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36/T 2035.1-2024 DLG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1部分:1:5 0001 :10 000

DB36/T 2035.1-2024 DLG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1部分:1:5 0001 :10 000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29.71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6-10 14:51:39



相关搜索: 测绘 技术规程 地理 实体 转换

内容简介

DB36/T 2035.1-2024 DLG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1部分:1:5 0001 :10 000 ICS 07.040
CCS A 75
36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36/T 2035.1-2024
DLG 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
规程
第 1 部分:1︰5 0001︰10 000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DLG basic surveying and mapping results converting
and producinggeo-entity——
Part 1:1︰5 000 1︰10 000
2024-10-12 发布
2025-04-01 实施
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6/T 2035.1-2024
前 引 目 次
言 .............................................................................. II 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础要求 ............................................................................ 2
5 数据生产 ............................................................................ 3
6 质量控制 ............................................................................ 5
7 成果归档 ............................................................................ 6
附 录 附 录 附 录 A (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与 1︰5 000、1︰10 000 DLG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映射表 ...... 8 B (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属性映射表 ......................... 21 C (规范性) 与基础地理实体无映射关系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表 ..................... 32
参 考 文 献 .......................................................................... 33
I
DB36/T 2035.1-2024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是 DB36/T 2035《DLG 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的第 1 部分。DB36/T
2035 已发布了以下部分:
—— 第 1 部分:1︰5 000、1︰10 000。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提出。
本文件由江西省自然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JX/TC 02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自然资源测绘与监测院、江西省自然资源政策调查评估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生兵、周平华、程正元、梁志华、徐凤喜、吴辉、易茹兰、王泽辉、谈驰
翔、朱朝烜、邹文娟、陈祥宵、曾勋、李慧中。
II
DB36/T 2035.1-2024


本文件聚焦 1︰5 000、1︰10 000 数字线划图(DLG)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以 1︰5 000、
1︰10 000DLG 为基础,结合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地理国情监测等数据成果,通过源
数据收集与分析、源数据预处理、映射转换、图元编辑、实体构建、数据质检、成果归档,获取地理
实体数据,并建设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库。该生产方式能实现基于已有测绘成果数据快速转换生产基础
地理实体,从而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为规范基于 1︰5 000、1︰10 000DLG 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流程,提高基
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效率,现编制《DLG 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
1︰5 0001︰10 000》。
III
DB36/T 2035.1-2024
DLG 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地理实体技术规程
第 1 部分:1︰5 000 1︰10 000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 1︰5 000、1︰10 000DLG 中基础地理信息要素转换生产为基础地理实体过程中基础
要求、数据生产、质量控制、成果归档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二维表达形式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转换生产,不涉及组合地理实体、聚合地
理实体数据等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适用
于本文件。
GB/T 17796 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
GB/T 17798 地理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8316 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GB/T 23705 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地名/地址编码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理实体 geo-entity
现实世界中占据一定且连续空间位置和范围、单独具有同一属性或完整功能的地理对象。
3.2
基础地理实体 fundamental geo-entity
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作用,作为统一的空间定位框架和空间分析基础的地理实体。
3.3
组合地理实体 combinedgeo-entity
在一定管辖范围内,权属一致、空间连续的地理实体数据集合。
3.4
聚合地理实体 aggregatedgeo-entity
1
DB36/T 2035.1-2024
为实现某种统一功能或达到某种管理目的形成的地理实体数据集合。
3.5
图元 geometric primitive
空间内单一、连通并承载共同属性的几何对象,一般表达为点、线、面、体。
3.6
制图要素 cartographic element
不参与地理实体构建的地形图制图要素,如地形图中的等高线。
4 基础要求
4.1 数学基础
4.1.1 坐标系统: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理坐标,经纬度坐标值以“度”为单位,用双精
度浮点数表示,保留 9 位小数。
4.1.2 高程基准: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单位为“米”,用双精度浮点数
表示。
4.2 时间基准
日期采用公元纪年,时间采用北京时间(UTC+08:00)。
4.3 精度要求
4.3.1 基于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几何精度(含平面位置精度和高程精度)利用中
误差来衡量,最大误差不大于 2 倍中误差。
4.3.2 由 1︰5000、1︰10 000 DLG 转换生产的基础地理实体,其数据精度与 1︰5000、1︰10 000
DLG 数据精度要求保持一致。当 1︰5000、1︰10 000 DLG 要素中不能直接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图元
的数据,图形数据需要编辑处理,具体精度按表 1 执行。
表 1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几何精度要求
(单位:m)
地类 平面位置中误差 高程中误差
1︰5 000 1︰10 000 1︰5 000 1︰10 000
平地 2.5 5.0 0.5 0.5
丘陵地 2.5 5.0 1.2 1.2
山地 3.75 7.5 2.5 2.5
高山地 3.75 7.5 4.0 5.0
注 1:在条件较好的区域,根据客观实际参考本表设置几何精度。 注 2:在特殊困难区域,几何精度在原有精度基础上放宽 0.5 倍。 注 3:行政区划单元数据几何精度应参考 GB/T 17796 中相关规定。 注 4:地名地址数据的地理位置确定方法可参考 GB/T 23705 中相关规定,几何精度不作限定。 注 5:国土空间规划单元和其他管理单元数据的几何精度根据相关部门要求规定。
2
DB36/T 2035.1-2024
4.4 粒度要求
基于 1∶5 000、1∶10 000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转换生产获取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粒度与转换
生产源数据粒度要求保持一致。
4.5 数据格式
4.5.1 转换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基础地理信息交换格式应符合 GB/T 17798 要求。
4.5.2 以二维图元表达的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格式:可采用 SHP、MDB、GDB 等通用格式。
4.5.3 实体属性及实体关系需单独记录时的数据格式:可采用 XLS、RDF、MDB 等,规范化记录时采用
RDF 等数据格式。
4.6 元数据要求
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元数据内容应符合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基础地理实
体数据元数据》相关要求。
5 数据生产
5.1 技术方法
收集 1︰5 000、1︰10 000DLG、地理国情监测、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及年度变更成果,对数据进
行预处理,建立原始数据与基础地理实体图元的映射关系,抽取相应图元,经图元的图属编辑、实体
构建等处理,生产山体、水体、农林用地与其他土地、水利、交通、建(构)筑物及设施、管线及设
施、院落、行政区划单元、地名等基础地理实体。对生产的基础地理实体进行实体编码和质量检查,
形成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转换对应关系按照附录 A 执行。
5.2 技术流程
技术流程包括源数据收集分析、源数据预处理、映射转换、图元编辑、实体构建、质量控制等环
节,技术流程见图 1。
3
DB36/T 2035.1-2024
1:5 000、 地理国情 国土变更
1:10 000DLG 监测数据 调查数据
交通部门路网 地名地址 ......
数据 数据
数据标准
其他参考文档 格式转换

图幅接边

坐标转换

数据融合

过程质量 控制
映射表制作 图元转换
图形编辑 属性编辑
图元实体关联 语义关系 实体编码
不合格
数据质检
合格
基础地理
实体
成果归档
图1 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技术流程
DLG 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各阶段工作内容如下:
a)
源数据收集与分析。按基础地理实体生产的要求,收集相应的源数据,对源数据的类型、执
行标准、现势性、法定性、范围、用途等方面进行分析:
1)
收集、整理用于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的 1︰5 000、1︰10 000DLG 数据及各类参考数
据源;
2)
综合分析各类源数据的特性,规定各类数据的用途与优先等级。
4
DB36/T 2035.1-2024
b)
源数据预处理。对源数据进行规范化、标准化处理:
1)
格式转换:在确保源数据信息转换无损的情况下,应将不同格式的源数据转换为统一的
数据交换格式;
2)
坐标转换:将源数据的坐标系统处理转换为成果要求的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
3)
图幅接边:将分幅或分单元存储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进行图幅接边处理,将边界
处表示不完整地物的离散线、面要素进行连接、合并等处理,确保要素数据的完整性;
4)
数据融合:将多源、多格式的源数据融合在一起,形成图形与属性数据更加精确与丰富
的源数据。
c)
映射转换。制作基础地理信息要素与基础地理实体映射表,对源数据进行映射转换与编辑:
1)
映射表制作:规范基础地理实体数据图元图层结构、属性信息、实体分类、图元与实体
关联关系。按需将相关专题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进行融合。基于数据转换规则,
制定 1︰5 000、1︰10 000DLG 与基础地理实体图元映射表,包括图形和属性的映射
(见附录 A 与附录 B);
2)
图元转换:基于 1︰5 000、1︰10 000DLG 与基础地理实体图元映射表,将与基础地理
实体存在映射关系且映射后图元和基本属性无需处理的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直接转
换。与基础地理实体不存在映射关系的 DLG 要素(如高程点等)以制图要素进行存储,
不作为构建实体的图元。
d)
图元编辑。将 DLG 要素中不能直接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图元的数据进行编辑处理:
1)
图形编辑:对与基础地理实体存在映射关系且映射后图元和基本属性仍需处理的基础地
理信息要素数据,需进行数据编辑。数据编辑包括通过线续采、线合并等处理方式获取
实体线图元;通过线构面、面合并等处理方式获取实体面图元等。经数据加工处理得到
能够真实、完整表达基础地理实体空间位置、范围和形态的图元;
2)
属性编辑:对经 DLG 批量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和图形编辑后得到的基础地理实体图元
数据,按需将相关专题数据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进行融合,参考各类辅助数据得到
能真实、完整表达基础地理实体的语义、时间、应用等各方面特征的属性数据。
e)
实体构建。根据图元与实体的构成关系,采用人机交互模式,以计算机自动构建为主、人工
核实为辅的方式进行基础地理实体构建,调整基本属性、获取语义关系、丰富扩展属性,按
照新型基础测绘与实景三维中国建设技术文件中确定的基础地理实体语义化基本规定构建实
体关系。
f) 数据质检。根据基础地理实体数据质量检查内容,对实体数据成果进行质量检查。数据检查
方法包括计算机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和人工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时空基准、时间精度、
几何精度、完整性、表征质量、属性精度、关系质量、逻辑一致性等检查。
g)
成果归档。对基于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各项成果资料按要求
归档。
6 质量控制
6.1 质量检查要求
质量检查应符合下列规定:
——成果资料采用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针对薄弱环节制定相应预防措施,保证成果质量;
5
DB36/T 2035.1-2024
——过程检查由生产单位作业部门承担,对基础地理实体数据成果进行 100%检查,并做好记录随
整改后成果一并提交最终检查部门;
——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宜采用软件进行全数检查,涉及逻辑一致性检查项的采用人机交互检查;
——过程检查记录应完整,最终检查应审核过程检查记录,验收应审核最终检查记录。
6.2 质量检查内容
检查内容包括基本检查、关系检查、属性检查、逻辑一致性检查和资料质量检查。基础地理实体
数据检查项与要求如下:
——时空基准:检查坐标系统、高程基准和时间基准是否符合要求;
——时间精度:检查转换生产使用的基础测绘成果等原始资料和数据成果现势性是否符合要求;
——几何精度:检查平面位置中误差、高程中误差是否满足精度要求,检查不同生产单位、不同
生产单元间等接边的正确性;
——完整性:检查基础地理实体是否存在多余与遗漏,检查基础地理实体不同类型图元是否存在
多余与遗漏,检查制图辅助要素是否存在多余与遗漏;
——表征质量:检查基础地理实体二维图元几何类型表达的正确性,几何表达粒度是否符合要求,
是否存在几何异常;
——属性精度:检查基础地理实体空间身份编码的唯一性、正确性,检查分类代码、其他基本属
性值、扩展属性和属性接边的正确性,检查制图辅助要素属性值的正确性;
——关系质量:检查基础地理实体空间关系、类属关系、时间关联关系和几何构成关系是否符合
要求;
——逻辑一致性:检查基础地理实体拓扑关系的正确性,检查同一基础地理实体点、线、面、体
等不同类型图元间位置关系的一致性,检查不同基础地理实体间相对位置关系的一致性、正确性,检
查不同基础地理实体间、同一基础地理实体不同类型图元间同一属性值的一致性,检查同一基础地理
实体图元与属性值间的一致性;
——数据组织与结构:检查文件存储组织、数据文件格式、文件命名是否符合要求,检查数据文
件是否存在缺失、多余、数据无法读出,检查数据集(层)定义、基本属性项定义(如名称、类型、长度、
值域范围等)、实体扩展属性项定义和实体语义关系表项定义是否符合要求;
——资料质量:检查元数据属性项正确性、完整性和数据内容的正确性、齐全性,检查设计书、
实施方案、检验报告、技术总结等资料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6.3 质量评定
最终检查完成后,应对成果质量进行评定,并编制检验报告;验收工作完成后,形成验收意见。
具体要求如下:
——质量评定按照 GB/T18316 执行;
——批成果按批合格和批不合格两级评定;
——检查报告、检验报告应经过审核批准,报告应包含数据精度统计和质量等级统计。
7 成果归档
7.1 数据成果
6
DB36/T 2035.1-2024
基础测绘成果转换生产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的数据成果包括图元数据、实体属性数据、实体关系数
据、元数据等,宜采用 Geodatabase(GDB)等常见的数据库格式存储。
7.2 文档成果
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工作报告、质量检查记录、质量检查报告、质量检验报告
以及其他相关资料。
7.3 成果保密
成果转换生产过程中需要在涉密环境中进行,成果的使用需要严格遵循测绘成果保密相关规定。
7
DB36/T 2035.1-2024
A
A
附 录 A
(规范性)
基础地理实体与 1︰5 000、1︰10 000DLG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映射表
表 A.1 给出 1︰5 000、1︰10 000DLG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和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对
应的映射关系。
表 A.1 转换映射表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备注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分类代码 基础要素层 分类代码
山体 山峰 11030000 TFCP 750101
漏斗、 坑穴 漏斗 岩溶漏斗 11040101 TFCP 750201
黄土漏斗 11040102 TFCP 750202
坑穴 11040200 TFCP/TFCA 750203
山洞、 溶洞 11050000 TFCP/TFCA 750300
沟壑 冲沟 11070100 TFCL 750501
其他山体 相关实体 黄土柱 11080100 TFCP 750102
独立石 11080200 TFCP 750103
石堆、 土堆 石堆 11080301 TFCP/TFCA 750105
土堆 11080302 TFCP/TFCA 750104
陡崖 土质陡 崖、土质 有滩陡岸 11080401 TFCL 750601 陡崖部分
石质陡 崖、石质 有滩陡岸 11080402 TFCL 750602 陡崖部分
陡石山 11080500 TFCL 750701
岩墙 11080600 TFCL 750703
水体 河流 地面河流 地面河流 12020101 HYDA/HYDL 210101
时令河 12020102 HYDA/HYDL 210200
水系结构 线 12020103 HYDL 210400 河流 结构线
地下河段 出入口 12020300 HFCP 210103
干涸河 河道干河 12020401 HYDA/HYDL 210301
漫流干河 12020402 HYDA 210302
湖、塘 湖泊 湖泊 12030101 HYDA 230101
时令湖 12030102 HYDA 230200
池塘 12030200 HYDA 230102
干涸湖塘 12030300 HYDA 230300
泉 12040000 HYDP 260700
瀑布 瀑布 、跌水 瀑布 12050001 HFCP/HFCL 261100 TYPE:类型 为“瀑”
跌水 12050002 HFCP/HFCL 261100 TYPE:类型 为“跌”
其他水体 相关 河、湖岛 12060100 HYDA 260200
沙洲 12060200 HYDA 260300
岸滩 12060300 HFCA 260500
8
DB36/T 2035.1-2024
表 A.1 转换映射表(续)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备注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分类代码 基础要素层 分类代码
水体 其他水体 相关 水中滩 12060400 HFCA 260600
土质陡崖 、土质 有滩陡岸 12060501 TFCL 750601 陡岸部分
石质陡崖 、石质 有滩陡岸 12060502 TFCL 750602 陡岸部分
土质无滩 陡岸 12060503 TFCL 750603
石质无滩 陡岸 12060504 TFCL 750604
有防洪墙 的加固岸 12060505 TFCL 270801
无防洪墙 的加固岸 12060506 TFCL 270802
水系 交汇处 12060800 BOUL 260100
农林用地 与其他 土地 耕地 水田 稻田 15010101 VEGA 810301
水生 作物地 15010102 VEGA 810304
水浇地 菜地 15010201 VEGA 810303
台田、 条田 15010202 VEGA 810305
旱地 15010300 VEGA 810302
园地 果园 15020100 VEGP/VEGL/ VEGA 810400 按照 TYPE 进行区分
茶园 15020200 VEGP/VEGL/ VEGA 810400
其他园地 15020300 VEGP/VEGL/ VEGA 810400
林地 乔木林地 15030100 VEGP/VEGL/ VEGA 810501
竹林地 15030200 VEGP/VEGL/ VEGA 810504
灌木林地 15030300 VEGP/VEGL/ VEGA 810503
迹地 15030701 VEGA 810506
幼林 15030702 VEGA 810502
疏林 15030703 VEGA 810505
苗圃 15030704 VEGA 810507
草地 天然牧草 地 高草地 15040101 VEGA 810601
草地 15040102 VEGA 810602
其他草地 半荒草地 15040301 VEGA 810603
荒草地 15040302 VEGA 810604
湿地 其他沼泽 地 能通行沼 泽、湿地 15050501 HYDA 261201
9
DB36/T 2035.1-2024
表 A.1 转换映射表(续)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备注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分类代码 基础要素层 分类代码
农林用地 与其他 土地 湿地 其他 沼泽地 不能通行 沼泽、 湿地 15050502 HYDA 261202
其他土地 盐碱地 15060100 TFCA 830100
平沙地 15060201 TFCA 750801
灌丛沙堆 15060202 TFCA 750802
新月形 沙丘 15060203 TFCA 750803
垄状沙丘 15060204 TFCA 750804
窝状沙地 15060205 TFCA 750805
裸土地 龟裂地 15060301 TFCA 830301
白板地 15060302 TFCP/TFCA 830302
其他 裸土地 15060303 TFCA 830303
裸岩石砾 地 露岩地 15060401 TFCA 750702
沙砾地、 戈壁滩 15060402 TFCA 830401
石块地 15060403 TFCA 830402
残丘地 15060404 TFCA 830403
小草丘地 15060500 TFCA 830200
沙泥地 15060600 TFCA 830500
田坎 田坎、沟 堑/路堑、 路堤 15060801 HFCL/LFCL/ TFCL 760200 田坎部分
防火带 15060900 VEGA 810508
水利 水库 运河、沟 渠 井、池 水库蓄水 区 溢洪道 泄洪洞、 出水口 运河 地面渠 地下渠 输水渡槽 输水隧道 倒虹吸 涵洞 干沟 水井 水库 21010101 HYDA 240101
建筑中 水库 21010102 HYDA 240102
水井房 21030102 HFCP 260801
10
DB36/T 2035.1-2024
表 A.1 转换映射表(续)
基础地理实体分类与代码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备注

一级类

二级类

三级类

四级类

分类代码

基础要素层

分类代码

水利

井、池

地热井

21030200

HYDP

260900


贮水池、 水窖

21030300

HYDP/HYDA

261000


水利附属 设施

堤防

干堤

21040101

HFCL

270101


一般堤

21040102

HFCL

270102


水闸

21040200

HFCP/HFCL

270201




滚水坝

21040301

HFCL

270500


拦水坝

21040302

HFCP/HFCL

270600


制水坝

21040303

HFCL

270700


泵站

21040400

HFCP

270300


渠首水利 枢纽

21040500

HFCP/HFCL
上一章:DB53/T 1286-2024 消费品召回管理工作规程 下一章:DB3702/T 34-2023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数字化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GB/T 20258.2-2019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 第2部分:1 : 5 000 1 : 10 000比例尺 CH/T 9020.1-201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1部分:数字线划图 CH/T 9020.2-201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2部分:数字高程模型 CH/T 9020.3-2013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00生产技术规程 第3部分:数字正射影像图 DB3702/T 0016.5-2023 实景三维青岛建设技术规范 第5部分:基础地理实体数据生产 GB/T 20258.1-2019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数据字典第1部分:1 : 500 1 : 1 000 1 - 2 000 比例尺 DB36/T 1985.1-2024 实景三维成果质量检验技术规程 第1部分:Mesh、单体模型 DB4420/T 59-2024 中山市1:500 1:1 000 1 :2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