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23/T 3841-2024 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规范

DB23/T 3841-2024 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761.5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9 08:19:30



相关搜索: 煤矿 数字化 智能化 机械化

内容简介

DB23/T 3841-2024 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规范 ICS 73.100.01
CCS D 09 23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23/T 3841—2024
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
代化建设规范
2024 - 08 - 30 发布
2024 - 09 - 29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23/T 3841—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缩略语 ............................................................................. 2
5 总体要求 ........................................................................... 2
6 机械化建设 ......................................................................... 2
7 数字化建设 ......................................................................... 4
8 智能化建设 ......................................................................... 7
9 管理现代化 ........................................................................ 13
参考文献 ............................................................................. 23
I
DB23/T 3841—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应急管理厅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冶金设计规划院、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长沙迪迈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迈安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安全生产技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赵德伟、刘晓明、周彦龙、杨新锋、李冬洁、陈琪、孙族伟、杨庆军、王建国、
赵士祥、张馨文、张立中、柳波、谭期仁、刘凯、谭丽龙、金姗、朱海波、万由、邓海峰、刘华飞、战
立斌 、王彦楠 、张松、陈平慧、蒋莉、王益华、马少维。
II
DB23/T 3841—2024
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界定了非煤矿山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术语和定义,规定了非煤矿山
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机械化建设、数字化建设、智能化建设、管理
现代化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非煤矿山的规划、设计、运营以及管理过程。
本文件不适用于地质勘探和石油、天然气、矿泉水、河沙、海沙等矿产的规划、设计、运营以及管
理过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16423 金属非金属矿山安全规程
GB/T 19666 阻燃和耐火电线电缆或光缆通则
GB/T 22239 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
GB/T 34679 智慧矿山信息系统通用技术规范
GB 50174 数据中心设计规范
GB 50222 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 50395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GB 51016 非煤露天矿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1108 尾矿库在线安全监测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AQ 2013.3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风技术规范 通风系统检测
AQ 2031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
AQ 2032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
AQ 2036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通信联络系统建设规范
TCECS 839 岩体工程微震监测技术规程
TCSEB 0008 爆破振动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非煤矿山
金属矿山、非金属矿山、尾矿库、选矿厂。
3.2
四化建设
非煤矿山的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建设,包括:
1
DB23/T 3841—2024
—— 机械化建设为采用机械设备来替代人工劳动的矿山采矿设备应用;
—— 数字化建设为面向矿体资源地质、测量、采矿数字化信息的应用;
—— 智能化建设为面向采矿和选矿的自动化设备和系统的应用;
—— 管理现代化建设为面向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系统和运维。
3.3
生产技术协同
非煤矿山数字化建设中,通过构建一个业务数据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化的矿山开采全生命周期业
务管理平台,为矿山生产技术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字化作业环境,业务数据严格按照工作流程在同一平
台上自动流转,实现无纸化数据传输的信息化技术方式。
3.4
三维可视化管控
将多个监测、监督、控制子系统集中统一管理,提供透明、一致的信息访问和交互手段,实现数据、
信息的综合显示和综合分析,实现各子系统的集成、联动与协同管理的软件系统。
4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CPE:用户端设备(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
5 总体要求
5.1 非煤矿山四化建设应符合矿山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及矿产资源“安全、绿色、高效”的
开发利用原则,实现“少人化、无人化”和“保安、增效、降本、提质”工作需求。
5.2 非煤矿山四化建设应融合矿山升级改造和科技创新支撑,不断深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备的
应用。
5.3 非煤矿山四化建设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及智能化操作流程规范和专业化人才队伍,保障智能矿山
持续运行。
5.4 非煤矿山四化建设应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原则,矿山可根据相关政策要求、自身实际情况制
定建设方案。
6 机械化建设
6.1
基本要求
6.1.1 矿山机械应满足本地区寒冷气候要求。
6.1.2 露天矿开采、剥离工作应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宜采用电力驱动设备。
6.1.3 根据矿山资源赋存条件,结合生产规模、建设基础和开采条件,选择适合自身生产工艺、满足
生产需求的机械化设备。
6.1.4 具备条件的矿山,宜实现机械化设备远程操控和无人作业等智能化应用。
6.2
露天矿山
6.2.1 凿岩作业
6.2.1.1 露天凿岩作业机械化率应达到 100%。
2
DB23/T 3841—2024
6.2.1.2 凿岩设备工作状态数据宜实现自动采集。
6.2.2 装药作业
6.2.2.1 大型露天矿宜采用现场混合装药模式,采用装药台车装药。
6.2.2.2 具备条件的矿山,宜采用炮孔填塞机进行炮孔填塞。
6.2.3 铲装作业
6.2.3.1 露天采场出矿应在机械化的基础上,实现铲装设备与运输设备的有序配合,提高出矿效率。
6.2.3.2 大型矿山铲装作业宜采用大斗容铲装设备,中小型矿山铲装作业宜采用挖掘机、铲车等设备。
6.2.4 运输作业
6.2.4.1 露天矿矿岩运输机械化率应达到 100%。
6.2.4.2 带式输送机应具备就地控制功能,宜根据生产要求在主控器上发出开、停车指令,同时将信
息传给监控计算机。
6.2.4.3 带式输送机的保护装置应符合 GB 16423 的要求。
6.2.4.4 在道路结冰或积雪时,露天矿运输卡车应采取防滑措施。
6.2.4.5 露天矿岩运输卡车宜选用矿用高效设备,具备条件的矿山宜选用清洁能源驱动设备。
6.2.4.6 轨道运输、架空索道宜实现机械化装卸。
6.2.5 排土作业
6.2.5.1 排土作业机械化率应达到 100%。
6.2.5.2 应采用矿用卡车、带式输送机、排土机等设备进行运输,与推排设备有序配合。
6.3
地下矿山
6.3.1 凿岩作业
6.3.1.1 矿山掘进、凿岩作业机械化率应达到 100%。
6.3.1.2 天井或溜井掘进宜优先采用深孔分段爆破、天井钻机钻井等安全高效方法,代替传统普通法、
爬罐法、吊罐法。
6.3.1.3 中厚矿脉的采矿作业,具备作业空间的,应采用凿岩台车、中深孔台车等设备,代替气腿式、
手持式凿岩设备。
6.3.1.4 薄矿脉的采矿作业,具备作业空间的,应采用小型轮胎式、履带式凿岩台车;作业空间受限
的,应优先采用钻架式、立柱式钻机等小型凿岩机械。
6.3.2 装药作业
6.3.2.1 对于浅孔(孔深≤5m)装药作业,应采用井下装药台车或 BQ 型、BQF 型等风动装药器装药。
6.3.2.2 对于深孔(孔深>5m)装药作业,宜采用井下现场混装粒状炸药车、井下现场混装重铵油炸药
车、井下现场混装乳化炸药车等井下装药车;条件受限的,可采用 BQ 型、BQF 型等风动装药器装药。
6.3.3 撬毛作业
6.3.3.1 大型矿山应采用轮胎式、履带式撬毛台车作业,代替人工撬毛作业。
6.3.3.2 中小型矿山宜采用小型轮胎式、履带式撬毛台车作业。
6.3.3.3 30 万吨/年以下规模的矿山可采用人工辅助撬毛作业。
3
DB23/T 3841—2024
6.3.4 支护作业
6.3.4.1 大型矿山应采用锚杆(索)台车等机械化设备进行支护作业,代替人工锚网支护作业。
6.3.4.2 具备作业条件的中小型矿山,宜采用锚杆(索)台车等机械化设备进行支护作业,代替人工
锚网支护作业。
6.3.4.3 大型矿山应采用喷浆台车进行喷浆作业。
6.3.4.4 具备条件的中小型矿山,宜采用喷浆台车进行喷浆作业。
6.3.5 矿石铲装
6.3.5.1 采场出矿宜采用铲运机、矿用装载机、矿用装岩机等设备,代替电耙等低效率的设备。
6.3.5.2 存在顶板高度大、暴露面积大、出矿环境复杂等问题的采场出矿,应采用视距遥控或远程控
制出矿设备。
6.3.6 矿石运输
6.3.6.1 井下矿石无轨运输应采用井下专用矿用卡车。
6.3.6.2 矿用卡车应采用湿式制动方式,提升制动安全性。
6.3.6.3 井下电机车、矿用卡车宜安装通信系统、定位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运行状态监视系统等。
6.3.6.4 主放矿溜井应采用远程控制。
6.3.6.5 具备条件的矿山,宜采用新能源矿用卡车。
6.4
制度建设
矿山应建立健全机械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岗位责任制。
—— 设备档案管理制度。对矿山各类机械化设备的基本信息进行统计与更新维护,包括设备编码、
设备型号、厂家、进场时间、使用年限、额定工效、额定功率、使用部门、工作场所等,记
录设备从购置、运行、维修到报废的全过程。
—— 设备点检制度。明确各类设备点检内容和点检标准,保障设备可靠性,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对点检结果进行记录并及时汇总统计形成点检台账。
—— 设备维修保养制度。做到预防性维修保养为主,保养有计划、检修有计划、维修有记录,并
及时汇总统计,形成相应的维修保养台账。定期根据记录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掌握设备部件劣
化程度,以便对设备进行有针对性地维护保养和维修。
—— 设备操作工培训及考核机制。培训内容应当包含技术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科学设计设备
操作工培训内容及考核方式。保证新老职工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提高相关岗位职工对各类
机械化设备操作和运维能力。
7 数字化建设
7.1
基本要求
7.1.1 新建矿山数字化系统,在满足功能前提下,应优先选用国产数字化软件;已建矿山数字化系统,
应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确保系统自主可控。
7.1.2 数字化系统应提供开放的标准化接口,进行数据库管理,便于数据高效采集以及各系统之间的
数据共享、应用集成。
4
DB23/T 3841—2024
7.2
地质数据管理
7.2.1 应建立地质数据质量检验标准,实现地质数据标准化处理及入库。
7.2.2 应建设地质、测量等各类图纸及三维模型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7.2.3 应建立高效的地质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地质数据在开采设计、工程测量验收等环节的在线流转。
7.2.4 应建设钻孔数据库,对地质勘探及生产勘探过程中的钻孔岩芯化验数据进行管理。可对钻探、
坑探等各类地质工程及编录数据进行数字化采集及管理。
7.2.5 宜建设地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地质数据的高效采集、规范管理、质量分析、质量控制与共享
使用。
7.3
三维地质建模
7.3.1 应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包括三维地质构造模型、三维地质属性模型等,可基于生产勘探数据、
炮孔岩粉数据实现对三维地质模型的快速更新。其中:
—— 三维地质结构模型,包含断层面、不整合面等构造面,以及地层界面、岩浆岩等地质界面;
—— 三维地质属性模型,包含地质、矿化等属性信息,用于资源储量估算、开采设计与生产计划
编制等;
—— 三维地质模型标准,实现模型形态及属性标准化入库管理及应用。
7.3.2 三维地质建模成果应采用数据库存储,支持与资源管理系统、生产计划编制系统和管控平台等
系统的数据互通和共享。
7.4
资源储量管理
7.4.1 应采用距离幂次反比法或地质统计学法进行资源储量估算。
7.4.2 应建立资源储量管理系统,实现对资源储量的保有量、增减量、开采量、损失量等信息的动态
管理。
7.4.3 应对矿山资源储量变化情况进行合理分析,明确保有资源储量的可利用性、可靠程度、探矿前
景、开采技术条件、外部开发环境等情况。
7.4.4 资源储量管理系统应支持与生产管理系统、数字化软件系统实现数据联动。
7.4.5 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应进行相关认证及储量管理职能部门备案,资源储量估算软件和资源储量动
态管理系统应能自动生成资源储量报表。
7.5
生产计划编制
7.5.1 生产计划编制以井巷工程模型、矿体模型、地质品位模型为基础,进行采掘计划编制。
7.5.2 生产计划编制应提供模拟演练效果,对不同阶段开采工作的进程进行动画模拟,自动生成甘特
图。并能直观地对施工者的作业规律、施工部位的衔接关系进行可视化图表分析。
7.5.3 生产计划编制管理应支持计划的下达、分解、审批等管理功能。
7.5.4 生产计划编制系统宜具备优化算法,实现矿量和品位的最优解调整。
7.5.5 生产计划编制成果应采用数据库存储,支持与生产管理系统的数据互通。
7.6
矿山开采设计
7.6.1 具备条件的矿山,应优先采用数字化软件替代手绘制图,进行矿山开采设计,分别为:
——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地表模型以及矿体模型进行露天矿山开采设计,包括露天境界优化及设
计、露天道路设计、排土场设计等,并支持交互设计;
5
DB23/T 3841—2024
—— 基于三维地质模型、井巷工程模型以及矿体模型进行地下矿山开采设计,包括井巷工程设计、
采场单体设计、爆破回采设计等,并支持交互设计。
7.6.2 矿山开采设计完成后,应自动输出标准施工图件,用于指导现场施工作业。
7.6.3 应以数据库方式管理炮孔,实现炮孔设计、装药设计模板化,并支持炮孔选定或整个区域选定,
提高设计效率。
7.6.4 应实现一键生成爆破设计成果 Excel 表。
7.6.5 开采设计成果模型应能用于三维可视化管控平台中的矿山虚拟仿真建模。
7.7
生产配矿管理
7.7.1 矿石品位变化大的露天矿山,应结合露天地表现状模型、地质品位模型进行配矿计划编制,建
立配矿管理系统。
7.7.2 露天配矿管理系统应根据炮孔样品化验数据对爆堆模型进行更新,及时调整配矿计划。
7.7.3 露天配矿结果应支持发送至卡车调度系统,供铲车与卡车协同作业指挥调度。
7.8
矿山测量验收
7.8.1 露天矿山 RTK、全站仪的测量数据,应进行电子化存储,宜在数字化软件中进行三维可视化展
示与方量计算,并与管理平台协同流转。
7.8.2 测量验收成果应实现数字化软件、三维可视化管控等软件共享,测量数据采用电子化存储,宜
与相关软件协同流转。
7.8.3 露天矿山宜采用无人机或三维激光扫描设备进行测量,建立高精度三维现状模型,工作面增量
模型更新频率应每月一次。
7.8.4 地下矿山的巷道、采空区宜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测量验收,替代传统人工作业,获取测量
对象的真实形态、实现空间体积计算。
7.9
生产技术协同
7.9.1 基于矿山地质、测量、采矿设计、采掘(采剥)计划等业务流程及数据标准,应建设生产技术
协同平台,为矿山技术人员提供统一的数字化作业环境。
7.9.2 生产技术协同平台应采用 B/S 架构,实现业务流程流转、待办提醒、业务办理、数据提交与更
新、在线审批、成果快速检索与在线查看等功能。
7.9.3 生产技术协同数据应采用数据库存储,便于各个环节进行数据调用、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7.9.4 生产技术协同平台应具有标准化接口,实现技术成果数据导出共享,并与生产管理系统、管控
平台等系统进行数据集成。
7.10
制度建设
矿山应建立健全数字化建设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 岗位责任制。
—— 账户管理制度。数字化系统账户应按照角色与权限对账户与密码进行统一管理,降低失密、
泄密风险。
—— 培训制度。通过定期培训,建立技术过硬、业务精通的应用及维护团队,技术人员与管理人
员应了解数字化系统所需的业务知识。
—— 运营管理制度。应与数字化系统厂家建立售后服务关系,确保数字化系统全生命周期的稳定
运行。
6
DB23/T 3841—2024
8 智能化建设
8.1
基本要求
8.1.1 自动化系统建设应符合 GB 16423、GB/T 34679 的相关要求。
8.1.2 新建或替换自动化系统时应选用符合工况条件的主流设备,要求稳定、耐用,便于后期维护和
改造。
8.1.3 所有自动化系统应预留数据接口,便于数据交换。
8.1.4 井下自动化系统与控制室之间的通讯应用光缆通讯,光缆应符合 GB/T 19666 的相关要求,监控
系统与控制系统应单独通讯。
8.1.5 有条件的矿山,宜搭建统一的自动化控制平台。
8.1.6 有条件的矿山,宜对固定设施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无人值守和巡检作业自动化。
8.2
露天矿山
8.2.1 采矿设备
8.2.1.1 运输卡车驾驶舱内应安装视频监控、车载监控录像系统,宜具备以下功能:
—— 历史信息查阅;
—— 行车防撞与预警、司机疲劳预警与盲区监控等;
—— 实时监测卡车轮胎胎压、温度数据;
—— 远程遥控或自动驾驶。
8.2.1.2 排土设备宜具备以下功能:
—— 定位、视频、通讯、排土量统计等;
—— 设备信息宜接入设备管理系统;
—— 宜无人驾驶和智能调度排土作业。
8.2.1.3 装药车宜具备以下功能:
—— 自主寻孔;
—— 自主定位。
8.2.1.4 铲装设备宜具备以下功能:
—— 自动定位、动态跟踪、在线故障诊断;
—— 工作状态数据自动采集;
—— 远程遥控操作;
—— 铲装设备斗齿健康状态实时监测。
8.2.1.5 凿岩设备宜具备以下功能:
—— 智能化钻孔,实现爆破设计软件与钻机数据互通;
—— 远程遥控操作;
—— 配置随钻随测工具或机械化验孔工具检验当次穿孔质量。
8.2.2 破碎系统
8.2.2.1 应在传动设备、进料、出料和主控柜处安设视频监控。
8.2.2.2 应具有实时在线监测功能,对电机电流、振动、轴承温度等实时监测,具有故障诊断和报警
功能。
8.2.2.3 破碎站应实现集中控制,重要生产区域宜实现自动控制、无人值守。
8.2.2.4 宜具备视频 AI 故障识别和自动报警功能。
7
DB23/T 3841—2024
8.2.2.5 宜建设进、出料块度智能破碎监测系统,实现自动输送、自动卸载、智能分流。
8.2.2.6 宜与自动装车系统、卡车调度系统、巡检系统等实现联动。
8.2.2.7 宜实现智能调速、自动启停、提前预热。
8.2.3 胶带运输系统
8.2.3.1 系统应包含工业控制计算机、带式输送机、转载点电控柜、操作台、传动设备、料仓料位。
8.2.3.2 应在胶带沿线设置急停信号装置、闭锁功能、跑偏故障定位功能装置和紧急停车装置。
8.2.3.3 应配置备用电源,电网停电后,备用电源应能保证系统连续监控时间不小于 2 小时。
8.2.3.4 应在传动设备装矿、转载、料仓处安设视频监控。
8.2.3.5 应具有就地控制、集中控制功能,宜实现控制设备无人值守。
8.2.3.6 应具有烟雾、温度、粉尘、堆矿、逆转、跑偏、超速、打滑、断带、撕裂监测功能。
8.2.3.7 应具有防过载、防堵塞、大块冲击保护功能。
8.2.3.8 应具有无级调速功能,实现输送机软启动、软停止、加减速控制和加速度控制。
8.2.3.9 应具备沿线语音报警、视频监控功能。
8.2.3.10 应具备故障实时报警、历史记录查询及曲线趋势查询功能。
8.2.3.11 宜配备沿线巡检机器人,实现异常巡视、托辊温度监测、异物监测等。
8.2.3.12 宜具备工业以太网通讯接口,并接入矿山管控平台网络。
8.2.3.13 宜具备就地显示及参数设置功能。
8.2.3.14 宜具有实时在线监测功能,对电机电流、振动、轴承温度、油温、带速等实时监测。
8.2.3.15 宜与前、后级设备联动控制,联动顺序后开先停,根据放矿情况进行调速,节能运行。
8.2.4 卡调系统
8.2.4.1 大型矿山应建立卡调系统,卡调系统应包含铲装设备、运输设备、定位装置、通讯网络、调
度运行地图、调度管控平台、车载 CPE 等。
8.2.4.2 铲装运输设备应装备车载摄像头、车载 CPE 等,并结合生产场景安装定位装置。铲装运输设
备,宜安装防碰撞预警,安全辅助系统等。
8.2.4.3 生产调度区域应覆盖 4G、5G 或者 WIFI6 网络。
8.2.4.4 生产调度区域应构建调度运行地图,运行地图应包含矿区路网及其他生产要素,调度运行地
图需定期维护。
8.2.4.5 应建立调度管控平台,通过调度运行地图、设备定位或感应装置确定设备作业状态,调度管
控平台宜实现生产计划、最优路径、车流规划、实时调度的运算,支持区域调度、车队调度、人工调度
等不同调度方式及组合,具备自动调度功能。
8.2.4.6 调度管控平台应具备精准定位、自动计量、视频监控、语音播报对讲、安全预警提醒、自动
生成产量报表等功能。
8.2.4.7 露天矿山卡调系统宜支持有人驾驶、无人驾驶和混编调度。
8.3
地下矿山
8.3.1 采矿设备
8.3.1.1 应进行智能 AI 视频应用。
8.3.1.2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采用机器人等进行带式输送机巡检作业;宜采用预测性维护技术,提前
预判电机、滚筒、减速箱的故障类型与时间,及时提醒更换备品备件,减少意外停机损失;长距离胶带
机宜实现托辊故障检测与定位,减轻人工巡检的工作量。
8
DB23/T 3841—2024
8.3.1.3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采用具备自主寻孔、自主定位功能的装药车进行装药。
8.3.1.4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采用远程控制撬毛设备进行撬毛作业。
8.3.1.5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采用远程控制锚杆台车或喷浆台车。
8.3.1.6 具备条件的矿山,铲装设备宜实现自动定位、动态跟踪、在线故障诊断、精准计量、远程遥
控操作、工作状态和装载矿量数据自动采集。
8.3.1.7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建设有轨运输无人驾驶系统,系统应具有自主、遥控、本地三种操作模
式,有轨运输无人驾驶可具有自主运行、自主对斗、自主装卸矿、自主避让和在线故障诊断功能。
8.3.1.8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在主要运输巷道进行矿用卡车智能应用,包含以下功能:
—— 矿用卡车驾驶舱内应安装定位、视频监控、通讯装置,具备历史信息查阅功能;
—— 井下运矿卡车数量多、运输路径长的,应建立井下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合理分派井下矿卡的
装矿、运矿作业任务、合理规划井下车流;
—— 卡车应具备车载 CPE,现场司机能即时接收调度指令,对卡车作业量进行即时统计;
—— 铲运机与矿用卡车应在最佳的会车点,以最优的姿态进行矿石转运,实现车铲协同。
8.3.1.9 具备条件的矿山,可将爆破设计软件与钻机进行数据互通,实现智能化钻孔凿岩作业;可进
行远程遥控凿岩作业;可配置随钻随测工具或机械化验孔工具检验当次穿孔质量。
8.3.2 供电系统
8.3.2.1 系统应包含通信基础设施、通讯管理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操作台等。
8.3.2.2 应在开关柜、直流屏处安设视频监控。
8.3.2.3 应具有数据监测功能,监测开关柜的电压、电流、功率、电能质量、故障、报警、分合闸状
态等,应具有峰谷平电量和能耗统计分析功能。
8.3.2.4 主变电所及重要配电点均应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实现电气设备运行工况远程监测,实现专人
巡检、无人值守。
8.3.2.5 现场应具有烟感、温感、有毒有害气体监测、消防报警功能,有条件的,可配备电力设备气
体自动灭火系统。
8.3.2.6 现场宜实现通风、除湿设备自动运行,保持配电环境。
8.3.2.7 宜安装变电所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供电系统状态、环境、安全保卫等自动检测。
8.3.3 排水系统
8.3.3.1 系统应包含水泵及吸水管充水装置、多趟排水管路、闸阀、PLC、工业控制计算机、就地控制
箱、控制分站、仪表设备等。
8.3.3.2 应在水泵、水泵房、控制分站、主控柜处安设视频监控,将设备工况信息、环境信息实时传
递至调度中心。
8.3.3.3 主要水泵房应在调度中心实现远程集中监控,单台水泵具备就地、远程启停功能,就地控制
具有优先权。
8.3.3.4 应包含信息和数据采集功能,对矿山正常降雨径流量、地下水涌水量等基本信息要素进行采
集。
8.3.3.5 应具备水仓水位、水泵流量、排水压力、负压、阀门状态、电机轴温、定子温度、电压、电
流、电耗、功率等工况数据的监测、上传及报警显示功能。
8.3.3.6 应根据水仓水位、峰谷平电价、涌水量等自动运行,多台水泵自动轮换、无人值守。
8.3.3.7 对于应用多级排水方式的矿山,应使各级泵站融合联动、协同接力排水。
8.3.3.8 水泵应具有应急启停、急停闭锁功能。
9
DB23/T 3841—2024
8.3.4 通风系统
8.3.4.1 系统应包含电控柜、风量风压检测仪器、风机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PLC、
工业控制计算机和操作台等。
8.3.4.2 应在主要风机、主要过车及行人风门、主控柜处安设视频监控。
8.3.4.3 应具有风机电流、电压、风速、风压、风量、温度、湿度、有毒有害气体等工况数据的监测、
上传、预警报警功能。
8.3.4.4 应具备远程、手动、自动的控制方式,可在调度中心实现远程集中控制,手动方式具有优先
控制权,应实现无人值守。
8.3.4.5 应具备主通风机一键启停、反风功能。
8.3.4.6 宜在主要测风站建设自动测风系统,实现自动测风。
8.3.4.7 宜建设矿井通风阻力在线监测系统。
8.3.4.8 宜建设主扇、主要风门等通风设施自动控制系统,实现风机调速、风门调节等精确通风策略。
8.3.4.9 宜在主通风机房、配电室建设环境监控系统、门禁系统,设专人巡视。
8.3.4.10 宜采用先进的三维通风模拟技术解算并分析矿井通风网络,实现矿井按需通风。
8.3.5 压风系统
8.3.5.1 系统应包含流量计、压力变送器、电动阀门、温度传感器、气体监测传感器、PLC、工业控制
计算机、触摸屏和操作台等。
8.3.5.2 应在压风机房、主控柜处安设视频监控。
8.3.5.3 应具有风量、风压、风速、温度等数据的监测、上传、报警显示功能。
8.3.5.4 空压机应与冷却系统联动控制,空压机启动前应先启动冷却系统,空压机停机一段时间后冷
却系统方可停机。
8.3.5.5 井下压风机站应具有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功能。
8.3.5.6 空压机应与干燥净化系统联动控制。
8.3.5.7 应具备远程、手动、自动的控制方式和风压机的自动轮换启停、故障自动倒机、定时自动倒
机、一键倒机功能,宜实现无人值守和自动供风。
8.3.5.8 矿井所有采区避灾路线上,应敷设压风自救管路,并设供气阀门或压风自救装置。
8.3.5.9 压气储罐宜设置自动排水阀。
8.3.5.10 用风点宜实现风压、风量监测及远程故障诊断。
8.3.6 破碎系统
按本文件第 8.2.2 条执行。
8.3.7 胶带运输系统
按本文件第 8.2.3 条执行。
8.3.8 提升系统
8.3.8.1 系统应包含操作台、PLC 控制柜、变频柜测速发电机、轴编码器、工业控制计算机、中段控
制箱、通讯网络、检测仪表等。
8.3.8.2 应在提升机房、停车点处安设视频监控。
8.3.8.3 斜井串车提升系统应具备常闭式防跑车装置,并符合 GB 16423 的要求,宜实现无人值守或集
中值守运行。
10
DB23/T 3841—2024
8.3.8.4 应具有实时在线监测功能,对电机电流、液压管路油压、轴承温度、轴承振动、闸瓦间隙等
实时监测、故障诊断和报警功能。
8.3.8.5 主井提升系统全程速度应按预设速度图完成提升循环,宜实现无人值守作业,配置自动装卸
载系统,宜具有自动选择方向开车功能。
8.3.8.6 副井提升要求包括:
—— 提升机速度应按预设速度图完成;
—— 罐笼提升时,应具有遥控要罐功能;
—— 罐笼内应具有紧急通讯系统;
—— 罐笼内宜具有视频监控系统;
—— 宜配置信号转发功能系统、全自动信号系统和自动操车系统。
8.3.8.7 宜具有钢丝绳在线监测装置。
8.3.8.8 宜实现与放矿设备联动控制,自动放矿。
8.3.8.9 含有多套提升系统的矿山宜远程集中控制。
8.3.9 充填系统
8.3.9.1 进行湿式充填的矿山,应建设充填自动化控制系统。
8.3.9.2 系统应包含工业控制计算机、主控柜、传动设备、通讯网络、检测仪表、控制调节阀门等装
置。
8.3.9.3 充填站应具有视频监控。
8.3.9.4 充填骨料仓料位、胶结料仓料位、充填用水水压等应实现自动检测。
8.3.9.5 搅拌设备、工业泵、空气压缩机等设备运行参数应实现自动监测和电动控制,控制调节阀门
开度等参数宜实现自动检测和电动控制。
8.3.9.6 充填料浆制备浓度、配比、流量等参数应实现自动检测并在中控显示屏显示。
8.3.9.7 充填骨料、胶凝材料、水等物料的计量和添加应实现自动化控制,充填料浆浓度、流量、灰
砂比例等参数宜实现自动调节。
8.3.9.8 充填管路宜具备防堵预警、破管报警功能。
8.3.9.9 宜实现一键充填,进行充填设备的顺序开启和连锁控制。
8.3.10 调度系统
8.3.10.1 具备条件的矿山,应建立地下调度系统。
8.3.10.2 地下调度系统应包含凿岩设备、铲装设备和运输设备、定位装置、通讯网络、调度运行地图、
调度管控平台、车载辅助设备等。
8.3.10.3 铲装设备和运输设备应结合生产场景安装定位装置,定位精度需满足地下矿生产调度要求。
8.3.10.4 铲装设备和运输设备应配备车载调度终端、车载摄像头、车载 CPE 等,宜安装防碰撞预警,
安全辅助系统等。
8.3.10.5 铲装运输设备运行主巷道应覆盖 4G、5G 或者 WIFI6 网络、采掘作业面宜采用可插拔设备实
现网络覆盖。
8.3.10.6 铲装运输设备运行区域应构建调度运行地图,运行地图需包含井下运输路网及其他生产要素,
调度运行地图需定期维护。
8.3.10.7 斜坡道运输的矿山,应建立斜坡道交通管理系统,通过信号灯实现对车辆的安全调度。
8.3.10.8 应建立调度管控平台,通过调度运行地图、定位或感应装置确定人员及设备位置、设备作业
状态,调度管控平台宜通过自动调度实现生产计划、班组任务、最优路径、车流规划、会车避让、实时
调度的运算。
11
DB23/T 3841—2024
8.3.10.9 调度系统宜与双重预防体系联动,实现生产调度的安全管控。
8.4
选矿系统
8.4.1 破碎筛分
8.4.1.1 应实现流程设备正常的顺序启停操作控制及无扰动切换,对设备状态进行监控与保护处理,
所有电机过负荷保护自动联锁停车。
8.4.1.2 应实现中、细碎缓冲矿仓料位检测、预警与联锁。
8.4.1.3 应实现带式输送机电流检测、打滑、跑偏检测与自动联锁控制。
8.4.1.4 应实现破碎机给矿量自动控制和挤满给矿。
上一章:DB11/T 3008.3-2024 人力资源服务规范 第3部分:高级人才寻访服务 下一章:CNCA-N-007:2021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

相关文章

非煤矿山基本建设管理程序 DB23/T 3840-2024 非煤矿山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工作指南 KA/T 20.4-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4部分: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非煤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指南 安全生产监督工作指南系列从书 KA/T 20.5-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5部分:尾矿库建设项目安全设施重大变更设计编写提纲 KA/T 20.2-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2部分: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KA/T 20.1-2024 非煤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第1部分: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编写提纲 GB 39800.4-2020 个体防护装备配备规范第4部分∶非煤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