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DB13(J)/T 8535-2023 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DB13(J)/T 8535-2023 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888.13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02 17:23:43



相关搜索: 标准 设计 能耗 公共建筑

内容简介

DB13(J)/T 8535-2023 零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本标准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22 年度省工程建设标
准和标准设计第一批制(修)订计划》(冀建节科函〔2022〕92 号)
的要求,由河北工业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会同有关
单位编制而成。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
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内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经反复讨论,修改和充实,最后经审查定稿。
本标准共分 6 章和 3 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术
语;3.基本规定;4.技术指标;5.建筑设计;6.建筑设备系统
设计。
本标准由河北工业大学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由河北省绿
色建筑推广与建设工程标准编制中心负责管理。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或有
关资料寄送至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地址:天津市北辰区
西平道 5340 号土木与交通学院,邮编:300401,电话:022-60200385,
电子邮箱:13920177904@163.com),以便修订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参编单位、主要起草人和审查人员名单:
主 编 单 位 : 河北工业大学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津大学
参 编 单 位 :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中建八局第二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四建设公司
中建六局(天津)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河北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莱钢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河北高速燕赵驿行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智博保温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河北润东聚苯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河北华旺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一航局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北京市热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石家庄融桥科技有限公司
主 要 起 草 人 : 戎



康一亭
李艳艳
顾少华
孔祥飞


尹丽丽


王江泽
吴剑林
张时聪


裴志会
肖涌涛
尹保安
李艳来
吴海涛
苑宗双


张宏君


张宝伟
刘清华


陈金虎
景培毅
王亚鹏
李春杰


李慧珍
张良武






董泊君
刘志业
任林专
贾凤锁
线登洲
张天平
赵丽娅






姚日鹏
施萌萌
布立坤


祁帮增




张健新


梁洪斌


张学兵
张士友
司马涛
田振海
审 查 人 员 : 刘









范玉玲
刘士龙
标准


1
总则.................................................................................................1
2
术语.................................................................................................2
3
基本规定.........................................................................................4
4
技术指标.........................................................................................6
4.1
室内环境参数...................................................................... 6
4.2
能效指标..............................................................................7
4.3
围护结构..............................................................................7
4.4
能源设备和系统.................................................................. 9
4.5
可再生能源........................................................................ 12
5
建筑设计.......................................................................................14
5.1
一般规定............................................................................14
5.2
性能化设计方法................................................................ 15
5.3
热桥处理............................................................................16
5.4
建筑气密性........................................................................ 17
5.5
建筑材料............................................................................18
5.6
安全耐久............................................................................28
6
建筑设备系统设计....................................................................... 31
6.1
一般规定............................................................................31
6.2
供冷供热系统.................................................................... 32
6.3
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33
6.4
照明与电梯........................................................................ 33
6.5
可再生能源........................................................................ 34
6.6
监测与控制........................................................................ 36
附录 A
能效指标计算方法..............................................................39
附录 B
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52
附录 C
保温材料修正系数..............................................................56
本标准用词说明.................................................................................57
引用标准名录.....................................................................................58
附:条文说明.....................................................................................61
标准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1
2
Terms...............................................................................................2
3
Basic Requirements........................................................................ 4
4
Technical Indicators........................................................................ 6
4.1
Indo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6
4.2
Energy Efficiency Index......................................................7
4.3
Building Envelop................................................................. 7
4.4
Energy Equipment and Systems.........................................9
4.5
Renewable Energy............................................................. 12
5
Architectural Design..................................................................... 14
5.1
General Requirements........................................................14
5.2
Performance-based Design Method...................................15
5.3
Thermal Bridge Treatment.................................................16
5.4
Building Airtightness..........................................................17
5.5
Building Material............................................................... 18
5.6
Safety and Durability.........................................................28
6
Building Equipment System Design............................................3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31
6.2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32
6.3
Fresh Air Heat Recovery and Ventilation System.......... 33
6.4
Lighting and Elevator........................................................33
6.5
Renewable Energy............................................................. 34
6.6
Monitoring and Control.....................................................36
Appendix A
Calculation Method of Energy Efficiency Index......39
Appendix B
Thermal Performance Selection of Windows in
Design Phase...........................................................52
Appendix C
Correction Coefficient of Thermal Insulation
Material....................................................................56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pecfication..................................57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58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61
标准
1
1


1.0.1
为贯彻国家和河北省有关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和政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公共建筑
能耗,改善公共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结合河北省气候特点和具体
情况,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河北省新建、改建和扩建的零能耗公共建筑的
节能设计。
1.0.3
零能耗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
符合国家和河北省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2
2


2.0.1
零能耗公共建筑
zero energy building
适应气候特征和场地条件,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最大幅度降低
公共建筑供暖、空调、照明用能需求,通过主动技术措施最大幅度
提高能源设备和系统效率,充分利用建筑本体和周边的可再生能源
资源,使可再生能源年产能大于或等于建筑全年综合能耗,且其室
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符合本标准规定的公共建筑。
2.0.2
性能化设计
performance oriented design
以建筑室内环境参数和能效指标为性能目标,利用建筑模拟工
具,对设计方案进行逐步优化,最终达到预定性能目标要求的设计
过程。
2.0.3
气密层
air tightness layer
由气密性材料和部件、抹灰层等形成的防止空气渗透的连续构
造层。
2.0.4
建筑能耗综合值
building energy consumption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单位面积年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
活热水、电梯的终端能耗量和可再生能源系统发电量,利用能源换
算系数,统一换算到标准煤当量后,两者的差值。
2.0.5
建筑气密性
air tightness of building envelope
建筑在封闭状态下阻止空气渗透的能力。用于表征建筑或房间
在正常密闭情况下的无组织空气渗透量。通常采用压差试验检测建
筑气密性,以换气次数 N50,即室内外 50Pa 压差下换气次数来表征
建筑气密性。
标准
3
2.0.6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utilization ratio of renewable energy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电梯系统中可再生能源
利用量占其能量需求量的比例。
2.0.7
建筑综合节能率
building energy saving rate
设计建筑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
建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8
建筑本体节能率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improvement
rate
在设定计算条件下,设计建筑不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建筑
能耗综合值和基准建筑的建筑能耗综合值的差值,与基准建筑的建
筑能耗综合值的比值。
2.0.9
显热交换效率
sensibl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温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温
差之比。
2.0.10
全热交换效率
total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对应风量的新风进口、送风出口焓差与新风进口、回风进口焓
差之比。
2.0.11
基准建筑
reference building
计算建筑本体节能率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时,用于计算符合《近
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 51350-2019 中基准建筑相关要求的建
筑能耗综合值的建筑。
2.0.12
保温结构一体化技术
integration of insulation and structure
建筑墙体与结构同步施工完成的构造技术,集建筑保温功能与
墙体围护功能于一体,实现保温与墙体同寿命的建筑节能技术。
4
3
基 本 规 定
3.0.1
零能耗公共建筑性能化设计应根据河北省气候特征和场地条
件,通过被动式设计降低建筑冷热需求和提升主动式能源系统的能
效,充分利用河北省可再生能源,对建筑能源消耗进行平衡和替代
达到零能耗。
3.0.2
零能耗公共建筑应以室内环境参数及能效指标为约束性指
标,以围护结构、能源设备和系统性能参数为推荐性指标,应采用
性能化设计方法。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计算应符合本标准附录
A 的规定。
3.0.3
零能耗公共建筑应进行全装修。室内装修不应损坏围护结构
气密层和影响气流组织,并宜采用获得绿色建材标识(或认证)的
材料与部品。
3.0.4
零能耗公共建筑节能工程在满足本标准及国家现行有关标准
的前提下,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
3.0.5
零能耗公共建筑的建筑构造设计应防止水蒸气渗透进入围护
结构内部,围护结构内部不应产生冷凝,应进行围护结构防潮设计,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 的规定。
3.0.6
零能耗公共建筑的总体规划及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和《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
范》GB 50222 的规定。
3.0.7
零能耗公共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应与主体结构或围护结构可靠
连接,主体结构或围护结构及其与保温系统的连接应能承担保温系
统传递的荷载和作用,在主体结构正常变形以及承受自重、风荷载
和室外气候的长期反复作用下,不应产生裂缝、空鼓。外墙保温系
标准
5
统工程在正常使用中或发生地震时不应发生脱落,并应符合国家现
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 和《钢结构设计标准》
GB 50017 的规定。
3.0.8
现浇混凝土内置保温系统、钢丝网架复合板喷涂砂浆外墙保
温系统在正确使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不应
少于 50 年。
3.0.9
砌体结构房屋采用粘锚薄抹灰外墙外保温系统时,在正确使
用和正常维护的条件下,保温系统的使用年限不应少于 25 年。
3.0.10
零能耗公共建筑外墙保温系统应考虑环境因素,采取可靠防
腐措施,在使用过程中应对外墙保温系统定期检测、维护。
6
4
技 术 指 标
4.1
室内环境参数
4.1.1
主要房间室内热湿环境参数应符合表 4.1.1 的规定。
表 4.1.1
建筑主要房间室内环境参数
室内环境参数
冬季
夏季
温度(℃)
≥20
≤26
相对湿度(%)
≥30
≤60
新风量[m3/(h·人)]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
设计规范》GB 50736 的规定
二氧化碳浓度(ppm)
≤1000
PM2.5室内设计日浓度(μg/ m3)
≤35
允许噪声级 dB(A)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
50118 中室内允许噪声级高要求标准的规定
甲醛(mg/ m3)
Ⅰ类公共建筑
≤0.02
Ⅱ类公共建筑
≤0.03
苯(mg/ m3)
≤0.02
室内总挥发性有机化合
物(TVOC)(mg/m3)
Ⅰ类公共建筑
≤0.25
Ⅱ类公共建筑
≤0.30
注:1
冬季室内湿度不参与能耗指标的计算;
2
旅馆建筑允许噪声级为一级;
3
养老院、幼儿园、学校教室等建筑应符合Ⅰ类公共建筑的规定,其他建筑应符合Ⅱ类公
共建筑的规定。
标准
7
4.2
能 效 指 标
4.2.1
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1
建筑本体性能指标应符合表 4.2.1 的规定。
2
建筑本体及为建筑本体提供可再生能源的周边区域,其可
再生能源产能量不应小于建筑年终端能源消耗量。
表 4.2.1
零能耗公共建筑能效指标
建筑综合节能率
≥100%
建筑本
体性能
指标
建筑本体节能率
≥30%
建筑气密性
(换气次数 N50)
≤1.0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10%
4.3
围 护 结 构
4.3.1
公共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应按表 4.3.1 选取。
表 4.3.1
公共建筑非透光围护结构平均传热系数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 [ W/(m2·K)]
严寒 C 区
寒冷地区
外墙
0.10~0.20
0.10~0.25
屋面
0.10~0.20
0.10~0.25
地面
0.15~0.25
0.15~0.35
接触室外空气外挑楼板
0.10~0.20
0.10~0.25
4.3.2
隔墙、楼板的传热系数应符合表 4.3.2 的规定。
8
表 4.3.2
隔墙、楼板的传热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传热系数 K [ W/(m2·K)]
严寒 C 区
寒冷地区
楼板
被动区域与不供暖供冷的非被动区域之间
≤0.25
≤0.30
采暖房间的被动区域与非被动区域之间
≤0.50
隔墙
被动区域与不供暖供冷的非被动区域之间
≤0.30
上一章:DB13(J)/T 8538-2023 建筑更新设计标准 下一章:DB13(J)/T 8533-2023 弧面对压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标准

相关文章

DB13(J)/T 8506-2022 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78%) DB13(J)/T 263-2018 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T 202-2016 公共建筑能耗远程监测系统技术标准 DB13(J)/T 8360-2020 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21年版) DB13(J)/T 8353-2020 公共机构能耗定额标准 DB13(J)∕T 8374-2020 农村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T 8374-2020 农村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13(J)/T 8503-2022 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