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4117
驻
马 店 市 地 方 标 准
DB 4117/T 422—2024
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2024 - 08 - 23 发布
2024 - 09 - 23 实施
驻马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4117/T 42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院、泌阳县现代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
心、南阳市科学院、新蔡县关津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汝南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平顶山市农业发
展中心、上蔡县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服务中心、上蔡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正阳县园艺场、正阳县农
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正阳县原种场、上蔡县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上蔡县农业农村科技教育中心、
信阳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新蔡县棠村镇人民政府。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艳、马红珍、赵红星、杜文青、吴立恒、贾毛毛、赵霞、王梦扬、杨建伟、
李阳奇、董帅厅、左亚玺、刘政、李孟、李占坤、谢富强、肖宗林、高小良、许静、冯建勇、吴迪、高
新敬。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
DB 4117/T 422—2024
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育苗、定植、田间
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16715.3 瓜菜作物种子 第3部分 茄果类
GB/T 50485 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NY/T 393-2020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 496-2010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525-2021 有机肥料
NY/T 1276-2007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 2118-2012 蔬菜育苗基质
3 术语和定义
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 产地环境要求
设施内土壤质量应符合GB 15618的规定,空气质量应符合GB 3095的规定,灌溉水质应符合GB 5084
的规定。
5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强、株型紧凑、生长健壮、节间较短、对光照不敏感、连续座果能力强的品种。种子质
量应符合GB 16715.3的要求。
6 育苗
6.1 播种前准备
2
DB 4117/T 422—2024
6.1.1 育苗设施
日光温室或有加温设备的棚室内基质穴盘育苗,并对育苗设施进行消毒处理。
6.1.2 育苗基质
宜选用质轻、保水、透气性好,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有机物质和矿质元素)的材料配制。基质配
方按草炭、蛭石、珍珠岩3:1:1的体积比混匀,也可使用商品育苗基质,质量应符合NY/T 2118-2012的
要求。
6.1.3 基质装盘
应选用72穴标准穴盘,配置好的基质的含水量应调节为40 %~60 %后进行装盘,每个孔穴都应装满
基质,且装盘后各格室清晰可见。
6.1.4 温汤浸种
在容器内用50 ℃~55 ℃温水浸种(不断搅拌15 min),待温度降至30 ℃后继续浸泡3 h~4 h,
然后将种子捞至清水中,反复搓洗去掉种皮上的粘液。
6.2
播种
6.2.1 播种期
春提早茬口播种时间是1月下旬~2月上旬,秋延后茬口播种时间是7月上中旬。
6.2.2 播种方法
为了减少劳动力成本,宜采用机械方式将种子点播至每个孔穴内,播种深度应在0.5 cm~0.8 cm,
采用基质或蛭石覆盖,通过喷淋设备将覆盖后的穴盘喷透水,至穴盘底部排水孔有水渗出。
6.3
苗期管理
6.3.1 温度管理
苗期温度管理见表1。
表1 温度指标
苗期 白天温度 夜间温度
播种~齐苗 28 ℃~30 ℃ 18 ℃~23 ℃
齐苗~第1真叶展开 20 ℃~25 ℃ 15 ℃~18 ℃
第1真叶展开~定植前7天 23 ℃~25 ℃ 13 ℃~15 ℃
定植前7天~定植 18 ℃~22 ℃ 12 ℃~15 ℃
6.3.2 光照要求
冬季短日照和弱光照条件下,秧苗嫩弱且易发生徒长,应通过补光系统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夏季为
防止强光伤害秧苗,应加盖遮阳网降低光照强度。
6.3.3 水分管理
3
DB 4117/T 422—2024
苗子出齐后,基质水分含量应控制在45 %~65 %。子叶展开到2叶1心,基质水分含量应在65 %~75 %
之间。3叶1心后,基质水分含量以60 %~65 %为宜。
6.3.4 壮苗标准
株高12 cm~17 cm,茎粗大于0.4 cm,叶片数4~5片,茎秆短粗,叶片肥厚,叶色浓绿,根系发达,
根坨不散,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
7 定植
7.1
整地做畦
每亩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000 kg~3000 kg,硫基三元复合肥50 kg、生物菌肥40 kg。采用机械化
深翻土壤、耙平、做畦、铺设滴灌带、覆地膜。有机肥使用应符合NY/T 525-2021的规定,肥料使用应
符合NY/T 496-2010的规定。
7.2
定植时间
春提早茬口在3月上中旬定植,秋延后茬口在8月中下旬定植。
7.3
定植方法
顺设施走向定植。按照垄距1.6 m,株距35 cm~40 cm进行定植,然后浇水,以水稳苗,水渗后封
穴;栽植深度以埋住土坨1 cm~2 cm为宜。
每亩定植1800~2000株。
8 田间管理
8.1
水肥管理
定植期:充足灌水1次,每亩灌水量3 m
3~5 m
3;
缓苗期:宜在定植3 d后的晴天上午灌水1次,每亩灌水量7 m
3~8 m
3;
开花期:灌水1次~2次,每亩灌水量3 m
3~5m
3;
座果期:5 d~6 d灌1次水,每亩灌水量10 m
3~12 m
3,追施1次三元复合肥10 kg;
采收期:5 d~6d 灌1次水,每亩灌水量10 m
32~12 m
3,每间隔10 d追肥1次三元复合肥15 kg。
肥料使用应符合NY/T 496-2010的规定。
8.2
温度管理
生育期温度管理见表2。
表2 温度指标
生育期 白天温度 夜间温度
定植~缓苗 25 ℃~28 ℃ 15 ℃~20 ℃
开花座果期 25 ℃~28 ℃ 12 ℃~15 ℃
果实膨大期 25 ℃~30 ℃ 15 ℃~17 ℃
8.3 光照要求
4
DB 4117/T 422—2024
夏秋季遇高温天气,宜进行适当遮荫。
8.4
除草
及时清除杂草。
8.5
吊蔓整枝
宜采用单干整枝,及时整枝、抹杈,当株高20 cm~25 cm吊蔓,间隔5d~7d绕蔓1次。及时摘除老
叶、黄叶、病叶。
8.6
保花蔬果
采用药剂蘸花或熊蜂授粉促进座果。果穗座果后,应及时适当疏花疏果,每个果穗留3~4个果。
9 主要病虫害防治
9.1
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物理措施防治,科学、合
理施用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NY/T 1276-2007规定。
9.2
农业防治
实行轮作,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经无害化处理的腐熟有机肥,少施化肥,控制氮肥。培育适龄壮苗,
提高抗逆性;高畦地膜覆盖栽培,合理密植,合理排灌,防止积水;及时摘除病叶、病果、病株,保持
田园清洁。
9.3
物理防治
采用银灰色地膜驱避蚜虫;覆盖防虫网;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各类有翅害虫;悬挂黄板诱杀蚜虫、
粉虱等;悬挂蓝板诱杀蓟马等;安装光诱、性诱、食诱捕虫器。
9.4
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采用核型多角体病毒、植物源农药(藜芦碱、苦参碱、印楝素等)和生物源农药
(新植霉素、苏云金杆菌等)防治病虫害。
9.5
化学防治
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致畸、致癌、致突变农药。各种药剂应合理搭配、交替使用,
严格控制农药安全间隔期。
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药剂和方法见附录A(规范性附录)。
使用化学防治时应严格按照NY/T 1276-2007、NY/T 393-2020规定执行。
10 适时收获
果实转色后及时采收。
拉秧后清理地膜、残枝、病叶等,并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保持田园清洁。
5
DB 4117/T 422—2024
11 生产档案
应建立田间生产档案,保存2年以上,以备查阅。
6
DB 4117/T 422—2024
附 A A A
录
(规范性)
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表A.1给出了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表A.1 设施番茄节本增效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
主要防治对象 农药名称 使用方法 安全间隔期(d)
猝倒病(苗期) 立枯病(苗期) 722 克/升霜霉威盐酸盐 30 %噁霉灵水剂 800 倍液喷雾 1500 倍液喷雾 7 7
病毒病 20 %盐酸吗啉胍乙酸铜 8 %宁南霉素水剂 2 %氨基寡糖素水剂 750 倍液喷雾 500~1000 倍液喷雾 500 倍液喷雾 7 5 7
疫病 50 %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 8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雾 500 倍液喷雾 600 倍液喷雾 7 15 7
细菌性疮痂病 细菌性角斑病 47 %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 20 %噻菌铜可湿性粉剂 3 %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500~600 倍液喷雾 400~500 倍液喷雾 800~1000 倍液喷雾 7 7 7
灰霉病 50 %腐霉利可湿性粉剂 65 %硫菌·霉威可湿性粉剂 50 %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喷雾 800~1500 倍液喷雾 1000 倍液喷雾 3 2 4
根结线虫 10 %噻唑磷颗粒剂 20 %噻唑磷水乳剂 每亩 1 kg~1.5 kg 植前穴施 500 mL/亩滴灌冲施 30 30
蚜虫 蓟马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 %啶虫脒乳油 10 %多杀霉素悬浮剂 1500~2000倍液喷雾 1500~2000倍液喷雾 1500~2000倍液喷雾 7 7 7
白粉虱 烟粉虱 2.5 %联苯菊酯乳油 10 %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000 倍喷雾 2000~3000 倍喷雾 2500~5000倍喷雾 4 7 7
螨类 43 %联苯肼酯悬浮剂 50 %哒螨灵可湿性粉剂 30 %乙唑螨腈悬浮剂 2000~3000倍液喷雾 11500~2000倍液喷雾 1500~2000倍液喷雾 14 10 10
甜菜夜蛾 棉玲虫 烟青虫 5 %虱螨脲乳油 32000 IU/毫克苏云金杆菌 12 %甲维茚虫威水乳剂 1000~1500倍液喷雾 600倍液喷雾 1000~1500倍液喷雾 10 5 14
地下害虫等 30 %甲基嘧啶磷微胶囊悬浮剂 400 mL/亩滴灌冲施 30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