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93.080
CCS P 51 23
黑
龙 江 省 地 方 标 准
DB 23/T 3817—2024
黑龙江省城市道路更新设计规程
2024 -08-30 发布
2024 -11-29 实施
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发 布
DB 23/T 3817—2024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规定 ............................................................................ 3
5 道路环境调查 ........................................................................ 4
一般规定 ........................................................................ 4
业态环境及文化环境调查 .......................................................... 4
交通环境调查 .................................................................... 4
景观环境调查 .................................................................... 4
6 车行空间 ............................................................................ 5
一般规定 ........................................................................ 5
车道宽度 ........................................................................ 5
地块出入口 ...................................................................... 5
公交停靠站 ...................................................................... 6
路内停车 ........................................................................ 6
路基路面 ........................................................................ 7
路缘石 .......................................................................... 7
雨水口、检查井 .................................................................. 7
7 交叉口空间 .......................................................................... 8
一般规定 ........................................................................ 8
路缘石转弯半径 .................................................................. 8
交叉口渠化 ...................................................................... 8
进出口车道宽度 .................................................................. 9
导流岛 .......................................................................... 9
人行过街 ........................................................................ 9
非机动车过街 .................................................................... 9
交叉口竖向 ..................................................................... 10
8 慢行空间 ........................................................................... 10
一般规定 ....................................................................... 10
人行道 ......................................................................... 10
无障碍设计 ..................................................................... 11
人行过街设施 ................................................................... 12
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 ............................................................. 12
非机动车道 ..................................................................... 12
非机动车停放区 ................................................................. 13
I
DB 23/T 3817—2024
9 活动空间 ............................................................................ 14
一般规定 ........................................................................ 14
建筑前区 ........................................................................ 14
微型公共空间 .................................................................... 14
10 绿化空间 ........................................................................... 15
一般规定 ....................................................................... 15
道路绿地率 ..................................................................... 15
分车绿带 ....................................................................... 15
行道树绿带 ..................................................................... 15
路侧绿带 ....................................................................... 15
交通岛绿地 ..................................................................... 16
街角绿地与口袋公园 ............................................................. 16
11 街道设施空间 ....................................................................... 16
一般规定 ....................................................................... 16
隔离栏类 ....................................................................... 17
箱柜类 ......................................................................... 18
杆体类 ......................................................................... 18
标牌类 ......................................................................... 19
站亭类 ......................................................................... 19
公共艺术小品类 ................................................................. 19
其他类 ......................................................................... 20
附录 A(资料性)道路横断面设计 ........................................................ 21
A.1 一般规定 ........................................................................ 21
A.2 交通型道路横断面 ................................................................ 21
A.3 生活型道路横断面 ................................................................ 22
A.4 景观型道路横断面 ................................................................ 23
A.5 工业型道路横断面 ................................................................ 23
A.6 特定型道路横断面 ................................................................ 24
A.7 其他型道路横断面 ................................................................ 25
附录 B(规范性)历史文化保护道路设计 .................................................. 26
B.1 一般规定 ........................................................................ 26
B.2 设计要求 ........................................................................ 26
II
DB 23/T 3817—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哈尔滨市市政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服务中心、黑龙
江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生态地质调查研究院、北大
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市松北供排水有限公司、黑河市交通运输信息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孔滨、梁亚宁、白成玉、徐默、黄龙超、张德平、李新新、刘仁超、滕鲁、刘
洋、郭浩、李亚辉、董晨、韩继成、罗煦夕、池君惠、郭凯、李双、刘佳雨、王一涵、任永平、吕佳、
杨志辉、汪贝、张颖欢、张清晨、丁荣宇、许明冬、张春林、罗春鹏、刘贵君、梁星辉、陈常松、张旭、
张阿宁、柴方胜。
III
DB 23/T 3817—2024
黑龙江省城市道路更新设计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镇道路更新活动中,道路空间、使用品质、景观环境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建成区城市道路更新改造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68.1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1部分:总则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GB 14886 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
GB/T 23858 检查井盖
GB/T 50546 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标准
GB 50688 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
GB 50763 无障碍设计规范
GB 51038 城市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设置规范
GB 55019 建筑与市政工程无障碍通用规范
CJJ 36 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CJJ 43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规程
CJJ 69 城市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技术规范
CJJ/T 75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标准
CJJ 129 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城市道路更新
对城市建成区内由道路、附属设施、公共空间、建筑退让空间和沿线建筑等诸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完
整道路空间形态和使用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
车行空间
城市道路中机动车通行的空间。
交叉口空间
两条及以上道路的交汇空间,是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区域。
1
DB 23/T 3817—2024
慢行空间
城市道路中步行和骑行的空间,其中步行空间包含人行道、设施带、建筑前区,骑行空间主要为非
机动车道。
建筑前区
城市道路红线与两侧建筑物之间的开放性公共空间。
活动空间
道路红线之外,建筑前区退让空间,或道路两侧的闲置地、边角小微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
往、休憩、娱乐的街边场所。
绿化空间
城市道路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包含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等。
街道设施空间
城市道路范围内,包含建筑前区退让区域,承载各类公共设施集中设置的空间。
微型公共空间
尺度较小、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承载城市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规模通常在300m
2~5000m
2之间。
包括街边小公园、小广场,社区游园、体育场等。
道路绿地率
城市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面积之和占道路用地面积的比例。
道路绿化覆盖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乔木、灌木、草木等植物垂直投影面积占道路用地面积的比例。
口袋公园
依城市道路、商业街区或居住区等建设的,具有景观赏识、游憩服务、文化展示等功能,并能彰显
城市风貌特色的小型开放绿地。
城市家具
在城市道路中(含道路两侧广场、邻接的开放绿地等公共场所),为公众户外活动和城市管理服务
的各类公共设施的总称。
注: 特指地面以上的设施。
综合杆
搭载照明、交通标识、信号灯、监控、通信等多类设备的杆体。
低影响开发
通过模拟自然条件,在源头利用一些微型分散式生态处理技术使得区域开发后的水文特性与开发前
基本一致,进而保证将土地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2
DB 23/T 3817—2024
4 基本规定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道路功能分类、出行者活动特征,对
道路各空间协同设计。
依据道路沿线的业态功能、交通性质、沿街活动和街道景观等因素,将城市道路划分为交通型、
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工业型、特定型和综合型 7 类。各分类的特征及主要功能宜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1 道路特征及主要功能分类
功能分类 特征及主要功能 道路等级
交通型 以优先保证机动车通行为主的街道,车流量大、车速快,关注通行效率,以日常 通勤活动为主。 快速路、主干路
生活型 沿线以服务本地居民和中小规模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类商业设施以及公共服务 设施为主的街道,以通勤性慢行、交流活动为主。 次干路 、支路
商业型 沿线以商业用地为主导,具有一定服务能级或业态特色的街道,以消费性商业活 动为主,兼有游逛、休息、观赏、表演等活动。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景观型 沿线分布有公园绿地、滨水绿地等城市开放用地,历史风貌突出、规模化休闲活 动设施的街道,以休闲活动、慢速通过性和进出性交通为主。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工业型 位于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较为集中的区域,适应批发、建筑、加工和物流服务企 业的装载和配送需求,考虑大型车辆通行及卸货,行人较少的街道,以通过性交 通为主。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特定型 主要包括步行街、绿道等。 ——
综合型 沿线土地类型与界面混合程度较高,支持多样混合居民、办公等街道服务,通过 和进出性交通均强。 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城市道路更新应按照空间一体化、界面一体化、设施一体化的原则实施道路更新改造。道路空间
按照不同功能区划分为车行空间、交叉口空间、慢行空间、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以及街道设施空间 6
大功能分区。各类空间及其对应设计要素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2 道路各类空间及其对应设计要素
功能分区(6) 设计要素(36)
车行空间(8) 车道宽度、地块出入口、公交停靠站、路内停车、路基路面、路缘石、 雨水口、检查井
交叉口空间(7) 路缘石转弯半径、交叉口渠化、进出口车道宽度、导流岛、人行过街、 非机动车过街、交叉口竖向
慢行空间(6) 人行道、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设施、 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停放区
活动空间(2) 建筑前区、微型公共空间
绿化空间(6) 道路绿地率、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路侧绿带、 交通岛绿地、街角绿地与口袋公园
街道设施空间(7) 隔离栏类、箱柜类、杆体类、标牌类、站亭类、公共艺术小品类、其他类
3
DB 23/T 3817—2024
城市道路更新应统一协调交通、绿化、照明设施等与既有地上、地下构筑物位置关系,在保证道
路使用功能前提下,避免大拆大建。
5 道路环境调查
一般规定
5.1.1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业态环境、文化环境、交通环境、景观环境等进行调查。调查范围除
城市道路自身外,还应扩大至项目影响区域。
5.1.2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应在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确定下列内容:
a) 道路类型、功能需求、更新改造目标及范围;
b) 现状道路存在的问题及更新设计标准;
c) 道路更新设计内容。
5.1.3 城市道路更新应在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合理制定设计方案。
业态环境及文化环境调查
5.2.1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区域发展定位、周边用地性质、业态类别、道路系统规划、道路等级、
红线宽度等进行调查及数据收集,合理确定道路功能类型,指导道路空间尺度划分及改造设计方案。
5.2.2 文化特色区域的道路更新应开展文化环境调查。在对历史文脉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道路更
新设计,保持城市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多元化,突出地域特色。调查资料应包含下列内容:
a) 地区规划发展历程;
b) 地域文化、民俗风情;
c) 道路历史沿革;
d) 沿线建筑风貌;
e) 片区文化景观。
交通环境调查
5.3.1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交通环境调查应包含区域路网交通运行状况调查、道路病害调查、道路设施
状况调查等。
5.3.2 交通运行状况调查对象应包含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静态交通等。调查内容应包含:
a) 道路空间尺度划分是否与各出行方式的使用需求相匹配;
b) 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量、组织方式、通行效率,通行空间是否连续;
c) 公共交通通行方式、停靠方式、通行效率;
d) 机动车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通行效率;
e) 静态交通布置方式。
5.3.3 道路病害的调查、评价及更新改造对策应符合 CJJ 36 的规定。
5.3.4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道路设施进行调查,确认各类道路设施是否缺失和损坏、是否满足管
理使用需求。
景观环境调查
5.4.1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城市绿地规划、现状景观设施、名木古树等进行调查。
5.4.2 城市道路更新设计前应对现状景观环境进行综合评判,具体包括:
a) 植物景观层次性及丰富性;
4
DB 23/T 3817—2024
b) 绿化设施布局合理性;
c) 绿化景观与建筑风貌协调性;
d) 休憩交往设施与庇荫设施协调性;
e) 碎片化空间利用合理性。
6 车行空间
一般规定
6.1.1 车行空间设计要素包含车道宽度、地块出入口、公交停靠站、路内停车、路基路面、路缘石。
6.1.2 车行空间应按道路功能、道路等级、交通特性,结合既有控制条件合理布设。
车道宽度
6.2.1 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快速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车道上行驶的车型,按表 3 的规定执行;
b) 干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车道上行驶的车型,按表 4 的规定执行;
c) 支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应根据有无公交车通行的情况,按表 5 的规定执行。
表3 快速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
单位为米
车型 扩建和改建机动车道宽度
小型机动车专用车道 3.25、3.50
大型机动车占有率大于30 %的大小车合用车道 3.50、3.75
表4 干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
单位为米
车型 扩建和改建机动车道宽度
小型机动车专用车道 3.00、3.25
大型机动车占有率大于30 %的大小车合用车道 3.25、3.50
表5 支路路段一条机动车道宽度
单位为米
有无公交车 扩建和改建机动车道宽度
有 3.00、3.25
无 3.00
6.2.2 交通型、工业型、综合型道路,机动车道更新改造宽度宜取上限,生活型、商业型、景观型道
路,机动车道更新改造宽度宜取下限。
6.2.3 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包括车行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隔物或双
黄线分隔对向交通时,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还应包括分隔物或双黄线的宽度。
6.2.4 双黄实线内设置中央隔离栏时,双黄实线内侧边缘至隔离栏底座边缘净距不宜小于 0.1 m。
地块出入口
6.3.1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5
DB 23/T 3817—2024
a) 不应设置在交叉口范围内;
b) 不宜设在主干路上,宜经支路或专为集散车辆用的地块内部道路与次干路相通。
6.3.2 更新改造交叉口附近地块或建筑物出入口符合下列规定:
a) 主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100 m,且应右进右出;
b) 次干路上,距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80 m,且应右进右出;
c) 支路上,距与干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停止线不应小于 50 m,距离同支路相交的平面交叉口不
宜小于 30 m;
d) 距周边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出入口最近边缘不应小于 20 m;
e) 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行车视距范围内不应有遮挡视线的障碍物。
6.3.3 通行消防车的地块出入口,道路净宽度和净高度应满足消防车安全、快速通行的要求。
6.3.4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处的人行道应保持平整连续,并设置阻车桩。
6.3.5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宜采用全宽式坡道或抬升式坡道,坡道坡口与车行道之间不宜存在高差。
公交停靠站
6.4.1 公交停靠站应结合公交规划、沿线交通需求及城市轨道交通等其他交通站点设置。城区停靠站
间距宜为 400 m~800 m,郊区停靠站间距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6.4.2 车站可为直接式或港湾式,城市主、次干路和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上的车站,宜采用港湾式。
6.4.3 站台长度最短应按同时停靠 2 辆公交车布置,最长不应超过同时停靠 4 辆公交车的长度,否则
应分开设置。
6.4.4 站台高度宜采用 0.15 m~0.20 m,站台宽度不宜小于 2.0 m;当条件受限时,站台宽度不得小于
1.5 m。
6.4.5 道路交叉口附近的车站宜安排在交叉口出口道一侧,距交叉口出口道缘石转弯半径终点宜大于
50 m。
6.4.6 公交停靠站不应打断非机动车道的连续性,停靠站位置的非机动车道应经停靠站后方绕行。
路内停车
6.5.1 路内停车的设置应综合考虑道路空间、交通运行条件,并兼顾停车需求。
6.5.2 在城市救灾和应急疏散功能的道路上不得设置路内停车位。其他道路设置路内停车位时,应保
障道路通行功能,并应根据道路交通运行状况及时动态调整。
6.5.3 下列路段和区域不应设置路内停车位:
a) 快速路主路;
b) 人行横道;
c) 主干路、次干路交叉口渐变段的起点开始路段,未展宽交叉口距离停止线 50 m 以内的路段;
d) 支路距离交叉口停止线 20 m 以内的路段;
e) 铁路道口、急弯路、宽度不足 4m 的窄路、桥梁、陡坡及隧道,以及距离上述地点 50m 范围的
路段;
f) 公交停靠站、急救站、加油站及消防队门前,以及距离上述地点 30 m 范围的路段。
6.5.4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位后,单向通行道路路面剩余宽度不应小于 4 m,双向通行道路路面剩
余宽度不应小于 6 m。占用有机非分隔带的非机动车专用道,设置停车位后非机动车专用道剩余宽度不
应小于 2.5 m。占用部分人行道设置港湾式停车位后,人行道剩余宽度不应小于 2 m。
6.5.5 在人行道上设置停车位时应有供车辆进出的出入口,且停车位设置后应保证行人通行空间的连
续性、安全性,人行道剩余宽度不应小于 4m。
6
DB 23/T 3817—2024
路基路面
6.6.1 城市道路更新改造项目应依据旧路调查结果制定路基路面设计方案。
6.6.2 既有道路路基强度、稳定性满足技术要求的,应加以利用;当路基产生冻胀、翻浆、沉陷、空
洞、塌陷、滑移等病害,应对路基病害进行治理,满足相应技术要求后,再进行路面结构的恢复。
6.6.3 路面结构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条件、交通等级、资源再利用等因素,进行综合设计。
6.6.4 沥青路面铣刨、挖除的旧料应再生利用,其标准应符合 CJJ/T 43 的规定。
6.6.5 沥青路面裂缝、拥包、沉陷、翻浆、坑槽、剥落等病害的处治方式应符合 CJJ 36 的规定。
6.6.6 沥青路面补强结构层应与原路面结构联结牢固,补强材料应根据道路的技术状况和更新标准选
用。
6.6.7 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再生技术。
6.6.8 水泥混凝土路面裂缝、板角断裂、坑洞、错台、拱胀等病害的处治方式应符合 CJJ 36 的规定。
6.6.9 水泥混凝土路面更新改造应因地制宜,可加铺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面层。加铺前应对病害
进行处置,满足相应技术要求后方可加铺。
6.6.10 路面加铺后应满足原道路最小净高设计标准。
路缘石
6.7.1 路缘石改造应以集约环保为原则,充分考虑旧路缘石的再利用。
6.7.2 部分更换的路缘石规格、材质宜与原路缘石一致。全部更换的路缘石宜结合道路功能、景观要
求等因素,选用花岗岩、高性能混凝土或其他高强度、防冻融、耐腐蚀材质。
6.7.3 混凝土路缘石经 D50 次冻融试验的质量损失率不应大于 3.0 %,除冰盐环境下经 ND28 次抗盐冻
性试验的平均质量损失不应大于 1.0 kg/m
2。
6.7.4 路缘石应保持稳固、直顺。发生挤压、拱胀变形应调整并及时勾缝。花岗岩类路缘石缝宽不应
小于 3 mm,最大缝宽不应大于 10 mm。
6.7.5 重新砌筑的路缘石应浇筑混凝土基础及靠背。
6.7.6 路缘石外露高度宜为 10 cm~20 cm,缘石坡道坡口的路缘石顶面应与机动车道路面齐平。
雨水口、检查井
6.8.1 城市道路更新时,有积水风险的道路低洼点和下穿道路应按内涝防治标准建设道路雨水系统,
自流排放时出水口应安全可靠。
6.8.2 路面上雨水口和检查井应牢固并保持与路面平顺相接,周边路面 1.5 m×1.5 m 范围内如出现沉
陷、突起或破损,应进行维修或更换。
6.8.3 位于机动车道范围内的雨水口及联络管施工,宜在道路基层施工完成之后,道路面层施工之前
进行。平箅式雨水口安装后应低于路面标高 20 mm,向外不小于 1 m 范围内顺坡找齐。
6.8.4 雨水口与联络管四周回填材料应密实。位于道路基层内的联络管应做 360°混凝土包封,雨水
口周边道路应进行加固处理。
6.8.5 检查井盖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和稳定性,并应具备防盗、防坠落、防滑、防位移、防噪声等功能。
6.8.6 检查井应安装防坠落装置。
6.8.7 位于机动车道上的检查井盖宜采用可调式防沉降检查井盖,位于人行道上的检查井盖宜采用下
沉式隐藏井盖。
6.8.8 道路更新的各类检查井盖宜呈行列集中式布置,并在固定位置标注检查井种类信息。
6.8.9 商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历史风貌道路宜结合场地环境进行艺术设计,美化井盖。
6.8.10 各类检查井盖的技术要求应符合 GB/T 23858 的规定。
7
DB 23/T 3817—2024
6.8.11 路面上各类检查井应回填密实,并对井周路面进行加固处理,井周路面宜采用混凝土预制加固
盖板加固。安装后检查井井盖与路面的高差不应大于 5 mm。
7 交叉口空间
一般规定
7.1.1 交叉口空间设计要素包含路缘石转弯半径、交叉口渠化、进出口车道宽度、导流岛、人行过街、
非机动车过街、交叉口竖向。
7.1.2 交叉口设计应根据交通组织设计要求,处理好人、车、路、环境之间的关系。
7.1.3 交叉口受条件限制时,近期设计的技术指标可做合理调整,但远期改建设计应满足本文件的要
求。
路缘石转弯半径
7.2.1 交叉口转弯半径取值应满足交叉口安全和车辆正常行驶的要求。
7.2.2 生活型、商业型功能为主,或无右转需求等情形的交叉口,宜采用较小的路缘石转弯半径,缩
短行人过街距离,提升过街安全性,增加街角公共空间。
7.2.3 交通型、工业型功能为主,或大型车辆经常通行的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应依据转弯车辆设
计速度、转弯车辆类型设置。
7.2.4 当平面交叉口为非机动车专用路交叉口时,路缘石转弯半径可为 5 m~10 m。
7.2.5 仅通行小型车辆的生活型、特定型道路,平面交叉口可采用较小的路缘石半径。路缘石半径应
结合道路等级和非机动车道设置情况确定,并符合表 6 的要求。采取较小的路缘石半径时,应设置相应
的机动车限速标志标线。
表6 路缘石半径推荐值
单位为米
道路交叉口条件 路缘石半径
主干路、次干路 设施隔离的非机动车道 5~8
非设施隔离的非机动车道 8~10
支路 设施或标线隔离的非机动车道 5
与机动车混行的非机动车道 5~8
交叉口渠化
7.3.1 交叉口渠化包含机动车道缩窄及机动车道展宽两种模式。
7.3.2 生活型、商业型为主的道路,当设置路侧停车时,在交叉口范围应取消停车,缩窄机动车道宽
度,减小行人过街距离。
7.3.3 交通型、工业型为主的道路,信号灯控制交叉口应根据交通流量、流向确定进、出口道车道数,
并符合下列要求:
a) 进口道车道数应大于上游路段的车道数,有条件时宜分设各流向的专用车道,并应满足其交通
量所需的车道数要求;
b) 出口车道数应与上游各进口道同一信号相位流入的最大进口车道数相匹配。条件受限的路口,
流入最大进口车道数可减少一条。
7.3.4 机动车道展宽不宜压缩慢行空间,宜通过压缩绿化带、道路中线偏移、压缩进口道车道宽度等
8
DB 23/T 3817—2024
方式增加车道数量。
7.3.5 当公交停靠站设置在进、出口道的渠化展宽范围,应将停靠站港湾与展宽车道一体化设计,停
靠站距离展宽段不应少于 20 m。
7.3.6 交叉口渠化展宽由渐变段与展宽段组成。渐变段长度按车辆以 70 %路段设计车速行驶 3 s 横移
一条车道计算。展宽段最小长度应保证左转或右转车不受相邻候驶车辆排队长度的影响。
进出口车道宽度
7.4.1 平面交叉口一条进口车道的宽度宜为 3.25 m,困难情况下最小宽度可取 3.0 m;当用地受限时,
一条进口车道的最小宽度可取 2.8 m。
7.4.2 平面交叉口一条出口车道的宽度应与路段车道宽度一致。
导流岛
7.5.1 集中建设区步行和自行车流量较大时,道路交叉口不宜设置右转机动车渠化岛。确需设置右转
机动车渠化岛时,应设置连接人行道与渠化岛的人行横道线以及右转机动车减速让行标志标线,有需要
时可设置行人及右转机动车信号灯。
7.5.2 导流岛面积不宜小于 7.0 m
2,面积窄小时,可采用路面标线施划。兼做行人过街安全岛时,导
流岛面积不宜小于 20 m
2。
7.5.3 导流岛间车道的宽度应适当,并完善标志标线设计,避免过宽而引起车辆并行、抢道。
7.5.4 导流岛端部应醒目,并在外形上能引导车辆前进方向。
7.5.5 导流岛兼做行人过街安全岛时,应在导流岛内设置与路面等高的等待区,并设置阻车桩。
人行过街
7.6.1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应设置行人过街设施。过街设施应与沿街建筑功能、道路几何特征、交通
流特性、交通组织方式等相协调。
7.6.2 双向 6 车道及以上的城市主干路交叉口,没有设置过街人行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应在人行横道
设置安全岛。
7.6.3 过街安全岛的设置符合下列规定:
a) 过街安全岛的宽度不应小于 2.0 m,困难情况下不得小于 1.5 m,有自行车使用时宽度不应小
于 2.5 m;
b) 过街安全岛面积应满足行人驻足要求,可根据行人过街流量,按排队密度 2 人/ m
2计算安全岛
面积;
c) 无中央分隔带的道路可采用局部缩窄机动车道宽度、缩窄两侧机非隔离带宽度等方法设置过街
安全岛,并应在来车方向与安全岛之间设置安全渐变段;
d) 在中央绿化分隔带设置过街安全岛时,应严格保障安全视距,过街安全岛两端的绿化不应高于
0.5 m;
e) 过街安全岛应布置在转向车辆行驶轨迹范围外;
f) 过街安全岛的迎车面应考虑防撞措施,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与夜间反光标识。
7.6.4 人行过街横道宽度应根据过街行人数量、行人信号时间等确定,顺延干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宜
小于 5m,顺延支路的人行横道宽度不宜小于 3 m,宜以 1 m 为单位增减。
7.6.5 人行过街横道应遵循行人过街的最短路线布置。当交叉口斜向人行过街需求较大时,可设置斜
穿交叉口的人行过街横道。
非机动车过街
9
DB 23/T 3817—2024
7.7.1 非机动车过街宜与人行过街设施相结合,应遵循骑车人过街最短路线布置,并尽量采用平面过
街方式。
7.7.2 主干路、次干路的平面交叉口,应在人行横道线靠交叉口侧设置非机动车过街引导线,引导线
应为两条白色虚线,宽度应根据非机动车过街交通量确定。
交叉口竖向
7.8.1 交叉口竖向设计应综合考虑行车舒适、排水通畅、与周围建筑物标高协调等因素,合理确定交
叉口设计标高。
7.8.2 交叉口范围不应作为竖向最低点,缘石坡道、人行横道范围不应设置雨水收水口。
8 慢行空间
一般规定
8.1.1 慢行空间设计要素包含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无障碍设施、人行过街设施、轨道交通车站出入
口、非机动车停放区等。
8.1.2 慢行空间应将建筑前区、设施带、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整体空间进行统筹设计,并保障慢行
系统的安全、连续、方便和舒适。
人行道
8.2.1 人行道设计内容应包含人行道宽度、铺装型式及行道树树池,行道树树池相关要求应符合本文
件第 10 章绿化空间的规定。
8.2.2 人行道与设施带或绿化带共同组成路侧带,路侧带设计应优先保障人行道宽度,以满足行人安
全顺畅通行,其他各部分宽度应满足相应的功能需要,并互相协调。
8.2.3 人行道、设施带及路侧带宽度符合下列规定:
a) 各类型道路人行道有效通行宽度不应小于 1.5 m;
b) 应综合考虑街道类型、沿街功能业态及人行活动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人行道及路侧带宽度。
不同类型道路的人行道及路侧带宽度宜符合表 7 的规定;
c) 人行道应与设施带或绿化带、建筑前区进行一体化设计,保障人行宽敞、舒适、连续的通行空
间,不应有电线杆、拉线、市政箱体等障碍物;
d) 对行道树池平整化处理的,行道树池的 1/2 有效宽度可计入人行道宽度。
表7 不同类型道路的人行道、设施带及路侧带宽度
单位为米
道路类型 人行道宽度 设施带或绿化带宽度 路侧带宽度
推荐值 最小值 推荐值 最小值 推荐值 最小值
交通型道路 2.5~3.5 2.0 1.5~2.0 0.5 4.0~5.5 2.5
生活型道路 3.0~4.0 2.0 2.0~2.5 0.5 5.0~6.5 3.0
商业型道路 3.0~5.0 2.5 2.0~2.5 0.5 5.0~7.5 3.0
景观型道路 2.5~4.0 2.0 1.5~2.0 0.5 4.0~6.0 2.5
工业型道路 2.5~3.5 1.5 1.5~2.0 0.5 4.0~5.5 2.0
特定型道路 —— 2.0 —— 0.5 —— 2.5
综合型道路 3.0~4.0 2.0 2.0~2.5 0.5 5.0~6.5 2.5
10
DB 23/T 3817—2024
道路类型 人行道宽度 设施带或绿化带宽度 路侧带宽度
推荐值 最小值 推荐值 最小值 推荐值 最小值
注1:特定型道路人行道宽度应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宽度测算,本文件仅规定最小值。 注2: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协调区等需要保护的特色地区的支路,沿道路建筑不许拆除、道路无法拓宽的,最小宽 度可酌情缩减。 注3:交通枢纽、广场等人流量大的区域,人行道宽度应根据高峰小时设计人流量和通行能力综合确定。
8.2.4 人行道铺装型式符合下列规定:
a) 人行道铺装应平整、抗滑、耐磨、美观;
b) 人行道铺装可采用砌块、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型式应考虑与更新道路两侧既有铺
装型式协调统一,并综合考虑施工便利性、建设费用、维修成本等因素;
c) 既有道路人行道铺装基础强度、平整度、标高等符合设计标准,应加以利用;
d) 人行道铺装颜色及风格应统一、连续,并考虑与更新道路两侧既有建筑、景观环境相协调,
注重边角及与构造物衔接处的铺装细节处理设计;
e) 人流量较大的景观型道路,应提高人行道铺装结构设计标准;
f) 生活型和商业型道路铺装宜采用大块平整铺装砖材。
8.2.5 人行道铺装抗滑符合下列规定:
a) 混凝土路面砖、天然石材防滑性能指标 BPN 不应小于 60;
b) 水泥混凝土面层的表面构造深度应为 0.5 mm~1.0 mm;
c) 沥青混凝土路面构造深度不应小于 0.5 mm。
8.2.6 混凝土路面砖经 D50 次冻融试验的强度损失率不应大于 20%,除冰盐环境下经 ND28 次抗盐冻性
试验的平均剥落量不应大于 1.0 kg/m
2。
无障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