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4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4-26 11:17:45



相关搜索:

内容简介

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ICS 91.040.30 DB42
CCS P 33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s for high-quality residence
2024 - 11 - 04 发布
2024 - 12 - 10 实施
湖 北 省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厅 湖 北 省 市 场 监 督 管 理 局 联 合 发 布
DB42/T 2305—2024


前言 ...................................................................................................................................................................................... III
引言 ...................................................................................................................................................................................... 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1
5 规划 .................................................................................................................................................................................. 2
规划控制 ......................................................................................................................................................................... 2
选址与规划..................................................................................................................................................................... 2
道路交通 ......................................................................................................................................................................... 3
活动场地 ......................................................................................................................................................................... 3
景观绿化 ......................................................................................................................................................................... 3
配套设施 ......................................................................................................................................................................... 4
6 建筑设计 ......................................................................................................................................................................... 4
一般规定 ......................................................................................................................................................................... 4
层高与净高..................................................................................................................................................................... 5
外立面 .............................................................................................................................................................................. 5
出入口 .............................................................................................................................................................................. 5
走廊 .................................................................................................................................................................................. 5
电梯与楼梯..................................................................................................................................................................... 5
地下室 .............................................................................................................................................................................. 5
套型 .................................................................................................................................................................................. 6
入户花园和阳台 ........................................................................................................................................................... 6
门厅 ................................................................................................................................................................................ 6
卧室 ................................................................................................................................................................................ 6
厨房 ................................................................................................................................................................................ 6
卫生间 ........................................................................................................................................................................... 6
储藏空间 ....................................................................................................................................................................... 7
墙与楼地面 .................................................................................................................................................................. 7
门窗 ................................................................................................................................................................................ 7
栏杆 ................................................................................................................................................................................ 7
7 建筑设备 ......................................................................................................................................................................... 7
一般规定 ......................................................................................................................................................................... 7
给水排水 ......................................................................................................................................................................... 7
暖通空调 ......................................................................................................................................................................... 8
建筑电气 ......................................................................................................................................................................... 9
智慧系统 ......................................................................................................................................................................... 9
8 施工建造 ....................................................................................................................................................................... 10
一般规定 ....................................................................................................................................................................... 10
虚拟施工 ....................................................................................................................................................................... 11
精益建造 ....................................................................................................................................................................... 11
I
DB42/T 2305—2024
资料管理 ...................................................................................................................................................................... 12
交付 ................................................................................................................................................................................ 12
9 保障与服务 ................................................................................................................................................................... 12
质量保障 ...................................................................................................................................................................... 12
物业服务 ...................................................................................................................................................................... 12
10 本文件的实施及评价 ............................................................................................................................................... 13
附录 A (资料性) 湖北省地方标准实施信息及意见反馈表 ............................................................................ 14
参考文献 ........................................................................................................................................................................... 15
II
DB42/T 2305—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信建筑设
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建壹品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湖北龙湖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湖北江水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湖北襄投置业有限公司、武汉城市建设集团
有限公司、湖北广盛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民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清能华东投资发展(苏州)
有限公司、湖北省房地产业协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新平、范建博、段朝霞、刘弘、刘晖、明磊、杨军、杨亭、徐雅婧、肖军磊、
杨进春、邢巧云、张先玉、杨桓、于超星、薄文、程世才、刘文佳、王红军、谢丽萍、潘际淼、邹智慧、
彭威、金强强、赵小龙、许铭、张俊峰、车旭、何灵敏、于佰杨、肖晓勤、袁净、陈涛、王艳华、陈荣、
明琼波、方辉、党诗琪、向柃蒨、秦佳星。
本文件实施应用中的疑问,可咨询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系电话:027-68873803,邮箱:
zac@hbszjt.net.cn。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建议请反馈至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北
京市海淀区首体南路9号2号楼,邮编100048,电话:010-68799500;邮箱:xuyj@cbs.com.cn)。
III
DB42/T 2305—2024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要求,坚持以人民为
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努力让人民群众住上更好的房子为目标,系统开展好房子、好小区建设,加快构建
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有关标准,结合湖北省
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编制本文件。
本文件牢牢抓住让人民群众安居这个基点,落实“绿色、智慧、舒适、愉悦”的宜居湖北发展理念
和建设标准,按照“湖北省高品质住宅规划建设控制指标”要求,针对人民群众对好房子的期待,从住
宅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出发,梳理住宅品质关键要素,全面提高设计、材料、建造、设备以及无障碍、适
老化、智能化等标准;重点围绕隔声、串味反味、开裂渗漏等住宅常见质量问题,针对性地提出控制性
要求;在国家、行业和湖北省地方标准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省高品质住宅建设的提升性规定
和推荐性要求,推动高品质住宅开发建设从“规模型”向“品质型”、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
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V
DB42/T 2305—2024
高品质住宅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高品质住宅的基本规定、规划、建筑设计、建筑设备、施工建造的关键技术和住宅使
用的保障与服务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新建高品质住宅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维,改扩建住宅项目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4208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T 28827.1 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36626 信息安全技术 信息系统安全运维管理指南
GB/T 37142 住宅用综合信息箱技术要求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32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标准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5015 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
GB 55019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JGJ 286 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
JGJ/T 391—2016 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
DB42/T 559 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42/T 1332 分体式空调器室外机设置技术标准
DB42/T 1770 建筑节能门窗工程技术标准
DB42/T 2068 外墙保温工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高品质住宅 high-quality residence
在满足使用功能、安全耐久、配套完善的基础上,符合“绿色、智慧、舒适、愉悦”的宜居湖北发
展理念和建设标准,打造健康居住环境,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的住宅。
小区 housing estate
由支路等城市道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住宅建筑及配建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形成的居住生活聚居
区。
4 基本规定
小区的环境与配套设施应与住宅统筹规划、同步建设、同期投入使用。
住宅的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立面材料等应与周围环境和城市空间肌理相协调。建筑物应注
重第五立面设计,屋顶及外立面设备、管线应进行遮蔽和美化,应与主体统一设计施工。
住宅应满足使用功能、使用安全要求和日照、采光、通风、隔声、防水、防潮、防火等性能要求。
1
DB42/T 2305—2024
住宅应实现结构安全、防火安全、防护安全和雨洪安全。
住宅应合理应用节地、节水、节材、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宜达到 GB/T 50378 绿色建筑
二星级标准。节能设计应符合 DB42/T 559 的相关规定。太阳能及其他新能源利用应在建筑规划设计阶
段结合建筑布局、立面要求、周围环境、使用功能和设备安装条件等因素进行一体化设计。
小区无障碍建设应符合 GB 55019 及 GB 50763 的要求。
小区应按负荷性质、用电容量、发展规划以及湖北省各地区供电条件合理设计供配电系统,并应
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适当预留系统扩展的条件。
小区应合理配置公共安全、建筑设备管理、信息设施等智慧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数字化等先进
技术,有效联通建筑、小区、社区、城区等层级的有关信息。
小区应设置清晰明确的导视标识系统。
住宅宜采用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的建造方式,项目应建立设计、生产、施工、运维联动的协
同机制,在建筑全专业、建造全产业链进行数据交换及信息共享,宜使用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 BIM)技术进行正向设计,BIM 模型精度应满足智能化生产、施工的要求。
住宅应全装修交付,宜采用装配式装修,设备与管线宜与主体结构相分离,并满足以下要求:
a) 装修材料应选择环保材料;
b) 厨房、卫生间宜采用整体式厨房、整体式卫生间;
c) 装修部品应采用通用性和互换性的标准化接口;
d) 当高品质住宅实行定制化装修时,宜实现按需研发、按需组项、菜单购买。
住宅工程应进行分户验收。
住宅交付时应提供住宅质量合格证、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
5 规划
规划控制
5.1.1 规划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集约高效利用土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小区的容积率、
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控制指标应符合当地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的规
定。
5.1.2 小区容积率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1 容积率
区域 容积率
中心城区 武汉市 ≤3.0
其他城市 ≤2.5
非中心城区 ≤2.0
5.1.3 住宅高度不宜大于 54 m。县城的老城传统风貌区、滨水临湖地区的住宅不应超过 6 层,县城其
他地区不宜超过 12 层。
5.1.4 小区绿地率不应小于 35%。
5.1.5 小区应设置人均不低于 0.5 m
2的集中绿地;大于 3 ha 的地块应配置至少一处不小于 400 m
2的
集中绿地。集中绿地最小宽度应大于 8 m。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影线范围之外的集中绿地面积占比不应
小于 1/3,其中应设置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
5.1.6 小区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应在湖北省各州市的配置规定基础上适当提高,数量不宜低于 1.1 个/户。
选址与规划
5.2.1 住宅用地应避开有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威胁的地段,应避开地震中可能产生滑坡、
坍塌、地陷、地裂及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等工程抗震危险的地段。
5.2.2 住宅用地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威胁及电磁辐射危害;应无有毒有害物质危害,场
地内土壤氡浓度应符合 GB 50325 的规定。
5.2.3 住宅用地应按城市规划确定的控制标高做好竖向设计。竖向设计应为植物种植设计、给水排水
设计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筑基地地面高程宜高于相邻道路,场地应采取有效的防淹防倒灌措施。
2
DB42/T 2305—2024
5.2.4 小区出入口应结合城市配套、交通站点等要素合理设置。小区出入口应与城市交通系统衔接通
畅,主要人行出口 500 m 内应设有公共交通站点。
5.2.5 建筑布局应充分利用场地内外的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原有地形地貌合理布局,营造疏密有致空
间形态与空间层次,实现内外部资源利用最大化、建筑朝向最优化、居住生活环境人性化和多样化。
5.2.6 建筑布局应有利于冬季增加日照、降低冷风对建筑的影响;应有利于夏季增加自然通风、减轻
热岛效应。
5.2.7 建筑面宽应符合表 2 的规定。滨水临江区等重要景观区域的多层住宅面宽不宜大于 55 m。
表2 建筑面宽
类型 建筑面宽
6层及以下住宅 ≤80 m
7~18层住宅 ≤70 m
19层及以上住宅 ≤65 m
5.2.8 6 层及以下每栋住宅建筑的单元数量不应多于 3 个,7 层及以上每栋住宅建筑的单元数量不应
多于 2 个。
道路交通
5.3.1 小区道路应进行人车分流设计。道路路面宽度应符合表 3 的规定。
表3 小区内道路路面宽度
类型 道路路面宽度
主要道路 ≥4.0 m
其他道路 ≥2.5 m
5.3.2 小区应合理设计住户、访客、出租、搬家、急救、快递、垃圾清运等不同车辆的动线。搬家、
急救流线、环卫流线应与消防道路统一规划设计。搬家、急救等车辆应可到达每个单元出入口。
5.3.3 小区应至少有两个车行出入口与城市道路连接。主入口外宜设缓冲空间,预留快递车位、访客
车位。缓冲空间进深不宜小于 10 m,占地面积不宜小于 200 m
2。
5.3.4 小区宜结合配套商业建筑、出入口大堂、地库或风雨连廊、单元大堂等打造无风雨归家流线。
5.3.5 小区道路、公共绿地、主要室外活动场地、供居民使用的配套公共设施主要出入口、住宅的首
层出入口、门厅、电梯厅、地下车库等应设置连通的无障碍通道。
5.3.6 非机动车停车场(棚)宜在建筑物(含地下室和架空层)外集中布置,分类存放非机动车,并合
理配备充电设施及相应消防设施。
活动场地
5.4.1 小区应遵循人性化原则、生态可持续原则,应结合全年龄段人群差异化的需求,合理布局功能
场地,建设舒适宜人、功能完善的全龄友好型居住环境。
5.4.2 室外场地应动静分区,将活动器械、群体活动的“动区”与有休憩设施的“静区”适当隔离,
避免互相干扰。
5.4.3 小区应设置健身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儿童活动场地和健身步道,并满足以下要求:
a) 场地应平整,并应采用防滑、安全、环保的铺装材料;
b) 台阶和坡道处应设轮椅坡道;
c) 老年人、儿童活动场地应设置供活动人员休息的座椅;
d) 健身步道宽度不宜小于 1.25 m,长度不宜少于用地红线周长 1/4 且不少于 200 m,宜采用环保
型弹性减震材料并应设有健身引导标识。
5.4.4 小区宜结合公共绿地建设多功能运动场地,宜配置 5 人制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门球等
设施和划线;多功能运动场地应采取措施降低使用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并应具备在紧急情况下转换
为应急避难场所的条件。
5.4.5 小区绿地、公共活动场所及住宅公共活动空间应配置景观小品或艺术品,宜配置音乐播放装置。
景观绿化
3
DB42/T 2305—2024
5.5.1 景观空间布局应平衡有序、流畅连贯,序列应疏密有致、收放有度,景观元素之间过渡和衔接
应自然,形成具有连续性的景观空间系统。
5.5.2 景观绿化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等环境因素,合理选择植物品种,体现周边环境植物
品种的延续性。
5.5.3 植物配置应形态优美、高低起伏。场地应适当种植观赏型乔木、果树和有色叶树种,合理布局
芳香类驱蚊虫植物,搭配种植乔木、灌木、草及花卉,形成层次多样的植物群落,鼓励设置植物标识牌。
靠近人员行走和活动的区域不宜种植带刺和异味植物。水景水系附近不宜种植落叶类植物。
5.5.4 苗木搭配应避免影响低层住户日照和采光,应具有景观视野的通透性。
5.5.5 小区宜进行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或其他方式的立体绿化。乔木、灌木覆盖面积占绿化面积比不
应小于 50%,非林下草坪、地被植物覆盖面积比例应小于 40%。屋顶绿化不应种植高大乔木和根系穿刺
能力强的植物。
5.5.6 屋顶绿化覆土深度应符合表 4 的规定。
表4 屋顶绿化覆土深度
植物种类 覆土深度
乔木 >1.2 m
深根系乔木 >1.5 m
灌木 >0.5 m
草坪 >0.3 m
5.5.7 小区应采取乔木、构筑物、底层架空等遮阴措施。室外活动区域有效遮阴面积应符合 JGJ 286
的相关规定,并宜适当提高。
5.5.8 供商业使用的通风、排烟、排气和有噪声、垃圾、废水、废气污染的设备、设施及管井不应设
置在小区主景观区域和集中绿地。
5.5.9 人员行走和停留区域与邻近建筑物之间应设景观绿化隔离区。
配套设施
5.6.1 小区应在满足规划条件及相关配置标准规定的前提下,增设公益性服务设施。公益性服务设施
宜结合实际情况配置食堂、图书馆、健身房、游泳池等服务设施,宜依托架空层、风雨连廊、地下空间、
园林绿化设施等设置艺术馆(图书馆)式大堂、住户专享型会所、公共会客室、家宴厅、情景化景观园
林等共享服务设施。
5.6.2 小区可结合地块条件和周边公共服务设施设置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设施、全日照料设施等
服务设施;可设置儿童托育、托管服务设施,室内外环境应满足儿童活动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出入口
不宜设置在小区内。
5.6.3 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宜在小区主出入口或主轴位置适当集中布置,宜预留配套服务设施弹性空间。
5.6.4 垃圾周转站应远离小区主要出入口;垃圾分类收集点宜合理设置在单元出入口附近,并应与建
筑保持 3 m 以上的卫生距离,宜设置洗手台。小区应设置独立的维修、装修垃圾临时堆放点。
6 建筑设计
一般规定
6.1.1 设计阶段宜融合生产、施工和运维阶段需求,集成绿色建筑、装配式、低碳、健康住宅、智慧
物业等技术,提升全生命周期品质。
6.1.2 设计应满足模数化和标准化设计的相关要求,宜选用标准化的厨房和卫生间。
6.1.3 住宅的结构设计工作年限不应低于 50 年,主体结构宜按 100 年进行耐久性设计。
注: 通过选用高耐久性材料、增加钢筋的保护层厚度等措施,使主体结构耐久性工作年限达到100年,可在造价提高
有限的情况下提高结构的综合性能,减少主体结构由于材料老化、环境因素影响等造成的不良后果,降低后期
检测、维修的工程量和费用。
6.1.4 设计阶段应使用 BIM 软件等进行专业集成设计和三维数字化设计,应基于 BIM 模型进行建筑性
能分析和设计优化。
6.1.5 各专业设计应加强统筹,进行综合设计,加强精细化设计。
4
DB42/T 2305—2024
层高与净高
6.2.1 住宅层高不应小于 3.0 m。
6.2.2 首层大堂、地下大堂净高不应小于 3.0 m,电梯厅净高不应小于 2.6 m。
6.2.3 套内主要居住空间净高不应小于 2.6 m。
6.2.4 首层架空层的层高不应小于 4.2 m,净高不应小于 3.6 m。
外立面
6.3.1 建筑风格宜结合区域总体风貌控制设计,体现地域性与时代性,建筑体量、材料和色彩有机组
合,整体视觉效果协调美观。
6.3.2 空调室外机位应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并满足以下要求:
a) 分体空调室外机设置应符合 DB42/T 1332 的要求;
b) 多联式空调室外机位有效净高不宜小于 1600 mm,净宽度不宜小于 1500 mm,净深度不宜小于
800 mm;
c) 室外机位的通风百叶开口率不应小于 80%;
d) 室外机排风不应吹向阳台内侧,并不应直接吹向对面卧室、起居室的窗口和阳台;
e) 室外机不宜设置在建筑外立面凹槽内;
f) 室外机位应便于安装和维修,严禁设置在无窗墙面。
出入口
6.4.1 地下停车库出入口(出、入两个方向)不应垂直正对住户外窗。
6.4.2 地下停车库出入口和坡道上方宜设雨篷,材质应选用低噪声材料或采取可降低雨滴噪声的降噪
措施。
6.4.3 建筑物出入口应采取防止上部物体坠落伤人的安全措施。出入口均应设雨篷,并应与人员通行
区域的遮阳、遮风或挡雨措施结合。
走廊
6.5.1 首层大堂、地下大堂通向电梯厅的通道净宽度不应小于 1.50 m。
6.5.2 户门外宜留有进深不小于 1.50 m 的缓冲空间。
6.5.3 相邻户门之间的最小间距不应小于 900 mm,相对户门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 2000 mm。
6.5.4 走廊内消火栓设置位置不应影响疏散,且不应影响户门的开启。消火栓箱明装时,应设置防儿
童碰头措施。
6.5.5 高层住宅的开敞连廊应做雨篷。
电梯与楼梯
6.6.1 电梯候梯厅净深度不应小于多台电梯中最大轿厢深度,且不应小于 1.8 m。当电梯候梯空间兼
作楼梯休息平台时,净深度不应小于 2.0 m。
6.6.2 设置公共电梯的住宅,每单元应至少设置一台可容纳担架的电梯,并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所
有电梯均应直达地上全部楼层和地下车库各层。
6.6.3 四层及以上住宅公共电梯载重量不应小于 1000 kg,轿厢内净空尺寸不应小于 1.1 m(宽)×
2.1 m(深)或 1.6 m(宽)×1.5 m(深)。
6.6.4 电梯应配置空调,宜配置空气消杀功能。
6.6.5 电梯应采取变频调速或能量再生回馈等节能措施。两台及以上垂直电梯集中布置时,其控制系
统应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功能。
6.6.6 除消防救援等特殊需要外,电梯轿厢应能在断电等原因停梯时自动停靠最近层站开门。
6.6.7 电梯井道及电梯机房不应紧邻卧室和起居室布置,机房应采取吸声、隔声、减振措施。
6.6.8 两个及以上单元的住宅建筑中通至屋面的疏散楼梯应能通过屋面连通。
地下室
6.7.1 地下室中宜根据小区规模集中设置或分区域设置存储空间。
5
DB42/T 2305—2024
6.7.2 地下车库宜设置下沉庭院、采光井或导光管。
6.7.3 地下车库出入口及坡道净高不应低于 2.4 m,并应有一个出入口及坡道净高不低于 2.8 m。
6.7.4 地下车库车道净高不宜低于 2.4 m,主车道宜为环线。
6.7.5 停车位尺寸不宜小于 2.5 m×5.3 m。
6.7.6 地下车库宜设置人行道,通车道应合理设置人行横道线。地下车库入户大堂进出口外的人行通
道宽度不应小于 1.2 m。
6.7.7 无障碍停车位应在地下车库入户大堂出入口就近设置。
6.7.8 地下停车位应 100%预留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6.7.9 地下车库出入口地面的坡道外端应设置防水反坡,防水反坡高度不应小于 150 mm。出入口和坡
道低端应设置截水沟和耐轮压沟盖板。出入口应安装智能防淹装置、防淹门或防汛挡板,挡水高度不应
小于 0.8 m。
6.7.10 地下车库地面应采用耐磨、抗碾压、防渗透及防滑的地坪材料。
套型
6.8.1 套内功能空间应合理布局、动静分区、干湿分离,交通流线应合理。
6.8.2 当住宅套内有 4 个以上居住空间时,应至少有 2 个居住空间符合日照标准,其中连续日照时间
不应小于 1 h。
6.8.3 套内空间配置应实现功能空间的复合利用,可将餐厅、厨房、客厅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家庭
融合社交空间,其中不宜设置结构梁。
6.8.4 套内应预留全屋净水系统、洗衣机、烘干机位置和配置给水排水条件。套内宜预留扫地机器人、
拖地机等新型家电的位置和配置水电条件。
6.8.5 套内宜采用有利于空间灵活分隔的结构体系和轻质隔墙。
入户花园和阳台
6.9.1 住宅可设置入户花园或大进深多功能阳台、景观阳台、户属空中花园等空间。具有庭院和阳台
功能的户属空中花园面积不宜小于 30 m
2,高度不应低于两个自然层层高。
6.9.2 住宅主要阳台进深不应小于 1.6 m。服务阳台宜设置家政空间,进深不应小于 1.5 m。
6.9.3 设备平台应做防水,并应采用有组织排水,单独设置排水管。
门厅
6.10.1 套内应设置入户门厅。门厅内应预留收纳柜及洗手、消杀设施的位置。
6.10.2 独立入户门厅的通行净宽不应小于 1.20 m,安装收纳柜位置深度不应小于 350 mm。户门边收
纳柜一侧至少预留 400 mm 门垛。
卧室
6.11.1 双人卧室进深净尺寸不应小于 3.60 m,开间净尺寸不应小于 3.00 m。
6.11.2 每户宜至少有一间卧室的门洞宽度不小于 1.00 m,门开启后的通行净宽不小于 0.90 m。
厨房
6.12.1 厨房使用面积不应小于 6 m
2。
6.12.2 厨房布置应符合操作流程,洗菜、备菜、烹饪分区和动线应合理并满足基本尺寸要求,台面展
开长度不应小于 3.3 m。
6.12.3 厨房应预留洗碗机、蒸烤箱、饮水器、厨余垃圾处理器等设备的位置和使用条件。
6.12.4 使用燃气的厨房应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并应具备声光报警并切断燃气阀功能。
6.12.5 厨房应采取防止串烟串味的措施,应合理设置排气道系统。排气道系统应采用经型式检验认定
的成套产品,排气道、防火止回阀、屋顶防倒灌风帽等应配套提供。
卫生间
6.13.1 卫生间应自然通风采光,并应采取防止反味措施。
6.13.2 供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宜适当增大厕位和淋浴空间,便器和洗浴器旁应设安全抓杆及救助呼
6
DB42/T 2305—2024
叫装置或预留安全抓杆安装条件,并应按需增设其他无障碍设施。
6.13.3 卫生间所有墙面的防水层高度不应小于 2 m,防水层以上应设置防潮层。
储藏空间
6.14.1 套内应进行系统性的收纳设计,以就近收纳为原则,充分考虑日常生活习惯,满足不同空间的
收纳需求。收纳空间的总容积不宜小于室内容积的 1/25。
2 时,主卧宜设置步入式衣帽间,宜设置可变的多功能独立储藏空
6.14.2 当套内建筑面积大于 120 m
间。
墙与楼地面
6.15.1 外墙保温应严格执行 DB42/T 2068 的规定。
6.15.2 分户墙隔声性能不应小于 50 dB,宜采用不小于 200 mm 厚的实体墙或其他能达到以上隔声效
果的构造措施。分户墙上不应设置配电箱、分集水器,开关、插座应错位布置。
6.15.3 卧室、起居室(厅)的楼板撞击声声压级不应大于 60 dB,结构楼板厚度不应小于 130 mm,并
宜设置不小于 5 mm 厚的减振隔声层或采取其他能达到以上隔声效果的构造措施。
6.15.4 除复式结构外,套内主要活动区之间地面不应出现高差,地面应防滑。卫生间与相邻房间高差
不应大于 15 mm,并应做斜坡过渡。
门窗
6.16.1 门窗工程应满足 DB42/T 1770 的要求,并采用标准化尺寸。
6.16.2 紧邻城市交通干线两侧的住宅,居住空间的外门窗应采用中空夹胶或三玻两腔等隔声性能良
好的外窗。
6.16.3 7 层及以上建筑外窗宜采用向内开启形式。当确需采用外开窗或推拉窗时,窗扇应有防坠落装
置。
6.16.4 外窗安装应采用节能附框,附框成品截面宽度方向热阻不应小于 0.28(m
2·K)/W。
6.16.5 门窗安装构造的气密性和水密性不应小于外窗的气密性和水密性要求,外门框、窗附框与墙体
之间缝隙应采用高效保温材料填塞密实并做好密封防水。
栏杆
开敞阳台、外廊、上人屋面等临空部位的防护栏杆(栏板)垂直高度不应小于 1.20 m,栏杆(栏
板)高度应由可踏面起算。栏杆应采取防止攀爬的措施,竖向杆件间净距不应大于 0.11 m。临空且下
部有人员活动部位的栏杆(栏板),楼地面以上 0.10 m 不应留空。
7 建筑设备
一般规定
7.1.1 水、电、暖、燃气应分户计量,并应选用智能化远传表具或预付费卡表。
7.1.2 水泵房、通风机房等产生噪声或振动的房间不应紧邻卧室和起居室布置,并满足下列要求:
a) 机房应采取吸声、隔声、减振措施;
b) 风机进、出风处应采取消声措施;
c) 应控制排风出口对住户的影响。
7.1.3 供水、空调、通风等系统应选用低噪声设备。
7.1.4 电气设备、生活供水、电梯等设备能效不应低于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 2 级能效要求。照明灯具
应采用 LED 高效节能灯,房间或场所照明功率密度限值(LPD)、空调供暖设备能效应满足 GB 55015 的
要求。
7.1.5 当设备管线穿过楼板和墙体时,孔洞应采取防火、隔声密封措施。
7.1.6 管线、管道应设置明确、清晰、醒目的永久性标识。
7.1.7 公共机电设备应定期检查及维护。
给水排水
7
DB42/T 2305—2024
7.2.1 小区宜结合区域海绵城市设计设置具有调蓄功能的集水景观。下凹式绿地中应设置溢流雨水口,
雨水口应高出绿地种植土,并应低于周边路面不小于 50 mm。
7.2.2 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并宜设置土壤湿度感应器、雨天自动关闭装置等节水
控制措施。
7.2.3 室外设施、设备、检查井等应结合景观绿化合理布置,且室外消火栓及消防水泵接合器应设置
明显标志。
7.2.4 小区下沉庭院、地下室坡道出入口雨水设计重现期不应低于 50 年,并应设置水泵提升排水。连
接建筑出入口的下沉庭院应采取土建措施防止防洪水位以下的客水进入下沉区域。
7.2.5 建筑屋面雨水应做有组织排水,雨水立管应设于单元公共区域或建筑外立面阴角处。
7.2.6 住宅电梯基坑应设置排水措施。
7.2.7 地下给水泵房、消防泵房等不应设置在住宅建筑的投影正下方。
7.2.8 屋顶消防稳压设施不应直接设置在住宅卧室和起居室的正上方,并应设置减振措施。
7.2.9 地下车库集水坑、潜污泵出水管、管线阀门及消火栓布置不应影响车行及车位使用,集水坑井
盖宜采用轻质钢构载重型密闭井盖。地下车库非出入口处排水沟不应穿越主要车行道,并应采用降噪盖
板。
7.2.10 分户给水支管入户前,应在公共区域设置检修阀门。
7.2.11 非传统水源供水系统应独立设置,非传统水源利用应采取措施防止误接、误用、误饮。
7.2.12 户内用水点压力不宜大于 0.2 MPa,且不应小于用水器具的最低工作压力。
7.2.13 户内生活给水管道宜采用不锈钢管、不锈钢阀门或铜管、铜阀门。
7.2.14 生活热水系统应采取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稳定的措施。热水用水点出水温度
不低于 46 ℃的时间不应大于 10 s。当设有 3 个及以上卫生间的住宅的户内热水供应系统采用共用热
水器时,宜设置机械循环。
7.2.15 当首层有住宅时,首层应单独设置排水,并应单独接至室外检查井;当首层架空时,上一层住
户的排水横支管宜单独接至排水立管或室外检查井,接入点距转向处以下不应小于 0.6 m。
7.2.16 当住宅排水立管在首层变横管时,接头处应放大一号管径。排水横管应采用 75°以下角度弯
头衔接。
7.2.17 卫生间应采用同层排水技术,宜根据排水立管位置与卫生洁具布局采用微降板方式。排水立管
不宜贴临卧室墙体,并应采用低噪声管材或采取包覆隔声材料的隔声措施。
7.2.18 厨房和卫生间的排水立管应分别设置,排水管道不应穿越卧室。
7.2.19 卫生器具应选用用水效率等级不低于 2 级的节水型器具,且 50%以上卫生器具用水效率等级应
达到 1 级。
7.2.20 卫生洁具水封深度不应小于 50 mm。
7.2.21 户内应采用自带水封高度不小于 50 mm 的地漏或采用设存水弯的直通式地漏。地漏和水封应
易于检修和清洁。
7.2.22 洗衣机地漏不应设置在洗衣机的正下方,宜采用防溢流和防干涸专用地漏。当洗衣机设置在阳
台上时,其排水不应排入雨水管。
7.2.23 卫生间干区不宜设置地漏。
7.2.24 当构造内无水封的设备与生活排水管道连接时,应在排水口以下设存水弯。
暖通空调
7.3.1 供暖空调应根据当地能源资源情况和建筑需求,采用能源利用效率高、对环境污染少的供暖和
制冷方式。
7.3.2 供暖空调宜采用分散式系统,宜利用空气能等可再生能源;当小区有余热、废热、地热等可供
利用,且技术经济分析合理时,可采用集中式系统。
7.3.3 供暖空调系统应设置自动室温调控装置,满足分室调温和控制需求。
7.3.4 热水地面辐射供暖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分、集水器远离卧室等主要功能房间隐蔽安装,并预留合理的操作、检修空间;
b) 按主要供暖房间划分供暖环路,并设置分室温控调节阀;
c) 采用具有阻氧性能的塑料管材,并使用与管材配套供应的管件。
8
DB42/T 2305—2024
7.3.5 空调冷凝水应设置冷凝水立管有组织排放。
7.3.6 住宅宜设置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分户式新风系统、集中式新风系统或预留新风系统安装条件,
新风系统宜满足以下要求:
a) 具备热量回收功能;
b) 具备根据室内 CO2浓度检测值进行新风系统控制、维持房间正压的功能;
c) 便于维护和检修。
7.3.7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机械排风系统或预留机械排风系统风口,且全面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小于
3 次/h。
7.3.8 地下室等潮湿环境敷设的管道、设备、附件等应采取防结露措施。地下车库宜设置除湿设备。
地下人员长期活动的房间宜设置空调设施。
7.3.9 地下车库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时,应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并设置与排风设备自动联动的一氧化
碳浓度监测装置。
7.3.10 地下车库的平时通风设备应满足 GB 50189 单位风量耗功率的要求。
7.3.11 室外新风口水平或垂直方向距燃气热水器排烟口、厨房排油烟口、卫生间排风口等污染物排放
口,以及空调室外机等热排放设备的距离不应小于 1.5 m;当垂直布置时,新风口应设置在污染物排放
口及热排放设备下方。
7.3.12 室外排风口应远离室外健身、交流、休息、娱乐等人员经常活动的区域、其他建筑空间的自然
通风口以及新风口附近。
建筑电气
7.4.1 场地宜采用太阳能路灯等可再生能源路灯。
7.4.2 夜景照明设施应避免对行人和非机动车、机动车驾驶员造成眩光。夜景照明灯具照射方向不应
正对卧室、起居室。
7.4.3 公共区域照明、电梯等公共设备、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等应分别设置电能计量装置。
上一章:DB4404/T 61-2024 城市桥梁管养要求 下一章:DB42/T 2308-2024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DB63/T 2305-2024 有机牦牛生产技术规范 DB42/T 621-2010 宽皮柑橘高品质栽培技术规程 DB42/T 1656-2021 西瓜果实品质鉴定技术规程 DB42/T 430-2022 茶叶贮藏品质控制技术规程 DB42/T 1303-2017 住宅电梯配置和选型标准 DB42/T 636-2010 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控技术规程 DB42/T 1046-2021 住宅厨房、卫生间集中排气系统技术规程 DB42/T 2043-2023 既有住宅和社区适老化改造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