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220.20
CCS R 85 DB 11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11/T 814—2024
代替 DB11/T 814-201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
Operational index system of urban rail transit network
2024 - 12 - 25 发布
2025 - 04 - 01 实施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11/T 814—2024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运营指标体系构成和内容
............................................................... 1
4.1 运营指标体系构成
................................................................. 1
4.2 运营指标体系内容
................................................................. 2
4.2.1 基础指标
..................................................................... 2
4.2.2 客流指标
..................................................................... 3
4.2.3 列车运行指标
................................................................. 4
4.2.4 安全指标
..................................................................... 5
4.2.5 服务指标
..................................................................... 6
4.2.6 能耗指标
..................................................................... 6
4.2.7 财务指标
..................................................................... 7
5 运营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 8
附录 A(规范性)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 9
附录 B(资料性)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字母符号及含义 ................................ 61
参考文献
.............................................................................. 66
I
DB11/T 81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11/T 814—2011《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与DB11/T 814—2011相比,除
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 更改了“运营指标体系构成和内容”相应的技术内容(见第 4 章,2011 年版的第 4 章);
b) 增加了换乘走行、出入口、车辆基地、密度、客运分担率的相关内容(见 A.1);
c) 将“运营长度”更改为“运营里程”,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 A.1.2,2011 年版的 A.1.2);
d) 删除了“站间距”指标及相关内容(见 2011 年版的 A.1.4.1);
e) 增加了乘降量、OD 量、票种使用的相关内容(见 A.2);
f) 将“进站量(进线量)”更改为“进站量”,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 A.2.1,2011 年
版的 A.2.1);
g) 将“出站量(出线量)”更改为“出站量”,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 A.2.2,2011 年
版的 A.2.2);
h) 增加了配属列车、完好列车、上线列车、每公里配车、列日数、路网利用水平、运行时间、
服务可靠度、救援、影响行车的事件、中断正线的相关内容(见 A.3);
i) 将“车辆利用”更改为“列车利用”,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 A.3.6,2011 年版的 A.3.1);
j) 增加了运营险性事件、伤亡、经济损失的相关内容(见 A.4);
k) 增加了限流、运营生产的相关内容(见 A.5);
l) 将“设备设施可靠度”更改为“服务设备设施”,并更改了相应的技术内容(见 A.5.4,2011
年版的 A.5.2);
m) 删除了设备设施完好率指标及相关内容(见 2011 年版的 A.5.3);
n) 增加了总能耗的相关内容(见 A.6);
o) 增加了完全成本、折旧成本、维修成本、管理成本、费用、补贴补偿、平均票价、票价支出
的相关内容(见 A.7);
p) 删除了运营成本及相关内容(见 2011 年版的 A.7.1)。
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组织实施。
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轨道交通路网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市地铁运
营有限公司、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方志伟、梁材、厉立、刘元常、吴玉兰、张永生、仇玉华、支晓宇、张伟、马
研、张庆、权经超、张坤、吴婧玄、叶小春、詹淮、邢少康、解辉、禹丹丹、刘宇然、刘得民、张晓波、
刘洋、李鹏、赵淼、杨桐桐、王书灵、卢霄霄、仝硕。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1年首次发布为DB11/T 814—2011;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I
DB11/T 814—2024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
1 范围
本文件描述了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的构成、内容及运营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线路、车站运营指标的统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轨道交通 urban rail transit
采用专用轨道导向运行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系统,包括地铁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现代有轨
电车、磁浮系统、自动导向轨道系统、市域快速轨道系统。
[来源:GB/T 38374—2019,2.1]
3.2
高峰小时 peak hour
一天中客流量最大的一小时。
[来源:GB/T 50833—2012,3.0.19]
3.3
运营事故 operational accident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发生的因列车撞击、脱轨,设施设备故障、损毁,以及大客流等情况,造
成人员伤亡、行车中断、财产损失的突发事故。
[来源:GB/T 38374—2019,2.3]
3.4
运营指标 operational index
反映运营工作在一定时间和条件下的规模、程度、比例、结构等的概念和数值。
[来源:GB/T 38374—2019,2.2]
4 运营指标体系构成和内容
4.1 运营指标体系构成
1
DB11/T 814—201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客流指标、列车运行指标、安全指标、服务指标、
能耗指标和财务指标7类一级指标,64类二级指标,共170项指标,见图1。
图1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体系构成图
4.2 运营指标体系内容
4.2.1 基础指标
基础指标包括9类21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的发展规模,见表1。
表1 基础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1 基础指标 A.1.1 运营线路 A.1.1.1 运营线路数
A.1.1.2 运营线路开通时间
A.1.2 运营里程 A.1.2.1 线路运营里程
A.1.2.2 路网运营里程
A.1.3 车站数 A.1.3.1 线路车站数
A.1.3.2 路网车站数
A.1.3.3 线路换乘车站数
A.1.3.4 路网换乘车站数
A.1.4 换乘走行 A.1.4.1 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
A.1.4.2 路网平均换乘走行距离
2
DB11/T 814—2024
表1 基础指标内容(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1 基础指标 A.1.5 出入口 A.1.5.1 车站出入口数
A.1.6 站间距 A.1.6.1 线路平均站间距
A.1.6.2 路网平均站间距
A.1.7 车辆基地 A.1.7.1 车辆基地数
A.1.8 密度 A.1.8.1 城区路网密度
A.1.8.2 万人里程拥有率
A.1.8.3 万人车站拥有率
A.1.8.4 站点密度
A.1.8.5 站点覆盖率
A.1.8.6 站点人口覆盖率
A.1.9 客运分担率 A.1.9.1 城市轨道交通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
4.2.2 客流指标
客流指标包括12类32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客流时间、空间等特征,见表2。
表2 客流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2 客流指标 A.2.1 进站量 A.2.1.1 车站刷闸进站量
A.2.1.2 车站进站量
A.2.1.3 线路进站量
A.2.1.4 路网进站量
A.2.2 出站量 A.2.2.1 车站刷闸出站量
A.2.2.2 车站出站量
A.2.2.3 线路出站量
A.2.2.4 路网出站量
A.2.3 换乘量 A.2.3.1 换乘站换乘量
A.2.3.2 线路换乘量
A.2.3.3 路网换乘量
A.2.4 客运量 A.2.4.1 客运量
A.2.5 乘降量 A.2.5.1 车站乘降量
A.2.6 断面客流量 A.2.6.1 断面客流量
A.2.6.2 线路最大断面客流量
A.2.7 客运周转量 A.2.7.1 客运周转量
A.2.8 OD量 A.2.8.1 OD量
A.2.9 乘客出行特征 A.2.9.1 线路平均运距
A.2.9.2 进站乘客平均乘距
A.2.9.3 路网平均运距
A.2.9.4 路网换乘系数
3
DB11/T 814—2011
表 2 客流指标内容(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2 客流指标 A.2.9 乘客出行特征 A.2.9.5 换乘比例
A.2.9.6 乘客旅行时间
A.2.9.7 乘客乘车时间
A.2.10 票种使用 A.2.10.1 票种使用比例
A.2.11 强度 A.2.11.1 客运强度
A.2.11.2 日均客运强度
A.2.11.3 负荷强度
A.2.11.4 日均负荷强度
A.2.12 客流不均衡系数 A.2.12.1 方向不均衡系数
A.2.12.2 断面不均衡系数
A.2.12.3 时间不均衡系数
4.2.3 列车运行指标
列车运行指标包括22类55项指标,反映列车运用、在线运行等情况,见表3。
表3 列车运行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3.1 配属列车 A.3.1.1 配属列车数
A.3.2 完好列车 A.3.2.1 完好列车数
A.3.2.2 列车完好率
A.3.3 上线列车 A.3.3.1 上线列车数
A.3.3.2 列车上线率
A.3.4 每公里配车 A.3.4.1 每公里配属列车数
A.3.5.1 配属列日数
A.3.5 列日数 A.3.5.2 完好列日数
A.3.5.3 上线列日数
A.3 列车运行 A.3.6 列车利用 A.3.6.1 列车完好列率
A.3.6.2 列车上线列率
指标
A.3.6.3 完好列利用率
A.3.7.1 列车编组辆数
A.3.7 运力 A.3.7.2 列车定员
A.3.7.3 断面运力
A.3.7.4 最小发车间隔
A.3.8 路网利用水平 A.3.8.1 客位里程
A.3.8.2 路网利用水平
A.3.9.1 列车满载率
A.3.9 满载率 A.3.9.2 列车平均满载率
A.3.9.3 断面满载率
4
DB11/T 814—2024
表 3 列车运行指标内容(续)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3 列车运行 指标 A.3.9 满载率 A.3.9.4 线路最大断面满载率
A.3.9.5 高峰小时站台单位面积服务人次
A.3.10 行驶公里 A.3.10.1 运营公里
A.3.10.2 走行公里
A.3.10.3 里程利用率
A.3.11 运行时间 A.3.11.1 单程运行时间
A.3.11.2 全周转时间
A.3.12 运行速度 A.3.12.1 技术速度
A.3.12.2 旅行速度
A.3.12.3 最高运行速度
A.3.12.4 速度利用率
A.3.13 计划兑现 A.3.13.1 计划开行列次
A.3.13.2 计划兑现列次
A.3.13.3 兑现率
A.3.13.4 临客列次
A.3.13.5 停运列次
A.3.13.6 客运列车开行列次
A.3.13.7 开行总列次
A.3.14 运行晚点 A.3.14.1 晚点列次
A.3.14.2 列车运行图正点率
A.3.15 延误事件 A.3.15.1 5分钟及以上延误事件次数
A.3.16 服务可靠度 A.3.16.1 列车服务可靠度
A.3.17 清人 A.3.17.1 清人列次
A.3.17.2 万车公里清人率
A.3.18 掉线 A.3.18.1 掉线列次
A.3.18.2 万车公里掉线率
A.3.19.1 通过列次
A.3.19.2 通过率
A.3.20.1 救援列次
A.3.21.1 故障影响行车事件数
A.3.21.2 非故障影响行车事件数
A.3.21.3 万车公里影响行车故障率
A.3.22.1 中断正线运行事件次数
A.3.22.2 中断正线运行时间
4.2.4 安全指标
安全指标包括5类11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安全情况,见表4。
5
DB11/T 814—2011
表4 安全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4.1.1 运营险性事件数
A.4.1 运营险性事件 A.4.1.2 行车险性事件数
A.4.1.3 行车险性事件率
A.4.2.1 运营事故数
A.4 安全指标 A.4.2 运营事故 A.4.2.2 行车事故数
A.4.2.3 行车事故率
A.4.3 伤亡 A.4.3.1 伤亡人数
A.4.3.2 伤亡率
A.4.4 经济损失 A.4.4.1 运营事故直接经济损失
A.4.4.2 运营险性事件直接经济损失
A.4.5 安检 A.4.5.1 安检检出率
4.2.5 服务指标
服务指标包括4类17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对乘客服务的情况,见表5。
表5 服务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5 服务指标 A.5.1 乘客服务 A.5.1.1 车站运营时间
A.5.1.2 线路运营时间
A.5.1.3 百万乘客投诉率
A.5.1.4 乘客投诉回复率
A.5.2 限流 A.5.2.1 限流车站数
A.5.2.2 限流时长
A.5.3 运营生产 A.5.3.1 运营单位数
A.5.3.2 运营员工数
A.5.3.3 安保人员数
A.5.3.4 企业员工总数
A.5.3.5 线路每公里人员配比
A.5.3.6 全员生产率
A.5.3.7 司机生产率
A.5.4 服务设备设施 A.5.4.1 设备服务率
A.5.4.2 设备可靠度
A.5.4.3 站台门可靠度
A.5.4.4 设备设施完好率
4.2.6 能耗指标
能耗指标包括3类9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消耗的电能情况,见表6。
6
DB11/T 814—2024
表6 能耗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6 能耗指标 A.6.1 牵引 A.6.1.1 牵引能耗
A.6.1.2 百车公里牵引能耗
A.6.1.3 人次牵引能耗
A.6.1.4 百人公里牵引能耗
A.6.2 动力照明 A.6.2.1 动力照明能耗
A.6.3 总能耗 A.6.3.1 运营总能耗
A.6.3.2 人次能耗
A.6.3.3 百车公里能耗
A.6.3.4 百人公里能耗
4.2.7 财务指标
财务指标包括9类25项指标,反映城市轨道交通路网成本、收入情况,见表7。
表7 财务指标内容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项
A.7 财务指标 A.7.1 完全成本 A.7.1.1 完全成本
A.7.1.2 车公里完全成本
A.7.1.3 人公里完全成本
A.7.1.4 人次完全成本
A.7.2 折旧成本 A.7.2.1 折旧成本
A.7.3 维修成本 A.7.3.1 维修成本
A.7.3.2 车公里维修成本
A.7.4 管理成本 A.7.4.1 管理成本
A.7.4.2 车公里管理成本
A.7.5 费用 A.7.5.1 牵引电费
A.7.5.2 动力照明电费
A.7.5.3 总电费
A.7.5.4 安保费用
A.7.6 运营收入 A.7.6.1 运营企业收入
A.7.6.2 车公里收入
A.7.6.3 运营票款收入
A.7.6.4 人次票款收入
A.7.6.5 人公里票款收入
A.7.6.6 非票款商业收入
A.7.6.7 收入全成本比
A.7.6.8 票价优惠比例
A.7.7 补贴补偿 A.7.7.1 运营补贴补偿
A.7.8 平均票价 A.7.8.1 路网乘客平均票价
A.7.8.2 运价率
A.7.9 票价支出 A.7.9.1 票价支出占居民收入比
7
DB11/T 814—2011
5 运营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指标字母符号及含义见附录B。
8
DB11/T 814—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城市轨道交通路网运营指标定义及计算方法
A.1 基础指标
A.1.1 运营线路
A.1.1.1 运营线路数
定义:为列车沿固定线路和车站正常载客运营而设置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条数。
单位:条。
注1:运营线路数含初期运营/试运营阶段的线路。
注2:运营线路在规划中为同一条线路但分期建成的,统计时只计为一条线路;运营线路在规划中为不同线路,实
现跨线运行或贯通运营时,统计时计为不同线路。
A.1.1.2 运营线路开通时间
定义:运营线路开通时间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最初开通运营的时间。
注: 分段建设线路可分期统计开通时间。
A.1.2 运营里程
A.1.2.1 线路运营里程
定义:运营线路按始发站站中心至终点站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单位:公里(km)。
计算方法:线路运营里程的计算方法见式(A.1)。
········································································
(A.1)
式中:
——线路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
——上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单位为公里(km);
——下行起点至终点里程,单位为公里(km)。
注1:不含折返线、渡线、联络线、停车线、出入段线、安全线、试车线等配线长度。
注2:含支线运营的线路,其线路运营里程计为主线部分运营里程与支线部分运营里程之和。
注3:首都机场线运营里程为北新桥站中心至T2站中心沿正线线中心测得的长度。
A.1.2.2 路网运营里程
定义:路网各线路运营里程之和。
单位:公里(km)。
计算方法:路网运营里程的计算方法见式(A.2)。
·······································································
(A.2)
式中:
9
DB11/T 814—2011
——路网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
——线路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
注1:以一般情况下双线(即为上下行各一条单线)配置为计算基准标。
注2:共线段不重复计算。
A.1.3 车站数
A.1.3.1 线路车站数
定义:运营线路上,供乘客乘降列车、办理运营业务的建筑设施和场所的数量,包括地面、地下、
高架车站。
单位:座。
注: 不包括尚未投入运营的车站。
A.1.3.2 路网车站数
定义:路网中各条线路的车站总数。
单位:座。
计算方法:路网车站数的计算方法见式(A.3)。
·······································································
(A.3)
式中:
——路网车站数,单位为座;
——线路车站数,单位为座。
注1:不包括尚未投入运营的车站。
注2:两条或者多条线路的换乘车站,通常计为两座或多座,也可根据需求按1座车站统计。
A.1.3.3 线路换乘车站数
定义: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中具备从本线车站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注: 统计期内暂缓开通换乘的车站、虚拟换乘车站不计入换乘车站数,规划换乘车站暂时采取虚拟换乘的车站统
计为换乘站。
A.1.3.4 路网换乘车站数
定义: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具备从一条线路转乘到其他线路功能的车站数量。
单位:座。
注1:两线或两线以上换乘车站只计为1座换乘站。
注2:统计期内暂缓开通换乘的车站、虚拟换乘车站不计入换乘车站数,规划换乘车站暂时采取虚拟换乘的车站统
计为换乘站。
A.1.4 换乘走行
A.1.4.1 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
定义:统计期末,换乘站各方向换乘走行距离之和与换乘方向数量的比值。
单位:米(m)。
10
DB11/T 814—2024
计算方法: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的计算方法见式(A.4)。
········································································
(A.4)
式中:
——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单位为米(m);
——换乘站某方向换乘走行距离,单位为米(m);
——换乘方向数。
注1:单个方向的换乘站走行距离,为换出线路上行站台或下行站台中部至换入线路上行站台或下行站台中部的距
离。
注2:若换乘车站从一条线路的某方向至另一条线路某方向换乘时为多路径,则按照客运组织规定的换乘路径取最
短值。
A.1.4.2 路网平均换乘走行距离
定义:统计期末,路网各换乘站的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之和与路网换乘车站数之比。
单位:米(m)。
计算方法:路网平均换乘走行距离的计算方法见式(A.5)。
········································································
(A.5)
式中:
——路网平均换乘走行距离,单位为米(m);
——换乘站平均换乘走行距离,单位为米(m);
——路网换乘车站数,单位为座。
A.1.5 出入口
A.1.5.1 车站出入口数
定义:车站拥有的出入口数量。
单位:个。
注1:一个通道连接多个出入口时,出入口数按实际站外出口数量计算。例如,某地下车站某一通道连接A口,但是
延伸到地面出口为A1和A2两个口,则计为两个出入口。
注2:连接其他建筑的出入口均计入出入口数。
A.1.6 站间距
A.1.6.1 线路平均站间距
定义:同一线路上,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距离的平均值。
单位:公里(km)。
计算方法:线路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见式(A.6)。
··········································································
(A.6)
11
DB11/T 814—2011
式中:
——线路平均站间距,单位为公里(km);
——线路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
——线路区间数,单位为个。
注: 线路为非环线时,线路区间数=线路车站数-1;线路为环线时,线路区间数=线路车站数。
A.1.6.2 路网平均站间距
定义:路网中两个相邻车站站中心间距离的平均值。
单位:公里(km)。
计算方法:路网平均站间距的计算方法见式(A.7)。
········································································
(A.7)
式中:
——路网平均站间距,单位为公里(km);
——路网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km);
——线路区间数,单位为个。
注: 不重复计算共线段区间。
A.1.7 车辆基地
A.1.7.1 车辆基地数
定义:统计期末,线路或路网配属的车辆基地数量。
单位:座。
注1:车辆基地包括车辆段、停车场。
注2:仅投入运营的车辆基地才计入统计,包括临时停车场、临时车辆段。
A.1.8 密度
A.1.8.1 城区路网密度
定义:统计期末,城区内单位平方公里的路网运营里程。
单位:公里/平方公里(
)。
计算方法:城区路网密度的计算方法见式(A.8)。
·········································································
(A.8)
式中:
——城区路网密度,单位为公里/平方公里(
);
——路网运营里程,单位为公里(
);
——城区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
)。
12
DB11/T 814—2024
注: 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和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统计中
可直接采用政府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或由《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获取。
A.1.8.2 万人里程拥有率
定义:统计期末,路网运营里程与城区内人口的比值。
单位:公里/万人。
计算方法:万人里程拥有率的计算方法见式(A.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