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65.020.20
CCS B 16 41
河
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1/T 2692—2024
丹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2024 - 07 - 26 发布
2024 - 10 - 25 实施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1/T 2692—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提出。
本文件由河南省植物保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HN/TC 32)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长垣分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文艺、鲁传涛、李秀杰、王飞、陈琼、张红瑞、郝学政、高素霞、刘玉霞、秦
艳红、戚文平、杨瑾、李雪梦、刘国彬、郭红霞、张卫标。
I
DB41/T 2692—2024
丹参病虫害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丹参主要病虫害、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和生产管理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丹参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8321(所有部分) 农药合理使用准则
GB/T 24689.2 植物保护机械 杀虫灯
NY/T 1276 农药安全使用规范 总则
DB41/T 456 丹参生产技术规程
DB41/T 2547 丹参种子育苗技术规程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丹参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鼠尾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根和根茎入药。
3.2
安全间隔期
最后一次施用农药到实际采收且农药残留量降到最大允许残留量所需的间隔时间。
3.3
农药残留
农药在使用后,没有被分解而残留于丹参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的代谢物、降解物的总称。
4 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白绢病、茎基腐病、叶斑病等;主要害虫有蛴螬(金龟子幼虫)、
金针虫、小地老虎、甜菜夜蛾、棉铃虫等。
丹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期及症状(为害)特征见附录A。
5 防治原则
1
DB41/T 2692—2024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优先选用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措施,
科学使用高效低毒低风险农药。
6 防治原则
6.1
农业防治
6.1.1 选用优良品种
选用综合性状良好的抗病丹参品种。种子、种苗质量符合DB41/T 2547的规定。
6.1.2 合理轮作
丹参不宜重茬,间隔三年以上,宜与禾本科作物轮作。
6.1.3 清洁田园
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和枯枝落叶,并将其带出田间地头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6.1.4 土壤深耕
种植前土壤深耕35 cm以上,晾晒15 d以上。
6.1.5 合理密植
起垄栽培,沟心距离80 cm,垄面宽60 cm,垄高30 cm~35 cm,一垄双行,行距30 cm,株距15 cm~
20 cm,每亩8 000~11 000株。
6.1.6 合理施肥
施肥以商品有机肥料为主,复合肥料为辅。肥料的使用按照DB41/T 456的规定执行。
6.2
理化诱控
6.2.1 色板诱杀
4月下旬,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按照黄板说明书使用。
6.2.2 食诱剂诱杀
4月底至7月初,用食诱剂诱杀金龟子、甜菜夜蛾、棉铃虫等害虫成虫。食诱剂的使用参照说明书。
6.2.3 杀虫灯诱杀
甜菜夜蛾、棉铃虫、地老虎、蛴螬成虫发生高峰期,使用杀虫灯诱杀成虫。杀虫灯的安装使用参照
说明书。杀虫灯应符合GB/T 24689.2的要求。
6.2.4 性信息素诱杀
在棉铃虫、甜菜夜蛾成虫发生高峰期,使用性诱捕器进行诱杀。性诱捕器的安装使用参照说明书。
6.3
生物防治
充分利用瓢虫、草蛉、小花蝽和食蚜蝇等天敌自然控制害虫。
2
DB41/T 2692—2024
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可用15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防治鳞翅目害虫可用16 000 IU/mL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防治根腐病、茎基腐病和白绢病可用1 0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等。
具体病虫害推荐农药及使用方法详见附录B。按照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选用已登记
的生物农药在防治适期进行防治。
6.4
化学防治
6.4.1 土壤处理
移栽前,用辛硫磷、噻唑膦、阿维菌素等撒施、沟施,防治地下害虫和根结线虫。
6.4.2 种苗(种栽)处理
对种苗或者种栽进行药剂浸根处理后移栽。
6.4.3 田间喷雾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在病害发生初期和害虫低龄幼虫期及时进行防治。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应符合
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相关规定。具体推荐农药和使用方法见附录B。
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和农药残留量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7 生产管理档案
建立丹参病虫害防治记录档案,包括病虫害种类、发生时间,防治时间、用药种类、用药量、用药
次数、安全间隔期等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关键控制点,应有相应的记录和资料。档案保留3年
以上。
3
DB41/T 2692—2024
附 录 A
(资料性)
丹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期及症状(为害)特征
丹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期及症状(为害)特征见表A.1。
表A.1 丹参主要病虫害发生时期及症状(为害)特征
病虫害名称 病原或害虫拉丁学名 发生时期 症状或为害特征
根腐病 腐皮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 层出镰孢菌 (F. proliferatum) 尖孢镰孢菌 (F. oxysporum) 6~8 月份为病害盛发期 发病初期先由须根、支根变褐腐烂,地上 部分茎基部的叶片变黄,后逐渐向上扩 展,植株长势较差,形似缺肥症状。严重 时全根腐烂变成黑褐色,仅残留坏死的维 管束呈黑褐色干腐状,地上部整株枯死
茎基腐病 细极链格孢 (Alternaria tenuissima) 6~8 月份为病害盛发期 主要危害丹参的茎基部,发病初期在距离 地面 2 cm 以上的丹参茎杆上出现黄褐色 病斑,病斑纵向、横向同时扩展,当病斑 横向扩展成环状斑后,丹参茎杆溢缩干 枯,湿度大时呈腐烂状,最后导致丹参地 上茎叶整株干枯死亡
白绢病 齐整小核菌 (Sclerotium rolfsii) 6~8 月份为病害盛发期 主要危害根部,发病初期植株自茎基部至 表土层的主根附近出现白色绢状菌核,根 部湿腐,植株易拔出,后期地上部植株萎 蔫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株茎基部常有白 色菌丝及老鼠屎状菌核
线虫病 南方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incognita) 6~10 月份为病害盛发 期 危害根系。根结线虫寄生后,导致植株生 长矮小,发育缓慢,叶片退绿,逐渐变黄, 最后全株枯死。拔起病株,可见须根上有 许多虫瘿状的瘤,将其用针挑开,肉眼可 见白色透明小点即为雌线虫
叶斑病 多主棒孢霉 (Corynespora cassiicola) 6~8 月份为病害盛发期 主要危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首先开始发 病,逐渐向上蔓延。发病初期,叶面上产 生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深褐色小病斑,病 斑不断扩大,中心部呈灰褐色,严重时病 斑扩大汇合,最后叶片焦枯,植株死亡
蛴螬 华北大黑鳃金龟 (Holotrichia oblita Faldermann) 暗黑鳃金龟 (H. Parallela Motschulsky) 铜绿丽金龟 (Anomala corpulenta Motschulsky) 4~8 月发生为害严重 幼虫咬断幼苗或取食根部,造成缺苗或根 部空洞
金针虫 沟金针虫 (Pleonomus canaliculatus) 细胸金针虫 (Agriotes subrittatus Motschulsky) 4~5 月发生为害严重 幼虫咬断幼苗或取食根部,造成缺苗或根 部空洞
地老虎 小地老虎 (Agrotis ipsilon) 5~8 月发生为害高峰期 幼虫咬断幼苗或取食根部,造成缺苗或根 部空洞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Hübner) 5~7 月发生为害 幼虫取食叶片、花及幼嫩组织形成缺刻
棉铃虫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5~8 月发生为害 幼虫取食叶片、花及幼嫩组织形成缺刻
4
DB41/T 2692—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丹参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推荐农药及使用方法
丹参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推荐农药及使用方法见表B.1。
表B.1 丹参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推荐农药及使用方法
防治对象 农药名称 使用方法
蛴螬 3%辛硫磷颗粒剂 移栽或播种前,每亩 6 kg~8 kg 拌细土撒施,每季施药 1 次
金针虫 150 亿孢子/g 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 幼虫始发期,用 250 g~300 g,拌细土撒施,每季施药 1 次
地老虎
棉铃虫 16 000IU/mL 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卵孵化盛期,每亩用 100 g~150 g,兑水喷雾,每季施药 1 次
甜菜夜蛾
根腐病 1 000 亿 CFU/g 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 发病初期,每亩用 20 g~25 g,兑水喷淋茎基部,每季施药 1-2 次
茎基腐病
白绢病 240 g/L 噻呋酰胺悬浮剂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每亩用 20 g~40 g,兑水喷雾,每季施药 1 次
线虫病 2 亿活孢子/g 淡紫拟青霉粉剂 每亩用 1.5 kg~2 kg 移栽时穴施或者沟施,每季施药 1 次
5 亿芽孢/g 坚强芽孢杆菌颗粒剂 每亩用 10 kg~15 kg
25 亿孢子/g 厚孢轮枝菌微粒剂 每亩用 175 g~250 g
100 亿芽孢/g 坚强芽孢杆菌 每亩用 400 g~800 g
叶斑病 30%嘧菌酯悬浮剂 1 500 倍液 发病初期用 1 500 倍液,喷雾,每季施药 1 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