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L/T 2651-2023 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

DL/T 2651-2023 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22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09:09:21



相关搜索: 高空 配电 救援 带电 作业

内容简介

DL/T 2651-2023 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 ICS 29.240.01
CCSK40
DL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2651—2023
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
Technical directives for rescue at heights of live-line workers on distribution lines
2023-10-11发布 2024-04-1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DL/T2651—2023
目 次
前言……………………………………………………………………………………………………………………………………………………………………………………………………………………………Ⅱ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基本要求………………………………………………………………………………………………………………………………………………………………………………………………3
5 紧急场景分类………………………………………………………………………………………………………………………………………………………………………………………3
6 配电带电作业现场救援一般要求……………………………………………………………………………………………………………………………………………3
7 高空救援方式………………………………………………………………………………………………………………………………………………………………………………………4
8 安全事项………………………………………………………………………………………………………………………………………………………………………………………………5
9 救援工具要求…………………………………………………………………………………………………………………………………………………………………………………6
附录A(规范性)高空救援典型项目操作流程……………………………………………………………………………………………………………………7
附录B(规范性) 心肺复苏急救方法……………………………………………………………………………………………………………………………………14
附录C(规范性) 救援工具技术要求……………………………………………………………………………………………………………………………………17
图1图电力出版社
扫码免费兑换电子书
I
DL/T2651--2023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带电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6)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宁夏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山东博步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隗笑、高永强、左新斌、宁昕、王金宇、苏国强、怀亮、叶成成、张奇、卢永丰、王文成、张世栋、刘云静、彭全利、刘兆领、杨晓翔、赵军、李占奎、郭剑黎、雷宁、李金宝、刘凯、毕盛伟、彭勇、王威、王辉云、张默迪、张准、葛世杰、柯夏楠。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条一号, 100761).

DL/T2651—2023
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技术导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配电带电作业人员高空救援的人员要求、工作制度、救援方式、安全事项、救援工具的技术要求及维护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海拔1000m及以下地区20kV及以下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的高空救援工作。在海拔1000m以上地区开展救援工作,救援工具性能要求应根据海拔进行校核。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3608 高处作业分级
GB/T12903 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T13035 带电作业用绝缘绳索
GB/T18857 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GB/T23469 坠落防护 连接器
GB26859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 电力线路部分
GB/T29176 消防应急救援 通则
XF494 消防用防坠落装备
XF/T968 消防员现场紧急救护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GB/T3608、GB/T1290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高空救援 rescue at heights
将受困的高空作业人员转移至安全位置并实施初步急救的过程。
3.2
绳索救援工具 rope rescue tools
基于绳索进行高空救援的器材,包括救援安全绳、救援吊带、辅助器材等。以下简称“救援工具”。
3.3
救援安全绳 rescue safety rope
救援时用于承载人的绳索。以下简称“救援绳”。
3.4
救援吊带 rescue harness
一种承载救援者人体重量的安全带或三角吊带,用于转移救援对象或在特殊情况下用作临时安全带。
3.5
辅助器材 auxiliary equipment
与救援绳和救援吊带配套使用的承载部件的统称,包括安全钩、下降器、滑轮、提升滑轮、织带、高机械强度绝缘绳、绳梯等。
1
DL/T2651—2023
3.6
安全钩 carabiner and snap-link
带有手锁或自锁开口的金属承载连接部件,通常为椭圆形、D形或梨形,用于装备之间或装备与固定点之间的连接。
3.7
下降器 descent control device
具备防慌乱制停功能,使用者可沿固定绳索进行可控式下降的摩阻式或机械式装置。
3.8
滑轮 pulley
具备侧板可移动的快捷装卸功能,用于救援对象转向释放或配重提拉。
3.9
提升滑轮 lifting pulleys
具备提升和自锁功能部件的滑轮装置,用于提升救援对象。
3.10
织带(扁带)webbing
扁平的成带状的经纬编织物,可用于制作安全带、吊带等。
3.11
绳梯 rope ladder
与救援吊带、救援绳、下降器等配合使用,使救援人员或救援对象身体移位的辅助工具。
3.12
绳索救援系统 rope rescue system
由救援工具集成的系统。
3.13
锚点 anchor point
用于安装绳索救援系统的固定点,能够承受绳索救援系统产生的工作负荷。
3.14
额定负荷 rated load
在正常的静态条件下,救援工具的最大负荷。
3.15
破断负荷 breaking strength
救援工具断裂时测得的最大力值。
3.16
延伸率 elongation
按规定条件试验时测试对象伸长的值与原长之比的百分值。
3.17
救援对象 rescue subject
需要被救援或者正在被救援的高空作业受困人员。
3.18
救援人员 rescuer
通过使用绳索救援系统对救援对象实施辅助救援的一个或多个人员。
3.19
救援负责人 rescue officer
负责救援工作中任务部署、行动指挥、安全监护等组织工作,对救援工作统一协同调度的人员。
2
DL/T2651—2023
4 基本要求
4.1 人员要求
4.1.1 救援人员应身体健康,无妨碍作业的生理和心理障碍,熟悉配电带电作业工作环境及设备状况,熟悉高空作业危险点及高空救援预案,掌握高空作业防坠落工具及救援工具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熟练掌握高空救援流程及作业方法,熟悉GB26859和本文件。
4.1.2 救援人员应经过配电带电作业高空救援技术培训,具备救援能力。
4.1.3 救援工作现场应设救援负责人,必要时增设救援监护人,并明确救援人员职责分工。
4.1.4 救援负责人(或救援监护人)应通过高空救援技术培训,具备实践工作经验,有一定现场组织能力和事故处理能力,并经本单位批准。
4.1.5 救援负责人应始终在工作现场,对救援过程进行现场指挥及监护,不应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
4.1.6 救援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会紧急救护法,特别要学会触电急救。
4.2 制度要求
应按GB26859、GB/T29176、GB/T 18857、XF/T 968和本文件执行。
4.3 气象条件要求
高空作业及救援工作应符合高空作业天气要求。特殊或紧急条件下,应坚持“应救必救”原则,按照救援预案,规范组织救援。
5 紧急场景分类
根据引发现场紧急状态的因素,紧急场景可分为触电场景和非触电场景。
触电场景主要包括电流伤害场景和电弧伤害场景。电流伤害是指在作业过程中,由于绝缘防护不严、人员操作失误等原因,导致电流通过人体而引起的生理效应。电弧伤害是指电流通过空气介质或电路短路时产生强大的弧光,在其致伤距离内对人体形成的复合烧伤,包括电弧闪光造成的热烧伤及电流击穿进入人体时的电烧伤。
非触电场景主要包括人员昏厥、中暑、冻伤、动物咬伤、过敏、高处跌落和重物击打。人员昏厥是指由于人员体质虚弱、突发疾病等造成作业过程中突然昏厥,丧失行动能力。中暑、冻伤、动物咬伤、过敏是指由于天气高温、寒冷或作业范围内存在动物、过敏原等原因,造成人员丧失行动能力。高处跌落、重物击打是指由于作业人员操作失误、装备失灵等原因,人员遭受外部物理伤害。
6 配电带电作业现场救援一般要求
6.1 基本原则
6.1.1 配电带电作业现场救援应遵循“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统一指挥、科学高效”的理念,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救援对象的受困时间,减轻伤害。
6.1.2 配电带电作业现场救援的基本原则是“就地开展、先救后送、分秒必争”,为医务人员接替救治打好基础。
6.2 实施要求
6.2.1 现场救援指挥应由专人负责,执行空缺递补制度。作业开始前,应根据现场作业风险类别和可能发生的紧急场景,明确递补人员及递补顺序,一般为工作负责人—地面人员——斗内(杆上)人员。当本
3
DL/T2651—2023
级及以上指挥人员全部受到伤害时,应由下一级指挥人员接替指挥。
6.2.2 配电带电作业前,工作负责人应明确作业点地理信息和就近医院(急救中心)位置,检查应急物品配备情况。
6.2.3 作业现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救援指挥人员应迅速作出判断,进行现场紧急情况处置分工,组织开展现场紧急救治。
6.2.4 现场救治的环节包括:
a)查找和切断危险源,停止正在发生的伤害;
b)判断伤员意识状态、行动能力以及现场环境情况;
c)与急救中心联系求助;
d)根据人员受伤及周围环境情况,选取正确的救援处置方法和装备;
e)按照本文件附录A中的救援技术规范开展救援。
6.2.5 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救治前,不应放弃现场救治,更不应只根据呼吸或脉搏停止的表象,擅自判定救援对象死亡,放弃抢救。与医务人员接替时,应告知医务人员救援对象受伤情况及已采取的急救措施。
6.3 救援流程
6.3.1 配电带电作业前,应结合本单位高空作业的具体情况及坠落危险点,制定高空救援预案,并在开工会同步部署,明确高空救援人员、职责及分工,核查救援工具数量及规格清单,交代救援标准操作流程、安全事项等。
6.3.2 高空作业人员发生意外或被困高处需要救援,救援人员应尽快了解救援对象的状况,并根据设备情况、现场环境、气象条件、工作条件以及其他影响救援工作的危险点,确定救援方案。
6.3.3 在救援开始前,应先评估救援环境,在确保救援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开展救援工作。
a)判断救援对象状态,确定救援对象是否触电,是否失去意识或出现其他突发状况;
b)判断现场环境,确定是否需要紧急切断电源,是否满足高空救援条件;
c)若需紧急切断电源,救援负责人应征得值班调控人员同意后,可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情况下采用非常规手段进行停电;
d)救援人员切忌盲目施救,避免救援过程中造成二次伤害。
6.3.4 紧急求助。必要时现场人员应立即联系医疗部门等专业机构到现场共同开展救援救护工作。
6.3.5 现场处置。现场如满足带电作业高空救援条件,应迅速完成以下流程:
a)完成救援系统搭建;
b)完成受困人员与救援系统连接;
c)通过救援系统完成受困人员缓降地面;
d)开展地面救治,如需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应按照本文件附录B的方法实施。
6.3.6 救援对象移交。急救车赶到后,应将救援对象移交给急救车医务人员,向医务人员交代清楚现场情况,并详细说明实施紧急救护时的方式方法及效果。
7 高空救援方式
7.1 绝缘斗臂车斗内受困救援
作业人员借助绝缘斗臂车作业过程中,斗内作业人员遭遇触电、中暑或其他原因导致失去行动能力受困时,救援人员应在斗臂车地面转台操作绝缘斗,使其降至电杆附近地面。对于绝缘斗不具备翻转功能的绝缘斗臂车,救援人员应借助扁带绕杆体,将提升套装挂入扁带预留绳环内,制作杆上锚点,协助救援对象将提升滑轮下侧安全钩挂入救援对象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如安全带受损,则应使用救援吊带,将提升滑轮下侧安全钩与救援吊带挂点连接,通过操控提升滑轮,完成救援对象提升出斗与缓降地面。
4
DL/T2651—2023
7.2 绝缘斗臂车故障高空受困救援
作业人员借助绝缘斗臂车作业过程中,绝缘臂操控失灵,斗内作业人员高空受困时,斗内作业人员应将下降器、安全钩挂入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如安全带受损则应使用救援吊带,使用安全钩将救援绳机制绳耳连接至绝缘斗锚点,完成逃生通道架设。斗内作业人员应依托绳梯翻转出绝缘斗,操控下降器自主缓降至地面。
7.3 杆上作业人员高空受困停电救援
作业人员登杆作业过程中,高空作业人员突发意外情况,安全带围杆绳或后备保护绳受力,人员被悬吊高空,受困位置不满足带电救援安全距离要求时,救援人员应登杆将线路设备停电、验电、装设接地线,然后在救援对象上方,使用扁带环绕横担制作锚点,将提升滑轮上侧安全钩连接至扁带绳环,下侧连接下降器并装入救援绳,救援绳连接救援对象安全挂点,随后救援人员应收紧提升滑轮,将救援对象受力转移至救援系统,释放下降器,将救援对象缓降至地面。
7.4 杆上作业人员高空受困带电救援
作业人员登杆作业过程中,高空作业人员突发意外情况,在邻近带电体位置失去行动能力受困,受困位置满足带电救援安全距离要求时,救援人员应借助绝缘杆将高机械强度绝缘绳穿过带电体、横担后对折,将已装入救援绳的滑轮与安全钩挂入扁带,完成救援系统架设。地面人员应穿着救援吊带并连接下降器,通过拖拽协助杆上救援人员将救援对象受力转移至救援系统上,然后杆上救援人员应释放下降器,将救援对象缓降至地面。
8 安全事项
8.1 救援工作开始之前,救援负责人应组织全体救援人员确认以下内容,方可开始救援工作。
a) 了解救援对象的意识和身体状况及现场设备情况,确定救援方案。
b)确定救援人员的精神及身体状况正常。
c)明确救援工作任务、人员职责分工及操作流程。
d)检查个人防护用具、救援工具状态及功能是否正常,规格型号、数量是否满足救援要求。
e)告知工作中的危险点,交代安全技术措施。
8.2 救援负责人应实时掌握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根据救援方案及操作流程及时做出正确、适当的指示,整个救援过程中不应放松监护工作。
8.3 救援人员应根据救援方案穿戴好救援安全带等个人安全防护用具,并携带必需的救援工具,方可开始工作。
8.4 救援人员在登高及救援过程中,应始终做好坠落防护,确保自身安全。
8.5 救援系统锚点的选择应能够承受救援过程中产生的负荷,锚点连接应稳定,以防止救援系统意外移动或脱离锚点。
8.6 应根据现场救援方式选择相应的救援工具。辅助器材应与适用范围内尺寸的救援绳配合使用,不应将尺寸规格不匹配的工具混用。
8.7 下降器、安全钩等辅助器材安装好后,应进行试操作,确认安装方向正确,止锁(锁止)功能正常。
8.8 救援过程中不应踩踏绳索、织带,不应在锋利的边缘和磨料表面或附近使用绳索、织带,必要时应增加绳索护套或护垫。
8.9 救援人员在绝缘斗臂车转台处操作绝缘斗返回地面时,应注意周边电信和高低压线路及其他障碍物,选定合适的绝缘斗升降回转路径,平稳地操作。回转时绝缘斗外缘的线速度应不大于0.5m/s,绝缘斗起升、下降速度应不大于0.5m/s,启动、回转、制动应平稳、准确,无抖动、晃动。救援对象通过绳
5
DL/T2651—2023
梯翻越出绝缘斗时,动作应轻缓,应将身体重心缓慢转移至救援绳上,避免对绝缘斗造成振颤、冲击,引发车辆倾覆危险。
8.10 从高处向下救援时,应防止人体与下方横担、导线等磕碰。
8.11 作业时不应投掷工具、材料和杂物等,传递工具、材料等应使用工具袋。
8.12 在城区、人口密集区、通行道路上或交通道口开展救援工作时,救援场所周围应装设遮栏,并在相应部位装设交通警示牌。
8.13 救援高度较高时,救援人员之间宜配置无线通信设备。
8.14 夜间开展高空救援工作宜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9 救援工具要求
9.1 一般要求
9.1.1 救援工具技术指标应不低于附录C所列救援工具技术要求。
9.1.2 救援工具应通过型式试验和出厂试验,并按周期开展预防性试验。
9.1.3 救援工具应在每次使用前后以及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合格且在检查、试验有效期内方可使用。
9.2 工具的检查
9.2.1 救援工具应在每次使用前后进行外观检查,确认不存在影响其正常使用的缺陷、损伤或功能异常。
9.2.2 救援工具应定期进行检查,检查周期应不超过6个月,以确认工具是否可以安全使用。
9.2.3 检查的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a)标记标签是否缺失或不清楚;
b)是否缺少影响工具型式、组装和功能的零件或部件;
c)工具的硬质部件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的缺陷或损伤,包括裂缝、尖锐边缘、变形、锈蚀、腐蚀或过度磨损等;
d)织带或绳索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的缺陷或损伤,包括磨损、开线、断线、缠绕、打结、腐蚀、老化或过度脏污等;
e)机械装置和安全钩扣是否存在功能异常等缺陷;
f) 其他任何可能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
9.2.4 当工具存在以下情况时,应停止使用,包括:
a)存在不满足安全性能的缺陷、损伤或功能异常;
b)不在检查有效期内;
c)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坠落冲击;
d)其他不满足本文件要求的情况。
9.2.5 停止使用的工具,经维修、检查及检测确认符合本文件要求时,可恢复使用。
9.2.6 所有经检查确定不再适合使用的救援工具应做好标记或标签,在受控区域销毁,以防止重复使用。
9.3 工具的运输及保管
9.3.1 在运输过程中,救援工具应装在专用工具袋、工具箱或专用工具车内,以防止受潮和损伤。
9.3.2 救援工具在运输中应防止受潮、淋雨、暴晒、碰撞等,内包装运输袋可采用塑料袋,外包装运输袋可采用帆布袋或专用皮(帆布)箱。
9.3.3 救援工具应存放在库房里有明显标志的区域,贮存时不应在救援工具上堆压重物,应避免磕碰及阳光直射,远离热源和火源。
6
DL/T2651—2023
附 录 A
(规范性)
高空救援典型项目操作流程
A.1 绝缘斗臂车斗内受困救援
A. 1.1 人员组合
救援人员应包括救援负责人1人、地面救援人员2人。
A. 1.2 所需工器具
所需工器具应包括120cm扁带3根、提升滑轮1套、救援吊带1条。
A. 1.3 操作步骤
A. 1.3.1 判定人员情况
大声呼喊判断人员状态,确认人员受困后,应迅速拨打“120”紧急求助。
作业过程通过现场安全管控平台手持视频终端实时监控,可通过监控中心及现场地面实时影像回传发现人员受困。
A. 1.3.2 切换控制方式
地面救援人员应检查绝缘斗臂车下方操作平台有无异常,并切换控制方式。
A. 1.3.3 缓降地面
地面救援人员应控制绝缘斗缓慢降落至地面安全位置。
A. 1.3.4 救援对象转移
应按照以下方法转移救援对象。
a)绝缘斗具备翻转功能时,地面救援人员缓慢操控绝缘斗翻转至合适位置,直至绝缘斗平行于地面。翻转前应检查车载吊臂销钉是否固定,翻转时注意斗内人员状态,避免磕碰造成二次伤害。绝缘斗翻转完毕后,地面救援人员协同配合将救援对象移出绝缘斗至安全位置。
b)绝缘斗不具备翻转功能时,地面救援人员应操控绝缘斗降至地面尽量靠近杆身处,将扁带根据杆身直径大小串联为足以围绕杆身三周以上的长度。
c)地面救援人员在绝缘斗上方择适宜位置,左(右)手握扁带一端压至杆体,并注意扁带环耳预留位置应在绝缘斗上方。
d)右(左)手捋顺扁带剩余部分依次围绕杆体缠绕三圈(如剩余长度过长,可继续围绕杆体缠绕一周),扁带尾端环耳穿过杆体预留环耳,收紧固定形成克式抓结,完成杆体锚点制作。
e)地面救援人员将提升滑轮上侧安全钩(带有自锁部件一端)挂入扁带固定环耳内。
f)地面救援人员将提升滑轮下侧安全钩挂入救援对象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如安全带受损则应使用救援吊带,将救援吊带底边两侧挂环自救援对象腰部环绕,顶点挂环自胯下穿过,按腰部两侧挂环在外,胯下挂点居中的顺序重叠挂入安全钩。
g)地面救援人员通过收紧提升滑轮内置绳索,将救援对象重心转移至提升滑轮,向上提升救援对
7
DL/T2651—2023
象出斗。
h)救援对象提升出斗后,地面救援人员操控绝缘斗移出救援对象下方,一手抓握提升滑轮内置绳索,打开自锁开关,缓释绳索完成救援对象缓降地面。
A. 1.3.5 伤员移交
救援对象放至地面后,应迅速将人员转移至安全位置,并立即检查是否发生心脏脉搏骤停,如人员心脏脉搏骤停,立即实施CPR;如有意识,应询问其状态,依据症状实施紧急救护。专业医护人员抵达后,应向专业医护人员详细说明救援对象症状、现场处置措施及效果。
A. 1.4 安全注意事项
A. 1.4.1 翻转前应检查车载吊臂销钉是否固定,翻转时注意斗内人员状态,避免磕碰造成二次伤害。
A. 1.4.2 挂点连接完毕后应进行受力测试,确认安全钩锁门关闭,安全钩处于正确受力状态,救援吊带三个挂环全部挂入安全钩内,以防人员提升出斗过程中出现滑脱。工具的硬质部件应无影响安全的缺陷或损伤,包括裂缝、尖锐边缘、变形、锈蚀、腐蚀或过度磨损等。
A. 1.4.3 扁带或绳索应无影响安全的缺陷或损伤,包括磨损、开线、断线、缠绕、打结、腐蚀、老化或过度脏污等。
A. 1.4.4 机械装置和连接器应无功能异常等缺陷,应避开临近的高低压线路及各类障碍物,选定绝缘斗臂车的下降方向和路径。
A.2 绝缘斗臂车故障高空受困救援
A. 2.1 人员组合
救援人员应包括救援负责人1人、地面保障人员1人。
A. 2.2 所需工器具
所需工器具应包括绳梯1根、救援吊带1条、自动制停下降器1个、救援绳1根、安全钩3把。
A. 2.3 操作步骤
A. 2.3.1 初步故障判断
初步判断液压系统是否因取力失败、发动机不工作或离合器烧毁等原因造成动力失去,此时应使用绝缘斗臂车上的电力应急泵驱动液压实现人员返回地面。如无反应,应迅速联系设备维修部门开展现场处置。
A. 2.3.2 作业环境判断
绝缘斗如在带电体附近出现故障,应检查绝缘臂的有效绝缘长度是否满足大于1m(10kV)、1.2m(20kV)的要求,确定后再开展下一步工作。
逃生时,受困人员需翻出绝缘斗,并应确认与周围接地体之间应保持的最小安全距离为 0.4m(10kV)、0.6m(20kV), 与相邻相导线间最小安全距离为0.6m(10kV)、0.8m(20kV)。如不满足,则应进行遮蔽并选择合适位置进行下一步操作。
A. 2.3.3 逃生通道架设
应按照以下方法架设逃生通道。
8
DL/T2651—2023
a)受困人员取出救援绳、绳梯与安全钩,依次挂入绝缘斗安全带连接点。
b)绳梯与绝缘斗安全带连接点挂接完毕后,将绳梯尾端放置绝缘斗外侧。受困人员应观察斗外绳梯长度是否满足翻越出斗后人员重心降低需求,如不能满足,可使用安全钩、扁带与绳梯顶端连接,延长斗外绳梯长度。
c)救援绳与绝缘斗安全带连接点挂接完毕后,将救援绳尾端放置绝缘斗外侧,并观察救援绳已垂至地面。
d)受困人员将下降器、安全钩挂入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如安全带受损则应使用救援吊带,将救援吊带底边两侧挂环自腰部环绕,顶点挂环自胯下穿过,按腰部两侧挂环在外,胯下挂点居中的顺序重叠挂入安全钩。
e)打开下降器移动侧板,将绝缘斗安全带挂点近端侧救援绳装入下降器入绳口,环绕内侧凸轮(下降器制动装置)一周,与下降器出绳扣穿出,关闭动制停下降保护器移动侧板,将救援吊带安全钩与下降器连接。
f) 完成逃生通道架设、逃生装备连接。
A. 2.3.4 人员缓降
应按照以下方法缓降受困人员。
a)受困人员确认下降器连接无误,双手抓握绝缘斗边缘,踩踏绳梯将身体翻出,双腿正对绝缘斗外壁,把身体重量缓缓加到救援绳上,同时,双脚蹬绝缘斗外壁直至身体处于下降状态。
b)操作下降器下降时,受困人员右手为控制手,四指虚握,虎口向上,握住救援绳并位于身体右侧。
c)左手为操作手,操作下降器手柄。
d)当控制手就位后,操作手操作下降器手柄,向怀内侧予以持续恒定的压力,缓慢匀速下降至地面。
A. 2.3.5 故障排查
人员脱困后,应迅速开展故障排查工作。同时,可通过打开液缸应急排放孔的方式实现绝缘臂收回。当人仍在绝缘斗内时,不宜使用该方法。
A. 2.4 安全注意事项
A. 2.4.1 受困人员翻越出斗重心转移时,应双腿分立,略比肩宽,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支撑姿态。
A. 2.4.2 受困人员翻越出斗时,应计算好锚点与下降器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收紧余绳,避免下降时出现短距离冲坠。
A. 2.4.3 应注意避免下降器与绝缘斗边缘发生磕碰。
A. 2.4.4 受困人员操作下降器下降时,应将下降速度控制在2m/s以内,速度过快可能因过度摩擦产生大量热能,从而降低装备制动能力发生危险。
A.3 杆上作业人员高空受困停电救援
A. 3.1 人员组合
救援人员应包括救援负责人1人、地面保障人员1人、高空救援人员1人。
A. 3.2 所需工器具
所需工器具应包括120cm扁带1根、提升滑轮1套、自动制停下降器1个、救援绳2根(分别为
9
DL/T2651-2023
释放绳与牵引绳)、安全钩3把。
A. 3.3 操作步骤
A. 3.3.1 判断人员状态
绝缘杆作业过程中,当杆上作业人员因操作不当造成人体串入相间或者相地以及因工具使用不当导致单相接地或相间短路而发生触电事故时,通常伴有放电声响及弧光闪耀,即判定人员发生触电。此时应迅速判断人员意识(大声呼喊),确定作业人员是否具备行动能力,并根据需要开展高空救援。
A. 3.3.2 评估周围环境
应确认救援对象受困位置是否与带电体满足0.7m(10kV)、1.0m(20kV)的最小安全距离要求,周围环境是否满足救援工作开展需求。
适合本方案实施救援的情况评估示例如下。
a)救援对象未接触带电体,但救援对象及救援人员活动范围距离带电体小于0.7m(10kV)、1.0m(20kV)且现场无接地(观察无接地放电点、验电器验明接地体无电压,或联系调度询问有无接地信号),则应联系调度停电或者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器具拉开就近的电源开关。极端情况下,可以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在抛掷短路线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断线危及人员安全,抛掷的短路线若被烧断,应考虑线路重合闸动作后的再次带电,确认线路已经停电,经验电挂接地线后,开展救援。
b)救援对象串入相地之间,此时受困人员身上持续有电流流过,因相地短路线路不会跳闸,此时切忌盲目上杆施救,应立即与调度联系停电,或者使用合格的绝缘工器具拉开就近的电源开关。极端情况下,可以抛掷裸金属线使线路短路,迫使保护装置动作,断开电源,在抛掷短路线时,应注意防止电弧伤人或断线危及人员安全,抛掷的短路线若被烧断,应考虑线路重合闸动作后的再次带电,确认线路已经停电,经验电挂接地线后,开展救援。
c)救援对象串入相间,此时线路相间短路,保护装置会动作切断电源,应立即与调度联系,确认线路已经停电,经验电挂接地线后,开展救援。
A. 3.3.3 迅速通联
如需停电开展救援,应立即联系调控中心停电,并拨打“120”紧急求助。
联系调度方式如下:
a)联系调度:我是××工作负责人×××,10kV ××线路发生事故,申请紧急拉开10kV ××线××杆柱上开关(汇报内容:汇报联系人姓名、工作内容、事故发生地线路名称和杆号、申请紧急拉开的开关所在线路名称杆号、设备双重称号);
b)调度向申请人发出调度指令(调度人员根据情况回复相关指令);
c) 申请人需要进行复诵:重复指令,可以紧急拉开10kV ××线××杆柱上开关,立即执行。
A. 3.3.4 线路停电操作
应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线路停电操作:
a)现场工作负责人得到联系调控中心停电确认信息后,按照开工会部署的人员触电后应急处置措施开展线路停电操作;
b)开工会工作部署时,工作负责人应明确人员触电后可能发生的风险及相关工作,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确认;
c)现场工作负责人应急工作部署,应涵盖线路停电操作人员分工、危险点预控及安全注意事项等
10
DL/T2651—2023
相关工作。与作业人员一同确认紧急停电需要拉开的开关所在的线路名称和设备编号、检查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确在合闸位置,并确认作业人员已熟知所属工作内容;
d)开展现场救援工作时,只需再次确认线路停电操作票的操作项目,即可迅速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A. 3.3.5 登杆至救援位置
现场确认线路停电,并验电、装设接地线后,登杆人员方可携带救援装备登杆。临近救援位置时(满足安全距离要求),应对触电人员、导线等再次验电,确认无电压后,方可进入救援位置。
A. 3.3.6 救援系统架设
应按照以下方法架设救援系统:
a)高空救援人员在横担位置使用扁带环绕制作锚点,依次连接提升滑轮、下降器、救援绳;
b)将提升滑轮上侧安全钩(带有自锁部件一端)挂入扁带固定环耳内;
c)使用安全钩将救援绳一端连接救援对象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打开下降器移动侧板,将救援对象安全带挂点近端侧救援绳装入下降器入绳口,环绕内侧凸轮(下降器制动装置)一周,与下降器出绳扣穿出,关闭动制停下降保护器移动侧板,将提升滑轮下侧安全钩挂入下降器;
d)完成救援系统架设后,将牵引绳与救援对象腰部挂点连接,如受困人员安全带损坏,则应用救援吊带连接固定受困人员。
A. 3.3.7 上方释放
应按照以下方法释放上方受困人员:
a)高空救援人员通过收紧提升滑轮内置绳索,将救援对象重心转移至救援系统,解除救援对象背部及腰部挂点;
b)操作下降器释放时,锚点位置应增加安全钩进行转向摩擦,高空救援人员右手为控制手,四指虚握,虎口向下,握住救援绳穿过附加安全钩向下收紧加以控制;
c)左手为操作手,操作下降器手柄;
d)当控制手就位后,操作手操作下降器手柄,向上予以持续恒定的压力,缓慢释放人员匀速下降至地面。
A. 3.3.8 伤员移交
救援对象放至地面后,应迅速将人员转移至安全位置,并立即检查是否发生心脏脉搏骤停,如人员心脏脉搏骤停,立即实施CPR;如有意识,应询问其状态,依据症状实施紧急救护。专业医护人员抵达后,详细说明救援对象症状、现场处置措施及效果。
A. 3.4 安全注意事项
A. 3.4.1 在接近带电体的过程中,应从下方依次验电,对人体可能触及范围内的低压线支撑件、金属紧固件、横担、金属支撑件、带电导体亦应验电,确认无漏电现象。验电时人体应与带电导体保持规定的安全距离,在低压带电导线或漏电的金属紧固件未采取绝缘遮蔽或隔离措施时,作业人员不应穿越或碰触。
A. 3.4.2 线路经验明确无电压后,应立即装设接地线并三相短路。电缆接地前应逐相充分放电。
A. 3.4.3 成套接地线应由有透明护套的多股软铜线和专用线夹组成。接地线截面应不小于2 5 m m^{2} ,并应满足装设地点短路电流的要求。
A. 3.4.4 救援过程中,救援人员应注意自身和救援对象与附近带电体之间的安全距离,电气设备、线路即使电源已断开,对未做安全措施挂好接地线的设备也应视作有电设备。同一杆塔或台架上的线路或设
11
DL/T2651—2023
备宜同时停电。
A. 3.4.5 救援人员操作下降器下降时,应增加安全钩进行转向摩擦,将下降速度控制在 1m/s 以内,速度过快可能因过度摩擦产生大量热能,从而降低装备制动能力发生危险。
A.4 杆上作业人员高空受困带电救援
A. 4.1 人员组合
救援人员应包括救援负责人1人、地面保障人员1人、高空救援人员1人、地面救援人员1人。
A. 4.2 所需工器具
所需工器具应包括高机械强度绝缘绳1根、自动制停下降器1个、救援绳2根(分别为释放绳与牵引绳)、救援吊带1条、安全钩3把。
A. 4.3 操作步骤
A. 4.3.1 判定人员状态
绝缘杆作业过程中,当杆上作业人员发生突发情况(突发疾病、中暑、物体打击等)时,现场人员应迅速判定人员状态(大声呼喊),观察受困人员是否有意识或自主(协同)救援工作开展的能力。
A. 4.3.2 评估周围环境
应确认救援对象受困位置是否与带电体满足0.4m(10kV)、0.5m(20kV)的最小安全距离要求,周围环境是否满足救援工作开展需求。
适合本方案实施救援的情况评估示例如下。
a)救援人员及救援对象活动范围距离带电体大于0.7m(10kV)、1.0m(20kV)且现场无接地(观察无接地放电点、验电器验明接地体无电压,或联系调度询问有无接地信号),此时可带电开展高空救援。
b)救援对象未接触带电体,但救援对象及救援人员活动范围距离带电体小于0.7m(10kV)、1.0m(20kV), 大于 0.4m(10kV)、0.5m (20kV)且现场无接地(观察无接地放电点、验电器验明接地体无电压,或联系调度询问有无接地信号),则可由救援人员在不停电情况下地电位开展电杆高空救援。
A. 4.3.3 登杆至救援位置
救援人员应穿戴绝缘披肩及绝缘手套(救援人员判定工作环境选取防护措施等级,如不能明确判定按最高标准执行),携带救援包登杆到达作业位置,对救援对象及可能触碰到的构件进行验电,并注意应与带电体保持安全距离。
A. 4.3.4 救援系统架设
救援人员应使用绝缘操作杆将高机械强度绝缘绳绕过横担搭建锚点,高机械强度绝缘绳工作绝缘长度应大于0.4m(10kV)、0.6m(20kV)。随后,依次完成安全钩和滑轮连接,将救援绳索穿过滑轮下放至地面,完成救援系统架设。
A. 4.3.5 救援连接
救援人员应将救援系统与受困人员全身式安全带背部挂点连接,将牵引绳与受困人员腰部挂点,如
12
DL/T2651—2023
受困人员安全带损坏,则应用救援吊带连接固定受困人员。
A. 4.3.6 受力转移
地面救援人员应将救援绳挂入下降器中,收紧余绳,锁定保护器,并降低重心平衡配重,将救援对象力量转移至救援系统后,高空救援人员解除救援对象背部及腰部挂点。
A. 4.3.7 下方释放
地面救援人员应两腿分立站定,缓慢打开下降器手柄,缓慢匀速释放受困人员至地面,如地面救援人员与救援对象体重相当,地面可双人(地面保障人员参与)操作增加配重。救援对象获救后,应时刻观察状态,防止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A. 4.3.8 伤员移交
救援对象放至地面后,应迅速将人员转移至安全位置,并立即检查是否发生心脏脉搏骤停,如人员心脏脉搏骤停,立即实施CPR;如有意识,应询问其状态,依据症状实施紧急救护。专业医护人员抵达后,应向专业医护人员详细说明救援对象症状、现场处置措施及效果。
A. 4.4 安全注意事项
A. 4.4.1 救援人员救援过程中有可能引起不同电位设备之间发生短路或接地故障时,应对设备设置绝缘遮蔽。
A. 4.4.2 救援人员对带电体设置绝缘遮蔽时,应按照从近到远的原则,从离身体最近的带电体依次设置;对上下多回分布的带电导线设置遮蔽用具时,应按照从下到上的原则,从下层导线开始依次向上层设置;对导线、绝缘子、横担的设置次序应按照从带电体到接地体的原则,先放导线遮蔽用具,再放绝缘子遮蔽用具,然后对横担进行遮蔽,遮蔽用具之间的重叠部分不应少于15cm.
A. 4.4.3 救援人员操作下降器下降时,应增加安全钩进行转向摩擦,将下降速度控制在 1m /s以内,速度过快可能因过度摩擦产生大量热能,从而降低装备制动能力发生危险。
13
DL/T 2651—2023
附 录 B
(规范性)
心肺复苏急救方法
B.1 伤员评估
应按如下步骤开展伤员评估。
a)首先进行现场环境安全评估,然后判断昏倒的人有无意识:用双手轻拍病人双肩,并对其进行呼喊,判断患者是否意识丧失,如无反应,立即呼救。
b)迅速将伤员放置于仰卧位,并放在地上或硬板上。
c)开放气道:首先仰头举颏或颌,然后清除口、鼻腔异物。
d)判断伤员有无呼吸(通过看、听和感觉来进行):解开上衣看——病人胸部有无起伏;听——有无呼吸音;感觉———口鼻有无出气,约5s可确认呼吸是否停止。如无呼吸,立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捏住患者鼻子,呼气时松开,吹起见胸廓抬起即可,嘴包严患者口部。
e)保持头后仰,另一手检查颈动脉有无搏动: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从气管正中环状软骨(喉结部位),旁开两指,至胸锁乳突肌前缘凹陷处,检查脉搏情况。如有脉搏,表明心脏尚未停跳,可仅做人工呼吸,每分钟12 次~16次。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定位下在胸外按压位置进行心前区叩击1次~2次。叩击后再次判断有无脉搏,如有脉搏即表明心跳已经恢复,可仅做人工呼吸。如无脉搏,立即在正确的位置进行心肺复苏。
B.2 一般要求
B. 2.1 复苏体位应为去枕平卧、背部垫硬板、松解裤带。
B. 2.2 胸外心脏按压部位为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交界处)。按压时应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手指相扣,左手五指翘起,双肘关节伸直,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
B. 2.3 每做30次按压,应做2次人工呼吸,然后再在胸部重新定位,再做胸外按如此反复进行,直到协助抢救者或专业医务人员赶来。按压频率应为 100 次/min.按压和放松时间比应为1:1,按压深度至少应为5cm.
B. 2.4 开始2min后应检查一次脉搏、呼吸、瞳孔,以后应每4min~5min检查一次,检查不应超过5s,宜由协助抢救者检查。
B. 2.5 如有担架搬运伤员,应该持续做心肺复苏,中断时间不超过5s.
B. 2.6 心肺复苏操作的时间应按如下要求执行。
a)0s~5s: 判断意识。
b)5s~10s: 呼救并放好伤员体位。
c)10s~15s:开放气道,并观察呼吸是否存在。
d)15s~20s: 口对口呼吸2次。
e)20s~30s: 判断脉搏。
f)30s~50s:进行胸外心脏按压30次,再人工呼吸2次,以后连续反复进行。
g)以上程序尽可能在50s以内完成,最长不宜超过60s.
B.3 双人操作要求
B. 3.1 两人应协调配合,吹气应在胸外按压的松弛时间内完成。
14
DL/T 2651—2023
B. 3.2 按压频率应为100次/ min~120次/ min.
B. 3.3 按压与呼吸比例应为30:2,即30次心脏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B. 3.4 为达到配合默契,可由按压者数口诀“1、2、3、4、……、29、吹”。当吹气者听到“29”时,应做好准备,听到“吹”后,应立即向伤员嘴里吹气,然后按压者应重数口诀“1、2、3、4、……、29、吹”,如此周而复始循环进行。
B. 3.5 人工呼吸者除应通畅伤员呼吸道、吹气外,还应经常触摸其颈动脉和观察瞳孔等。
B.4 注意事项
B. 4.1 吹气不应在向下按压心脏的同时进行。数口诀的速度应均衡,避免快慢不一。
B. 4.2 操作者应站在触电者侧面便于操作的位置,单人急救时应站立在触电者的肩部位置;双人急救时,吹气人应站在触电者的头部,按压心脏者应站在触电者胸部、与吹气者相对的一侧。
B. 4.3 人工呼吸者与心脏按压者可互换位置,互换操作,但中断时间不应超过5s.
B. 4.4 第二抢救者到现场后,应首先检查颈动脉搏动,然后再开始做人工呼吸。如心脏按压有效,则应触及搏动,如不能触及,应观察心脏按压者的技术操作是否正确,必要时应增加按压深度及重新定位。
B. 4.5 可由第三抢救者及更多的抢救人员轮换操作,以保持精力充沛、姿势正确。
B.5 心肺复苏的有效指标、转移和终止
B. 5.1 有效指标
在急救中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宜根据以下五方面综合考虑:
a)瞳孔。复苏有效时,可见伤员瞳孔由大变小。如瞳孔由小变大、固定、角膜混浊,则说明复苏无效。
b)面色(口唇)。复苏有效,可见伤员面色由紫绀转为红润,如若变为灰白,则说明复苏无效。
c)颈动脉搏动。按压有效时,每一次按压可以摸到一次搏动,如若停止按压,搏动亦消失,应继续进行心脏按压;如若停止按压后,脉搏仍然跳动,则说明伤员心跳已恢复。
d)神志。复苏有效,可见伤员有眼球活动,睫毛反射与对光反射出现,甚至手脚开始抽动,肌张力增加。
e)出现自主呼吸。伤员自主呼吸出现,并不意味着可以停止人工呼吸。如果自主呼吸微弱,仍应坚持口对口呼吸。
B. 5.2 转移
B. 5.2.1 在现场抢救时,应力争抢救时间,不应为了方便或让伤员舒服而去移动伤员,从而延误现场抢救的时间。
B. 5.2.2 现场心肺复苏应坚持不断地进行,抢救者不应频繁更换,即使送往医院途中也应继续进行。鼻导管给氧不应代替心肺复苏术。如需将伤员由现场移往室内,中断操作时间不应超过7s;通道狭窄、上下楼层、送上救护车等的操作中断不应超过30s.
B. 5.2.3 将心跳、呼吸恢复的伤员用救护车送医院时,应在伤员背部放一块长、宽适当的硬板,以备随时进行心肺复苏。将伤员送到医院而专业人员尚未接手前,仍应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B. 5.3 终止
终止心肺复苏,应决定于医生或医生组成的抢救组的首席医生,否则不应放弃抢救。高压或超高压
15
DL/T2651—2023
电击的伤员心跳、呼吸停止,不应放弃抢救。
B.6 电击伤伤员的心脏监护
被电击伤并经过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电击伤员,都应让其充分休息,并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少于48h的心脏监护。
16
DL/T2651—2023
附 录 C
(规范性)
救援工具技术要求
C.1 救援绳
C. 1.1 总体要求
救援绳应符合GB/T13035和XF494的要求。
C. 1.2 结构要求
C. 1.2.1 救援绳结构应采用绳皮紧裹绳芯的夹心绳结构,主承重部分为绳芯,绳皮起保护作用。
C. 1.2.2 救援绳要求应用未使用过的高强合成纤维经过加捻、编织而成,绳皮和绳芯应为连续结构纤维制成。
C. 1.2.3 救援绳表面应无任何机械损伤现象,整绳粗细均匀、结构一致。
C. 1.2.4 救援绳的两端不应留有散丝。
C. 1.2.5 救援绳的两端应妥善折缝为环眼结构。用同种材料的线扎缝不高于50mm且线颜色和绳体明显区分,在扎缝处热封,热封材料宜采用不与绳体发生化学反应且透明的橡胶或塑料套管。环眼处连接金属件时,环眼内应加塑料或者金属支架。
C. 1.2.6 经过防潮处理后的救援绳表面应无油渍、污迹、脱皮等。
C. 1.3 性能要求
C. 1.3.1 破断强度
救援绳的最小破断强度应不小于22kN.
C. 1.3.2 延伸率
当承重达到最小破断强度的10%时,救援绳的延伸率应不小于1%且不大于10%,测试方法见XF494附录A.
C. 1.3.3 直径
救援绳的直径应不小于9.5mm且不大于16.0mm.
C. 1.3.4 绝缘性能
救援绳的绝缘性能应符合GB/T13035中防潮型绝缘绳的要求。工频干闪电压不小于170kV,持续高湿度下工频泄漏电流不大于100μA.
C.2 辅助器材
C. 2.1 结构要求
C. 2.1.1 承载用刚性部件的材料应为经锻造、压铸、压延或冲制的金属。
C. 2.1.2 安全钩应为手锁或自锁式活口设计。
17
DL/T 2651—2023
C. 2.1.3 用于提升的绳索滑轮装置应具有提升自锁部件,以防止负载不受控制而降低。
C. 2.1.4 救援吊带的腰部前方或胸剑骨部位至少应有一个承载连接部件。
C. 2.1.5 金属部件和金属零件应无棱角、毛刺,不应有裂纹、明显压痕和划伤等缺陷,其边缘应呈弧形。
C. 2.2 安全钩性能要求
C. 2.2.1 安全钩应符合GB/T23469和XF 494的要求。
C. 2.2.2 在开口闭合状态时,安全钩扣长轴的破断强度应不小于27kN.
C. 2.2.3 在开口打开状态时,安全钩扣长轴的破断强度应不小于7kN.
C. 2.2.4 安全钩短轴的破断强度应不小于7kN.
C. 2.3 下降器性能要求
C. 2.3.1 额定负荷
下降器应能承受3kN的静态负荷,在3m in内,绳索滑移不超过30mm.
C. 2.3.2 极限负荷
下降器应能承受12kN的静态负荷,在3min内,设备无故障,试验后不应出现装置的永久性损伤、明显变形或绳体的损伤。
C. 2.3.3 制停功能
下降器应能承受3kN的动态负荷,且应能制停。
C. 2.4 提升滑轮性能要求
C. 2.4.1 额定负荷
提升滑轮应能承受1.5kN的静态负荷,无绳体滑移现象。
C. 2.4.2 极限负荷
提升滑轮应能承受 5kN 的静态负荷,设备无故障,试验后不应出现装置的永久性损伤、明显变形或绳体的损伤。
C. 2.5 救援吊带性能要求
C. 2.5.1 额定负荷
救援吊带应能承受2.67kN的静态负荷。
C. 2.5.2 破断强度
上一章:DL/T 2694-2023 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与人工协同巡检规范 下一章:DL/T 2680-2023 电力建设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实施规范

相关文章

DL/T 2617-2023 20kV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规范 带电作业人员资质认证培训专用教材 配电线路 GB/T 18857-2019 配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2158-2020 接地极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1635-2016 耐热导线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1242-2022 特高压直流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1634-2016 高海拔地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 DL/T 1126-2017 同塔多回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