分析。
7.3.11 资源利用分析
资源利用分析应分别具备端口占用率和资源使用的异常预警、TOP N排名和趋势分析功能。
7.3.12 运维知识图谱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图形数据库构建的功能,构建运维知识数据库,导入历史运维知识;
b) 应具备运维知识库动态更新的功能,将机器学习模型输出的运维知识动态更新到运维知识库;
c) 应具备运维知识库可视化的功能,展示运维知识库,支持运维知识库信息查询。
7.4 运维管理功能
7.4.1 设备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统一的物资类别和编码管理功能;
b) 应具备在用设备和备用设备管理功能;
c) 应具备系统设备和业务数据日志统一存储和备份功能。
7.4.2 故障管理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完整的问题录入、问题处理以及问题销号流程功能;
b) 应具备问题查询以及问题统计功能。
7.4.3 图纸管理
图纸管理功能应具备图纸上传功能、图纸预览功能以及图纸功能。
7.4.4 应急指挥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具备应急资源的录入、显示与调度功能,包含人员、备品、车辆等资源的跨系统管理;
b) 应支持应急预案和应急流程的编制及显示;
9
DB 31/T 1518—2024
c) 应具备实时应急路况、故障影响范围和运营影响情况的显示功能。
7.4.5 运营联动
本项要求包括:
a) 应支持运维故障及维护建议向运营推送;
b) 应具备运维故障影响范围及影响车辆信息向运营的推送功能;
c) 应支持向运营提供运维类辅助建议及信息。
7.4.6 故障案例库
故障案例库应具备故障案例存储功能以及调阅功能。
8 通用设备监测功能要求
8.1 智能电源屏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
1) 输入交流接触器状态:接触器闭合、断开状态;
2) 模块状态:模块工作/保护/故障/备用状态、模块通信正常/中断状态、接地检测装置;
3) 电源屏与 UPS 通讯正常/中断状态;
4) 模拟量:各电源屏输入电压监测、电流监测、频率监测、相位角监测,各种电源屏每路输
出电压监测、电流监测,电源输出频率监测、相位角监测;
5) 电源屏:I 路输入停电状态、II 路输入停电状态、过压监测、欠压监测、缺相监测、错序
监测、输入突变监测,电源屏各路输出状态,三相交流转辙机电源缺相监测、错序监测。
b) 接口方式:与电源屏通过网络方式接口。
c) 通信要求:数字化运维系统与电源屏接口通信,要求电源屏系统对各类信息主动发送,并保持
数据的实时性、连续性、有效性。
8.2 UPS 不间断电源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
1) 模拟量:UPS 输入相电压、电流、频率;UPS 电池组电压、旁路相电压;UPS 后备时间或
后备容量;UP 输出电压、电流、频率、功率、负载率;
2) UPS 报警: UPS 电池供电、UPS 旁路供电、UPS 主路输入异常、UPS 旁路输入异常、UPS
整流器故障、UPS 逆变器故障、UPS 逆变器不同步、UPS 内部产生的其他报警。
b) 接口方式:与 UPS 通过网络方式接口。
c) 通信要求:数字化运维系统与 UPS 接口通信,要求 UPS 系统对各类信息主动发送,并保持数据
的实时性、连续性、有效性。
8.3 蓄电池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
1) 电池模拟量:总电压,总充放电电流,每一个电池的电压、内阻、温度、电流、SOC 状态;
10
DB 31/T 1518—2024
2) 电池状态:充电指令状态、充电干接点状态;
3) 电池工作状态:放电/充电;
4) 电池报警:电池电压、电流异常、温度异常、单体电压超限、电池组开关断开、烟雾、以
及电池内部 BMS 系统中其他报警。
b) 接口方式:与蓄电池通过网络方式接口。
c) 通信要求:数字化运维系统与蓄电池接口通信,要求蓄电池系统对各类信息主动发送,并保持
数据的实时性、连续性、有效性。
8.4 外电网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
1) 外电网 I、II 路输入线电压、相电压、电流有效值,频率、相位角、有功功率等;
2) 外电网 I、II 路输入瞬时断电波形。
b) 监测点:电压监测点设置在配电箱闸刀外侧外电电源引入端子处、电流监测点设置在配电箱闸
刀内侧。
c) 监测量程:
1) AC380 V 电压量程范围:0 V~500 V;
2) AC220 V 电压量程范围:0 V~300 V;
3) 电流量程范围:0 A~100 A;
4) 频率量程范围:0 Hz~60 Hz;
5) 功率量程范围:0 kW~30 kW。
d) 监测精度:
1) 电压精度为±1%;
2) 电流精度为±2%;
3) 相位角精度为±1%;
4) 频率精度为±0.5 Hz;
5) 功率精度为±2%。
e) 测试方式:站机周期巡测(周期不大于 1 s),变化测;电流采用开口式电流互感器监测。
f) 采样周期:
1) 断相、错序、瞬间断电报警的采样周期不大于 50 ms;
2) 电压、电流采样周期不大于 250 ms;
3) 瞬时断电波形采集周期不大于 2.5 ms。
g) 报警应符合以下要求:
1) 输入电压与额定电压的差值:大于额定电压值的 15%或小于额定电压值的 20%时报警并记
录;
2) 输入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值的 65%,时间超过 1000 ms 时断相及断电报警并记录;
3) 输入电压低于额定电压值的 65%,时间超过 140 ms,但不超过 1000 ms 时瞬间断电报警
并记录;
4) 对于三相(380 V)输入电源,相序错误时错序报警并记录。
8.5 环境
8.5.1 温度监测
11
DB 31/T 1518—2024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通信信号信号继电器室、电源室、通信信号机房环境温度及机柜环境温度等;
b) 监测点:通信信号信号继电器室、电源室、通信信号机房、机柜等处;
c) 量程范围:-10 ℃~60 ℃;
d) 监测精度:±2 ℃;
e) 测试方式:站机周期巡测(周期不大于 1 s),变化测。
8.5.2 湿度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通信信号继电器室、电源室、通信信号机房环境湿度及机柜环境湿度等;
b) 监测点:通信信号继电器室、电源室、通信信号机房、机柜等处;
c) 量程范围:30% RH~100% RH;
d) 监测精度:±5% (25 ℃下,30% RH~80% RH);
e) 测试方式:站机周期巡测(周期不大于 1 s),变化测。
9 信号设备监测功能要求
9.1 设备类监测
9.1.1 50 Hz 工频轨道电路监测
9.1.1.1 接收端电压、相位角监测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轨道继电器交流电压、相位角。
b) 监测点:轨道继电器端或分线盘。
c) 监测量程:
1) 电压量程范围:接收电压:0 V~40 V;
2) 相位角量程范围:0°~360°。
d) 监测精度:电压精度为±1%,相位角精度为±1%。
e) 测试方式:站机周期巡测(周期不大于 1 s),变化测;轨道继电器励磁时测相位角,轨道占
用时不测试相位角。
f) 采样周期:不大于 250 ms。
9.1.1.2 送端电压监测
本项要求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监测内容:发送端电压;
b) 监测点:分线盘保险后端;
c) 监测量程:0 V~300 V;
d) 监测精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