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 020. 01
CCS B 16
GXTC
团
体 标 准
T/GXTC 0010—2024
广西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sugarcane smut in
Guangxi
(完成时间:2024 年 7 月 1 日星期一)
2024 - 07 - 24 发布
2024 - 08 - 05 实施
广西热带作物学会 发 布
T/GXTC 0010—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提出并宣贯。
本文件由广西热带作物学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广西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西高丰农
业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程琴、李茹、周全光、谭秦亮、宋奇琦、李佳慧、彭欣怡、朱鹏锦、李穆、张
莘莘。
II
T/GXTC 0010—2024
广西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广西甘蔗黑穗病综合防治的术语和定义、甘蔗黑穗病的调查、防治原则和防治措施。
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甘蔗黑穗病的调查和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GB/T 19566 旱地糖料甘蔗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NY/T 1787 糖料甘蔗生产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GB/T 20000.1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甘蔗黑穗病
Sugarcane smut
甘蔗黑穗病,也称甘蔗鞭黑穗病、黑粉病,是蔗茎梢头幼叶受孢堆黑粉菌侵害后变为黑色鞭状物的
一种叶部病害。
3.2
病原
Pathogen
病原为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隶属担子菌亚门黑粉菌目黑粉菌科的黑粉菌属。
4 甘蔗黑穗病的调查
4.1 调查时期
甘蔗黑穗病在甘蔗幼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各调查 1 次。
4.2
调查方法
按新植蔗、宿根蔗分类型田,每类型田块调查 3 块。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每块田取 20 个点,每
点 5 株,共 100 株。记录发病株数,计算病株率。
5
防治原则
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使用化学防治
时,药剂使用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
6 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6.1.1 品种选择
1
T/GXTC 0010—2024
从无病区调种,选用按甘蔗脱毒种茎标准化技术要求生产的单芽/双芽段,经消毒、包衣处理得到
的优质健康种茎。高抗黑穗病甘蔗品种推荐:中蔗9号、中蔗1号、桂糖52号、桂糖55号、桂热2号;高
产易感黑穗病甘蔗品种推荐:桂糖42号、新台糖22号、桂柳05136号。
6.1.2 品种布局
在重病区按抗病品种 10 行,感病品种 5 行,间隔种植。
6.1.3 轮作与土壤耕作
与香蕉、大豆、马铃薯、花生等非寄主作物,实行 3 年以上合理轮作。实施以深松为基础,松、翻、
耙相结合的土壤耕作制度,3 年深翻一次。
6.1.4 田间管理
6.1.4.1 施肥
新植蔗下种前施足基肥,肥料的施用符合 NY/T 496 的规定,根据土壤供肥能力和土壤养分的平衡
状况,以及气候、栽培等因素,进行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或甘蔗药肥 25 kg~30 kg 作为底肥,均匀地撒
施于种植沟,与土壤充分拌匀。
6.1.4.2 防虫
预防地下害虫宜选用 40%辛硫磷乳油,预防绵蚜宜选用 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 10%吡虫啉,预
防蔗螟选用 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或 1.6%氯虫·噻虫胺颗粒剂。
6.1.4.3 灌水
蔗田水分管理及排水防涝等管理按照 GB/T 19566 和 NY/T 1787 标准执行。
6.1.4.4 及时培土
在甘蔗分蘖中后期及时培土减少无效分蘖,促使蔗苗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6.1.4.5 减少侵染源
苗期拔除病苗;黑穗抽出前或鞭状物的白膜未破裂前及时拔除病株;甘蔗已抽出黑穗需用塑料袋将
抽出的黑鞭包住再小心剪下;拔除的病株要深埋、烧毁,不可在田间随意丢弃。
6.2
化学防治
6.2.1 药剂选择
选用的农药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NY/T 393 的规定。
6.2.2 蔗种浸种方式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蔗芽饱满的甘蔗上半部蔗茎、梢部种茎或半年蔗的全部蔗茎作为蔗种,
蔗种以2芽~4芽为宜。
2%~3%石灰水浸种 24 h,52℃热水浸种 20 min;40%拌种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25%三唑酮可
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 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800 倍液或 2.5%灭菌唑种子处理悬浮剂 500 倍~
800 倍液浸种 10 min;或 300 g/L 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 200 mg/kg 浸种 30 min。
6.3
生物防治
可选用含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解淀粉芽孢
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的生防菌剂进行生物防治。
2
T/GXTC 0010—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甘蔗黑穗病症状及流行特点
A.1 甘蔗黑穗病症状
甘蔗黑穗病最明显的特征是病蔗梢头出现一条向下卷内的黑色鞭状物,长度可从几厘米到数十厘米
不等;鞭状物中心是由薄壁组织或维管束组织构成的心柱,外围包裹着一层厚垣孢子;病鞭在形成初期,
外部有一层银白色薄膜,随着时间推移,薄膜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最终只留下心柱;染病的种蔗萌芽
较早,茎部细小,叶片细长且呈淡绿色,分蘖增多,分蘖上也可能长出黑穗鞭。
图 A.1 甘蔗黑穗病症状
A.2 甘蔗黑穗病流行特点
甘蔗黑穗病由甘蔗鞭黑粉菌(Sporisorium scitamineum)引起,该病菌属担子菌门,孢堆黑粉菌属。
厚垣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它们可以通过气流、雨水、灌溉水和昆虫传播,落在蔗芽上并藏在鳞片间,
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侵染菌丝侵入蔗芽;厚垣孢子的萌发温限为6℃~36℃,最适宜的温度范围是
25℃~30℃;土壤潮湿时,孢子在48小时内几乎全部萌发,如果萌发的孢子不能及时遇上蔗芽则会很快
死亡;在干燥的土壤中,厚垣孢子可以存活数月至1年;冬春干旱有利于孢子的存活,春季高温多雨则
有利于黑穗病的发生和流行。
宿根蔗田相比新植蔗田发病更为严重,且宿根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施用过多的氮肥会增加发病的
严重性;潜伏在蔗芽里的菌丝和落入土壤中的厚垣孢子成为下一季甘蔗的初侵染源,形成了病害的循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