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Y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工程建设行业标准
GY/T5064-2024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标准
Construction standard for county level radio & TV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project
2024-12-04 发布
2024-12-04 实施
国 家 广 播 电 视 总 局 发 布
前
言
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财建字﹝2017﹞422 号文件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调查研究,认
真总结实践经验,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修订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是:1.总则;2.术语;3.制播能力与工艺设施;4.技术系统配置;5.建筑功
能及配套要求;6.制播工程施工;7.制播工程验收等。
本次修订的主要内容:1.重新规范了一、二两类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的工艺系统配置、技术
用房要求以及建筑指标等;2.删除原标准的建设规模、建设用地等指标;3.删除原标准中节目发射
系统和其用房相关内容。
经授权负责本标准具体解释的单位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程建设标准定额管理中心。
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回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工程建
设标准定额管理中心。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 13 号
邮编:100045
电话:(010)86094414
传真:(010)86094414
邮箱:bz@drft.com.cn
主编单位: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编单位:北京市石景山融媒体中心
江苏省靖江市融媒体中心
主要起草人:牛睿
吴冰 王嘉 张金勇 钱华
主要审查人:邓向冬
马晨 缪运涛 欧阳鼎立 隋玥 王正生 韦安明 许家奇 许亚辉
解伟
朱峰
I
目
次
1
总则 ............................................................................. 1
2
术语 ............................................................................. 1
3
制播能力与工艺设施 ............................................................... 1
4
技术系统配置 ..................................................................... 4
4.1
一般规定 ................................................................... 4
4.2
广播制作播出系统 ........................................................... 6
4.3
演播室系统 ................................................................. 6
4.4
媒体策划指挥系统 ........................................................... 7
4.5
采集汇聚系统 ............................................................... 7
4.6
融合生产系统和媒资管理系统 ................................................. 7
4.7
电视播控与传输系统 ......................................................... 8
4.8
融媒体发布系统 ............................................................. 8
5
建筑功能及配套要求 ............................................................... 9
5.1
一般规定 ................................................................... 9
5.2
建设规模与选址 ............................................................. 9
5.3
建设用房 ................................................................... 9
5.4
技术措施与配套要求 ......................................................... 9
5.5
消防 ...................................................................... 10
5.6
安全疏散 .................................................................. 10
6
制播工程施工 .................................................................... 11
6.1
一般规定 .................................................................. 11
6.2
设备材料进场查验 .......................................................... 11
6.3
布线施工 .................................................................. 12
6.4
设备安装 .................................................................. 12
6.5
系统调试 .................................................................. 12
7
制播工程验收 .................................................................... 13
7.1
一般规定 .................................................................. 13
7.2
施工质量验收 .............................................................. 13
7.3
系统功能验收 .............................................................. 13
7.4
工程文件验收 .............................................................. 14
本标准用词说明 ..................................................................... 15
引用标准名录 ....................................................................... 15
条文说明 ........................................................................... 16
II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 1
3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ability& technology facilities ....................... 1
4
Technical system configuration ................................................... 4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4
4.2 Radio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system .................................... 6
4.3 Studio system ............................................................... 6
4.4 Media planning command system ............................................... 7
4.5 Acquisition convergence system .............................................. 7
4.6 Integrated production and media asset management system ..................... 7
4.7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control and transmission system ..................... 8
4.8 New media distribution system ............................................... 8
5
Technical housing and supporting facilities ...................................... 9
5.1 General requirements ........................................................ 9
5.2 Construction scale and site selection ....................................... 9
5.3 Construction housing ........................................................ 9
5.4 Technical measures and supporting requirements .............................. 9
5.5 Fire control ............................................................... 10
5.6 safe evacuation ............................................................ 10
6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 11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1
6.2 Material receiving inspection .............................................. 11
6.3 Wiring construction ........................................................ 12
6.4 Equipment installation ..................................................... 12
6.5 System debugging ........................................................... 12
7
production and broadcasting engineering acceptance .............................. 13
7.1 General requirements ....................................................... 13
7.2 Construction quality acceptance ............................................ 13
7.3 System function acceptance ................................................. 13
7.4 Project files acceptance ................................................... 14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15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15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16
III
1
总则
1.0.1
为规范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广播电视制播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
1.0.3
本标准是编制、评估和审批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也是审查工
程项目初步设计和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建设标准的尺度。
1.0.4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系统,应优先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资源,已建设的系统应逐
步对接到省平台。
1.0.5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
2.0.1
采集 acquisition
广播电视制作流程的一部分,在此部分图像和声音转化成视频与音频信号或数字信息。
2.0.2
制作 production
在演播室、录音室、录音棚等场所进行的视音频节目录制工作,以及通过编辑、信号处理、加
字幕、配音和引入视频特技、动画或音效,对所记录的音频和视频序列或者片段进行再制作,形成
可供发行或播出节目的工作。
2.0.3
播发 broadcasting
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的电视频道播出、广播频率播出以及面向互联网的媒体信息推送。
2.0.4
传输 transmission
广播、电视节目对外传送和交换,主要形式包含:光纤传输、微波传输和卫星传输。
2.0.5
融媒体 converged media
即融合媒体,指广播、电视、报刊等与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有效结合,借助于多样化的传播
渠道和形式,将新闻资讯等广泛传播给受众,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的新型媒体。
3
制播能力与工艺设施
3.0.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的建设规模应按实际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时长以及新媒体发布
等情况进行划分,根据规模大小分为一类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一类项目”)、
二类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二类项目”)。不同建设规模类型工程播发量应符合
表 3.0.1 的规定。
1
表 3.0.1
不同建设规模类型工程播发量
节目播发量 建设规模 广播频率播出量 电视频道播出量 其他播发能力
一类项目 每日播出时长不低于 16h 每日播出时长不低于16h 有用于内容发布的自有手机客 户端,可通过微博、微信等其他 社交传播平台发布节目
二类项目 每日播出时长低于 16h 每日播出时长低于 16h
3.0.2
不同建设规模类型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节目自制量应符合表 3.0.2 的规定。
表 3.0.2
不同建设规模类型工程节目自制量
自制节目量 建设规模 音频节目自制量 视频节目自制量
一类项目 每日自制节目时长不低于 6h 每日自制节目时长不低于 2h,非 新闻类自制节目时长比例大于 20%
二类项目 每日自制节目时长低于 6h 每日自制节目时长低于 2h
注:非新闻类节目指除新闻节目外的专题或综艺类节目。
3.0.3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应由工艺设施、配套设施、办公及行政用房等构成。工艺设施应包括
录音室、演播室、融媒体编辑室(区)、播出控制室、中心机房、指挥调度机房以及设备维修用房
等。
3.0.4
根据节目播发量及自制量要求,一类项目工艺设施要求应符合表 3.0.4 的规定要求。
表 3.0.4
一类项目工艺设施要求
序号 工艺设施 数量 具体要求
1 录音室 2 单间制录音室,或录音与控制分开的双间制录音室
2 广播直播室 1 含直播室、导播室各一间
3 综艺演播室 1 可录制小型综艺节目,含演播室、导播等技术用房及 化妆等辅助用房等,演播室使用面积不宜小于 200 ㎡
4 新闻演播室 1 录制台内日常新闻节目,含演播室、导播等技术用房 及化妆等辅助用房等,演播室宜不少于 3 个景区
5 小型演播室 1 作为小型专题演播室,含演播室、导播等技术用房及 化妆等辅助用房等
2
序号 工艺设施 数量 具体要求
6 融媒体编辑室(区) 1 可容纳不少于 20 个编辑工位,可与新闻指挥调度机房 合并
7 上编目室 1 可容纳不少于 5 个编辑工位,可与融媒体编辑室(区) 合并
8 播出控制室 1 2 个频道的播出总控系统调度及监控能力,含对外节 目传输调度及监控功能
9 中心机房 1 容纳播出总控设备及网络交换和存储系统设备
10 指挥调度机房 1 具备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策划指挥和分析评价的技 术用房,可容纳终端显示大屏及不小于 10 个工位
11 设备维修库 1 容纳 ENG 设备及其他备品备件等
3.0.5
根据节目播发量及自制量要求,二类项目工艺设施要求应符合表 3.0.5 的规定要求。
表 3.0.5
二类项目工艺设施要求
序号 工艺设施 数量 具体要求
1 录音室 1 单间制录音室,或录音与控制分开的双间制录音室
2 广播直播室 1 含直播室、导播室各一间
3 新闻演播室 1 录制台内日常新闻节目,含演播室、导播等技术用房 及化妆等辅助用房等,演播室宜不少于 2 个景区
4 小型演播室 1 作为小型题演播室,含演播室、导播等技术用房及化 妆等辅助用房等
5 融媒体编辑室(区) 1 可容纳不少于 10 个编辑工位,含上功能,可与新 闻指挥调度机房合并
6 播出控制室 1 1 个频道的播出总控系统调度及监控能力,含对外节 目传输调度及监控功能
7 中心机房 1 容纳播出总控设备及网络交换和存储系统设备
8 指挥调度机房 1 具备新闻节目制作流程中,策划指挥和分析评价的技 术用房,可容纳不小于 6 个工位和显示终端
9 设备维修库 1 容纳 ENG 设备及其他备品备件等
3
4
技术系统配置
4.1
一般规定
4.1.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工艺系统宜包括:录音制作系统、广播播出系统、演播室系统、媒体
策划指挥系统、融合生产系统、采集汇聚系统、媒资管理系统、总控播出系统、节目传输系统、融
媒体发布系统等。
4.1.2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应在新建、改建、扩建时同步规划和设计安全方案,建设安全设
施,保障播出和网络安全,并符合《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县级融媒体中心网络安全规范》
的规定。
4.1.3
根据制作及播出能力要求,结合工艺设施情况,一类项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1.3
的规定要求。
表 4.1.3
一类项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
序号 工艺系统 套数 具体要求
1 录音制作系统 2 配置录音系统、拾音系统、监听系统软硬件设备
2 广播播出系统 1 配置广播播出软硬件系统及设备
3 综艺演播室系统 1 宜不少于 5 讯道录制,配置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 光系统等;宜采用扩声系统与录音系统相结合的方式
4 新闻演播室系统 1 宜不少于 3 讯道录制,配置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 光系统等,具备新闻直播能力
5 小型演播室系统 1 宜不少于 2 讯道录制,配置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 光系统等,宜配置虚拟演播系统
6 媒体策划指挥系统 1 配置策划指挥终端,具备线索汇聚、选题策划、通联 协作、调度指挥等功能,可通过监控大屏进行综合信 息呈现
7 采集汇聚系统 1 配置记者外采摄像机等外采及配套设备;配置外采、 移动回传、收录等软件
8 融合生产系统 1 配置支持自制节目生产能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完成 新闻制作、融媒体生产、广播电视综合节目制作功能, 合理部署快编、粗编、精编、配音、合成等编辑软件
9 媒资管理系统 1 配置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编目检索工作站等硬件 设备,宜采用蓝光盘库或数据流磁带库作为近线存储 扩展;配置编目检索、存储管理等软件
4
序号 工艺系统 套数 具体要求
10 总控播出系统 1 调度台内外信号,总控与播控系统统一规划,含全台 同步、时钟系统。播出切换采用独立频道控制结构, 负责本频道的播出切换、监测
11 自动播出控制系统 1 以硬盘播出为核心的播出控制系统,可通过媒资管理 系统节目迁移实现备播
12 节目传输系统 1 配置卫星接收、光缆传输等软硬件系统
13 融媒体发布系统 1 配置控制终端、控制软件等系统设备,实现移动客户 端、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渠道的发布控制
14 网络安全系统 1 制播网络应严格与互联网和办公内网独立,业务系统 网络安全满足二级等保要求
4.1.4
根据制作及播出能力要求,结合工艺设施情况,二类项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应符合表 4.1.4
的规定要求。
表 4.1.4
二类项目工艺系统技术要求
序号 工艺系统 套数 具体要求
1 录音制作系统 1 配置录音系统、拾音系统、监听系统软硬件设备
2 广播播出系统 1 配置广播播出软硬件系统及设备
3 新闻演播室系统 1 宜不少于 2 讯道录制,配置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 光系统等,具备新闻直播能力
4 小型演播室系统 1 宜不少于 2 讯道录制,配置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 光系统等,宜配置虚拟演播系统
5 媒体策划指挥系统 1 应支持策划指挥能力,具备线索汇聚、选题策划、通 联协作、调度指挥等功能,可通过可视化手段进行综 合信息呈现
6 采集汇聚系统 1 配置记者外采摄像机等外采及配套设备;配置外采、 移动回传、收录等软件
7 融合生产系统 1 配置支持自制节目生产能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合理 部署快编、粗编、精编、配音、合成等编辑软件
5
序号 工艺系统 套数 具体要求
8 媒资管理系统 1 配置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编目检索工作站等硬件 设备;配置编目检索、存储管理等软件
9 总控播出系统 1 调度台内外信号,总控与播控系统统一规划,含全台 同步、时钟系统。播出切换采用独立频道控制结构, 负责本频道的播出切换、监测
10 自动播出控制系统 1 以硬盘播出为核心的播出控制系统,可通过媒资管理 系统节目迁移实现备播
11 节目传输系统 1 配置卫星接收、光缆传输等软硬件系统
12 融媒体发布系统 1 配置控制终端、控制软件等系统设备,实现移动客户 端、网站、微信、微博等融媒体渠道的发布控制
13 网络安全系统 1 制播网络应严格与互联网和办公内网独立,业务系统 网络安全满足二级等保要求
4.1.5
二类项目工艺设备供电可与相对较小的其他负荷共用变压器,但不应与连接有可控硅调光器
的演播室灯光负荷共用变压器,播出系统和总控系统的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
不同的供电回路;一类项目在满足以上要求基础上,工艺设备供电系统宜设置专用变压器供电。工
艺供配电系统要求应符合《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电总局令第 62 号)的规定。
4.2
广播制作播出系统
4.2.1
广播制作播出系统宜由录音制作系统、广播播出系统等组成,并形成制播网络。
4.2.2
广播播出网络应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
4.2.3
数据库服务器应采用双机热备方式。
4.2.4
二类项目应配置具备双电源的播出调音台;一类项目应在此基础上配置备份播出设备。
4.2.5
应在播出链路中配置延时、应急垫播和切断装置。
4.2.6
音频工作站应能通过制播网络访问或存储节目到媒资管理系统。
4.2.7
广播直播室应配备独立的导播间,在直播时可进行热线电话接入等导播工作;一类项目直播
室宜支持在线视频直播功能。
4.3
演播室系统
4.3.1
演播室系统宜包括演播室视频系统、音频系统、灯光系统、同步系统、时钟系统、通话系统、
包装系统等。
4.3.2
二类项目新闻演播室系统应具备直播功能;一类项目所有演播室系统均应具备直播功能。
6
4.3.3
二类项目每个演播室应配置导控室;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配置导控室设备机房。
4.3.4
二类项目演播室视频制作宜达到高清标准,音频制作应达到立体声标准。一类项目在此基础
上视频制作应达到高清及以上标准,宜具备超高清视频制作能力。二类项目新闻演播室视频系统不
应少于 2 讯道,一类项目新闻演播室视频系统不应少于 3 讯道。
4.4
媒体策划指挥系统
4.4.1
媒体策划指挥系统宜包括线索汇聚、选题策划、通联协作、调度指挥等功能。
4.4.2
应支持融媒体报道的统一选题策划,宜包括选题创建和编辑、选题筛选、选题审核派发、组
合报道等。
4.4.3
二类项目宜支持音视频通话功能,通过系统可与采访记者进行音视频通话连线,实现直播、
紧急调度等功能,以及对资源和人员的调度指挥功能;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支持基于地理信息
系统的可视化定位显示。
4.4.4
二类项目应支持多种业务数据信息的可视化呈现;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应具备本地大屏幕
综合可视化呈现的功能。
4.5
采集汇聚系统
4.5.1
采集汇聚系统宜包括记者外采、信号收录、移动回传、互联网内容汇聚等系统。
4.5.2
二类项目应支持视频、音频、图片等不同类型外采资源的采集或导入,具备与县级应急广播
系统的数据接口;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应支持高清视音频内容的采集或导入。
4.5.3
二类项目应支持将各种来源的信号录制生成视音频文件,应提供 SDI 信号及 IP 流节目的自
动收录;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应支持对收录的 IP 流节目的码流修复和边采边编功能。
4.6
融合生产系统和媒资管理系统
4.6.1
融合生产系统应支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生产,并建设媒资管理系统支持融合生
产业务。
4.6.2
融合生产系统宜形成统一节目生产制作网,根据需要配备粗编剪辑、精编合成、文稿制作、
配音编辑等站点。
4.6.3
二类项目应支持视音频节目的素材上载、剪辑、特效合成、字幕包装、成片输出等制作及审
核,应能根据不同的节目要求提供精编、快编等编辑制作工具;一类项目宜在此基础上,支持多种
特技与模板组件。
4.6.4
新媒体内容生产宜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资源实现,二类项目应支持通过 B/S 端
或移动客户端生产工具,对文稿、图片、音频、视频、H5 动画等多种内容的编辑加工;一类项目宜
在此基础上,提供移动编辑工具,支持视音频、字幕、图片编辑等,实现手机端编辑。
4.6.5
建立面向全媒体的统一媒资管理系统,文件存储格式和方式应便于与网络视听机构进行内容
交换。二类项目应建有以在线硬盘存储介质为核心的媒资管理系统;一类项目宜在此基础上,配置
数据流磁带库或蓝光盘库等作为近线存储备份。
7
4.6.6
节目编辑制作专网不应与互联网和办公网络直接互联。所有编辑站点应能实现高清视频编
辑。
4.6.7
二类项目网络主机房应设置门禁,具备机房温湿度、火灾报警、漏水监测等环境监测能力;
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对网络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4.7
电视播控与传输系统
4.7.1
电视播控与传输系统宜包括电视总控系统、频道分控系统、自动化播出系统、全台同步时钟
系统、光缆传输系统、卫星接收系统、监测监视系统等。
4.7.2
电视播出网络应满足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第三级要求。
4.7.3
播出切换应配置具有断电直通功能的广播级切换设备,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主备
播出信号来自于不同的切换设备。
4.7.4
二类项目应配置主备独立的硬盘播出服务器,并配置主备播控工作站,主备播控工作站均可
对硬盘播出服务器进行控制;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配置第三备播服务器。
4.7.5
应具备记录播出后节目内容不少于一周的存储能力,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4.7.6
应具备统一的同步信号,并支持北斗时钟为演播室、直播室、总控播出等系统或房间提供精
确、稳定的时钟信号。
4.7.7
应配置应急垫播信号源和标准的视音频测试信号源,能对全部信号进行实时监看监听。
4.7.8
二类项目播出设备机房应设置门禁,并具备机房温湿度、火灾报警、漏水监测等环境监测能
力;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4.7.9
播出系统设备应实现数字化。二类项目宜具备高清节目播出能力;一类项目应具备高清播出
能力。
4.8
融媒体发布系统
4.8.1
融媒体发布系统应包括面向网站、手机客户端、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渠道播发节目的
系统。
4.8.2
应充分利用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软硬件条件为基础,部署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新
媒体发布业务。
4.8.3
二类项目应有用于内容发布的自有手机客户端,可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传播平台
发布节目;一类项目在此基础上,宜支持客户端后台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具备将同一内容播发到
多个不同客户端或同一客户端不同栏目的功能。
4.8.4
在与互联网对接部分应配置防火墙、防入侵检测等专业设备,对内部访问应进行安全过滤。
系统应满足二级等保要求。
8
5
建筑功能及配套要求
5.1
一般规定
5.1.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规模与远期发展规划应遵循协调一致的原则,按照模块化的建设
思路进行配置,并预留今后业务发展空间和条件。
5.1.2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各类建筑应满足工艺系统业务、安全保障的要求,在满足使用功能的
前提下,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力求做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
5.2
建设选址
5.2.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的选址,必须贯彻合理利用土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合理、
节约用地的原则。各建筑物应在符合使用功能和消防安全的前提下建设,并应充分利用空间,向多
层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5.2.2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选址应符合当地城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满足技术要
求。选址应远离大功率发射台、高强度工业电磁干扰源、微波传输通道、雷达站等;远离地震断裂
带及水文地质条件恶劣的地区;远离弹药库、大型油库、大型煤气罐、化工厂等易燃易爆设施。
5.2.3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项目场地周边应具备完善的配套市政设施,宜设置在交通便利的城区
中心,邻近城市干道。
5.2.4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设用房应由工艺设施、配套设施、办公及行政用房等组成。
5.3
建设用房
5.3.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工艺设施应包括演播室、录音室、融媒体编辑室(区)、播出控制室、
指挥调度机房、中心机房以及设备维修用房等。用房使用面积应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根据建
筑平面布局和具体需求灵活调整。
5.3.2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配套设施宜包括附属用房,办公及行政用房、地下车库等。
1
附属用房应包含空调设施用房、给排水设施用房、消防设施用房、电气设施用房等,宜按总
建筑面积的 10%~15%计算;
2
办公及行政用房宜包含办公室、会议室、多功能厅等,办公及行政用房的建筑面积应符合国
家对党政机关办公用房面积的相关规定。
5.4
技术措施与配套要求
5.4.1
建筑装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室内装修应符合国家现行规范及《广播电影电视建筑设计防火标准》
GY5067 的要求。其中录音室、直播室、演播室、审听室、审看室等用房还应结合建筑声学要求进行
室内声学装修;
2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技术用房工作环境应符合《数据中心设计规范》GB50174 及《广播电
视中心技术用房室内环境要求》GY/T5043 的要求。
9
5.4.2
电气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置自备电源;
2
广播电视播出系统负荷供电应设至少两个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
(UPS)供电,UPS 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 30min 以上;核心网络系统、播出系统和总
控系统的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3
演播室、候播区、录音室、化妆室等场所疏散照明的地面最低水平照度不应低于 3.0lx;
4
制播工艺系统设备应做好工艺专用接地。
5.4.3
给排水应符合下列要求:
导演室、录音室、直播室、总控室、播出控制室、设备机房等房间内,不应有与房间内设备无
关的给水排水管道穿过,相关的给水排水管道应采取防渗漏和防结露措施,且不应布置在电子设备
的上方。进入上述房间的给水管应加装阀门。
5.4.4
声学应符合下列要求:
录音室、直播室、演播室、审听室、审看室等房间应符合噪声和振动控制、通风和空调系统噪
声控制、机电设备隔振、节目制作空间和控制室内部的室内音质控制等建筑声学要求。
5.5
消防
5.5.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筑应根据其重要程度、建筑高度、服务范围、火灾危险性、疏散和
扑救难度等因素,分为 A 类和 B 类,并应符合表 5.5.1 的规定。A 类广播电视制播用房的耐火等
级应为一级,B 类广播电视制播用房的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表 5.5.1
县级广播电视制播工程建筑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