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01
CCS B 05 体 SAASS
团 标 准
T/SAASS 163—2024
盐碱地农业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ldelines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agricultural wetlands in saline-
alkali land
2024 - 06 - 28 发布
2024 - 06 - 28 实施
山东农学会 发 布
T/SAASS 163—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提出。
本文件由山东农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湿地农业与生态研究所、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
济南市农业双碳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科学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燕、李新华、董红云、李英、王艳君、贾曦、王娜娜、齐高相、刘宏元、陈
为京、张锡金。
I
T/SAASS 163—2024
盐碱地农业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盐碱地农业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相关的基本原则、工艺流程、田间生态管理、生态沟渠
建设、农业湿地污染源头管控、末端集中处理、构建后维护和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盐碱地农业湿地污染生态防治领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76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T 50363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
SL/T 4 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482 灌溉与排水渠系建筑物设计规范
HJ 2005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DB13/T 1029 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规范
DB31/T 348 水产品池塘养殖通用技术规范
DB32/T 3405 生态修复型人工湿地中植物配置技术规程
DB34/T 2480 稻田综合种养水质调控操作规程
DB36/T 1378 湿地修复与建设技术规程
DB42/T 1417 生态浮岛(浮床)植物种植技术规程
DB2312/T 077 盐碱地水稻栽培技术规程
DB 3705/T 10 盐碱地酸枣栽培技术规程
国务院令第266号《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
农业农村部令第2号修订《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盐碱地农业湿地 Agriculatural wetlands in saline-alkali land
盐碱地中人工或自然的生态系统,主要是指农业区水田、养殖塘、种植塘、农业集水区、农田排水
渠系、天然洼地等。盐碱地农业湿地主要通过土壤、植物、微生物等净化或拦截从农业区流失的营养物
质或固体物质。
生态修复技术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植物修复为基础,综合利用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生物修复以及工程技术
措施,对农业湿地流失的氮、磷、农药等物质进行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沉淀、拦截、转化等,达到最
佳去除效果的一种综合修复污染的技术,可实现防止农业湿地养分流失、修复农业湿地生态系统、增强
农业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削减水体污染物负荷的多重目的。
污染源头管控 Sourc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pollutants
以农业湿地中水田、养殖塘等作为污染的源头,针对稻田、养殖塘、种植塘等现有污染以及潜在污
染问题,在不影响水田、养殖塘等产能的条件下,通过源头调控的方式,减少水田、养殖塘等源头污染
物的流失和损失。
1
T/SAASS 163—2024
基质-微生物-植物协同作用 Synergistic effect of substrate-microbes-plant
根据生态学原理,采用改良型基质联合接种到植物苗或土壤中的功能微生物的方法,形成基质-耐
盐微生物-植物协同提升农田固碳稳氮技术,促进作物或植物对农田养分的高效吸收利用,减少源头化
肥、农药、饲料等的使用,强化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去除。
生态田埂 Ecological ridge
根据盐碱农田现状,设计改造盐碱农业湿地周边田埂,防止田间氮、磷等物质通过田埂过分侧渗到
排水沟渠中,可有效截留净化氮磷,防止农田养分流失。在田埂上种植功能植物,加固田埂,提高田间
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发生频率,减少农药的使用。
生态沟渠 Ecological ditches
盐碱农田沟渠是连接盐碱农田与下游水体或湿地的重要纽带,也是农田养分、重金属、农药等污染
物流失的主要通道。生态沟渠通过对现有盐碱地排水沟渠进行改造,不仅能有效汇集、容纳水田排水以
及地表径流过水等,更能有效利用物理化学生物协同作用强化对污染物的去除,实现物质回收再利用,
达到减盐降污的目的。
末端集中处理 Centralized treatment of the terminal
从源头农业湿地中流失的污染物,经过地表径流或沟渠汇集后,汇集到蓄水塘或排放到下游水体或
自然湿地中,为防止污染下游水体或自然湿地,主要通过人工湿地等工程措施和现有蓄水塘改造,通过
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的协同作用,对水中污染物进行深度拦截净化。经过深度处理后,将水资源和
水中养分灌溉高盐分湿地,实现盐碱地农业湿地生态修复和农田退水养分再利用的目的。
盐碱地人工湿地 Constructed wetland in saline-alkali land
依据生态学原理,人为地改造盐碱地中的洼地或低地势的闲置地,采用土壤和填料(如沸石、砾石、
生物炭、火山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使农田排水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并在床
体表面种植具有性能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和污染性强、生长周期长、美观及可能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
植物,尤其是具有一定耐盐功能的植物,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体系。
盐碱地生态塘 Ecological pond in saline-alkali land
农业区排水末端水塘或蓄水池建成生态塘,塘中设置具有提供生物栖息地、改善景观、增加生物多
样性等功能的小型生态岛或生态浮床。
4 总体要求
根据农业湿地农田排水走向,采用“源头调控-中间拦截-末端修复利用”的模式,利用农艺活动结
合生态修复工程的方式,全面提升盐碱农业湿地的生态修复成效,增加非农盐碱区的利用,保障盐碱地
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
5 农业湿地生态修复
一般规定
5.1.1 针对盐碱农业湿地水田、养殖塘污染,采用农业湿地污染物源头管控—污染物流失过程拦截—
污染物集中治理。
5.1.2 针对农业湿地中污染物源头管控,采用科学施肥或投放饲料、改造田埂、调控生态灌溉、基质
-微生物协作等农艺管理措施,从源头减少化肥、投入品、农药等污染物的输入,从而减少农业湿地源
头污染物的流失。
5.1.3 针对农业湿地排水,利用生态沟渠植物、土壤、基质等对农田排水中污染物进行截留、吸附净
化等。
2
T/SAASS 163—2024
5.1.4 经过生态沟渠拦截后的农田排水进入人工湿地、生态塘系统,利用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微生
物作用、沉淀等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有效修复水中污染,同时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农业湿地污染源头管控
5.2.1 种植田间生态管控
5.2.1.1 基质-微生物-植物协同作用
采用生物炭或负载微量元素生物炭、碳基肥等基质,联合耐盐解磷解钾微生物等接种到作物苗或土
壤上,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协同作用提升农田固碳稳氮。
5.2.1.2 绿色轮作模式
采用绿肥(苜蓿、黑麦草、苕子、油菜等)-作物轮作模式,源头管控盐碱农田物质循环,避免秋
冬季荒地,同时有效防止该时段养分、水土流失,将绿肥还田,补充土壤养分,源头减少化肥的投施量。
5.2.1.3 水田其他管理
水田注水压盐洗碱、施肥、绿色投入品、耕作措施、生态灌溉、田埂改造、种植模式等农艺活动的
精准管理,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或追加肥料有机物或腐熟粪肥、化肥等,须提前一天排干水田后再施
肥,具体盐碱地水田种植及田间管理按照DB2312/T 077的要求执行。
5.2.1.4 生态灌溉
针对盐碱水田压盐洗碱问题,通过在线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洗盐水质,精准管控压盐洗碱次数,使盐
碱水田初期土壤盐分含量<2‰。作物生育期等采用节水灌溉措施,并通过灌溉调控水位控制水田杂草
和养分流失,具体操作按照GB/T 50363的要求执行。利用水田区气象站,实施监控水田区降雨量,合理
调控水田水位及排水量,并采取以水控肥、以水控药进行田间管理。
5.2.2 种植生态田埂管控
盐碱农业湿地周边田埂宽度应不低于130 cm,高度不低于40 cm,埂顶宽不低于80 cm,防止田间肥水
通过田埂过分渗透到排水沟渠中,有效防止农田养分流失。田埂上端局部种植香根草、芝麻、蛇床子等
诱虫植物,在加固田埂作用的同时,控制病虫害发生频率,减少农药的使用。其管理采用近自然管理方
式。
5.2.3 养殖生态管控
以地定水,以水定养殖量,科学投喂饲料,饲料使用规范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结合
水质生态调控、水体消毒与疾病防治、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等措施,提倡水生动物与菜共生养殖模式。
其中水产养殖参照DB31/T 348执行。
5.2.4 生态沟渠过程拦截
生态沟渠主要由工程措施和植物配置组成,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改造排水沟渠断面形态、生态基质坝、
生态护坡、生态控水等。其余各项具体建造或改造操作参照SL/T 4和SL 482的要求执行。生态沟渠主要
建设在积水量较多的斗渠或支渠中;毛渠采用自然状态或人工改造,农渠采用生态砖或自然植被演替。
根据盐碱地实际情况,将生态沟渠沟壁设计为二阶或多阶生态沟渠,其中沟底为了避免过量淤堵,
利用自然植被演替,并布设由沸石、火山石、生物炭等基质构建的生态透水坝,生态透水坝交错布设在
沟底;在长期有水的沟底段,合理布设生物挂膜装置;底端沟壁通过人工改造、人工种植或植被演替形
成生态保护坡,采用人工种植和自然演替相结合。在远离农田区沟渠上端阶梯上马蔺、美人蕉、天人菊、
金鸡菊、金丝皇菊等景观植物或具有经济价值植物。在第一阶梯的坡面上,由于相对干旱,种植白刺、
金银花、罗布麻等耐盐耐旱植物,尤其是白刺植物能沿着下方坡面生长。第二阶梯或其他阶梯和邻水界
面种植美人蕉、马蔺、菖蒲等植物,可截留净化地表径流或过量农业来水。靠近农田的沟壁上端第一阶
梯种植适量种植枸杞、连翘、酸枣等耐盐经济植物,其中酸枣种植应按照DB 3705/T 10的要求执行。
3
T/SAASS 163—2024
景观植物 经济植物 藤蔓植物
阶梯沟壁及植物
底端沟壁
植物
小型生态透水坝
沟底 水生植物
图1 盐碱农业湿地生态沟渠断面示意图
图2 盐碱农业湿地生态沟渠总体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 盐碱农业湿地生态沟渠总体鸟瞰示意图
末端集中处理
5.3.1 人工湿地强化处理
5.3.1.1 位置选择
4
T/SAASS 163—2024
在盐碱农业湿地下游,或在蓄水塘前建设人工湿地,进行深度处理农业湿地排水。人工湿地建设首
选盐碱地非农种植区也就是盐度相对较高、低洼的地方。
5.3.1.2 人工湿地类型选择
根据水质情况选择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表面流-潜流等组合湿地等,其建设规范按照
HJ 2005和DB36/T 1378的要求执行,建议优选表面流人工湿地,有效延缓堵塞问题出现时间。
5.3.1.3 人工湿地基质选择
盐碱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基质床深度50 cm左右,上层采用过滤性强、多孔、透水性高的基质如砾石、
细沙、炉渣、沸石、火山石等基质一种或多种组合填充,其粒径D为<5 mm,填充厚度为10 cm~15 cm;
中层采用生物炭、沸石、褐铁矿、锰矿石、火山石等基质一种或多种组合填充,其粒径D为5 mm<D<20
mm,填充厚度为10 cm~15 cm;下层采用生物炭、沸石、砾石、炉渣、火山石等基质中的一种或多种组
合填充,其粒径D为20 mm<D<30 mm。其他类型人工湿地根据水流在基质床的流动方向,改变基质床填
充基质粒径,其可参考上述基质填充粒径及厚度执行。
5.3.1.4 人工湿地植物管理
通过湿地植物管理,对湿地美人蕉、黄菖蒲、茭白、竹叶菜、水蓼、花叶芦竹等植物进行管理。
5.3.2 生态塘优化处理
5.3.2.1 生态塘改造
对现有水塘或蓄水池改造,经过植物演替、生物操作,构建生态塘,塘壁采用耐盐、耐旱植物或与
护坡生态砖结合改造,浅水区种植适生植物,构建生态塘植被修复带,深水区采用适生水生植物与土壤、
基质等构建小型生态岛或生态浮床,其面积为覆盖水域面积的10%~30%,布设密度为2个/667 m
2~3个
/667 m
2根据景观效应和水质情况可以适当增减塘内小型生态岛或生态浮床数量和大小。
5.3.2.2 植物管理
水生美人蕉、黄菖蒲、水生鸢尾等植物构建小型生态岛或生态浮床,种植密度及管理按照DB42/T
1417的要求执行。利用美人蕉、黄菖蒲、竹叶菜、水蓼、花叶芦竹等在生态塘浅水区种植,岸坡种植盐
角草、碱蓬,种植密度及植物配置按照DB32/T 3405的要求执行。
5.3.2.3 生物调控管理
根据水质情况,适量在生态塘养殖草鱼、梭鱼、虾等,养殖方法及管理按照DB13/T 1029的要求执
行,同时根据盐碱地生态塘水质适时投加芽孢杆菌、光合细菌、SDG特种微生物等微生物制剂,调控生
态塘水质,其微生物制剂投加量及其管理按照DB34/T 2480的要求执行。
6 维护和管理
具有食用价值的植物、水生产品(动物)等,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应符合 GB 2762 的规定。
不应引进外来物种,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尽量采用本土植被和动物。同时,种植转基因植物时,
要符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
尽量避免在生态修复系统内部使用农药控制害虫和杂草,应及时清除杂草和落叶,防止杂草过量
滋生和枯叶的腐烂。对不宜过冬的宿根植物、管道、人工湿地等做好防冻措施。
生态沟渠应及时清淤和清理挂膜装置,防止淤堵问题发生。
农业湿地生态修复系统内,须定期收割植物,收割后的植物可回收再利用。人工湿地应加强基质
床冲洗,防止堵塞。
使用的生物调控措施中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制剂,要合理调控,不能过量投加,尤其是成年的水生
动物要及时捕捞。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