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93.080.01 41
CCS P 66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2744—2024
农村公路建设指南
2024 - 08 - 26 发布
2024 - 11 - 25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744—2024
目
次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5 路线 ................................................................................ 2
6 路基路面 ............................................................................ 6
7 桥梁涵洞 ............................................................................ 8
8 路线交叉 ............................................................................ 9
9 排水设施 ........................................................................... 10
10 交通安全设施 ...................................................................... 11
11 其他设施 .......................................................................... 11
12 施工质量控制 ...................................................................... 11
附录 A(资料性) 各等级公路建设指标表 .................................................16
Ⅰ
DB41/T 2744—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交通事业发展中心、河南中原公路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河南交通发展研究
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靳明、刘怀相、单飞、杨慧慧、杜红静、吴旭、邓志坤、昌宏哲、杜福亮、徐
明、昌亚辉、郭晶、何亚辉、任海林、聂世刚、袁洋、张世男、曹锋军、刘胜男、董洁、袁雪雪、张秀
艳、邓永鑫、孙馨宇、刘新罡、戴葳、朱家宝、王登铎、刘丹、杨怀宇、邵舒。
Ⅱ
DB41/T 2744—2024
农村公路建设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提供了总则、路线、路基路面、桥梁涵洞、路线交叉、排水设施、交通安全设施、其他设施
和施工质量控制的建议。
本文件适用于农村公路新建、改扩建和改造工程。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5768.2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
GB 5768.3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
CJJ 37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
JTG B01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D2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8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
JTG 2111 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T 3671 公路交通安全设施施工技术规范
国家交通运输部.提升公路桥梁安全防护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2019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农村公路
纳入农村公路规划,按照公路工程相关技术标准修建的县道、乡道、村道及其所属设施。
[来源:JTG/T 5190—2019,2.0.1]
设计速度
确定公路设计指标并使其相互协调的设计基准速度。
[来源:JTG B01—2014,2.0.3]
村镇路段
农村公路中穿过村镇的路段。
[来源:JTG 2111—2019,2.0.4]
路宅分家
采取措施,将公路与沿线房屋建筑物予以分隔。
1
DB41/T 2744—2024
[来源:GB 5768.4—2017,3.6]
4
总则
依据“因地制宜、经济适用、绿色生态”的原则,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充
分利用旧路资源,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大拆大建、高填深挖,注重安防、排水和绿化设计。根据区域公
路网规划及经济发展状况、公路的使用功能和预测年限的设计交通量合理确定农村公路的技术等级。
县通乡公路宜采用二级公路;乡际公路宜采用三级或三级以上公路;乡通行政村及行政村之间连
通公路宜采用四级或四级以上公路;行政村通自然村、自然村之间公路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3.5 m,不具
备条件时可因地制宜、因路施策确定建设标准。各等级公路建设指标参见附录 A。
农村公路过村镇路段宜考虑村镇的特殊需求,与村镇建设相结合,提高综合服务水平,适应社会
主义新农村建设需求。
5
路线
农村公路选线,宜贯彻节约用地原则,尽量少拆迁,尽量利用老路。
农村公路选线宜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其圆曲线最小半径、竖曲线最小半径、纵坡宜按照
JTG D20、JTG 2111 的要求设置。
选线时注意少拆房屋、少动迁公用事业管线;避免大改大调或大填大挖,防止诱发新的地质病害;
避免穿越滑坡、泥石流、软土、沼泽、断层等地质不良地段;与沿线环境和景观的协调,保护自然生态
环境和文物古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城镇化建设。
对于利用原路改建的路线宜充分利用旧路资源,在满足公路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将对公路沿线环
境的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平原区可结合实际交通需求适当提高标准;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部分路段,经论证
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村镇路段在确有需要且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鼓励进行路基断面的非机动车道和客
运站点的加宽设置。路肩宽度符合要求,高度根据排水需求,可结合高路缘石、平路缘石要求进行设计,
培护宜平整、密实,防冲刷,并设置 3%向外倾斜的横坡。
各等级公路的路基路面宽度和设计速度不宜低于规范规定,平原区结合实际交通需求宜适当提高
标准,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山区部分路段,经论证可适当降低设计速度。各等级公路典型横断
面布置图参见图 1,结合全省实际,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a)
二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60 km/h,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8.5 m,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7.5 m,
硬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25 m,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5 m;平原区路基宽度可采用 10 m、路
面宽度可采用 8.5 m,硬路肩宽度可采用 0.25 m,土路肩宽度可采用 0.5 m;具备条件的地区
设计速度可采用 80 km/h,路基宽度可采用 12 m,路面宽度可采用 10.5 m,硬路肩宽度可采
用 0.25 m,土路肩宽度可采用 0.5 m;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部分山区路段,经论证,
设计速度可采用 40 km/h,路基宽度可采用 8.5 m、路面宽度可采用 7 m,硬路肩宽度可采用
0.25 m,土路肩宽度可采用 0.5 m;
b)
三级公路:设计速度宜采用 30 km/h,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7.5 m,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6.5 m,
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5 m;平原区可采用设计速度 40 km/h,路基宽度可采用 8.5 m、路面
宽度可采用 7 m,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75 m;
c)
四级公路(双车道):设计速度宜采用 20 km/h,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6.5 m,路面宽度不宜小
于 6.0 m,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25 m;
2
DB41/T 2744—2024
d)
四级公路(单车道):设计速度宜采用 15 km/h,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5.5 m,路面宽度不宜小
于 4.5 m,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5 m;四级公路受征地拆迁、地形复杂等条件限制的特殊路
段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4.5 m、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3.5 m,土路肩宽度不宜小于 0.5 m,并在合
适位置设置错车道;
e)
四级公路(通行政村村道):路基宽度可采用 5.5 m,路面宽度可采用 4.5 m,土路肩宽度不
宜小于 0.5 m;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复杂的部分路段,经批准后路基宽度可采用 4.5 m,路
面宽度可采用 3.5 m,土路肩宽度可采用 0.5 m;
f)
通自然村道路:在不具备条件时,路基宽度不宜小于 3.5 m,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3.0 m,土路
肩宽度不宜小于 0.5 m;
g)
行政村通班车路线:对于路面宽度小于 4.5 m 的,具备条件的宜改造或加宽至不低于 4.5 m;
通行政村道路,对于路况差的,具备条件的按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4.5 m 恢复重建;地形复杂、
对生态环境破坏大、征地拆迁困难等不具备条件的宜设错车道;错车道有效长度不宜小于 10 m,
错车道处路面宽度不宜小于 6 m,错车道进行硬化,间距可结合地形、交通量大小、视距等条
件确定;
h)
过村镇路段断面: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设置时,为保证非机动车道及行人通行需求,
宽度可参照 CJJ 37。
l1
l3 l4 l2 l4 l3
a) 二级公路横断面
l1
l3 l2 l3
b) 三级、四级公路横断面
标引序号说明:
l1——路基宽度;
l2——路面宽度;
l3——土路肩宽度;
l4——硬路肩宽度。
注:等外公路横断面参见三级、四级公路。
图 1
典型标准断面示意图
过村镇路段可因地制宜设置隔离设施,做到路宅分家,村镇路段横断面示意图见图 2,并根据交
通需要,快车道与慢车道(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设置。村镇路段路面结构推荐采用水稳定性好、
寿命长的路面形式,宽度不宜小于一般路段路面宽度,并可根据当地经济能力和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适
3
DB41/T 2744—2024
当加宽,路肩采用适当形式硬化处理,路侧设置排水设施。村镇路段路面和房屋住宅宜选择适当的隔离
设施统一分离,实现路宅分离,鼓励采用绿篱、栽花、植草等形式进行绿化、美化。
7 5 7 6
a)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
5
10
10
b)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混行
标引序号说明:
1——机动车道;
2——非机动车道;
3——隔离带(花坛);
4——人行道;
5——路灯;
6——高干绿化树;
7——地下雨水管道;
8——行车道;
9——硬化路肩;
10——盖板排水沟。
图 2
村镇路段横断面示意图
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进行路线设计,根据使用功能、工程投资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进行路线方案比选及技术经济论证,综合考虑平、纵、横要素,合理选用技术指标,保持线形连续、均
衡,满足行车安全需要。农村公路平曲线半径的设置参见表 1。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在条件受限时宜设
置回头曲线,相关技术指标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
4
DB41/T 2744—2024
表 1
圆曲线最小半径
项目 设计速度(km/h)
60 40 30 20 15
一般值(m) 200 100 65 30 20
极限值(m) 125 60 30 15 单车道12(10)双车道15
不设超高最小半径(m) 路拱≤2% 1 500 600 350 150 90
路拱>2% 1 900 800 450 200 120
注1:当交通组成中无中型载重汽车和中型客车时,单车道极限最小半径可采用括号内数值。 注2:一般最小半径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极限最小半径为条件受限时可采用的值。
公路纵坡变更处设竖曲线,竖曲线最小半径、最小长度和最小坡长的设置参见表 2;不同纵坡坡
度的最大坡长的设置参见表 3。宜采用大于或等于表列一般值,条件允许时取大值,当受地形条件及其
他特殊情况限制时可采用表列极限值。
表 2
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项目 设计速度(km/h)
60 40 30 20 15
凸形竖曲线半(m) 一般值 2 000 700 400 200 75
极限值 1 400 450 250 100 —
凹形竖曲线半(m) 一般值 1 500 700 400 200 75
极限值 1 000 450 250 100 —
竖曲线最小长度(m) 50 35 25 20 15
最小坡长(m) 150 120 100 60 45
表 3
不同纵坡坡度的最大坡长
单位为米
设计速度(km/h) 60 40 30 20 15
纵坡坡度(%) 3 1 200 — — — —
4 1 000 1 100 1 100 1 200 —
5 800 900 900 1 000 1 100
6 600 700 700 800 900
7 — 500 500 600 700
8 — 300 300 400 500
9 — — 200 300 400
10 — — — 200 300
11 — — — — 250
12 — — — — 200
13 — — — — 150
14 — — — — 100
5
DB41/T 2744—2024
农村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 200 m~500 m 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相对高差大于 500 m 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任意连续 3 km 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 5.5%。
当平均纵坡达不到以上条件时,宜设置警告标志和安全防护设施。农村公路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超
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宜大于 10%;在积雪冰冻地区和自然横坡较陡峻的傍山路段,合成坡度值不宜
大于 8%。对于小交通量、农村公路的坡长等宜符合 JTG 2111 等有关规定。
会车视距、停车视距的设置参见表 4。对于大型车比例高的二级公路、三级公路的下坡路段宜根
据规范要求采用下坡段货车停车视距对相关路段进行检验。
表 4
会车视距与停车视距
项目 设计速度(km/h)
60 40 30 20 15
会车视距(m) 150 80 60 40 30
停车视距(m) 75 40 30 20 15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双车道公路,宜间隔设置满足超车视距的路段。超车视距最小值
的设置参见表 5。
表 5
超车视距最小值
项目 设计速度(km/h)
60 40 30 20 15
超车视距最小值 (m) 一般值 350 200 150 100 75
极限值 250 150 100 70 55
注:“一般值”为正常情况下采用值,“极限值”为条件受限时采用的值。
6
路基路面
需考虑的因素
6.1.1
根据使用功能、技术等级、交通量、地形、地质、材料和施工方法等因素综合考虑,重视排水
与防护设施设计,以确保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路基满足最低回弹模量要求,并具有合适
的干湿类型。在调查掌握沿线路基土质和干湿类型的基础上,进行路基路面综合设计。
6.1.2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群众出行需要,同一条农村公路可视情况分段选用不同技术等级,同
一技术等级可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速度。不同技术等级、不同设计速度的设计路段之间选择合理的衔接
位置或地点,使路面过渡顺适、衔接协调。
6.1.3
逐步完善汽车停靠站(停车港湾)、小型停车区、服务站、充电站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农
村公路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地区在农村公路设计时可结合旅游等需求设置休息区、观景台、驿站、房车
营地、绿道等设施,规划建设一批集观光、休憩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路。
6.1.4
对于受地形、地质等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的路段,可结合当地实际和经济发展水平,经相
关审批部门批准方可采用适当的技术指标。
6.1.5
路基宜采用水稳定性好的材料填筑,保证路基有足够的强度和水稳定性,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
路基压实。路基填方分层铺筑、均匀压实。路基原地面的清理和压实满足相关规范的规定。
6.1.6
对于旧路改造,宜对原有路基路面进行分析、研究、处理,充分考虑原有路基路面的材料结构,
6
DB41/T 2744—2024
使之符合路基路面的标准要求。加强路基路面的拼接设计。注重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
6.1.7
四级公路路基路面有关要求参照 JTG 2111 相关规定。
6.1.8
老路需拓宽时,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既有路基现状及拓宽后的交通组成,综合比
较确定既有路基的利用与拓宽拼接方案,采取合理的工程措施,控制新老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拓
宽改建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拓宽部分按新建公路进行设计,新老路基搭接时,从老路堤坡脚向上按设
计要求开挖台阶,避免将边坡清挖物作为新路基填料。拓宽路基的基底处理、填料最小强度和压实度等
指标,参照改建后相应公路等级设置。路基拓宽施工不中断交通时,宜采取交通管制和安全防护措施。
6.1.9
使用功能有特殊要求的农村公路,例如旅游专用公路、重载车辆较多的矿区或连接矿区的公路
等,宜结合实际交通量及交通组成情况进行路基、路面、防护、景观等方面的专项设计。
6.1.10
特殊地质和水文条件路段的路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专项设计,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6.1.11
通客运班车的村镇公路,适当加宽站点位置路基路面,并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6.1.12
根据当地水文、地质、植被及退耕还林植草情况,采取有效的工程或植物防护措施,并与景观
相协调。针对不稳定的高边坡、易受冲刷的沿河路段等特点进行路基防护,采用设置挡土墙、护坡、护
岸等工程防护或与种植灌木等植物防护相结合的综合防护措施,防治路基病害,保证路基稳定。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二级公路为1/50、三级公路为1/25、四级公路可视具体情况确定。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设计标
高,宜按照高出设计洪水频率的计算水位加壅水高、波浪侵袭高和0.5 m的安全高度设置。
路面结构
6.3.1
宜充分利用当地材料合理进行路面结构设计,各结构层厚度按相关规范进行计算确定。各地可
根据道路实际情况,依据交通量发展前景以及路面使用年限及建设要求,选择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方案。
6.3.2
各等级公路沥青路面厚度,考虑农村公路一般交通需求和建设资金因素,本文件给出了满足最
低标准的最小厚度,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设计厚度由设计单位依据实际交通量等情况计算确定。
6.3.3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的设置参见表 6。
表 6
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
单位为年
路面类型 公路等级
二级公路 三级公路 四级公路
沥青混凝土路面 12 10 8
水泥混凝土路面 20 15 10
6.3.4
在路面结构设计使用年限内,可根据实际需要对路面表面功能进行恢复性维修,包括结构性修
复和功能性修复等。
6.3.5
根据公路等级、路面使用性能要求和所需承担的交通荷载进行路面结构设计,结合当地气候、
水文、地质、材料、建设和养护条件、工程实践经验以及环境保护要求等,进行结构组合、材料设计和
厚度设计,通过技术经济分析选定设计方案。结合当地条件和工程经验,积极稳妥地选用新技术、新工
艺、新材料和新设备。
6.3.6
路面宜采用沥青混凝土或者水泥混凝土路面,村道及自然村道路宜修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具体
路面结构经设计计算确定。
6.3.7
结合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宜满足以下指标:
7
DB41/T 2744—2024
a)
二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7 cm,三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5 cm,四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
小于 4 cm,面层与基层间宜设置沥青下封层。
b)
基层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砂砾),二级公路基层厚度不宜小于 18 cm,三
级公路和四级公路基层厚度不宜小于 16 cm。
c)
底基层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结构,厚度不宜小于 16 cm。
原路状况较好的,对其病害进行彻底处治,经检测评定满足相应设计技术指标后,可直接加
铺基层。
6.3.8
结合全省农村公路建设情况,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宜满足以下指标:
a)
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设计强度以 28 d 龄期的弯拉强度为控制指标,弯拉强度标准值不宜低于
4.5 MPa,交通量较小时不宜低于 4.0 MPa。对重型车辆行驶较多路段,根据实际荷载情况确
定路面设计标准和弯拉强度标准值。
b)
二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4 cm,三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2 cm,四级公路(双车道)
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20 cm,村道四级公路面层厚度不宜小于 18 cm。
c)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双车道)基层宜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稳定碎石(或
砂砾),村道四级公路基层还可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等
结构;二级公路基层厚度不宜小于 18 cm,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基层厚度不宜小于 16 cm。
d)
底基层采用石灰稳定土、级配碎石、级配砂砾、水泥稳定砂砾或水泥就地冷再生等结构,厚
度不宜小于 16 cm。原路状况较好的,对老路病害进行彻底处治,经检测评定满足相应设计技
术指标后,可直接加铺基层。
6.3.9
自然村道路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面层厚度宜采用 18 cm,基础条件好、交通量小时面层厚
度不宜小于 15 cm,基础处理因地制宜采取相应处治措施,确保结构安全。
6.3.10
村内道路宜加强通村公路与村内主干道的连接,统筹规划和实施农村公路的穿村路段,灵活选
用技术标准,兼顾村内主干道功能。村内道路建设可参照自然村道路有关要求,同时参考住房和城乡建
设部门有关标准,并结合当地实际,完善排水、照明等设施。
7
桥梁涵洞
根据使用功能、通行能力和行洪要求进行桥涵设计,依照“就地取材、便于施工和养护”的指导
思想,遵循“安全、实用”的原则。
农村公路桥梁及其引道的平、纵、横技术指标与路线总体布设相协调。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的设置宜参见表 7。二级公路的特大桥以及三级、四级公路的大桥,在水势猛
急、河床易于冲刷的情况下,宜提高一级设计洪水频率验算基础冲刷深度。
表 7
桥涵设计洪水频率
公路等级 桥涵类型
特大桥 大桥 中桥 小桥 涵洞及小型排水构造物
二级公路 1/100 1/100 1/100 1/50 1/50
三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1/25
四级公路 1/100 1/50 1/50 1/25 —
农村公路桥涵设计汽车荷载等级宜采用公路—Ⅱ级;二级公路交通量大、重型车辆较多时,其桥
涵设计宜采用公路—Ⅰ级荷载;对于大桥、特大桥建议采用公路—I 级荷载标准。
8
DB41/T 2744—2024
新建和改建桥涵宜采用标准跨径、技术成熟、施工方便、经济适用的桥涵型式。季节性的宽浅河
流或泥石流流通区可修建漫水桥或过水路面,并设置护栏或安全带。
桥梁宽度宜符合 JTG B01 中公路建筑限界规定;综合考虑交通发展需求和经济能力,桥梁宽度可
结合道路远景规划适当加宽。村镇行人密集区桥梁宜设置人行道,宽度为 1 m,大于 1 m 时,宜按照
0.5 m 级差增加。
新建和改建桥梁根据安全要求设置防护设施,各等级公路桥梁按规定设置路侧护栏,大中桥设置
相应防护等级的墙式护栏:
a)
设置护栏的桥梁,桥梁护栏与桥面板进行可靠连接;根据护栏形式,可采用直接埋入式、地
脚螺栓和预埋钢筋的连接方式;
b)
设置人行道的桥梁,可通过路缘石或桥梁护栏将人行道和车行道进行分离;
c)
设置栏杆的桥梁,其栏杆的设计宜满足受力要求,且注意美观,栏杆高度不宜小于 1.1 m。
旧桥利用时着重考虑使用安全,做好检测鉴定。大中桥宜进行专业技术鉴定,达不到荷载等级的,
可采取加固、部分利用、限载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小桥宜进行行车安全性论证,确定是否加固利用或拆
除重建。
窄桥加宽宜采用与原有桥梁相同(或相近)的结构型式和跨径,桥梁加宽与加固同步进行。桥梁
加宽、加固后进行检测,确保达到荷载等级要求;对于使用状况良好,因经济条件暂不加宽的桥梁,其
两端设置路基过渡段和窄桥标志及其他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
涵洞设置时充分考虑农田排灌以及道路排水需要,便于养护。涵洞宜采用圆管涵、板涵和拱涵等
经济实用的型式。
8
路线交叉
宜综合考虑地形、通视条件和交通环境等因素进行农村公路交叉设计。
农村公路建设提倡沿线绿化与主体工程同步实行,改善行车环境。绿化宜满足行车视距要求,交
叉口 20 m 范围内绿化宜做矮化处理,避免种植影响行车视距的高大植被。
加强过村镇的路段公路用地建筑红线控制、非法建筑控制,避免占用公路作为集贸市场。
农村公路沿线的电讯线、电力线、电缆、管道等管线均不宜在公路桥梁建筑限界内架设,避免妨
碍公路交通安全,损害公路设施。
无交通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宜在支路(次路)上设置减速设施,并清理路口视线范围内的障
碍物,以满足停车视距要求。
无铺装路面公路与有铺装路面公路交叉时,距离被交路边线 10 m~20 m 范围内宜铺装相应路面。
有铺装路面公路与无铺装路面公路交叉时,无铺装路面公路距交叉口一定范围内宜铺筑路面,以
保持路面整洁。
主要公路在交叉范围内的纵坡宜控制在 0.15%~3%的范围内,次要公路紧接交叉的引道部分宜以
0.5%~2%的上坡通往交叉。
公路平面交叉口做加铺转角处理,参照图 3 进行平面布置。四级与四级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宜小
于 5 m;四级与三级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宜小于 10 m;其余情况的公路交叉转角半径不宜小于 15 m。
9
DB41/T 2744—2024
标引序号说明:
R——加铺转角半径;
θ——交叉角度,以前进方向右上角为准;
B——次路路基宽;
b——次路路面宽。
注:图中网格部分为次线路面铺筑范围。
图 3
平面交叉加铺转角示意图
与铁路、管线交叉时,宜符合 JTG B01 及相关规范的规定。
9
排水设施
农村公路设置排水设施是十分必要的,排水设施宜与沿线桥涵形成通畅的排水系统,同时注意保
护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水源,排水沟尺寸根据汇水面积测算确定。
结合当地材料及经济情况合理选择边沟形式。根据降水量、汇水面积、地形特点等确定排水设施
尺寸,村镇路段排水设施尺寸确定时宜充分考虑清淤和通畅的需求。
一般路段宜设置土边沟,冲刷严重的路段宜设置硬化边沟。公路的边沟硬化宜采用浆砌、现浇或
预制块等方式,农村公路考虑经济性,注重当地材料的利用。
村镇路段可根据地域适用情况及材料分布情况采用暗排或明排形式的边沟。推荐采用带盖板的矩
形排水沟,可采用砖砌结构,也可采用浆砌片石、现浇混凝土等结构型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经
济、适用的结构类型。
村镇路段宜选择盖板边沟、暗埋式边沟等形式,县乡道过村路段排水沟尺寸不宜小于净
40 cm×40 cm,村道过村路段排水沟不宜小于净 30 cm×30 cm,可采用砖砌或浆砌片石、现浇(预制)
混凝土等结构型式。通过较大集镇路段可结合城镇建设采用窨管暗排形式。
非村镇路段宜设置土质排水边沟,边沟形式以梯形、浅碟形为主,排水沟底宽不宜小于 50 cm,
沟深不宜小于 50 cm。山区石质边坡路段边沟形式、尺寸结合实际确定。
边沟纵坡结合路线纵坡、地形、土质、出水口位置等情况选定,宜与路线纵坡坡度一致,且不宜
小于 0.3%,困难情况下,不宜小于 0.1%。
10
DB41/T 2744—2024
过乡镇街道的排水设施宽度和深度宜适当增加。
10
交通安全设施
宜按照 JTG D81、JTG/T 3671 及《提升公路桥梁安全防护能力专项行动技术指南》等有关要求,
对公路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治理,特别是加强桥梁和隧道端头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
农村公路建设宜设置必要的公路标志、标线和安全、防护设施。交通安防设施与公路主体工程同
步实施。根据公路的使用功能、等级、交通量,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与路基路面的具体情况,宜按照
JTG D81 规定设置交通安全设施。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建设项目宜充分考虑安全设施建设,切实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
投入使用。
在高路堤、急弯、陡坡、临崖、临水临河、视距不良、长纵坡等影响行车安全的路段,宜在路侧
设置限速、警示、警告标志和护栏等交通安全设施。位于临崖、临河或高路堤等路段的公路宜设置路侧
防撞护栏,护栏可采用波形梁钢护栏或钢筋混凝土防撞护栏,也可采用其他能够满足防护等级要求、经
济适用的护栏形式。
标志、标线宜符合 GB 5768.2、GB 5768.3 的规定,四级及四级以下公路宜采用Ⅰ、Ⅱ类反光膜,
二级、三级公路宜采用不低于Ⅲ类反光膜,可采用混凝土基础;二级、三级公路标线宜采用普通标线漆。
在视距不良的急弯路段,宜根据需要设置线形诱导、警告、限速、反光镜等标志。
连续长陡下坡路段宜设置减速设施和警示标志,有条件的可设置避险车道。
在主要交叉路口、村镇、学校等路段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必要的指示标志(方向、地名、距离等)、
减速设施和限速标志。减速设施宜设置在次路上(与主路的交叉路口附近)。
在未设置指路标志和警告标志的,或不易观察的公路沿线平面交叉路口两侧宜设置道口标柱。
跨线跨渠桥墩柱立面、隧道洞口侧墙端面、限高限宽设施及其他障碍物立面上宜设置立面标记。
通客运班车的村镇路段宜设置固定客运班车站点及标志。
11
其他设施
根据公路沿线居民出行需求,结合自然环境、村镇分布等可选择布置客运汽车停靠站(停车港湾)、
小型停车区、服务站、充电站等服务设施。
有条件的地区可设置视频监控、动态信息发布及交通诱导设施,适应农村公路管理信息化、智能
化的需要。
客运汽车停靠站、小型停车区、服务站、充电站等服务设施不宜设置于长下坡坡底、陡坡急弯等
不良路段,其设置位置主线线形指标宜符合 JTG D20、JTG 2111 的规定。
12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农村公路建设施工参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从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序、施工工
艺等方面层层把关,确保工程质量。项目管理单位宜督促指导监理、施工单位加强对施工图设计的学习、
分析、研究,详细掌握工程项目建设规模、主要工程量、主要技术指标、控制性工程的时间节点等,积
极落实施工组织设计和监理大纲的工作内容,积极开展“三级技术交底”和工地例会,对应知、应会的
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开展全员培训,使每个施工人员和监理人员熟练掌握每个关键工序的施工要点。
11
DB41/T 2744—2024
路基工程质量控制
12.2.1
路基填筑避免使用垃圾、腐殖土。路基填料内避免混有草皮、树根和超大粒径石块,确保填筑
材料均匀。
12.2.2
路基填筑前,对土质材料做液塑限试验,确定土类和塑性指数,确定其填筑性能。对不同填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