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T/T 560-2024 水上吸油材料

JT/T 560-2024 水上吸油材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5 10:51:53



相关搜索: jt 材料 水上

内容简介

JT/T 560-2024 水上吸油材料 JT/ T 560—2024
目 次 Ⅲ 1 1 1 1 2 2 5 6 7
前言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术语和定义 ……………………………………………………………………………………………… 4 类型 ……………………………………………………………………………………………………… 5 技术要求 ………………………………………………………………………………………………… 6 试验方法 ………………………………………………………………………………………………… 7 检验规则 ………………………………………………………………………………………………… 8 标志和包装 ………………………………………………………………………………………………
参考文献 ………………………………………………………………………………………………………

JT/ T 56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 GB / T 1. 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 JT/ T 560—2004《船用吸油毡》。 与 JT/ T 560—2004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
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见第 1 章);
———删除了船用吸油毡的术语和定义(见 2004 年版的 3. 1);
———增加了水上吸油材料、吸油倍数、吸水率和油保持率的术语和定义(见 3. 1 ~ 3. 4);
———增加了水上吸油材料的类型(见第 4 章);
———删除了船用吸油毡的类型、规格尺寸(见 2004 年版的第 4 章);
———删除了Ⅰ型水上吸油材料的使用性、燃烧性的性能指标要求(见 2004 年版的表 2);
———增加了Ⅱ型水上吸油材料的技术要求(见表 1);
———增加了Ⅱ型水上吸油材料的试验方法(见第 6 章);
———更改了Ⅰ型水上吸油材料的吸水率、强度试验方法(见 6. 5. 5、6. 5. 10,2004 年版的 6. 2. 2、
6. 2. 7);
———增加了型式检验的判定规则(见 7. 4)。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交通运输航海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环境保护中心、扬州三江环安设备有限公司、上海新络新材料有限公
司、青岛光明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曹立新、张志明、魏坤昊、姚克林、王贡尧、何锐、张怀念、杨永利、连军帅、
吴新华、王昊、芮睿、吴震、鲁盛静、郭锦怡、李悦红、刘丹丹、田红薇、皇甫伟喆。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4 年首次发布为 JT/ T 560—2004;
———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JT/ T 560—2024
水上吸油材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水上吸油材料产品的类型、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和包装等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水上吸油材料产品的生产、检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
本文件。
GB / 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 T 8170 数据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 / T 9174 一般货物运输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GB 17411 船用燃料油
GB 19147 车用柴油
3 术语和定义
3. 1 3. 2 3. 3 3. 4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水上吸油材料 oil adsorption material in water 用于吸附和回收水上溢油,满足一定性能要求的固体材料。 吸油倍数 oil adsorption multiple 水上吸油材料吸附的油品的质量与材料本身质量的比值。 吸水率 water adsorption ratio 水上吸油材料吸附的水的质量与材料本身的质量之比。 注:以百分比表示。 油保持率 oil retention ratio 水上吸油材料吸油后所保持油的质量与所吸附油的质量之比。 注:以百分比表示。
4 类型
水上吸油材料分为两种类型。
a) Ⅰ型水上吸油材料:也称为片状吸油材料,材料性质均一,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强度,如吸油毡、
吸油卷、吸油垫、吸油片等。
1
JT/ T 560—2024
b) Ⅱ型水上吸油材料:也称为枕包状吸油材料,将吸油物质填充入对油品具有渗透性的表面织
物或网状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形状和强度,如吸油枕、吸油包等,不包括 JT/ T 864 规定的吸油
拖栏。
5 技术要求
Ⅰ型和Ⅱ型水上吸油材料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1 的规定。
表 1 水上吸油材料技术要求
序号 项目 技术要求
1 外观 Ⅰ型 表面平整、洁净,无破损、无脱层、无结块等缺陷
Ⅱ型 包装严密,无破损,无填充物质泄漏等缺陷
2 吸油倍数 ≥10
3 吸水率(% ) ≤10
4 油保持率(% ) ≥80
5 破损性 经振荡 12 h 后,保持原形
6 溶解性 72 h 后无溶解和形变现象
7 沉降性 吸油后经振荡 12 h 仍浮于水面
8 强度 钩挂自重 25 倍的重物 3 min 后不发生撕裂
6 试验方法
6. 1 试验用油
应选取下列任一油品作为试验用油:
a) 海[洋]船用馏分燃料油,性能指标符合 GB 17411 的规定;
b) 内河船用燃料油,性能指标符合 GB 17411 的规定;
c) 车用柴油,性能指标符合 GB 19147 的规定。
6. 2 仪器与设备
6. 2. 1 天平:感量 0. 01 g。
6. 2. 2 计时器:精度 0. 1 s。
6. 2. 3 试验槽:内径不小于 230 mm,内深不小于 60 mm。
6. 2. 4 试验缸:内径不小于 180 mm,内深不小于 250 mm。
6. 2. 5 广口瓶:1 000 mL。
6. 2. 6 不锈钢过滤筛(A):20 目,内径不小于 180 mm。
6. 2. 7 不锈钢过滤筛(B):20 目,内径不小于 100 mm。
6. 2. 8 振荡器:频率为 100 次/ min。
6. 3 试验温度
6. 3. 1 试验期间,试验环境温度应控制在 20 ℃ ± 2 ℃,相对湿度应控制在 70% ± 20% 。
6. 3. 2 试验过程中,试验油品、试验用水的温度应控制在 20 ℃ ± 2 ℃。
2
JT/ T 560—2024
6. 4 数据处理
6. 4. 1 试验结果应取至少 3 次试验的平均值。
6. 4. 2 吸油倍数、吸水率、油保持率各次试验结果之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如果大于 10% ,应重新进行
试验。
6. 4. 3 吸油倍数、吸水率、油保持率的报出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一位。
6. 4. 4 数值修约与极限数值的判定按 GB / T 8170 的规定进行。
6. 5 试验步骤
6. 5. 1 备检样品的预处理
试验前应将备检样品摊平,静置于温度 20 ℃ ± 2 ℃、相对湿度 70% ± 20% 的试验环境中,时间不少
于 24 h,以保证试验期间试验样品形式均一、状态稳定。
6. 5. 2 外观质量
在正常自然光或普通照明光源下,目测备检样品的外观质量。
6. 5. 3 试验样品的制备
6. 5. 3. 1 Ⅰ型水上吸油材料试验样品
将备检样品切割成数量满足试验需要、规格统一的 50 mm × 50 mm、100 mm × 100 mm、500 mm ×
500 mm 试验样品。
6. 5. 3. 2 Ⅱ型水上吸油材料试验样品
将备检样品裁开,取出内部填充物质称重,测量表面织物的长度与宽度,得到填充物质的质量与表
面织物面积之比。 按照这一比例,将填充物质填充入表面织物中,然后密封,制备一定数量、规格统一的
50 mm ×50 mm、100 mm ×100 mm、500 mm ×500 mm 试验样品。 试验样品应封装严密,填充物质不应泄漏。
6. 5. 4 吸油倍数
6. 5. 4. 1 将不锈钢过滤筛(A)的底部浸入装有试验用油的试验槽中,不锈钢过滤筛中的油层厚度不 少于 30 mm,静置 5 min。 计时结束后立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油后的不 锈钢过滤筛质量(W1)。 6. 5. 4. 2 将已称重的不锈钢过滤筛重新放入试验槽,不锈钢过滤筛中试验用油的油层厚度不少于 30 mm。 取 100 mm ×100 mm 试验样品,称重(W2)后平放于试验用油液面上,静置 5 min。 计时结束后立 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油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 (W3)。 6. 5. 4. 3 按公式(1)计算吸油倍数(Y)。 Y = W3 - W1 - W2 ………………………… (1) W2 式中: Y ———吸油倍数; W1 ———沥油后的不锈钢过滤筛质量,单位为克(g); W2 ———试验样品质量,单位为克(g); W3 ———沥油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单位为克(g)。 3
JT/ T 560—2024
6. 5. 5 吸水率
6. 5. 5. 1 将不锈钢过滤筛(A)的底部浸入装有试验用水的试验槽中,不锈钢过滤筛中的水层厚度不 少于 30 mm,静置 5 min。 计时结束后立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水后的不 锈钢过滤筛质量(W4)。 6. 5. 5. 2 将已称重的不锈钢过滤筛重新放入试验槽,不锈钢过滤筛中试验用水的水层厚度不少于 30 mm。 取 100 mm × 100 mm 试验样品,称重(W2)后平放于试验用水液面上,静置 5 min。 计时结束后 立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水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 (W5)。 6. 5. 5. 3 按公式(2)计算吸水率(S)。 S =W5 - W4 - W2 × 100% ………………………… (2) 式中: S ———吸水率; W4———沥水后的不锈钢过滤筛质量,单位为克(g); W5———沥水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单位为克(g)。
6. 5. 6 油保持率
6. 5. 6. 1 取 50 mm × 50 mm 试验样品,称重(W2)。 将不锈钢过滤筛(B)的底部浸入装有试验用油的 试验槽中,按照 6. 5. 4. 1 和 6. 5. 4. 2 步骤,得到 W1 和 W3。 将沥油后的不锈钢过滤筛和试验样品放入盛 有试验用水的试验缸中,不锈钢过滤筛中的水层厚度不少于 30 mm。 沥油后的试验样品应漂浮于水面 上。 将试验缸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5 min,振荡频率为 100 次/ min。 计时结束后立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 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油、沥水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W6)。 6. 5. 6. 2 取走 6. 5. 6. 1 中沥油、沥水后的不锈钢过滤筛上的试验样品,将不锈钢过滤筛的底部浸入装 有试验用油的试验槽中,不锈钢过滤筛中的油层厚度不少于 30 mm,静置 5 min。 计时结束后立即取出 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将沥油后的不锈钢过滤筛底部浸入装有试验用水的试验缸中,不锈钢过滤 筛中试验用水的水层厚度不少于 30 mm。 将试验缸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5 min,振荡频率为 100 次/ min。 计时结束后立即取出不锈钢过滤筛,静置 5 min 后立即称重,得到沥油、沥水后的不锈钢过滤筛质量 (W7)。 6. 5. 6. 3 按公式(3)和(4)计算油保持率(B)。 B =W6 - W7 - W2 - WS W3 - W1 - W2 × 100% ………………………… (3) WS = W2 × S ………………………… (4) 式中: B ———油保持率; W6 ———沥油、沥水后的试验样品质量与不锈钢过滤筛质量之和,单位为克(g); W7 ———沥油、沥水后的不锈钢过滤筛质量,单位为克(g); WS ———试验样品的吸水量,单位为克(g)。 6. 5. 6. 4 为减少试验用油的乳化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每次试验间应更换试验缸,或者应更换试验缸中 的水。
6. 5. 7 破损性
4 取 50 mm × 50 mm 试验样品,按照 6. 5. 4 步骤,得到沥油后的试验样品。 将沥油后的试验样品放入
JT/ T 560—2024
盛有 300 mL 试验用水的广口瓶中,将广口瓶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12 h,振荡频率为 100 次/ min。 计时结
束后立即取出,观察试验样品破损情况。
6. 5. 8 溶解性
取 50 mm × 50 mm 试验样品,置于盛有 300 mL 试验用油的广口瓶中,放置 72 h 后立即取出,观察
试验样品的溶解情况。
6. 5. 9 沉降性
取 50 mm × 50 mm 试验样品,按照 6. 5. 4 步骤,得到沥油后的试验样品。 将沥油后的试验样品放入
盛有 300 mL 试验用水的广口瓶中,将广口瓶置于振荡器上振荡 12 h,振荡频率为 100 次/ min。 计时结
束后静置,观察试验样品是否浮于水面。
6. 5. 10 强度
取 500 mm × 500 mm 试验样品,称重后在正方形试样任意相对两边中线上,距边长 100 mm 处各打
一个直径 8 mm 的圆洞,一端挂上直径为 8 mm 的钩子,另一端垂直方向上悬挂试样自重 25 倍重物负
荷,计时 3 min 后立即观察试验样品是否出现撕裂。
7 检验规则
7. 1 检验分类
7. 1. 1 水上吸油材料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 1. 2 产品出厂前应进行出厂检验。
7. 1. 3 正常情况下每两年进行一次型式检验。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
b) 产品材料、结构、工艺有变更,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产品停产半年后,再恢复生产时;
d) 国家有关部门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 2 检验项目
7. 2. 1 出厂检验的检验项目为表 1 中的外观项目。
7. 2. 2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为表 1 中的全部项目。
7. 3 组批和抽样
7. 3. 1 出厂检验的检验批次为一个生产批次。 每 2 000 kg 水上吸油材料为一个组批,不足 2 000 kg 的
按一个组批计。 每一组批随机抽取 2 kg Ⅰ型水上吸油材料或 4 kg Ⅱ型水上吸油材料进行出厂检验。
7. 3. 2 型式检验的检验批次可以由一个或几个生产批次构成。 每 1 000 kg 水上吸油材料为一个组批,
不足 1 000 kg 的按一个组批计。 每一组批随机抽取 1 kg Ⅰ型水上吸油材料或 2 kg Ⅱ型水上吸油材料
进行型式检验。
7. 4 判定规则
7. 4. 1 出厂检验的外观检验项目符合表 1 规定的技术要求,判定该生产批次产品为出厂检验合格 产品。 7. 4. 2 型式检验的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表 1 规定的技术要求,判定该产品型式检验合格。 5
JT/ T 560—2024
8 标志和包装
8. 1 标志
每件包装袋(箱)上应有标志、标签,其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产品名称、型号、类型及商标(应与产品检验合格证书一致);
b) 生产日期、批号及有效期;
c) 产品规格、数量及重量;
d) 产品检验机构、检验时间及检验合格证书编号;
e) 生产企业或供应商的名称、地址、电话。
8. 2 包装
8. 2. 1 包装袋(箱)应符合 GB / T 9174 的有关规定,袋(箱)内应放有装箱单、产品说明书。
8. 2. 2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应符合 GB / T 191 的有关规定。
8. 2. 3 产品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产品名称、型号、类型及主要用途;
b) 主要成分及作用机理;
c) 性能参数;
d) 运输要求;
e) 储存要求;
f) 使用方法及适用条件;
g) 回收方法及回收后的处置要求、安全防护措施;
h) 产品有效期及失效产品处置措施;
i) 应急处置(如失火)措施;
j) 其他需要向用户说明的事宜。
6
JT/ T 560—2024
参 考 文 献
[1] JT/ T 864 吸油拖栏
7
上一章:JT/T 1521-2024 邮轮运输服务指南 下一章:JT/T 1006.2-2024 交通运输统计分析监测和投资计划管理信息系统 第2部分:数据交换内容

相关文章

JT/T 1339-2020 水上液体有毒有害物质吸附材料 JT/T 864-2013 吸油拖栏 JT/T 626-2023 水上移动业务电台识别 JT/T 626-2014 水上移动业务电台识别 JT/T 829-2012 水上交通违法行为代码 JT/T 1316-2020 城市水上旅游客运服务规范 JT/T 862-2013 水上溢油快速鉴别规程 JT/T 1145-2017 直升机水上救生装备配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