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05
SAASS
团
体 标 准
T/SAASS 170—2024
鲜食甘薯高值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high-value and efficient production of fresh sweet potatoes
2024 - 08 - 19 发布
2024 - 08 - 19 实施
山东农学会 发 布
T/SAASS 17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出。
本文件由山东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济南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山东薯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山东福德农业发展
公司、济南壹亩地瓜有限公司、山东御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燕、谢颂朝、邹永洲、张传义、李凤、李书霞、崔全友、牛文静、吕学义、
陈东、赵顺红、张松杰、王存凯、崔媛、刘向东、李淑敏、李盼、张金生、宋章峰、刘朝丽、毕经堂。
I
T/SAASS 170—2024
鲜食甘薯高值高效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鲜食甘薯高值高效生产的品种选择、选用壮苗、地块选择、深耕轮作、施肥整地、合
理配置机械与设施、栽植、田间管理、收获、安全运输及贮藏要求等。
本文件适用于鲜食甘薯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5737
食品塑料周转箱
GB/T 6543
运输包装用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
GB 7413
甘薯种苗产地检疫规程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35795
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525
有机肥料
NY/T 2642
甘薯等级规格
NY/T 3339
甘薯贮运技术规程
NY/T 3537
甘薯脱毒种薯(苗)生产技术规范
NY/T 5010
无公害农产品 种植业产地环境条件
DB37/T 2157
鲜食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DB37/T 2542(所有部分)
甘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DB37/T 2548.5
农产品贮藏技术规程 第5部分:鲜食型甘薯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高温愈合 High temperature healing
在适宜的条件下,将采收后甘薯的呼吸热和多余水分及时散发,创伤愈合,薯块表皮木栓化的过程。
4
品种选择
根据市场需求、收获上市时间、土壤质地和肥水条件选择膨大早、抗逆高产、耐贮运、食味优良、
商品性好的鲜食甘薯品种。种植品种应符合国家品种管理相关规定。从异地调种时要经过当地植物检疫
部门检查,防止外来病虫害入侵,病虫害的检疫应符合GB 7413的要求。
5
选用壮苗
苗龄30 d~35 d,苗长20 cm~25 cm,顶三叶齐平,叶片肥厚且大小适中,茎粗壮,节间短2 cm~3
cm,有7节~8节,节上无气生根或气生根少,茎韧而不易折断,折断秧茎时白浆多而浓,全株无病虫害,
春薯百株鲜重900 g~1250 g以上、夏薯百株鲜重1500 g以上。薯苗应符合NY/T 3537的要求,薯苗调运
应符合GB 7413的要求。
6
地块选择
1
T/SAASS 170—2024
选择土质疏松、耕层深厚、保墒蓄水好、肥力适度的砂土或砂壤土,有机质1%~2%、碱解氮60 mg/kg~
80 mg/kg、速效磷20 mg/kg以上、速效钾120 mg/kg以上。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5010的规定。
7
深耕轮作
甘薯地耕翻深度以25 cm~30 cm为宜,秋冬耕宜深,春耕宜早、宜浅。甘薯宜和花生、玉米等非旋
花科作物轮作,轮作周期1年~3年,间隔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减轻甘薯的病害。
8 施肥整地 2配合施入高钾型三元复合肥25 kg~
宜施用高钾型三元复合肥。栽插前3 d~5 d,一般推荐每667 m
40 kg。避免施用含氯肥料,增施商品有机肥200 kg~300 kg,旋耕、耙平。
根据土壤肥力水平,旱薄地增施有机肥和氮素化肥,每667 m
2施猪粪、鸡粪等为原料生产的有机肥
4000 kg左右,化学氮肥(N)5 kg~10 kg,以及五氧化二磷5 kg、硫酸钾10 kg~20 kg。土壤碱解氮含量高
于80 mg/kg的地块一般不施用氮肥,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50 mg/kg时可不施用磷肥,土壤速效钾含量高
于150 mg/kg时可不施钾肥。
肥力条件较好的地块,钾肥宜全部作基肥施用。对于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通过施肥将耕作层土壤
的N/K比调整到0.5左右。化学钾肥与腐植酸配合施用。肥料施用应符合NY/T 496的要求,有机肥质量应
符合NY/T 525的要求。
9
合理配套机械及设施
机械选择
单垄单行宜采用70马力拖拉机、单垄双行宜采用80马力拖拉机,配套相应起垄覆膜铺滴灌管一体机、
移栽、碎蔓、挖掘收获等设备,完成从起垄到收获的基本作业。作业机械动力、后轮距和栽培垄距需进
行合理配套。
水肥一体化设施
毛管选择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管壁厚0.20 mm~0.38 mm,滴头间距15 cm~25 cm(视栽插密度而定),
滴灌管滴头流量1.0 L/h~2.0 L/h。主管进水口与施肥器相连,形成水肥一体化设施。
地膜规格
选用黑色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符合GB/T 35795的规定。
10
栽植
薯苗处理
栽插前,将薯苗基部浸泡在60 mg/kg~80 mg/kg的α-萘乙酸溶液中10 min,促进生根。薯苗移栽至
大田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800倍药液或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300倍~500倍药液浸泡薯
苗基部8 min~10 min,防治黑斑病;用40%辛硫磷乳油400倍液浸苗基部10 min,防治茎线虫病。农药使
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的要求。
起垄覆膜铺管
栽插前3 d~5 d,用垄膜管一体机一次完成松土、垄土、成型、镇压、铺管、覆膜、压土等作业。
垄向以南北走向为宜。滴灌带铺设在垄面中间,沿垄向在垄顶靠近薯苗排布。覆膜时,膜应展平、拉紧、
紧贴表土,膜边用土压实。于垄沟底,膜与膜之间留有间隙,茎叶封垄后在膜面随处扎孔,以利于雨水
下渗。如遇低温寒潮天气,需先栽插再覆膜,覆膜后2 d~3 d再破地膜露出薯苗,周围覆土封住地膜,
注意覆膜时勿压断薯苗。
单垄单行,垄距75 cm~85 cm;单垄双行,垄距110 cm~120 cm.垄高25 cm~30 cm。起垄后田块四周挖
外围沟,沟深低于垄底20 cm,宽80 cm;每隔30 m挖腰沟,沟深低于垄底5 cm,宽50 cm。
2
T/SAASS 170—2024
栽植方法
10.3.1
栽植时间
根据种植模式、品种、上市时间等确定栽插和收获时间。从3月中旬~6月底均可栽插。一般在4月
下旬~5月上旬,当气温稳定在15℃~16℃、10 cm地温稳定在17℃~18℃时即可开始露地栽插。鲜食型
春薯可适当晚栽10 d~15 d,夏薯要力争早栽,6月上中旬为宜,6月25日之前完成栽植。
10.3.2
栽植密度
栽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栽植时间等因素确定。株距宜15 cm~20 cm,垄顶斜插秧适
宜株距为20 cm左右;垄侧水平插秧适宜株距17 cm左右。每667 m
2控制在4000株~5000株。一般肥水条件
好的地块密度宜稀,可每667 m
2控制在4000株~4500株;丘陵旱薄地宜密,可每667 m
2控制在4500株~5000
株;夏薯比春薯每667 m
2增加200株~300株。
10.3.3
栽植深度
以5 cm~7 cm为宜。
10.3.4
栽植方式
可采用斜栽或水平栽方式,山区丘陵地块一般采用单垄单行水平栽插,平原地块可采用单垄双行水
平栽插。入土各节水平扦插在垄中5 cm~7 cm浅土层内,土中保留4个~5个节位,苗尖露出土面2个~3
个节位。甘薯栽植符合DB37/T 2157的要求。
11
田间管理
查苗补苗
栽植后3 d~5 d内进行补苗,选择壮苗,随查随补。
化学调控
可通过提高土壤通气状况、减少氮肥施用量和水分调控等措施控制地上茎叶过旺生长。如在封垄期
(栽后45 d~60 d)出现植株徒长趋势,每667 m
2用50%助壮素40 mL兑水40 kg(500 mg/kg),或15%多效
唑30 g兑水45 kg(100 mg/kg),或5%烯效唑24 g兑水40 kg(30 mg/kg),叶面喷施,根据生长情况间隔
7 d~10 d再喷1次~2次,防止茎叶旺长。
肥水管理
11.3.1
栽后水分管理
栽插后,根据土壤墒情,进行田间滴水。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等于80%时,不需要进行田间滴水;
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等于60%、小于80%时,滴水5 m 3/667 m 2,土壤相对含水量大于等于40%、小于60%时,
滴水10 m 3/667 m 2;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等于40%时,滴水15 m 3/667 m 2。
11.3.2 栽后 20 d~80 d 肥水管理
第一次肥水滴入时间为栽后20 d,滴肥量为10 kg/667 m 2腐植酸水溶肥;第二次和第三次肥水滴入时
间分别为栽后50 d和80 d,滴肥量均为10 kg/667 m
2腐植酸水溶肥。视田间墒情,一般滴水量不超过10
m 3/667 m 2。
11.3.3 栽植 80 d 以后肥水管理
栽插80 d以后,根据田间降雨情况,进行田间滴水。若持续无降雨,可在栽插后80 d~120 d,进行
1次~2次田间滴水。
病虫草害防治
11.4.1
主要病虫害防治方法
3
T/SAASS 170—2024
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应符合DB37/T 2542(所有部分)的要求。
11.4.2
主要草害防治方法
采用垄上覆盖黑色地膜结合沟底喷施除草剂的方法控制草害,垄面少量杂草人工拔除。除草剂的使
用应严格按照其标签标注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
12
收获
收获期
按照市场需求和天气情况适时收获,一般9月中旬至霜冻来临前收获为宜。
收获方法
以机械收获为主,选择晴暖天气上午收获为宜。除去薯块表面的泥土,去除病伤薯块,田间晾晒2
h~3 h后进行装筐(箱)入贮。注意轻拿、轻放,减少损伤。
包装
食品运输单瓦楞纸箱和双瓦楞纸箱等箱藏包装应符合GB/T 5737或符合GB/T 6543的要求。
整理与分级
剔除带机械伤、冻伤及病虫害的薯块。分级应符合NY/T 2642的要求,选择大小适中的薯块进行贮
藏。
预处理
采用加热的方法将甘薯置于35℃~38℃、相对湿度85%~90%的环境下预处理2 d~3 d,保持通风,
促进高温愈合,处理完毕24 h内将库(窖)温降到14℃左右。也可以采用露天日晒的方法预处理,注意
防止雨淋以及夜间低温冷害。
13
安全运输
运输途中严防暴晒、雨淋,注意防冻和通风,尽量减少颠簸避免表皮破损。长时间转运,如遇上高
温天气(高于35℃)应预冷却后再运输,预冷温度不应低于11℃;如遇低温天气(低于11℃)应注意防
寒保温。运输过程应符合NY/T 3339的要求。
14
安全贮藏
贮前准备
贮藏前应检查库(窖)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密封性、保温性,通风管道的畅通情况,风机、照
明、检测、传送等设备的运行情况;应将库(窖)内杂物、垃圾清理,保持库(窖)内的环境卫生。
贮藏前2周~3周,应用适量的水喷洒库(窖)地面,控制相对湿度为85%以上。在地下水位高的地
区,应打开库(窖)门窗进行通风散湿,在库(窖)地面铺放清洁干燥的砖块或干木板等垫起。贮藏前
1周~2周,充分通风换气。
入窖前1周左右对贮藏库(窖)、包装材料进行彻底消毒,可用1%福尔马林液30 mL/m 3~40 mL/m 3喷
洒贮藏库(窖)壁及包装材料后,密闭3 d~4 d,,或1 m 3用40%甲醛10 mL加高锰酸钾5 g(先将高锰酸钾
放入陶瓷或玻璃器皿内,再注入甲醛溶液)密闭熏蒸2 d~3 d。消毒处理后应彻底通风后使用。
入库(窖)
自然通风库(窖)薯堆垛高不超过1.5 m;有地面通风系统的强制通风库或恒温库,薯堆垛高不超
过4 m。薯堆整齐,防止倒塌。
采用带通风孔的木条箱,应符合GB/T 5737的要求,或应符合GB/T 6543的要求。
贮藏量不宜超过窖(库)容量的70%,同时留出通风换气通道。
4
T/SAASS 170—2024
按照不同品种、不同用途、不同等级分类贮藏。甘薯堆垛应符合NY/T3339的规定。垛底层垫5 cm~
10 cm枕木,垛与垛之间留有通道,宽度不小于50 cm~70 cm。垛高度不超过贮藏库(窖)的2/3,且薯
垛上层与库(窖)顶部间的距离不小于1 m。在贮藏作业时应轻拿轻放,防止机械伤。
贮藏管理
通风库(窖)藏。入库(窖)后应快速调整温度至32℃~35℃,相对湿度80%~90%,维持3 d~4 d
促进薯块高温愈合。之后快速通风降温,使薯堆温度保持在11℃~14℃,相对湿度80%~90%,二氧化碳
浓度应不高于1%。入库(窖)初期(贮藏第一个月内)及后期(立春后),应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及时
打开气眼通风降温;贮藏中期或遇到寒流(外界温度低于0℃时),应及时封严所有库(窖)门及气眼,
必要时加挂保温门帘或在薯堆上加盖草帘或使用加热设备等保温措施,使薯堆内温度保持在12℃~14℃。
定期检查。发现染病和腐烂薯块应立即捡出。
恒温库贮藏。定时检查、记录库房内的温度和相对湿度,保持贮藏期间温湿度的相对稳定,整个贮
藏期间温度波动应不超过2℃。
贮藏期一般4个~6个月,不宜超过翌年5月中旬。贮藏管理应符合DB37/T 2548.5的要求。
15
档案管理
应按附录A建立生产档案记录表,详细记录产地环境、生产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运
输、贮藏和出库等各环节,形成生产档案,保存2年以上。
5
T/SAASS 170—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甘薯生产档案记录表
甘薯生产档案记录见表A.1。
表 A.1 甘薯生产档案记录表
品种名称 种植面积
种植地点 前茬作物
产地环境
项目 时间 情况说明(品名、类型、作业机器、用量、稀释倍数 等) 责任人
前期准备 土壤翻耕
施肥
起垄
覆膜
水肥一体化 设备安装
栽植管理 栽植
查苗补苗
化学调控
浇水
施肥
病虫害防治
收获和包装 收获
整理与分级
预处理
包装
贮藏管理 库(窖)检查
消毒处理
入库(窖)时间
出库(窖)时间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