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T / T 1007. 3—2024
目 次 Ⅱ Ⅲ 1 1 1 2 2
前言 …………………………………………………………………………………………………………
引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 4 检测对象 ………………………………………………………………………………………………… 5 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
Ⅰ
JT / T 1007. 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 /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是 JT/ T 1007《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第 3 部分。 JT/ T 1007 已经发布了以下部分:
———第 1 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第 2 部分: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第 3 部分:设备检测规范。
本文件代替 JT/ T 1007. 3—2015《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平台 第 3 部分:设备检测规范》,与 JT/ T
1007. 3—2015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删除了“一键通”的术语和定义(见 2015 年版的 3. 1);
———增加了检测对象(见第 4 章);
———增加了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的通用要求(见 5. 1);
———更改了 VSAT 卫星通信的一般要求(见 5. 2. 1,2015 年版的 4. 1. 1);
———增加了车载动中通天线部分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见表 4);
———更改了功放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中功率的技术要求(见表 6,2015 年版的表 5);
———更改了卫星 MODEM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中功能检查的技术要求(见表 8,2015 年版的表 7);
———更改了卫星 MODEM 的检测方法(见 5. 2. 6. 2,2015 年版的 4. 1. 6. 2);
———更改了海事卫星车载终端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见表 11,2015 年版的表 10);
———增加了多路通信控制器的检测内容(见 5. 5);
———增加了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的检测内容(见 5. 6);
———增加了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的检测内容(见 5. 7);
———更改了网络与安全设备的检测项目和技术要求(见 5. 8. 1,2015 年版的 4. 3. 1);
———更改了网络与安全设备的检测方法(见 5. 8. 3,2015 年版的 4. 3. 3);
———更改了车内配电设备配电要求(见 5. 11. 1,2015 年版的 4. 6. 1)。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及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中交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通信
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学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康小勇、杨晓婧、齐海勇、邓蕾、艾云飞、苏飞、臧钰、陈建球、鲍春、赵娜、庞彦知。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15 年首次发布为 JT/ T 1007. 1—2015;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Ⅱ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引 言
为完善交通安全生产体系,强化交通应急救援能力要求,结合行业应急通信指挥特点,应急通信指
挥中机动、快速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对现场声像等信息进行采集与传输,保障上级部门对事发现场的信
息掌控,提升应急指挥效力,建设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是对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划的具体
落实,是服务现代交通业安全发展的必要手段。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具有现场信息传输和指挥
协调功能,为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提供技术保障。 JT/ T 1007《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旨在规范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总体技术要求、终端设备技术要求及设备检测,以确定普遍适用
于行业应急保障的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 1 部分:总体技术要求。 目的在于规范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网络架构、分类、功能
及接口,便于进行体系化设计与配置。
———第 2 部分: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目的在于规范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典型终端设备的
类型及其性能指标要求,便于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
———第 3 部分:设备检测规范。 目的在于规范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设备检测项目及方法,
便于系统的验收交付及日常维护。
Ⅲ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第 3 部分:设备检测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检测对象、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关键终端设备的检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JT/ T 1007. 2—2024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第 2 部分:终端设备技术要求 JT/ T 1417 交通运输行业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YD/ T 1970 通信局(站) 电源系统维护技术要求(Maintenance Requirements of Power Supply for Telecommunication Station / Sites) ITU-T G. 711 话音频率的脉冲编码调制[Pulse code modulation (PCM) of voice frequencies] ITU-T G. 723. 1 5. 3 和 6. 3 kbit 的 速 率 语 音 编 码 器 ( Dual rate speech coder for multimedia commincations transimitting at 5. 3 and 6. 3 kbit/ s) ITU-T G. 729 运用共轭结构代码激励线性预测(CS-ACELP)的 8 kbit/ s 语音编码[Coding of speech at 8 kbit/ s using conjugate-structure algebraic-code-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 (CS-ACELP)] ITU-T H. 323 音视频协议(Packet-based multimedia communications systems) ITU-T P. 800 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估方法(Methods for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assessment of quality) IETF SIP 会话发起协议(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 1 术语和定义
JT/ T 1007. 1 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TS:自动转换开关(Automatic Transfer Switching) FEC:前向纠错码(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IP:因特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LNB:低噪声下变频器(Low Noise Block) MODEM: 调制解调器(Modulator and Demodulator) MOS:平均意见得分(Mean Opinion Score) PSK:相移键控(Phase Shift Keying) 1
JT / T 1007. 3—2024
QAM: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oS: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SIP:会话初始化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TPC:Turbo 乘积码(Turbo Product Code)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VMS:蝰蛇卫星网管系统(Vipersat Management System)
VOIP:网络电话(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
VSAT:甚小口径终端(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WEB:全球广域网(World Wide Web)
4 检测对象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的检测对象包括下列关键终端设备:
a) VSAT 卫星终端;
b) VOIP 语音网关;
c)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
d) 多路通信控制器;
e)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
f)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
g) 网络与安全设备;
h) 视频会议终端;
i) 语音调度设备;
j) 车内配电设备。
5 检测要求和检测方法
5. 1 通用要求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所配备的第 4 章列出的终端设备应进行交付检测和交付后的年度
检测。
5. 2 VSAT 卫星终端
5. 2. 1 一般要求
VSAT 卫星终端应在具体卫星信号源条件下进行检测,检测指标应符合 JT/ T 1007. 2 的规定。
VSAT 卫星终端示意见图 1。
图 1 VSAT 卫星终端示意
2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5. 2. 2 检测设备要求
VSAT 卫星终端的检测设备为频谱仪,频谱仪的基本技术指标应满足下列要求:
a) 频率范围:100 kHz ~ 3 GHz;
b) 分辨率带宽:100 kHz ~ 1 MHz;
c) 视频带宽:10 Hz ~ 1 MHz;
d) 显示电平误差:小于 1. 5 dB。
5. 2. 3 天线检测
5. 2. 3.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天线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VSAT 卫星终端配备的 1. 8 m 的静中通天线按照表 1 规定的检测;
b) VSAT 卫星终端配备的 1. 2 m 的静中通天线按照表 2 规定的检测;
c) VSAT 卫星终端配备的一键通静中通天线按照表 3 规定的检测;
d) VSAT 卫星终端配备的车载动中通天线按照表 4 规定检测。
表 1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1. 8 m)静中通天线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天线反射面 Ku 波段车载天线,等效直径 1. 8 m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发射增益 ≥[46 + 20lg(f/ 14. 2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接收增益 ≥[45 + 20lg(f/ 12. 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4 G/ T 值 ≥[22 + 20lg(f/ 12. 5)] dB/ K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5 驻波比 ≤1. 25 ∶ 1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6 极化方式 线极化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7 收发端口隔离度 ≥85 dB(含阻发滤波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8 发射极化隔离度 ≥33 dB 具体测试
9 旁瓣特性 ≤ - 14 dB(第一旁瓣)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0 方位角转动范围 - 175° ~ + 175° 具体测试
11 俯仰角转动范围 20° ~ 80° 具体测试
12 驱动方式 电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3 极化调整范围 - 90° ~ + 90°,相对误差 ± 3° 具体测试
14 自动对星功能 接收单载波标信号,实现自动对星 具体测试
15 限位功能 具有软件和硬件限位功能 具体测试
注: f 表示频率。
表 2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1. 2 m)静中通天线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天线反射面 Ku 波段车载天线,反射面直径 1. 2 m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发射增益 ≥[43 + 20lg(f/ 14. 2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JT / T 1007. 3—2024
表 2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1. 2 m)静中通天线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续)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3 接收增益 ≥[42 + 20lg(f/ 12. 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4 G/ T 值 ≥[23 + 20lg(f/ 12. 5)] dB/ K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5 驻波比 ≤1. 25 ∶ 1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6 极化方式 线极化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7 收发端口隔离度 ≥85 dB(含阻发滤波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8 发射极化隔离度 ≥33 dB 具体测试
9 旁瓣特性 ≤ - 14 dB(第一旁瓣)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0 方位角转动范围 - 175° ~ 175° 具体测试
11 俯仰角转动范围 + 20° ~ + 80° 具体测试
12 驱动方式 电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3 极化调整范围 - 90° ~ + 90°,相对误差 ± 3° 具体测试
14 自动对星功能 接收单载波标信号,实现自动对星 具体测试
15 限位功能 具有软件和硬件限位功能 具体测试
表 3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一键通)静中通天线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天线反射面 Ku 波段便携天线,反射面直径 0. 9 m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发射增益 ≥[40 + 20lg(f/ 14. 2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接收增益 ≥[39 + 20lg(f/ 12. 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4 G/ T 值 ≥[16. 8 + 20lg(f/ 12. 5)] dB/ K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5 驻波比 ≤1. 25 ∶ 1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6 极化方式 线极化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7 收发端口隔离度 ≥85 dB(含阻发滤波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8 发射极化隔离度 ≥33 dB(轴向) 具体测试
9 旁瓣特性 ≤ - 14 dB(第一旁瓣)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0 方位角转动范围 - 175° ~ 175° 具体测试
11 俯仰角转动范围 + 20° ~ + 80° 具体测试
12 驱动方式 电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3 极化调整范围 - 90° ~ + 90°,相对误差 ± 3° 具体测试
14 “一键通”对星功能 使用“一键通”,实现对星功能 具体测试
15 自动对星功能 自动对星 具体测试
16 限位功能 具有软件和硬件限位功能 具体测试
注:一键通是指 VSAT 天线所配备的一种按键功能,通过一键操作自动对准卫星并捕获卫星信号。
4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表 4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车载动中通天线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天线反射面 Ku 波段车载天线,等效直径 0. 8 m、0. 6 m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发射增益 ≥[36 + 20lg(f/ 14. 2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接收增益 ≥[36 + 20lg(f/ 12. 5)] dBi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4 G/ T 值 ≥[23 + 20lg(f/ 12. 5)] dB/ K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5 驻波比 ≤1. 25 ∶ 1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6 极化方式 线极化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7 收发端口隔离度 ≥85 dB(含阻发滤波器)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8 发射极化隔离度 ≥30 dB 具体检测方法见 5. 2. 3. 2
9 旁瓣特性 ≤ - 14 dB(第一旁瓣)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0 方位角转动范围 方位 360° 具体测试
11 俯仰角转动范围 俯仰 0° ~ 90° 具体测试
12 驱动方式 惯导测量、信号跟踪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13 极化调整范围 - 90° ~ + 90°,相对误差 ± 3° 具体测试
14 对星功能 自动对星 具体测试
15 限位功能 具有软件和硬件限位功能 具体测试
5. 2. 3. 2 天线发射极化隔离度检测方法
天线发射极化隔离度检测与判定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天线对准所选择的卫星;
b) 按卫星公司要求调试极化角;
c) 在卫星公司指定频点发射单载波;
d) 以对星位置为基准,将天线方位角从该基准在 - 5° ~ + 5°范围转动;
e) 卫星公司记录波形图;
f) 将天线的极化角旋转 90°;
g) 以对星位置为基准,将天线方位角从该基准在 - 5° ~ + 5°范围转动;
h) 卫星公司记录波形图;
i) 从卫星公司获取极化隔离度;
j) 极化隔离度大于等于 33 dB 判定为合格。
5. 2. 3. 3 天线机械运动范围检测方法
5. 2. 3. 3. 1 天线方位运动
天线方位机械运动检测与判定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将天线俯仰角置于 25°以上位置; b) 从天线方位角逆限位置,顺时针转动天线,直到天线运行到顺限位置自动停转; c) 记录方位实际角度,检测结果大于或等于 180°判定为合格; d) 在表 5 记录检测结果。 5
JT / T 1007. 3—2024
表 5 天线机械运动范围的检测结果记录表
天线方位运动 天线俯仰运动
序号 初始逆限位 方位刻度盘角度 顺限位自动停转 方位刻度盘角度 合格判断 序号 上限位 俯仰刻度盘角度 下限位 俯仰刻度盘角度 合格判断
1 1
2 2
3 3
5. 2. 3. 3. 2 天线俯仰运动
天线俯仰机械运动检测与判定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将天线方位角置于 0°附近位置;
b) 延俯仰轴方向,手动仰向转动天线,直到天线运行到上限位置停转;
c) 读取俯仰角刻度盘,记录俯仰实际角度,检测结果仰角大于或等于 80°判定为合格;
d) 手动俯向转动天线直到天线运行到下限位置停转;
e) 读取俯仰角刻度盘,记录俯仰实际角度,检测结果俯角大于或等于 20°判定为合格;
f) 在表 5 中记录检测结果。
5. 2. 3. 4 天线对星及软硬件限位功能检测方法
5. 2. 3. 4. 1 对星功能
选择“自动对星”,设置目标星位和卫星信标频点等参数后,进行自动对星功能,以自动对准目标卫
星主瓣判定为合格。
5. 2. 3. 4. 2 软硬件限位功能
此项功能的测试与天线机械运输范围测试同步进行,天线在加电状态下,通过天线控制器控制天线
转动,天线能够到限位位置自动停止转动为合格。
5. 2. 4 功放
5. 2. 4.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功放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功放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输出频率 14. 0 GHz ~ 14. 5 G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输入频率 950 MHz ~ 1 450 M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功率 饱和功率、1 dB 压缩点功率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4. 2
4 频率稳定度 优于或等于 ± 10 kHz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4. 2
5 远程管理及监控功能 通过 IP 口 WEB 界面的管理及监控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4. 2
5. 2. 4. 2 检测方法
6 功放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a) 将天线对向冷空(不对准任何一颗卫星的天空方向),逐渐增加卫星 MODEM 的输出电平,读
取功放发射电平值,当功放发射电平不再线性变化时,记录功放输出电平线性区域中 1 dB 压
缩点输出电平;
b) 调试 VSAT 小站接入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
c) 从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中心站读取小站发射载波的频偏;
d) 从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中心站测试 WEB 管理监控界面;
e) 查看功放 30 d 内发射功率、温度、风扇等运行参数的日志记录情况有无异常。
5. 2. 5 LNB
5. 2. 5.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LNB 部分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7 的规定。
表 7 LNB 部分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输出频率 12. 25 GHz ~ 12. 75 G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输入频率 50 MHz ~ 1 450 M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频率稳定度 优于或等于 ± 10 kHz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5. 2
5. 2. 5. 2 检测方法
LNB 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VSAT 小站接入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
b) 卫星 MODEM 选取满足工作频段范围要求的频率点,使其能够接收载波;
c) 观察卫星 MODEM 接收电平值并记录;
d) 增加卫星载波发射电平 1 dB,观察并记录卫星 MODEM 接收载波电平值,记录值相应增加 1
dB, 接收载波电平值误差在 ± 0. 1 dB 以内,则接收载波电平正常;
e) 卫星 MODEM 接收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出向载波,查询卫星 MODEM 接收频偏值,误差范围
在 ± 10 kHz 以内,则接收载波频率正常。
5. 2. 6 卫星 MODEM
5. 2. 6.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卫星 MODEM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 8 卫星 MODEM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中频 950 MHz ~ 1 950 M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调制方式 正交相移键控(QPSK、8PSK、16QAM)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6. 2
3 数据速率范围 2. 4 kbit/ s ~ 5 Mbit/ s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6. 2
4 前向纠错方式(FEC)选项 包括 Turbo 2nd、VersaFEC - 2 等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6. 2
5 功能检查 具备 FEC、TPC、VMS、QoS 配置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2. 6. 2
7
JT / T 1007. 3—2024
5. 2. 6. 2 检测方法
卫星 MODEM 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在卫星 MODEM 前面板,通过主菜单操作确认或在网页管理界面确认卫星 MODEM 具备前向
纠错(FEC)、TPC 模块、VMS 管理、QoS 功能等配置;
b) 将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的 MODEM 配置参数输入卫星 MODEM 中;
c) VSAT 小站接入交通应急宽带 VSAT 网,观察卫星 MODEM 接收(RX)长亮,发射(TX)灯闪烁
后长亮,则卫星 MODEM 正常。
5. 3 VOIP 语音网关
5. 3. 1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VOIP 语音网关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 9 VOIP 语音网关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协议 支持 ITU-T H. 323、IETF SIP 协议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算法 支持 ITU-T G. 711、ITU-T G. 723. 1、ITU-T G. 729 编解码算法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通话质量 语音质量优于三级 ITU-T P. 800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3. 1. 2
4 电话插口数量 不少于 4 路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3. 1. 2
5 功能检查 接入交通行业专网,完成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内 部(VOIP)电话互联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3. 1. 2
5. 3. 2 检测方法
VOIP 语音网关设备应成对使用,并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检测:
a) 设备加电,并拨通 PSTN 电话;
b) 根据 ITU-T P. 800 规定的 MOS(Man Opinion Score)的主观测试方法判定,通话语音质量优于
三级判定设备合格;
c) 在表 10 记录测试结果。
表 10 MOS 主观测试结果记录表
MOS 测试结果 1 测试结果 2 测试结果 3 测试结果 4 参考
5 分 优秀(Excellent) 非常好,听得清楚,无失真感,无延迟感
4 分 良好(Good) 稍差,听得清楚,延迟小,有点杂音
3 分 通过(Fair) 还可以,听的不太清楚,有一定延迟,有杂 音,有失真
2 分 一般(Poor) 勉强,听不太清,有较大杂音或断续,失真 严重
1 分 较差(Bad) 极差,静音或者完全听不清楚,杂音很大
注:在测试结果栏内对应划“√”。
8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5. 4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
5. 4.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11 的规定。
表 11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接收频率带宽 1 525. 0 MHz ~ 1 559. 0 M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2 发送频率带宽 1 626. 5 MHz ~ 1 660. 5 M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3 接收信道空隙 1. 25 kHz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4 语音能力 标准 4 kbit/ s,3. 1 kHz 丽音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5 传真能力 ISDN 3. 1 kHz 丽音:64 kbit/ s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6 数据传输能力 ISDN UDI:64 kbit/ s ISDN 3. 1 kHz 丽音:64 kbit/ s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7 标准 IP 数据 432 kbit/ s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8 流媒体 IP 数据 32 kbit/ s、64 kbit/ s、128 kbit/ s、256 kbit/ s 查验出厂检测报告
9 连通性检测 语音畅通、登录 Internet 访问 具体检测方法依据 5. 4. 3
5. 4. 2 检测要求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应按下列要求检测:
a) 在车辆行驶状态下检测;
b) 拨号验证设备的合格性;
c) 检测结果实现对外通信功能,包括电话和数据业务。
5. 4. 3 检测方法
海事卫星车载通信终端连通性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设备加电后,应自动寻星、接入海事卫星网络,并显示设备工作状态、网络状态;
b) 车速在 80 km/ h 天线无遮挡状态下,测试语音、数据通信质量;
c) 拨打固定及移动电话,拨号成功且双向话音清晰;
d) 计算机连接海事卫星终端,能登录互联网访问。
5. 5 多路通信控制器
5. 5.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多路通信控制器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12 的规定。
表 12 多路通信控制器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1 VSAT 卫星通信独立通信状态 通信建立畅通
2 海事卫星通信独立通信状态 通信建立畅通
9
JT / T 1007. 3—2024
表 12 多路通信控制器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续)
序号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3 公网通信独立通信状态 通信建立畅通
4 VSAT 卫星通信、海事卫星通信、公网通信自动切换 自动切换通信保持畅通
5 VSAT 卫星通信、海事卫星通信、公网通信通强制手动 切换 手动切换通信保持畅通
6 接口 ≥4 路网口,1 路控制口
7 工作温度 - 20 ℃ ~ + 45 ℃
5. 5. 2 检测要求
多路通信控制器应按下列要求检测:
a) 在多路通信设备接入的状态下检测;
b) 各路通信设备接入激活状态;
c) 检测结果满足各类通信设备实现对外通信的功能;
d) 发送手动强制切换后,在 10 s 左右完成路由切换。
5. 5. 3 检测方法
多路通信控制器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各路接入通信设备并发通信状态检测;
b) 各路接入通信设备的优先级通信检测;
c) 手动强制通信检测。
5. 6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
5. 6. 1 检测项目及要求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检测项目及要求应符合表 13 的规定。
表 13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检测项目及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要求
1 电路板 表面整洁干净、导热性好
2 内部线缆 线缆颜色及连接正确
3 设备螺钉 螺钉选用正确、固定牢靠
4 电路焊接 焊点圆滑、整洁,无锡渣
5 字符标识 字符标识正确、清晰
6 机壳外观 机壳外观整洁、无划痕
7 控制按键 控制按键固定牢靠、操作灵敏
8 主板、功放散热 主板、功放导热硅脂涂抹均匀
9 发射机设备参数 包含但不限于工作频率、输出功率、供电电压、工作电流、信噪比、肩头比、 带宽、调制方式、视频源输入格式等参数符合出厂报告检测要求
1
0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表 13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检测项目及要求(续)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要求
10 接收机设备参数 包含但不限于工作频率、接收灵敏度、功耗、馈电等参数符合出厂报告检 测要求
11 音视频显示 观察监视器音视频输出正常
12 线缆干扰 天线射频信号对电源、视频等线缆没有干扰
13 带外抑制 带外抑制与滤波器指标保持一致
5. 6. 2 检测条件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应在下列环境条件下进行检测:
a) 检验区域清洁无杂物;
b) 无电磁干扰;
c) 有防静电措施;
d) 有安全接地措施。
5. 6. 3 检测方法
无人机图像获取设备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外观及可追溯标识检查:采用目视、手感方法进行检查;
b) 功能检测:加电进行语言、图像、视频功能检测;
c) 性能检测:按照出厂报告进行检测。
5. 7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
5. 7. 1 检测项目及要求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检测项目及要求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
表 14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检测项目及要求
序号 检测项目 检测要求
1 字符标识 字符标识正确、清晰
2 机壳外观 机壳外观整洁、无划痕,密封良好
3 控制按键 控制按键固定牢靠、操作灵敏
4 卫星通信单元 入网正常,建立卫星通信链路正常
5 音频、图像显示 音视频编解码正常,能够正常传输音视频
5. 7. 2 检测条件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应按下列要求检测: a) 检验区域清洁无杂物; 1 1
JT / T 1007. 3—2024
b) 检测区域开阔,寻找卫星无遮挡;
c) 无电磁干扰。
5. 7. 3 检测方法
远程单兵信息获取设备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字符标识、机壳外观检查,采用目视、手感方法进行检查;
b) 功能检测:加电进行语言、图像功能检测;
c) 性能检测:按照出厂报告进行检测。
5. 8 网络与安全设备
5. 8. 1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应符合 JT/ T 1417 的规定。
5. 8. 2 检测条件
网络与安全设备检测应在车载状态下进行。
5. 8. 3 检测方法
网络与安全设备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检查设备接口是否满足系统设备接口要求配置;
b) 设备加电,观察防火墙设备前面板,通过指示灯检测设备工作状态;
c) 根据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规划对设备进行配置后,检测通过状态;
d) 登录 WEB 界面进行状态监控,监控系统的运行状态;
e) 登录 WEB 界面查看访问控制相关的配置;
f) 登录 WEB 界面查看应用防护策略,提供对病毒、入侵、协议控制等的防护设置,提供防垃圾邮
件功能;
g) 测试非授权用户通过防火墙是否能访问系统内部数据或信息。
5. 9 视频会议终端
5. 9. 1 检测项目及技术要求
应符合 JT/ T 1007. 2—2024 中 20. 3 的规定。
5. 9. 2 检测条件
视频会议终端检测应在车载状态下进行。
5. 9. 3 检测方法
1 视频会议终端设备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视频会议终端及视频通信服务器加电; b) 观察视频会议终端及视频通信服务器前面板有无异常; c) 检查视音频输入、输出有无异常; d) 接入视频监控图像,检查输入、输出的稳定性有无异常; e) 根据卫星链路信道的带宽条件应能与第三方视频进行会议通信。 2
标准
JT / T 1007. 3—2024
5. 10 语音调度设备
5. 10. 1 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语音调度设备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交换方式:IP 软交换、CPU 核 500 MIPS 处理能力以及 DSP 核 400 MIPS 处理能力;
b) 系统容量:至少支持 500 个用户认证;
c) 处理能力:至少支持 30 路用户并发;
d) 无线接口数量:标准配置四路,可扩展;
e) 有线接口数量:标准配置四路,最多 12 路外线/ 内线。
5. 10. 2 检测条件
语音调度设备检测应在车载状态下进行。
5. 10. 3 检测方法
语音调度设备检测应按照下列步骤进行:
a) 设备加电,观察设备前面板指示灯有无异常;
b) 对接入语音调度台的语音设备之间进行通话测试,检查是否能互相通话。
5. 11 车内配电设备
5. 11. 1 配电要求
车内配电设备应能满足车辆行驶过程中和车辆驻车展开时车上通信和信息设备的供电需要,并应
满足下列具体要求:
a) 具备市电供电、发电机供电以及 UPS 供电方式;
b) 配备 ATS 装置以及配备电源净化和稳压处理设备;
c) 具备较宽的电压适应能力,并预留电源接口;
d)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大型):
1) 所配发电机额定功率不低于 15 kW,重量小于 450 kg,1 m 范围内噪声等级不高于 69 dB;
2) 所配油箱具有油量传感功能且容量不小于 40 L;
3) 所配 UPS 额定输出容量不小于 6 kV·A,免维护蓄电池可按需配备并符合 YD/ T 1970 的
规定。
e)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中型):
1) 所配发电机额定功率不低于 12 kW,质量小于 350 kg,1 m 范围内噪声等级不高于 68 dB;
2) 所配油箱具有油量传感功能且容量不小于 20 L;
3) 所配 UPS 额定输出容量不小于 6 kV·A,免维护蓄电池可按需配备并符合 YD/ T 1970 的
规定。
f) 交通移动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小型):
1) 在不影响车辆负载能力情况下利用车辆有限空间配备取力发电机,额定功率不低于
3. 5 kW,通过汽车发动机实现取力发电,在车辆驻车和行驶过程中提供持续稳定的
120 V/ 240 V AC(交流)和 14 V/ 28 V DC(直流)电源;
2) 所配 UPS 额定输出容量不小于 2 kV·A,蓄电池按需配备并符合 YD/ T 1970 的规定。
5. 11. 2 检测要求及方法
车内配电设备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应符合表 15 的要求。 1 3
JT / T 1007. 3—2024
表 15 车内配电设备检测项目及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序号 检测部分 检测项目 设备检测指标要求 检测方法
1 ATS 供电 系统 自动切换功能 市电停电后能自动切换至发电机供电回路,市电恢 复供电后,自动切换为市电供电 实际操作
2 手动切换功能 市电供电回路和发电机供电回路可以手动操作切换 实际操作
3 配电屏 设有电流表、电压表,能正确显示电压、电流及功率值 与实际测量值比较
4 市电 电压 电压应在 220 V,具有 ± 5% 的相对误差 使用万用表测量
5 发电机 自启动功能 市电停电后,发电机应自动启动,市电恢复供电后, 发电机可以自动停止工作 实际操作
6 输出电压 220 V,具有 ± 5% 的相对误差 使用万用表测量
7 输出频率 (50 ± 0. 5) Hz 察看配电盘频率显示
8 风扇 风扇运转正常,无杂音。 噪声小于 69 dB 使 用 声 级 计 测 试 噪 声 (风扇 1 m 处)
9 UPS 输出电压 220 V,具有 ± 5% 的相对误差 使用万用表测量
10 不间断供电功能 在市电或发电机停电状态下,UPS 应保证不间断供电 实际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