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T/CECA-G 016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T/CECA-G 016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537.34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10:59:26



相关搜索: 规范 交通 节能技术 城市轨道 ceca ceca

内容简介

T/CECA-G 016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ICS 27.010

体 标 准
T/CECA-G 016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nergy conservation in urban rail
transit
2022-03-14 发布
2022-03-16 实施

国 节 能 协 会 发 布
T/CECA-G 0161—2022
目 录

言...........................................................................................................................................................III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1
4 运营组织...........................................................................................................................................................2
4.1 一般规定...............................................................................................................................................2
4.2 行车组织节能.......................................................................................................................................2
4.3 列车运行控制节能...............................................................................................................................3
4.4 运行图编制节能...................................................................................................................................4
4.5 运营管理节能.......................................................................................................................................4
5 车辆...................................................................................................................................................................4
5.1 一般规定...............................................................................................................................................4
5.2 车辆节能...............................................................................................................................................4
6 线路...................................................................................................................................................................5
6.1 一般规定...............................................................................................................................................5
6.2 线路节能...............................................................................................................................................5
7 车站建筑...........................................................................................................................................................6
7.1 一般规定...............................................................................................................................................6
7.2 车站建筑节能.......................................................................................................................................6
8 通风空调与供暖...............................................................................................................................................6
8.1 一般规定...............................................................................................................................................7
8.2 通风节能...............................................................................................................................................7
8.3 空调节能...............................................................................................................................................7
8.4 供暖节能...............................................................................................................................................7
9 给水与排水.......................................................................................................................................................7
9.1 一般规定...............................................................................................................................................7
9.2 给水系统节能.......................................................................................................................................8
9.3 排水系统节能.......................................................................................................................................8
10 供配电系统.....................................................................................................................................................8
10.1 一般规定.............................................................................................................................................8
10.2 供电系统节能.....................................................................................................................................8
10.3 动力照明系统节能.............................................................................................................................9
11 通信系统.........................................................................................................................................................9
11.1 一般规定.............................................................................................................................................9
11.2 通信系统节能.....................................................................................................................................9
12 信号系统.......................................................................................................................................................10
I
T/CECA-G 0161—2022
12.1 一般规定...........................................................................................................................................10
12.2 信号系统节能...................................................................................................................................10
13 自动售检票系统...........................................................................................................................................10
13.1 一般规定...........................................................................................................................................10
13.2 自动售检票系统节能.......................................................................................................................10
14 综合监控系统...............................................................................................................................................10
14.1 一般规定...........................................................................................................................................11
14.2 综合监控系统节能...........................................................................................................................11
15 自动扶梯与电梯...........................................................................................................................................11
15.1 一般规定...........................................................................................................................................11
15.2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节能...........................................................................................................11
15.3 电梯节能...........................................................................................................................................12
16 站台屏蔽门...................................................................................................................................................12
16.1 一般规定...........................................................................................................................................12
16.2 站台屏蔽门节能...............................................................................................................................12
17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12
17.1 一般规定...........................................................................................................................................12
17.2 总图布局节能...................................................................................................................................13
17.3 建筑及设备节能...............................................................................................................................13
17.4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14
17.5 海绵城市...........................................................................................................................................14
18 能源管理系统...............................................................................................................................................14
18.1 一般规定...........................................................................................................................................14
18.2 表计配置要求...................................................................................................................................14
18.3 能源数据监测要求...........................................................................................................................15
18.4 能耗数据统计分析及验证...............................................................................................................15
II
T/CECA-G 0161—2022


本文件按照 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节能协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主要起草单位: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轨道交通节能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有
限公司、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轨道交通建设管理公司、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上海
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
有限公司、郑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宁波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长春市轨
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德清县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节能协
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资源环境研究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国庆、陈德胜、张巍、沈文华、王实山、冯西培、王琦、黄雪峰、黄云峰、
付义龙、郭泽阔、邱丽丽、孟鑫、江琴、高莉萍、张艳伟、甘建文、张甲文、刘皓、李猛、闫阳、曾德
光、巫江、寻亮、王小飞、余昕芳、王凯杰、郝连波、荆敏、简炼、顾庆宜、赵振江、王颖、杨树松、
盛锦江、李莉、刘军、兰慧峰、叶宏、王胜利、万鸿萍、陈懿、赵国伟、孟帆、马勇、杨卫华、赵生琛、
赵学智、张巳男、杨明。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III
T/CECA-G 0161—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在运营组织、车辆、线路、车站建筑、通风空调与供暖、给水与排水、
供配电系统、通信系统、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综合监控系统、自动扶梯与电梯、站台屏蔽门、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能源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节能技术措施及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使用于本
文件。
GB/T 7106 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
GB/T 16275 城市轨道交通照明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18045 铁道车辆用安全玻璃
GB 18613 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18870 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
GB 19577 冷水机组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19762 清水离心泵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
GB 20052 电力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21086 建筑幕墙
GB 24789 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30253 永磁同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 32031 污水污物潜水电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GB/T 35553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节能要求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3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157 地铁设计规范
GB 50176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 50189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555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1245 工业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标准
CJ/T 164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TB/T 2879 铁路机车车辆涂料及涂装涂料
TB/T 3107 铁道客车单元式组合车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1
T/CECA-G 0161—2022
3.1
节能坡 energy-saving slope
一种符合列车运行规律的坡道,采取“高站位、低区间”的纵断面设计,车站一般位于纵断面的高
处,区间位于纵断面的低处。
3.2
列车制动能量吸收利用 train brake energy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一种将列车制动时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将电能再利用的方式。
3.3
惰行 inertial motion
一种列车运行模式,列车无牵引力、无制动力时靠惯性运行。
3.4
透光幕墙 transparent curtain wall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幕墙。
[来源:GB 50189-2015,2.0.1]
3.5
照明功率密度 lighting power density(LPD)
单位面积上一般照明的安装功率(包括光源、镇流器或变压器等附属用电器件),单位为瓦特每平
方米(W/m2)。
[来源:GB 50034-2013,2.0.53]
3.6
能源管理系统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
一种智能化系统,具备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和数据显示等功能,能够对轨道交通线路(含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和控制中心等)的电、水、热力和燃气等主要能源或耗能工质及电能质量进
行在线监测、统计与分析。
3.7
节能运行模式 energy-saving operation mode
从运营功能需求角度提出,通过信号系统、运营管理模式等多方面配合得以实现,达到降低牵引能
耗目的的运行模式。
4 运营组织
4.1 一般规定
4.1.1 行车组织应以客流规模和特征为基础,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和设备系统,确定运营管理
模式,兼顾运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1.2
应基于客流规模及出行特征,采用多种交路、多种编组的行车组织方式,控制列车满载率,减
少列车空驶。
4.1.3
应加强列车牵引计算与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过程配合,提高限速曲线的列车通过速度,优
化节能坡设置。
4.1.4
宜根据客流量配置停站时间,提高旅行速度,减少上线列车数量。
4.1.5
宜采用时刻表运营管理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吸引客流。
4.2
行车组织节能
2
T/CECA-G 0161—2022
4.2.1
当轨道交通线路客流分布差异性较大时,应采用多交路(两个交路或三个交路)行车组织方式,
提高列车满载率。
4.2.2
应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客流出行需求、站间距、线路条件等,确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
4.2.3
应充分利用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咽喉区接发车能力,缩短高峰前后接发列车作业时间。
4.2.4
轨道交通建设的初期或各年限的平峰时段,为兼顾客运服务水平和行车组织经济性,可采用小
编组高密度或大小编组混合运行的行车组织方式。
4.2.5
当线路客流规模不大、行车间隔较大时,宜采用时刻表运营管理模式。
4.2.6
当运营线路长度超过 20 km 时,宜根据客流断面分布和客流出行特征,在适当站点设置小交路
折返站点,组织大小交路运营。
4.2.7
根据正常情况下断面客流方向上不均衡性,可采用不对称行车对数、组织单向发车等有针对性
的行车组织方式,提高列车满载率。
4.2.8
在高峰时段或突发客流出现时,可利用沿线车站的配线实现多点发车。
4.2.9
在满足各设计年限高峰小时、高断面客流需求的前提下,针对超高峰客流、潮汐客流、突发性
大客流等特殊客流需求,可采取单向加密行车对数的行车组织方式,适应特殊时段客流出行需求。
4.2.10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分布及规模分配应满足不同地段、不同时段的收发车、开行各种运行
列车的行车组织要求。
4.2.11
针对大型客流集散点附近的车站,宜设置停车线,以实现向大客流方向加发空车的行车组织方
式。
4.2.12
宜基于车站上下行客流规模,差异化配置上下行站台的停站时间。
4.2.13
在全周转时间不变或全周转时间的调整不至于增加在线运行列车数时,高峰/平峰时段可采用
不同的停站时间,通过降低平峰时段列车运行速度,延长区间运行时间,降低列车运行能耗。
4.2.14
在满足必要的乘降、设备设施动作和人工作业时间的前提下,宜压缩停站时间,减少车厢内外
热量交换。
4.2.15
当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规划选址非线路起讫点时,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出入线宜优先
采用八字接轨方式。
4.2.16
当线路设置两处或两处以上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时,应结合运行图铺画,确定各车辆基地
/车辆段/停车场停车规模,减少高峰前后时段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接发车空驶。
4.3
列车运行控制节能
4.3.1
当上下行方向客流断面差异性较大时,可减少客流较小方向车站的停站时间或采取所有列车不
载客过站不停车的运行方式,减少列车牵引/制动次数。
4.3.2
在髙峰时段,当行车间隔达到或接近系统设计最小行车间隔时,宜避免行车间隔不均匀引起列
车运行调整、区间停车、再启动等。
4.3.3
当站间距较小时,列车运行控制曲线宜采用牵引-惰行-制动运行工况;当站间距较大时,列车
运行控制曲线宜采用牵引-巡航-惰行-制动运行工况。
3
T/CECA-G 0161—2022
4.3.4
应依据列车运行控制曲线,确定列车运行速度调整范围,减少列车在区间运行中运用不必要的
制动和牵引工况。
4.3.5
列车出站利用节能坡加速运行时,宜在节能坡段终点,达到最高运行速度;进站减速运行时,
宜在节能坡段起点进入制动工况。
4.3.6
宜按照高峰/平峰时段分别设置列车运行早点/晚点时间偏差,高峰不宜超过±10s,平峰不宜超过
±20s。
4.3.7
在平峰时段,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可采取适当减小牵引加速度的控制策略,降低启动牵引能耗。
4.3.8
结合线路线型变化,宜优化列车运行控制系统,避免采用高加速度启动、高加速度制动行车,
降低牵引能耗。
4.4
运行图编制节能
4.4.1
应针对高峰时段、平峰时段、节假日或特殊客流出行时段,有针对性的制定行车组织方案,编
制列车运行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4.2
运行图编制时,当高峰/平峰时段需进行列车运行间隔调整,宜充分利用沿线车站配线实现多点
接发车作业。
4.4.3
运行图编制时,针对存在突发客流、上下行客流断面不均衡等情况,宜考虑充分利用沿线停车
线,向大客流车站加发空车。
4.4.4
当线路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设置八字接轨方式出入线时,应充分利用八字接轨方式出入线
向线路两端发车。
4.4.5
处于同一供电分区内运行的列车,出站牵引工况与进站制动工况宜合理衔接,有效吸收利用列
车制动能量。
4.5
运营管理节能
4.5.1
应从提高管理效率、精简机构和人员的原则角度,确定运营组织架构,控制每条线路运营、管
理和维修人员配置指标。
4.5.2
应从网络化运营角度,推广和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维修,提高维修效率和设备设施利
用效率。
4.5.3 应统一规划备品配件的仓储及配送,减少内部物流运输量。
4.5.4 车站非公共区在确保运营、维修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应做到及时断电、关灯。
4.5.5 当采用全自动运行系统时,应发挥系统运输效率,调整运营管理模式,降低系统能耗。
5 车辆
5.1 一般规定
5.1.1 车辆节能应包括车辆的车体轻量化、牵引系统节能、制动系统节能、照明系统节能、空调系统
节能和空压机系统节能。
5.1.2
在满足客运需求的前提下,应采用合理的车型、列车编组和动拖车比例。
5.2
车辆节能
4
T/CECA-G 0161—2022
5.2.1
车辆应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车体。
5.2.2
当车辆采用交流传动装置时,牵引电机功率因数不应小于 0.85。
5.2.3
车辆牵引电机宜采用永磁同步电机。
5.2.4
当车辆制动方式采用电力制动与机械制动混合运算的控制方式时,应优先发挥电力制动的作用,
实现电能再利用。
5.2.5
车辆应采取制动过压保护措施。当供电系统设置列车制动能量吸收利用装置时,宜减少车载制
动电阻。
5.2.6
车辆客室宜采用 LED 照明及智能照明控制措施。
5.2.7
车辆空调宜采用变频空调及温度智能控制措施,合理布置进风口和出风口。
5.2.8
车辆空调机组应采用高热力效率、环保型的制冷剂。
5.2.9
空气压缩机可采用无油空压机,风源装置应弹性安装在车辆底架上,降低噪声。
5.2.10
应采用全密封、免维护的轨道车辆专用型蓄电池。
5.2.11
车窗应具有良好的隔热防辐射性能,应符合 GB/T 18045 和 TB/T 3107 的规定,必要时车窗可
以加贴隔热膜。
5.2.12
车辆涂装应采用绿色、环保、安全的材料,满足现行的标准 TB/T 2879 的规定。
5.2.13
车体结构应采用隔热、降噪、防振设计。
5.2.14
车体结构表面、底架下部应喷涂阻尼浆并粘贴防振膜。
5.2.15
在车体结构的内外墙板之间及底架与地板之间,应敷设吸湿性小、膨胀率低、性能稳定的隔热
材料和隔音材料。
5.2.16 钢轮钢轨制式车辆在车轮上应设置减振环,减小 1-3 dB 噪音。
5.2.17 车辆零部件应模块化设计,满足互换性。
6 线路
6.1 一般规定
6.1.1 在线路规划阶段,应根据沿线走廊客流乘降量和线路功能定位选择合理的系统制式。
6.1.2 线路平面曲线半径的选择应按照 GB 50157 中的曲线半径要求执行。有条件时,最小曲线半径
应适当加大,减少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因曲线阻力大而增加能耗。
6.1.3
中心城区外围且街道较宽阔地段,为降低能耗,线路敷设方式宜首选高架或地面,但应处理好
与周边建筑及城市道路的关系,应充分考虑振动、噪声等环境因素影响。
6.2
线路节能
6.2.1
线路和车站设置应考虑列车最高运行速度,选择合理的站间距。
6.2.2
线路纵断面设计时,宜结合地质及地下水勘查资料,选择合理的坡型,减少区间泵站等设施的
设置数量并优化设置位置。
5
T/CECA-G 0161—2022
6.2.3
车站宜布置在纵断面的凸型部位上,采用节能坡设计,并应通过列车牵引计算校验其合理性。
6.2.4
在线路节能坡设计时,应从列车牵引和制动性能最优匹配的角度,合理设置节能坡变坡点距离
临近车站站台端部的距离。
7 车站建筑
7.1 一般规定
7.1.1 从功能要求和能源节约整合的角度,应合理布局车站建筑空间,车站的设备负荷中心宜靠近能
源供应中心。
7.1.2
从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的角度,应统筹布局车站出入口与地上车站建筑。
7.1.3
车站出入口及地上车站的建筑方案,应在满足 GB 50189 和地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相关要
求的前提下结合场地条件确定,并对建筑造型、朝向、围护结构、窗墙比等进行节能专项分析。
7.1.4
车站出入口及地上车站的建筑造型宜简约规整,避免过多的凹凸变化。
7.1.5
地下站出入口开口方向应避开冬季、夏季主导风向,无法避开时应设置减少冷风渗透的措施。
7.1.6
车站建筑与装饰装修材料应采用符合国家及地方节能环保要求的建筑材料。
7.2
车站建筑节能
7.2.1
地下站的地面附属建筑与地上车站及其附属建筑应采取具备保温隔热性能的节能型围护结构。
7.2.2
地下站的地面附属建筑与地上车站及其附属建筑的外墙、屋面采用多层复合围护结构时,应采
取防止保温材料受潮的措施。
7.2.3
车站出入口及地上车站围护结构应采用隔热性能高的材料,材料热工性能及节能构造措施应满
足 GB 50176、GB 50189 与地方标准的相关规定。
7.2.4
地上车站及其附属建筑的外墙宜采用外保温构造,采用其他保温体系时,应采取可靠的保温或
阻断热桥的措施及防潮措施。
7.2.5
车站出入口与地上车站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内表面温度,不应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
7.2.6
车站出入口与地上车站建筑外墙面及开设天窗的屋面,应采取合理的遮阳措施;建筑外窗和幕
墙透明部分,可控遮阳调节措施的面积比例不应小于 25%;建筑外遮阳装置应兼顾自然通风。
7.2.7
车站出入口与地上车站的屋顶透光部分,面积不宜大于屋顶总面积的 20%。当不能满足规定时,
应按 GB 50189 规定的方法确定。
7.2.8
地上车站的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幕墙)应设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换气面积不宜小于外
墙面积的 10%。
7.2.9
地上车站封闭建筑空间的外门、外窗的气密性分级,应符合 GB/T 7106 的相关规定,且多层地上
车站封闭建筑空间外窗的气密性不应低于 6 级,外门的气密性不应低于 4 级。
7.2.10 车站出入口与地上车站幕墙的气密性应符合 GB/T 21086 的规定,且不应低于 3 级。
8 通风空调与供暖
6
T/CECA-G 0161—2022
8.1
一般规定
8.1.1
地下线路通风空调系统制式,应结合运力、所在地气候条件、人员舒适性要求和运行维护费用
等因素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8.1.2
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应按预测的远期客流量和最大通过能力确定。设备宜按近期和远期配置并
分期实施,设备应具备调节能力。
8.1.3
通风空调与供暖系统设置和设备配置宜利用自然冷源和热源。
8.2
通风节能
8.2.1
区间隧道正常通风应采用活塞通风。
8.2.2
地上车站的站厅和站台公共区宜采用自然通风。
8.2.3
高架和地面区间应采用自然通风。
8.3
空调节能
8.3.1
采用空调系统的车站,当车站公共区内检测到的 CO2 浓度低于 1500 ppm 时,可关闭机械新风
阀。
8.3.2
采用空调系统的车站,设备与管理用房内每个工作人员每小时供应的新鲜空气量不应少于 30 m3,
且系统新风量不应少于总送风量的 10%。
8.3.3
空调系统冷源宜采用自然冷源。
8.3.4
水冷式、风冷式、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的选型,应选用制冷性能系数高的产品,所选产品的能
效不应低于 GB 19577 中规定的一级能效。制冷机组制冷性能系数选择与台数的配置,应计及负荷的变
化规律。
8.3.5
在技术经济合理可行的前提下,可采用冷媒直接膨胀制冷系统或蒸发冷却制冷系统。
8.3.6
电动压缩式制冷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按照计算的空调冷负荷值直接选定。
8.4
供暖节能
8.4.1
地面车站设置供暖装置的管理用房,室内温度宜为 18℃;根据工艺要求设置供暖装置的设备用
房,温度应按工艺要求确定。
8.4.2 供暖系统热源应优先采用附近热网,无条件时可采用无污染的热源。
9 给水与排水
9.1 一般规定
9.1.1 给排水节水设计应符合 GB 50015 和 GB 50555 的相关规定。
9.1.2 给排水水泵能效等级应符合 GB 19762 和 GB 32031 的相关规定。
9.1.3 卫生器具、管材及给排水设备选型应符合 CJ/T 164 和 GB/T 18870 的规定。
9.1.4 冲厕、绿化及道路冲洗等非与人身接触的生产、生活用水,应优先利用市政中水等非传统水源。
7
T/CECA-G 0161—2022
9.1.5
生产、生活及消防给水系统应充分利用市政自来水压力直接供给,加压供水系统在征得当地自
来水公司认可的情况下,应优先采用叠压供水系统。
9.1.6
给排水及消防管道应选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以及密闭性能好的阀门和设备;在管道
穿变形缝处以及不同地质条件埋地敷设的管道上,应采取避免管网漏损的措施。
9.2
给水系统节能
9.2.1
生产、生活给水系统用水点供水压力不宜大于 0.20 MPa,否则,应采取减压措施。
9.2.2
空调冷却水泵、冷冻水泵及冷却塔宜采用变频调速运行方式。
9.2.3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集中热水系统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热水系统。
9.2.4
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泵和循环管道,保证干管和立管中的热水循环。热水循环管道
宜采用同程布置的方式。
9.2.5
集中热水系统管道及设备应采取保温措施。
9.2.6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绿化灌溉宜采用滴灌或喷灌等节水灌溉方式。
9.2.7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洗车废水处理后应循环利用。
9.3
排水系统节能
9.3.1
地面建筑污水、废水应采用重力排水方式,雨水应采用重力或虹吸压力排水方式。
9.3.2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雨水调蓄及综合利用应符合当地海绵城市管理条例及相关地方规范的
要求。
9.3.3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宜采用透水铺装、下凹绿地、屋顶绿化等措施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
9.3.4 车辆基地/车辆段/停车场选址应避免设置在地势低洼地带,避免污水、废水和雨水的二次提升。
10 供配电系统
10.1 一般规定
10.1.1 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心。
10.1.2 主变电所应按资源共享设置。
10.1.3 供配电系统应优先选用节能、低损耗、低噪声、占地小的设备。
10.1.4 供配电系统应分区、分层、有针对性地进行无功补偿,预防和治理谐波,提高供电质量。
10.1.5 变电所应根据实际需求适当预留扩展空间,避免过度预留。
10.1.6 变配电设备和电缆应采取有效屏蔽措施,降低电磁辐射和干扰。
10.1.7 杂散电流防护工作应从设计、施工、运营、外部管线自身防护等各方面严控。
10.2 供电系统节能
10.2.1 牵引供电系统正常运行时,应采取双边供电方式。除线路起讫点牵引变电所或车辆基地/车辆
段/停车场牵引变电所解列情况外,其他特殊情况下应采取大双边供电方式。
8
T/CECA-G 0161—2022
10.2.2
应合理设置牵引供电分区、供电臂长度及牵引变电所,减少牵引变压器和牵引网的电能损耗。
10.2.3
应选择合适的电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长期运行的线路干线与分干线在满足电压损失和热稳
定的前提下,线缆截面宜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交流系统用单芯电力电缆的同一回路宜采取“品”字形敷
设。
上一章:T/CCAATB 0038-2023 民用机场无障碍环境评价标准 下一章:DB53/T 1330-2024 旅游线路产品品质评价规范

相关文章

T/CECA-G 0162-2022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报告编制规范 中国节能协会城市轨道交通节能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7(首届)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高峰论坛召开 DB11/T 1486-2017 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T/CECS 969-2021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机电系统节能调适与运行维护技术规程 GB/T 35553-2017 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节能要求 DB11/T 1486-2017 轨道交通节能技术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系列丛书:城市轨道交通供电 第三版 城市轨道交通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