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23/T 3891-202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DB23/T 3891-202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4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0 15:15:13



相关搜索: 地理信息 技术规程 节点 数据处理 公共服务

内容简介

DB23/T 3891-202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ICS 07.040
CCS A 75










DB 23/T 3891—2024
代替 DB23/T 1829—2017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Platform for Geoinformation Public Service-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Data Processing for Node



2024–12–03 发布
2025–01–02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23/T 3891—2024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技术指标规格 ....................................................................... 2
4.1 数学基础 ....................................................................... 2
4.2 基础数据比例尺及分辨率要求 ..................................................... 2
4.3 成果格式规格 ................................................................... 2
4.4 数学精度 ....................................................................... 3
4.5 数据集 ......................................................................... 4
5 数据处理要求 ....................................................................... 5
5.1 框架数据 ....................................................................... 5
5.2 地名地址数据 ................................................................... 7
5.3 线划电子地图数据 ............................................................... 9
5.4 影像电子地图数据 .............................................................. 10
5.5 公开电子地图位置信息 .......................................................... 10
5.6 地图符号化与地图切片 .......................................................... 11
附录 A(规范性)黑龙江省行政区代码表 ................................................. 14
附录 B(规范性)框架数据属性表结构 ................................................... 17
附录 C(规范性)框架数据属性值域 ..................................................... 35
C.1 部分 CLASID 值域表 ............................................................. 35
C.2 FORM(道路形态值域表) ........................................................ 35
C.3 FUNCLASS(道路功能等级值域表) ................................................ 36
附录 D(规范性)显示级别(LEVEL) .................................................... 38
附录 E(规范性)地名地址属性参考值域 ................................................. 39
E.1 TYPE 类型编码值域 ............................................................. 39
E.2 TAG 标签表 .................................................................... 48
E.3 IMPORTANCE 重要度值域 ......................................................... 49
E.4 BRAND 连锁机构代码说明 ........................................................ 50
附录 F(规范性)线划电子地图基本属性 ................................................ 108
F.1 SENTIID 属性定义 .............................................................. 108
F.2 ISLPL(岛屿) ................................................................ 108
DB 23/T 3891—2024


II


附录 G(规范性)线划地图符号与注记 .................................................. 109
附录 H(规范性)线划地图补充符号 .................................................... 126
附录 I(资料性)辅助要素表达示例 .................................................... 147
附录 J(规范性)影像地图符号与注记 .................................................. 150
参考文献 ............................................................................ 169


DB 23/T 3891—2024

III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DB23/T 1829—2017《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方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与DB23/T
1829—201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a)在“数学基础”中增加了小数精度及影像数据投影方式(见 4.1);
b)更改了成果格式规格(见 4.3,2017 版的 4.3);
c)更改了公开线划电子地图(见 4.4.2.1,2017 版的 4.4.2.1);
d)更改了公开影像电子地图(见 4.4.3.1,2017 版的 4.4.3.1);
e)更改了框架数据集(见 4.5.1,2017 版的 4.5.1);
f)在“框架数据分层、几何类型”中增加了铁路面、公路面、兴趣面、地铁点、地铁线、地铁面、道
路顶层线、水系注记线、红绿灯图层(见 4.5.1 表 1、附录 B);
g)删除了地理实体数据集(见 2017 版的 4.5.2)、地理实体数据处理(见 2017 版的 5.1.6)、地理
实体标识码(见 2017 版的附录 C);
h)更改了影像电子地图数据集(见 4.5.4,2017 版的 4.5.5);
i)删除了“处理内容”中地理实体数据处理(见 2017 版的 5.1.1);
j)更改了数据组织重构(见 5.1.5,2017 版的 5.1.5);
k)增加了数据编辑(见 5.1.6);
l)更改了地名地址主要属性(见 5.2.2 表 3,2017 版的 5.2.2 表 3);
m)删除了结构化地名地址描述规则、地名地址代码(见 2017 版的 5.2.2(1)、(2));
n)更改了数据处理要求(见 5.2.3,2017 版的 5.2.3);
o)更改了线划电子地图数据分层及命名(见 5.3.1 表 4,2017 版的 5.3.1 表 4);
p)更改了数据处理要求(见 5.3.2,2017 版的 5.3.2);
q)更改了影像数据处理(见 5.4.2,2017 版的 5.4.2);
r)更改了公开电子地图位置信息(见 5.5,2017 版的 5.5);
s)删除了地图符号化与切片制作方式见(见 2017 版的 5.6.1);
t)更改了地图辅助层处理(见 5.6.2,2017 版的 5.6.3);
u)更改了常见影像类型名称及对应简称(见 5.6.3 表 6,2017 版的 5.6.4 表 6);
v)删除了线划电子地图瓦片制作,影像地图瓦片制作(见 2017 版的 5.6.5.1、5.6.5.2);
w)更改了瓦片文件命名及组织(见 5.6.4.1,2017 版的 5.6.5.3);
x)更改了地图水印(见 5.6.4.2,2017 版的 5.6.5.4);
y)增加了 TAG 标签表(见附录 E.2)。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自然资源部黑龙江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刘喜、覃婷婷、王金武、王屏、孙畅、张楠、孙丽梅、刘恒飞、石锐、邸彦彬。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 23/T 3891—2024


IV


——2017 年首次发布为 DB23/T 1829—2017;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DB 23/T 3891—2024

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的技术指标规格和框架数据、地名地址、线划电
子地图、影像电子地图、公开电子地图位置信息、地图符号化与切片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节点数据处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35634 公共服务电子地图瓦片数据规范
GB/T 35648—2017 地理信息兴趣点分类与编码
CH/Z 9010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理实体与地名地址数据规范
CH/Z 9011—201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电子地图数据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框架数据 frame data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政务平台、公众平台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必要的基本的、公用的基础
地理空间数据,简称框架数据。
3.2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应用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
[来源:CH/Z 9011—2011,2.2]
3.3
线划电子地图 line drawing electronic map
以矢量数据为基础,经过符号化处理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可用于查询和空间分析。
3.4
DB 23/T 3891—2024


2

影像电子地图 image electronic map
以影像数据为基础,叠加影像标注信息,经过符号化处理建立起来的视屏显示地图,可用于查询和
空间分析。
3.5
地图瓦片 map tiles
根据一定的格网划分规则,对确定地理覆盖范围的地图进行分块形成的若干图片单元。
[来源:CH/Z 9011—2011,2.4]
3.6
瓦片金字塔 tile pyramid
基于大小相同的瓦片构建的层次模型结构,其构建从底层到顶层,分辨率逐渐降低,但每一层所表
示的地物的地理范围都相同。
3.7
地图水印 map watermark
地图瓦片制作中增加半透明的水印标志。
4 技术指标规格
4.1 数学基础
数学基础符合以下规定:
a)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地理坐标系统,坐标单位为“度”,小数点后至少保留6位
(0.000001);
b)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单位为“米”;
c)影像数据投影方式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3°分带,坐标单位为“米”,小数点后至少保留2位,
影像水平方向坐标前加投影带号。
4.2 基础数据比例尺及分辨率要求
4.2.1 线划数据源比例尺要求
线划数据源比例尺符合以下规定:
a)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省级节点宜采用1:5 000、1:10 000数据源进行处理;
b)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市县级节点宜采用1:500、1:1 000、1:2 000数据源进行处理。
4.2.2 影像数据源分辨率要求
影像数据源分辨率符合以下规定:
a)省级影像数据源分辨率宜为0.5 m~1 m;
b)市县级影像数据源分辨率宜为0.1 m~0.5 m。公开发布影像分辨率不得优于0.5 m。
4.3 成果格式规格
DB 23/T 3891—2024

3
4.3.1 框架数据
按照省、市(地)为单元进行拼接组织;采用矢量存储格式。
4.3.2 线划电子地图数据
按照省、市(地)为单元进行拼接组织;采用*.MID、*.MIF或*.SHP等格式存储。
4.3.3 地名数据
按照省、市(地)为单元进行拼接组织;采用矢量存储格式。
4.3.4 影像电子地图数据
影像电子地图数据应符合以下规定:
正射影像数据组织:按照发布区域进行拼接组织,影像数据量过大时,按照县级行政区划或其他分
块方式进行组织,影像各分块之间应大于1 km的重叠区域;
正射影像数据格式:应采用*.IMG或*.TIFF格式存储;
标注数据格式:采用*.MID、*.MIF或*.SHP等格式存储。
4.3.5 地图瓦片与地图水印
4.3.5.1 地图瓦片规格
分块的起始点从西经180°、北纬90°开始,向东、向南行列递增,瓦片分块大小应为256像素×256
像素,采用*.PNG或*.JPG格式存储。
4.3.5.2 瓦片金字塔
各层数据的显示比例及数据源比例尺应符合CH/Z 9011—2011中第六章表1的规定。
4.3.5.3 地图水印
图片大小应为256像素×256像素,采用*.PNG格式存储。
4.4 数学精度
4.4.1 框架数据
数据精度应与源数据精度一致,不应损失、破坏或降低原始数据精度。
4.4.2 线划电子地图
4.4.2.1 公开线划电子地图
地图平面精度不得优于10 m(不含),高程精度不得优于15 m。
4.4.2.2 涉密线划电子地图
数据精度应与源数据精度一致,不应损失、破坏或降低原始数据精度,拓扑容差为0.1 m。
4.4.3 影像电子地图
4.4.3.1 公开影像电子地图
DB 23/T 3891—2024


4

地图平面精度不得优于10 m(不含)。
4.4.3.2 涉密影像电子地图
数据精度应与源数据精度一致,不应损失、破坏或降低原始数据精度。
4.5 数据集
4.5.1 框架数据集
框架数据集宜分为六大类,包括水系及附属设施、居民地及附属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境界与政
区、植被、兴趣面,按类型和几何特征分36个数据层,具体见表1。
表1 框架数据分层、几何类型
序号
要素分类
数据内容标识
几何类型标识
数据内容
1
水系及附属设施
(H)
HYD
PT
水系(点)
2
HYD
LN
水系(线)
3
HYD
PL
水系(面)
4
HCT
LN
水系注记线(线)
5
HFC
PT
水系附属设施(点)
6
HFC
LN
水系附属设施(线)
7
HFC
PL
水系附属设施(面)
8
居民地及
附属设施
(R)
RES
PT
居民地(点)
9
RES
LN
居民地(线)
10
RES
PL
居民地(面)
11
RFC
PT
居民地附属设施(点)
12
RFC
LN
居民地附属设施(线)
13
RFC
PL
居民地附属设施(面)
14
交通及附属设施
(L)

RAI
LN
铁路(线)
15
RAI
PL
铁路面(面)
16
ROA
LN
公路(线)
17
LRS
LN
路边线(线)
18
ROA
PL
公路面(面)
19
ROL
LN
道路顶层线(线)
20
LFC
PT
交通附属设施(点)
21
LFC
LN
交通附属设施(线)
22
LFC
PL
交通附属设施(面)
DB 23/T 3891—2024

5
表1 框架数据分层、几何类型(续)
序号
要素分类
数据内容标识
几何类型标识
数据内容
23
交通及附属设施
(L)
INF
PT
红绿灯(点)
24
SUB
PT
地铁点(点)
25
SUB
LN
地铁点(线)
26
SUB
PL
地铁点(面)
27
境界与政区
(B)
BOU
LN
行政境界(线)
28
PRO
PL
省级行政区(面)
29
DIS
PL
市级行政区(面)
30
COU
PL
县级行政区(面)
31
TOW
PL
乡镇级政区(面)
32
VIL
PL
村级政区(面)
33

植被(V)

VEG
PT
植被(点)
34
VEG
LN
植被(线)
35
VEG
PL
植被(面)
36
兴趣面
BLO
PL
院落(面)

4.5.2 地名地址数据集
应包含但不限于地名名称、地址信息及该地名所在的位置信息。
4.5.3 线划电子地图数据集
应包含但不限于水系、道路、铁路、地铁、居民地、城市绿地。
4.5.4 影像电子地图数据集
应包含影像数据和标注数据,其中影像数据指正射影像数据,标注数据应包含但不限于水系名、道
路名、居民地地名及城市兴趣点名称。
5 数据处理要求
5.1 框架数据
5.1.1 处理内容
处理内容包括数据源选取及处理。
a)数据源选取:
1)框架数据源宜采用线划数据;
DB 23/T 3891—2024


6

2)省级线划数据源宜采用省级基础测绘成果,采用其他数据源的,应依据省级基础测绘的相
关规范生产或进行数据整理;
3)市县级线划数据源宜采用数字城市、智慧城市地理信息建设成果,采用其他数据源的,其
数据应依据省级基础测绘的相关规范生产或进行数据整理。
b)数据源处理:
包括框架数据提取、数据拼接融合、数据组织重构、数据编辑。
5.1.2 数据命名
数据命名结构采用12位编码,结构应与图1相符。
× ××× ×× ××××××
行政区划代码
几何类型标识
数据内容标识
比例尺代码

图1 框架数据分层命名规则
比例尺代码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比例尺代码
比例尺
代码
1:10 000
G
1:5 000
H
1:2 000
I
1:1 000
J
1:500
K
数据内容标识、几何类型标识应符合表 1 的规定,行政区划代码应符合附录 A 的规定。
5.1.3 数据提取
主要内容应包含水系及附属设施、居民地及附属设施、交通及附属设施、境界与政区、植被、兴趣
面。
数据提取属性内容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处理时应符合完整性、正确性,不应遗漏、移位。
5.1.4 拼接融合
按照框架数据属性内容,将分布于不同生产单元的同一类几何要素进行融合成为一个要素对象,几
何图形数据光滑、连续,不应产生变形、硬折、尖角、裂隙及重叠,属性信息应一致。
5.1.5 数据组织重构
DB 23/T 3891—2024
上一章:DB23/T 3889-2024 移动捎带网络技术规范 下一章:DB23/T 3888.1-2024 标准与专利导航实施指南 第1部分:总则

相关文章

DB37∕T 4365-202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框架数据快速更新技术规范 WS/T 790.3-20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标准第3部分∶节点验证服务 WS/T 790.3-2021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交互标准 第3部分:节点验证服务 DB37/T 4196-2020 电梯安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数据交换技术规范 DB51/T 1936-201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规范 第1部分:矢量数据 DB51/T 1934-201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据接口规范 DB51/T 1934-2014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数据接口规范 DB37∕T 4364-2021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名地址数据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