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35.240.50
CCS L 67
SJ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电 子 行 业 标 准
SJ/T 11916—2023
玻璃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Assessment specification on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for the glass industry
2023-08-16发布 2023-1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
SJ/T 11916—2023
目 次
前言…… III
引言。 IV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与框架。 1
4.1导向。。 1
4.2价值理念 1
4.3原则。。· · 24.4评估框架 2276.2 构建方法
3310151J 19222527
27
28
7 评估分析方法 28
8 综合水平判定规则 28
8.1 水平与能力级别判定规则8.2效能与效益水平层次判定规则8.3 总体水平判定规则 RDS 283232
附录A(资料性) 玻璃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构成表 33
参考文献。 41
SJ/T 11916—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73)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海岸新区融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耀华玻璃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材国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北视窗玻璃有限公司、宜昌南玻光电玻璃有限公司、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建材智能自动化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玻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青海总队、济南大学、南昌大学、宁波市企业数字化促进会。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江源、胡雅涵、李安朋、柳杨、高树军、王慧超、修瑞、杨沛强、陶立纲、谢浏莎、李超、王建青、官敏、吴佳伟、李彦涛、孙亚明、杨伯民、汪舒生、刘定英、王庆文、蒋萍、任套省、刘磊、曾敏、肖锋、满金仓、雷恩、万佳艺、韩东阳、谭东杰、寇贞贞、袁英敏、左璇、袁兵、孙泽华、叶凌滔、朱仁平、王德军、陈军涛。
、
STANDARDS
III
SJ/T 11916—2023
引 言
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发展阶段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数字化”。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刻认识并顺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瞄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目标,持续做好两化深度融合这篇大文章”。目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正在引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类社会加速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过渡,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是新形势下玻璃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玻璃企业应聚焦战略定位、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持续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引导和推动玻璃企业两化融合纵深发展,建筑材料工业信息中心联合玻璃行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及行业组织,在玻璃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实践经验基础上,立足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务实地推进和规范玻璃企业两化融合评估工作,制定本文件。
本文件围绕两化融合的核心内涵,遵循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方向,引导玻璃行业企业提高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重视程度,实现二者的协调、互动和一体化发展,是对企业围绕战略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研发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的全面融合制定的框架性、规范性指南,是在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不断推动和深化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的优化、变革和创新,全面推动玻璃企业创新发展、智能发展和绿色发展,帮助其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一套思想方法和框架体系,能够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国玻璃工业由大变强。
本文件所描述的企业两化融合阶段性跃升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过程。
IV
SJ/T 11916—2023
玻璃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玻璃行业两化融合评估的基本原则与框架、评估内容及具体要求,并提供了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法、评估指标体系框架、评估分析方法及综合水平判定规则。
本文件适用于为玻璃行业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行业组织、评估机构及相关信息化主管部门等开展两化融合评估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术语和定义(SU)4 基本原则与框架4.1 导向
现其融合创新应用,发挥数据核心要素作用,突出数据驱动、集成互联、协同创新的能力建设,坚持数
a) 数据驱动,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推进企业在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方面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构建科学的数据采集、存储、分析、评价、治理和应用方法,充分发挥数据对组织生产、经营和决策的重要支撑,强化数据驱动业务优化成效,不断提升数据开发利用能力和资源要素整合、协同能力,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
b) 精益管理:将企业战略规划有效贯彻到每个业务环节,强化管理基础和质量理念,提高业务柔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库存、提高质量、提高资源(人员、材料、能源、空间等)利用率,增强企业整体执行力;
c) 协同创新:加快企业在市场、研发、制造、服务等业务环节的数字化进程,灵敏、快捷、准确地响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促进产品、技术、管理、服务和运行模式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SJ/T 11916—2023
d) 全员提升:建立有效激发创新要素活力的创新生态环境,打造数字化转型企业文化,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内在潜力和创新能力,提升员工素质和活力,根本性推动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
e) 合作共赢:积极挖掘和响应客户需求,充分整合外部优质资源,构建开放协作的价值生态网络,实现客户、合作伙伴和企业的价值共赢;
f) 绿色发展:加强产品研发和生产工艺技术创新,推广新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不断提升企业节能、减排、治污能力,将节能减排作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4.3 原则
4.3.1 针对性
立足玻璃企业业务类型、生产工艺特征、数字化转型发展需求,准确反映企业两化融合现状和发展趋势,建立玻璃企业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行业相关企业参照评估指标体系进行适应性调整。
4.3.2 科学性
评估指标体系能够表征玻璃企业两化融合的水平与能力,可为玻璃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指导和借鉴。评估框架结构稳定,评估方法能够对玻璃企业两化融合所处阶段和水平进行分析、诊断和改进。
4.3.3 实效性
通过汲取现阶段玻璃企业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实践经验,引导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整合再造,切实有效地推进玻璃企业两化深度融合。
4.3.4 可操作性
评估指标体系基于玻璃企业信息技术在其关键业务环节的应用状况和应用水平构建,综合反映企业现阶段信息化程度,并科学引导企业信息化未来发展方向。评估数据易于选取,评估体系易于构建,评估方法有效快捷,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4.3.5 可扩展性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和工业化的发展成熟,不断发现、总结、提升和推广两化融合典型经验、典型方法,本文件可在总体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实现持续优化和完善。
4.4 评估框架
4.4.1 概述
评估框架包括水平与能力评估、效能与效益评估两个部分(见图1).
水平与能力评估
效能与效益评估
协同与创新
综合集成
阶段跃升
融合深度
竞争力
经济和社会效益
效益提高
单项应用
基础建设
级别提升
能力增强
持续改进
图1 评估框架
2
SJ/T 11916—2023
4.4.2 水平与能力评估
水平与能力评估包括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协同与创新等四个主要评估内容,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水平与能力级别相关的评估关键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a) 基础建设旨在通过评估两化融合基础设施和保障条件建设情况,衡量两化融合基本资源保障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与“财”相关的资金投入、与“人”相关的发展战略、流程管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人才保障、与“物”相关的设备设施、与“信息”相关的信息资源、与“安全”相关的信息安全;
b) 单项应用旨在通过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衡量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以及企业单项业务的结合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研发、工艺设计与优化、生产管理、生产制造、采购管理、销售管理、仓储及物流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能源管理及余热利用、环保监测、安全管理、项目管理、其他经营业务管理;
c) 综合集成旨在通过评估企业跨部门、跨业务环节的业务集成运作和协同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内多业务综合集成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研发工艺与制造集成、管理与控制集成、财务与业务集成、产供销集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决策支持;
d) 协同与创新旨在通过评估跨企业的业务协同和发展模式创新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环境下企业间业务协同、创新和融合的水平与能力级别,主要评估内容包括产品协同创新和绿色发展、产业链协同、集团管控、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
4.4.3 效能与效益评估
效能与效益评估内容包括竞争力、经济和社会效益等两个主要评估内容,提出各方面与不同效能与效益提升结果相关的评估要素,并给出各要素的评估要点。
a) 竞争力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综合竞争力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能力提升效果。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质量提升、业务效率、财务优化、新技术/新产品、数字新业务、服务延伸与增值;
b) 经济和社会效益旨在通过评估企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水平变化情况,衡量两化融合直接或间接带来的企业价值效益提升作用,主要评估内容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4.4 评估等级
5 评估内容
5.1 基础建设
5.1.1 概述
基础建设主要评估与企业两化融合相关的资金投入、组织与规划、设备设施、人才保障、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建设,与两化融合不同发展阶段需求的匹配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在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入、发展战略、流程管理、组织机制、管理方式、组织文化、设备设施、信息资源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现状和综合水平;
b) 企业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入的适度性;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治理体系建设是否满足企业业务发展需求;企业设备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信息安全保护水平是否符合企业战略、规划和业务需求;
3
SJ/T 11916--2023
c) 企业依据其战略定位、两化融合发展需求,基于企业基础设施、治理体系建设现状,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持续改善两化融合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和管理保障能力的情况;
d) 能否及时应对一定时期市场、技术、理念以及法律法规变化等机遇和挑战。
5.1.2 资金投入
应评估企业自动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运维及研发投入、数字化资金预算等两化融合相关资金投入水平情况。重点评估:
a) 自动化投入,包括:
1) 自动化(包括数控)设备设施资产情况;
2) 自动化(包括数控)设备设施升级改造的年度投入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3) 自动化投入支撑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适度性。
b) 信息化建设投入,包括:
1)在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设备、软件与系统等构建过程中,用于购置、租赁、项目实施、咨询、培训、服务外包等年度投入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2) IT设备、软件与系统等升级改造的年度投入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3) 信息化建设投入支撑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适度性。
c) 信息系统运维投入,包括:
1) 在IT设备、软件与系统等使用和运行维护过程中,用于采购、租赁、咨询、培训、服务外包等年度投入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2) 运维投入支撑信息系统运行的适度性。
d) 研发投入,包括:
1)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用于购置、软硬件开发、试验验证、监视与测量、咨询培训、劳务和委托等年度研发投入水平,近三年移动平均情况;
2) 研发投入支撑企业两化融合发展的适度性。
e) 企业数字化预算设置及管理情况:
1) 是否设置数字化相关专项预算;
2) 数字化预算执行与控制情况。
5.1.3 发展战略
应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在价值模式和新型业务架构的创新应用、战略全生命周期管理、两化融合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定位、两化融合实施活动在相关规划中的具体落实,以及两化融合过程的动态调整优化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发展战略在价值模式创造和新型业务架构构建等方面创新应用情况。包括:
1) 企业在开展价值模式分析与设计、价值度量方式、价值分配及交换模式等方面创新性情况;
2) 企业在动态竞争环境下产能柔性、供应链柔性、产品调整灵活性等方面业务情况。
b) 企业在战略制定、经营计划、过程监控、业绩考核等战略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c) 两化融合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定位及发展目标;
d) 企业两化融合战略和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e) 企业数字化转型目标定位;
f) 企业发展规划的滚动和调整以及执行水平,信息系统对规划的制定与执行跟踪情况;
g) 数字化转型战略执行绩效考核体系覆盖层级及人员情况;
h) 数字化转型战略评价和改进机制覆盖层级及人员情况;
4
SJ/T 11916—2023
i) 两化融合实施活动在相关规划中的具体落实;
j) 两化融合过程的动态调整优化情况。
5.1.4 流程管理
应评估企业业务流程体系建设、管理机制、业务流程管理与两化融合建设要求匹配情况以及信息技术应用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业务流程体系建设情况,包括:
1) 业务流程体系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及职责权限情况;
2) 业务流程体系业务覆盖情况及跨部门流程节点细化情况;
3) 跨部门、跨层级的业务流程职责及企业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职责建设情况。
b) 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包括:
1) 企业业务流程是否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2) 业务流程审计组织频次及责任主体;
3) 流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健全和有效运行情况;
每 一5.1.5 组织机制
a) 企业在柔性组织结构和职能职责分工体系建设情况,包括: /
1)企业是否建立流程化、网络化、生态化的柔性组织结构;
1) 全面负责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
__
3) 集信息化、管理变革、模式转型及业务流程优化等职能为一体的一级部门建制。
5.1.6 管理方式
应评估企业在管理方式、员工工作模式等方面变革及创新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现有管理方式情况:
1) 职能驱动的科层制管理;
2) 流程驱动的矩阵式管理;
3) 数据驱动的网络型管理;
4) 智能驱动的价值生态共生管理。
b) 员工利用数字化、平台化手段工具履行职责,开展工作的灵活性及创新性情况:
1) 基于数字化技术手段的单项应用,辅助履行岗位职责;
2) 基于数字化集成系统和业务流程履行职能职责,与相关人员协同开展工作;
5
SJ/T 11916—2023
3) 基于移动化、社交化、知识化的数字化平台和数据挖掘应用履行职能职责,开展自管理、自主学习和价值实现。
5.1.7 组织文化
应评估企业数字化转型组织文化建设情况。重点评估:
a) 组织文化与两化融合战略匹配情况;
b) 企业行为准则和指导规范的完善情况及执行情况。
5.1.8 人才保障
应评估企业在人员结构、制度与机制建设、数字化领导力培育等方面保障两化融合实施过程所需的人才方面资源要求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两化融合需要的人才结构配置情况,包括:
1) 各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占比;
2) 信息化、自动化专业人员占比;
3) 复合型技术人才占比。
b) 人才保障制度与机制建设情况,包括:
1) 企业数字化人才规划制定、实施与考核情况;
2) 企业两化融合涉及的岗位对数字化技能要求;
3) 企业是否建立岗位胜任力模型确保人员技能与岗位要求匹配;
4) 企业两化融合人才培训规划、实施及培训效果评价情况;
5) 企业人才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设情况;
6) 企业数字化人才薪酬及激励制度建设情况;
7) 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设水平。
c) 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开展知识赋能水平,包括:
1) 基于跨部门的数据、信息、知识的开发和共享平台,实现知识传递、积累和创造能力;
2) 覆盖全员的知识创新平台提供员工个性化定制知识服务以及动态培养员工差异化的技能能力。
d) 数字化领导力培育情况,包括:
1) 企业高层领导数字化转型理念培育情况;
2) 企业领导使用数字化技术管理业务/团队情况;
3) 企业高层领导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规划顶层设计情况;
4) 企业高层领导推动数字转型战略规划实施情况;
5) 企业领导团队协同领导机制管理水平;
6) 企业数字化转型文化建设领导履职情况。
5.1.9 设备设施
应评估与两化融合相关的信息化设备设施和玻璃工业设备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及数字化水平。重点评估:
a) 计算机、服务器等信息设备的拥有情况,包括:
1) 计算机普及程度,如百人计算机拥有量等;
2) 服务器运算能力,如百人小型机拥有量(均按照运算能力折算为8路CPU小型机台数,包括租用的运算能力)等。
b) 工业设备设施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包括:
1) 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6
SJ/T 11916—2023
————配合料制备设备、称量设备、玻璃熔窑及附属设备、锡槽及附属设备、退火窑及其附属设备、冷端设备、深加工设备等数据自动采集能力及是否具备优化反馈功能;
———关键工序(配料、熔制、成型、退火、冷端)生产设备是否配备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优化控制;
———联网的数字化生产设备数量占数字化生产设备总数量的比例。
2) 感知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生产过程各类状态(如硅砂含水量、配合料均匀度等)进行自动测量和识别,过程数据自动采集的水平和能力;
———智能仪表、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厚度测量传感器等)占比。
3) 检测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检测设备(如压力检测、板厚检测、缺陷检测,可见光透射比检测、可见光反射比与颜色检测、表面电阻检测等)自动化、数字化检测能力;
———在线检测监测设备占比。
4) 物流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信息化仓储物流设备(如预处理仓储设备、后端仓储设备等)占比;
应用智能传感识别技术实现仓储物流设备智能化发展的情况。
5) 辅助设备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一工厂供配电系统智能化设备占比;
3) 数据中心在数据、应用、资源等方面的统一管控水平。
d)IT网络、运营技术(Operational Technology, OT) 网络建设水平,包括:
1) 企业主干网分别覆盖生产和管理区域的情况;
2)企业主干网络带宽,包括区域内部主干网带宽和区域间主干网带宽;
3) 企业主干网与互联网接口带宽等;
4) 企业OT网络与IT网络互联互通情况;
5) 企业内主要数字化设备之间、数字化设备与生产线集成系统之间等互联互通互操作情况。
e) 工业云服务部者和应用水平,包括:
1) 利用云平台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数据库资源集中管理水平;
2) 业务信息系统云端部署情况。
5.1.10 信息资源
应评估信息资源获取、标准化、集中管理等信息资源建设情况。重点评估:
a) 信息资源采集和获取,包括:
1) 信息资源采集手段建设情况
———从主生产设备信息自动化采集点占比;
———从源头采集经营管理业务信息的手段建设情况;
———实现企业级的工业现场数据采集接口标准化应用情况。
2) 信息资源获取水平与能力
———信息获取范围覆盖情况;
7
SJ/T 11916—2023
———从源头直接获取的信息比例;
————自动获取的信息比例。
b) 数据标准化,包括:
1) 信息编码的制定情况,含产品、物料、资产、组织、人员、供应商、客户代码和财务科目代码等;
2) 信息编码的企业级或集团级统一情况。
c) 数据接口标准化,包括:
1) 建立企业级的数据接口规范情况;
2) 实现企业级的关键信息系统间的接口标准化应用情况;
3) 实现企业级的工业现场数据采集接口标准化应用情况。
d) 信息资源管理与应用,包括:
1) 数据分散、分区域集中、统一集中管理情况。
2) 主数据在企业的管理应用情况
————建立主数据管理机制,实现数据的规范化管理水平;
———建立企业级主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主数据统一管理水平;
———主数据在核心系统中得到共享,支撑业务发展情况;
———依据主数据管理方法,推动设计、制造、物流、采购等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水平。
3) 企业数据集成与共享情况
———数据集成共享标准应用情况;
———企业关键业务数据的互联互通情况;
———企业多元异构数据的在线交换和集成共享情况。
4) 数据质量管理水平
————数据质量管理目标、控制对象和指标等精细化管理水平;
———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建立及运行情况;
———数据质量检验规则定义以及数据质量检核执行情况;
———应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数据质量情况;
————数据质量评估及持续优化情况。
5) 企业数据建模应用情况
———单元技术、单一设备等数字化建模;
———主要产品、设备、工艺、业务等系统级数字化建模;
———覆盖企业内部全要素、全过程的企业级数字化建模。
6) 企业数据开发利用情况
———基于各分类数据间的关系,开展常规报表分析和多维度统计分析能力;
———应用大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业务趋势预测和动态预警能力;
———基于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应用数字化手段实现企业业务辅助决策的智能化应用水平。
e) 文档标准化,基于统一的文档标准化、知识管理平台实现的功能情况,包括:
1) 版本、状态、更新、权限等基础管理;
2) 文档和知识结构化管理;
3) 文档和知识检索、引用等;
4) 关联文档和知识的智能推送。
8
SJ/T 11916—2023
5.1.11 信息安全
应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实施、计算机与网络安全、信息资源安全与灾备、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等信息安全保护情况。重点评估:
a) 信息安全等级认定及实施情况,包括:
1) 信息安全等级设定情况;
2) 信息安全等级认定情况。
b) 计算机和网络安全保护情况,包括:
1) 计算机安全保护情况
———个体防病毒软件建设情况;
———区域统一防病毒软件建设情况;
———企业防病毒体系建设情况。———数据文件加密情况;————网络准入管控情况:恶意代码和垃圾邮件防范情况;——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的范围:一数据安全分类分级规范建立及应用情况————防线路截获水平;
2) 网络安全保护程度
———网络分区保护情况;
———关键网络节点入侵防范情况;
一可信验证覆盖范围及执行情况;一互联网出口安全审计、安保情况等。J)c) 信息资源安全和灾备建设情况、包括:1) 信息资源安全保护程度
一应用密码技术实现数据完整性、保密性。
2)灾备建设水平
——同城异地灾备情况;
——异城灾备情况等。
3) 公有云安全防护水平。
d) 设备设施和系统安全保护情况,包括:1) 设备设施安全保护水平一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A DARDS———防盗防毁水平;
———抗电磁干扰和电源保护水平;
———关键设备设施冗余备份情况。
2) 系统安全保护水平
————网络结构安全保护水平;
——操作系统安全保护水平;
———工业控制系统、管理软件系统等系统安全保护情况。
e) 安全管理和防范机制建设情况,包括:
1) 安全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2) 风险管理在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等方面的规范性及有效性;
SJ/T 11916—2023
3) 安全事件处理机制运行情况;
4) 安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情况;
5) 安全防范意识培养、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情况;
6) 关键设备设施、应用系统供应商承诺制建设及执行情况。
f) 企业信息安全集中管理平台部署及应用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 对不同类型安全产品实现统一管理配置和监控能力;
2) 网络异常流量实时监控、异常事件自动报警和辅助分析能力;
3) 安全事件监控管理水平;
4) 对系统和设备进行脆弱性扫描以及补丁管理水平;
5) 网络攻击检测、攻击行为分析和安全预警能力;
6) 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监控及预警管理能力;
7) 辅助决策分析处理能力;
8) 用户行为分析和业务感知能力。
5.2 单项应用
5.2.1 概述
单项应用主要评估信息技术在企业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评估:
a) 企业在部门级单一业务环节中的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和水平;
b) 信息技术单项应用能否对企业相应业务形成良好支撑,满足企业业务需要;
c) 企业按照其战略与规划、业务发展需要等,改进和深化信息技术单项业务应用,不断提升对企业业务及其发展的支持水平与能力;
d) 能否及时应对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变化,优化业务内容和形态,支撑企业各项业务发展。
5.2.2 产品研发
应评估信息技术在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产品配方数字化管理、产品数字化验证、数字化实验室管理等各类玻璃产品研发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评估:
a) 产品数字化研发设计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1) 玻璃成分设计数字化应用水平;
2) 基于玻璃成分实现产品性能仿真模拟水平;
3) 玻璃换料方案智能寻优能力;
4) 数字化产品模型构建与应用水平与能力;
5) 基于知识库的参数化设计水平与能力。
b) 产品配方的数字化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1) 产品规格管理在产品数据库、产品规格版本、配方数据更新等方面数字化管理水平;
2) 数字化配方研发在定义产品组成、模拟计算产品特性值、实施法规评估、配方表管理更新等方面数字化管理水平。
c) 产品数字化验证技术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1) 面向试验全过程的试验数据管理平台应用水平与能力;
2) 试验数据统一管理与跨部门共享应用的水平与能力;
3) 产品试验性能仿真分析水平与能力。
d) 数字化实验室管理水平,包括:
1) 实验室设备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 实验室管理系统应用范围;
10
SJ/T 11916—2023
3) 实验室管理系统与实验室设备以及系统间集成水平;
4) 实验数据自动采集、统一存储和共享利用能力;
5) 应用数据分析模型或工具,实现实验数据、产品研发数据、生产数据的有效集成和偏差分析的能力。
5.2.3 工艺设计与优化
应评估信息技术在工艺流程及工艺布局、工艺知识库、节能环保工艺应用、过程控制与参数优化等玻璃生产工艺设计(如配料、熔化、成型、退火、镀膜等)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评估:
a) 工艺流程及工艺布局仿真应用与分析水平与能力,包括:
1) 工厂总体设计建模应用水平;
2) 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建模应用水平;
3) 车间制造要素模型与生产制造规程构建水平;
4) 基于定制化产品的可配置化生产工艺优化设计能力;
5) 玻璃深加工连线工艺布局水平;
6) 玻璃生产关键工艺(熔制、成型、退火)过程控制模拟仿真应用水平与能力;
7) 玻璃产品生产及检测全流程仿真应用水平和能力。
b) 计算机辅助的工艺优化模型库与知识库应用情况,包括
1 玻璃生产关键过程控制模型(如玻璃池窑三维数学模型)构建与优化水平;
5.2.4 生产管理
评估:
1) 企业级生产计划与调度信息系统的产品覆盖率,
2) 生产管理业务活动数字化技术应用情况。
b) 物料需求计划的业务覆盖范围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包括:
1) 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需求计划比例;
2) 覆盖在制品库存和生产过程的物料信息动态跟踪能力;
3) 物料需求计划的精细化程度和动态水平。
c) 生产排产与调度协同管控水平,包括:
1) 应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销售订单拆分、转换以及生产排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 生产计划执行状态实时监控能力;
3) 生产工单报工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4) 基于约束条件,动态平衡生产计划和生产能力,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
11
SJ/T 11916—2023
5) 生产加工原片及辅材综合利用情况。
d) 配送管理的业务覆盖范围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包括:
1) 系统自动生成的物料配送计划比例;
2) 覆盖在制品库存和配送过程的物料信息跟动态跟踪能力;
3) 物料配送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过程动态管理水平。
5.2.5 生产制造
应评估信息技术在过程控制、生产作业协同与调度、生产监控等生产制造环节中的应用情况。重点评估:
a) 生产线及底层装备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包括:
1) 熔窑、锡槽与退火窑等三大热工设备及其配套设备的整体设计技术水平;
2) 熔窑、锡槽与退火窑等三大热工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控制系统应用、系统集成与联网水平和能力;
3) 熔制、成型与退火等工序过程集成化最优智能控制情况;
4) 配料、输送、冷端及深加工等过程智能化控制水平。
b) 数字化的生产作业协同与调度应用水平与能力,包括:
1) 生产作业计划自动编制与执行的水平与能力;
2) 生产作业计划动态优化的水平与能力;
3) 生产各工序作业状态的集中控制、管理和调度水平。
c) 数字化的生产过程监控的水平与能力,包括:
1) 生产过程监控范围和层级;
2) 生产过程信息追溯的水平与能力;
3) 生产异常管控的水平与能力;
4) 生产过程数据实时在线采集与统计分析的能力。
d) 生产过程控制智能化水平,包括:
1) 配料工序智能控制水平
———混合料成分、水分、细度、均匀度实时检测和优化控制水平;
------碎玻璃成分及加入量实时检测、计量和优化控制;
———配料制备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和工艺参数优化控制水平;
———原料上料、称量、混合、输送等作业执行过程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玻璃质量与配合料的回归控制智能化水平。
2) 熔制工序智能控制水平
——熔窑熔制四稳作业(温度稳、压力稳、泡界线稳、液面稳)智能化控制能力;
———熔窑内部高温熔制动态实时监视及热成像分析能力;
———投料方式与液面协同优化控制能力;
———料堆与泡界线智能协同控制水平;
———熔窑天然气流量监控、预警与优化控制水平;
———熔窑氧气及助燃风流量监控与优化控制水平;
———主烟道大闸板开度调节智能化水平;
———熔窑烟气处理及排放实时监控水平;
———熔窑及附属设备运行参数实时采集和优化控制水平;
------熔窑及附属设备间智能协同优化控制水平;
———熔化工艺参数与玻璃成品质量反馈控制智能化水平。
12
SJ/T 11916—2023
3) 成型工序智能控制水平
———锡槽及附属设备运行参数实时采集和优化控制水平;
———锡槽在气密性、可调节性等自动化控制水平;
———锡槽及附属设备在温度、槽内压力、拉边机速度、保护气体压力、流量等成型工序运行参数智能协同优化控制水平;
———配气室的保护气体质量和流量管理智能化水平;
———保护气体导流装置、智能调节控制水平;
———构建锡槽温度场、气流场模型,实现锡槽热工智能控制和智能改板水平;
———压延工艺参数(包括玻璃液温度、压延辊表面温度、压延辊速度、速比参数、液流口窑压、玻璃板厚度等)与玻璃成品质量反馈控制智能化水平。
4) 退火工序智能控制水平
——退火窑及附属设备(如冷却设备、传动装置等)运行参数实时采集和优化控制水平;
———主传动与拉引量的智能控制水平;
———退火质量与温度制度的智能控制水平;
———炸裂智能监测水平;
——退火窑及附属设备间智能协同优化控制水平。
5) 冷端工序智能控制水平
一玻璃带(板)的输送设备、切裁和掰断装置、质检装置、堆垛装箱设备等运行参数
实时采集和优化控制水平;
5.2.6 采购管理
应评估信息技术在采购信息化管理、供应商信息管理、采购共享服务、采购执行等采购管理环节中的应用情况以及采购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重点评估:
a) 采购信息化管理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采购寻源应用情况和水平;
2) 招采过程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3) 采购成本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4) 采购计划审批应用情况和水平;
5) 采购合同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6) 采购报表分析应用情况和水平;
7) 采购索赔方面的应用情况和水平。
13
SJ/T 11916—2023
b) 供应商信息管理业务覆盖和水平层级,包括:
1) 供应商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水平;
2) 供应商准入管理情况和水平;
3) 供应商冻结与退出管理情况与水平;
4) 供应商评价体系建立与运行管理精细化水平。
c) 采购业务中电子商务应用程度和水平层级,包括:
1) 采购电子商务业务覆盖范围;
2) 通过电子交易实现的网上采购率;
3) 采购电子商务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网络化协同应用水平。
d) 企业采购共享服务能力,包括:
1) 是否建立统一采购服务平台提供统一采购服务;
2) 采购资源社会化共享水平
———企业在商品、供应商、服务等静态资源的共享水平;
———企业在动态评价、风险评估、价值指数、行业动态等资源共享水平。
e) 采购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包括:
1) 自动化采购执行技术应用情况;
2) 基于大数据智能分析模型应用水平。
f) 采购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包括:
1) 企业内相关部门以及与供应商在请购业务活动协同及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水平;
2) 供需双方发货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
3) 在物料验收入库、退换货等到货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
4) 供需双方在对账、开票、付款等财务业务活动协同管理信息化水平。
5.2.7 销售管理
应评估信息技术在销售信息化管理、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客户信息管理等销售管理环节中的应用情况以及销售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重点评估:
a) 销售信息化管理的业务范围和业务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1) 市场信息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2) 销售计划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3) 售前活动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4) 销售订单评审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5) 销售合同和价格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6) 销售订单处理和跟踪应用情况和水平;
7) 销售(分销)渠道管理应用情况和水平;
8) 销售分析等应用情况和水平。
b) 售后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精细化水平,包括:
1) 质量问题统计分析能力;
2) 质量问题及异议处理水平与能力。
c) 客户关系管理业务覆盖和应用水平层级,包括:
1) 客户基本信息动态管理水平;
2) 客户需求、客户感受等信息采集、集中管理和动态跟踪情况;
3) 客户行为分析及需求精准预测情况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