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ZY/T 10-2024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ZY/T 10-2024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05.8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5-05-19 15:41:43



相关搜索: 中医 诊断 通则 修订 疗效

内容简介

ZY/T 10-2024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ICS 11.120
CCS C 10
ZY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中 医 药 行 业 标 准
ZY/T 10—2024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General revision and development principle for specification of diagnosis and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of diseases and syndrom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4 - 07 - 21 发布
2024 - 07 - 21 实施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发 布
ZY/T 10—2024


前言 ................................................................................. 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原则 ........................................................................... 2
适用性 ......................................................................... 2
科学性 ......................................................................... 2
协调性 ......................................................................... 2
5 工作流程 ........................................................................... 2
组建起草组 ..................................................................... 2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 ............................................................... 2
标准的起草 ..................................................................... 2
制修订后标准评价 ............................................................... 3
征求意见 ....................................................................... 3
6 名称和结构 ......................................................................... 3
名称 ........................................................................... 3
结构 ........................................................................... 3
7 核心技术要素 ....................................................................... 4
一般要求 ....................................................................... 4
中医疾病名(代码) ............................................................. 4
疾病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 ....................................................... 4
证候分类及诊断 ................................................................. 5
疗效评价 ....................................................................... 5
附录 A(规范性) 适用性评价 ........................................................... 6
A.1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版 ....................................................... 6
A.2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报告规范 ....................................................... 7
A.3 新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板及报告规范 ............................................. 8
附录 B(资料性) 研究方法的技术要求 ................................................... 9
B.1 古籍文献研究 ................................................................... 9
B.2 现代文献研究 ................................................................... 9
B.3 定性研究 ...................................................................... 10
附录 C(资料性) 核心技术要素来源及依据 .............................................. 12
C.1 附录 .......................................................................... 12
C.2 编制说明 ...................................................................... 14
参考文献 ............................................................................. 15
I
ZY/T 10—2024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
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高颖、韩学杰、曹洪欣、唐旭东、荣培晶、杜惠兰、赵霞、商洪才、王燕平、
张华敏、史楠楠、王丽颖、刘孟宇、施展、赵国桢、赵学尧、宗星煜。
II
ZY/T 10—2024
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制修订通则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的制修订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名称和结构要求,以
及核心技术要素。
本文件适用于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的制修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1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
GB/T 15657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GB/T 16751.1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1部分:疾病
GB/T 16751.2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 第2部分:证候
GB/T 20001.5 标准编写规则 第5部分:规范标准
GB/T 20348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
GB/T 42467(所有部分) 中医临床名词术语
ZY/T 001.1~001.9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ISO 19465 中医药 中医临床术语系统分类框架(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Categor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clinical terminological systems)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245-29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中医疾病名 disease nam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根据其理论和临床实践所形成的对专指疾病本质概括性的表述。
[来源:GB/T 15657—2021, 3.2]。
注: 中医疾病名术语定义是对某种/类致病因素所引发的专指疾病特征与演变规律的本质概括,规定了疾病的临床
全过程及相应的证候变动,涵盖了其对某专指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临床特征及转归、预后等的规律性的
基本认识。
中医证候 pattern/syndr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证的外候,是疾病过程中机体综合反应出的症状与体征,包括患者可察觉的主观指征或行为障碍,
特别是医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和中医诊断仪器发现的异常体征。
[来源:GB/T 20348—2006, 3.1.1.4; ISO 19465—2017, 5.2.1,有修改]
注: 证是根据四诊所获资料,对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病势、病人体质以及患病时季节气候与周围环境等的概
括。证候是对疾病(泛指非健康)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及病势等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诊断
和治疗的依据。
中医证候分类 pattern/syndrome classif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将中医证候名术语按照中医理论及证候类属关系等所确定的分类原则归入类目及系统的方法。
[来源:GB/T 15657—2021, 3.5]
1
ZY/T 10—2024
疗效评价 therapeutic effect evaluation
通过运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疗效评价体系,评价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包括症状或体征的消失率
/控制率、患者报告结局、具有普适性的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等量表,以及相关指标的改善情况。
4 基本原则
适用性
应符合中医临床思维与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中医临床特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科学性
应采用规范的古籍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等方法确定核心技术要素。
协调性
应与现行规范性法律文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国际标准相协调。
5 工作流程
组建起草组
5.1.1 指导委员会
5.1.1.1 应包含临床专家与方法学专家,有丰富的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经验,10 人左右。
5.1.1.2 应负责组建专家组及工作组、确定标准名称、监督制修订流程和审核评议等工作。
5.1.2 专家组
5.1.2.1 应包含临床专家与方法学专家,代表性强,10~20 人。
5.1.2.2 临床专家应具有高级职称,科室和地域分布均衡。
5.1.2.3 方法学专家应具有高级职称,有中医药标准制修订工作经验。
5.1.2.4 应负责指导工作组完成标准制修订、确定核心技术要素和处理意见等工作。
5.1.3 工作组
5.1.3.1 宜由 5~10 人组成,应有充足的时间完成标准制修订工作。
5.1.3.2 应由临床秘书和方法学秘书作为专职秘书,统筹协调工作组的各项工作。
5.1.3.3 临床秘书应为专业相关科室的临床医生;方法学秘书应有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经验。
5.1.3.4 应负责标准制修订过程中的标准起草和组织协调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中医古籍及现代文献梳
理、问卷发放与统计分析、定期召开工作组会议等。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
5.2.1 一般要求
5.2.1.1 若对 ZY/T 001.1~001.9 进行修订,应对原标准进行适用性评价。
5.2.1.2 若新制定标准,不必进行原标准适用性评价。
5.2.2 评价方法
5.2.2.1 评价问卷可参考附录 A.1 设计。
5.2.2.2 参与评价的临床医生不应少于 20 人,同一科室的临床医生不应超过 2 人。
5.2.3 评价结果及应用
5.2.3.1 评价结果可参考附录 A.2 报告。
5.2.3.2 原标准中适用性较好的要素(完全合理的票数不少于总票数的 70%),可作为标准修订依据。
标准的起草
2
ZY/T 10—2024
5.3.1 工作组应按照 GB/T 1.1 和 GB/T 20001.5 的要求,形成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和有关材料。
5.3.2 核心技术要素应包括中医疾病名(代码),疾病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证候分类及诊断,疗
效评价。
5.3.3 核心技术要素可在原标准评价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古籍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专家深度访
谈和德尔菲法收集证据,并通过共识会议法达成共识。
5.3.4 古籍文献研究、现代文献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应符合附录 B 的要求。
制修订后标准评价
5.4.1 适用性评价
5.4.1.1 应对标准草案进行适用性评价。
5.4.1.2 评价问卷可参考附录 A.3 设计。
5.4.1.3 参与评价的临床医生不应少于 20 人,且同一科室的临床医生不应超过 2 人。
5.4.1.4 评价结果可参考附录 A.3 报告。
5.4.2 临床应用评价
5.4.2.1 宜对标准草案进行临床应用评价。
5.4.2.2 应将标准草案用于患者的病证诊断及疗效评价,患者人数不应少于 50 人。
5.4.2.3 宜通过定量分析评价标准的临床应用效果,形成临床应用评价报告。
5.4.3 评价结果处理
应根据标准评价结果,修改并完善标准草案,形成征求意见稿。有重大修改的核心技术要素,应重
新达成专家共识。
征求意见
5.5.1 定向征求意见
5.5.1.1 起草组应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及有关材料,送至同行专家进行定向征求意见。
5.5.1.2 同行专家应包括临床专家和方法学专家。
5.5.1.3 同行专家不应是起草组内的专家。
5.5.1.4 同行专家应对征求意见稿进行评审并提出意见。
5.5.1.5 起草组应对评审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定向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5.5.2 公开征求意见
5.5.2.1 起草组应将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及有关材料,向标准使用单位、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相
关方征求意见,同时通过有关门户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5.5.2.2 征求意见的期限不宜少于 30 日。
5.5.2.3 起草组应对征集的意见进行归纳汇总和研究处理,形成公开征求意见汇总处理表。
6 名称和结构
名称
名称的引导元素应为“中医(学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主体元素应为“中医疾病名”,
学科应在ZY/T 001.1~001.9的范围内。
示例:
中医内科病证诊断与疗效评价规范 咳嗽
结构
6.2.1 标准的结构
标准的结构应包括以下内容:
—— 封面;
3
ZY/T 10—2024
—— 目次;
—— 前言,列出与 ZY/T 001.1~001.9 相比主要技术要素的变化;
—— 引言,可选要素;
—— 范围,明确该文件的标准化对象和使用者;
—— 规范性引用文件;
—— 术语和定义,首条术语应定义该文件的中医疾病名;
—— 中医疾病名(代码);
—— 疾病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
—— 证候分类及诊断;
—— 疗效评价;
—— 附录 A,通过列表详细对比并列出 ZY/T 001.1~001.9 修订前后技术要素的变化;
—— 附录 B,明确各核心技术要素的来源及依据,可参考附录 C 编写;
—— 参考文献。
6.2.2 编制说明的结构
编制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
—— 工作简况,包括制修订背景、起草单位、起草组成员等;
—— 制修订原则;
—— 主要内容;
—— 主要工作过程;
—— 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
—— 采用国际国外标准的情况;
——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 废止现行相关标准的建议;
—— 其他应当说明的事项;
—— 附件。
7 核心技术要素
一般要求
核心技术要素的条目可根据病种的特点,在专家共识的前提下适当调整。
中医疾病名(代码)
中医疾病名应参考ZY/T 001.1~001.9确定。在GB/T 15657中列出的中医疾病名,其代码应一并列
出。
示例:
感冒(A01.01.01)
疾病诊断、分期及鉴别诊断
7.3.1 疾病诊断
7.3.1.1 诊断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临床表现;
b) 起病形式;
c) 病史、病因和诱因;
d) 疾病演变过程;
e) 辅助检查;
f) 辨病要点。
7.3.1.2 应明确与西医疾病的关系,可补充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4
ZY/T 10—2024
7.3.2 疾病分期
若有公认的疾病分期,应明确各分期的判别要点。
7.3.3 鉴别诊断
应选择易混淆的中医病种,且不少于 2 个,并明确鉴别要点。
证候分类及诊断
7.4.1 证候分类
7.4.1.1 可列出多个中医证候,宜参考 GB/T 15657 和 GB/T 16751.2 确定各中医证候名称。
7.4.1.2 使用未在 GB/T 15657 和 GB/T 16751.2 中列出的中医证候名称时,应在附录中标明来源。
7.4.2 证候诊断
7.4.2.1 应明确各证候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但不限于症状、体征和舌脉等。
7.4.2.2 应明确各证候的诊断标准,证候诊断标准宜符合下列要求:
a) 已公开发表;
b) 可操作性强;
c) 在临床或科研中实际应用,并有临床或研究数据支撑。
7.4.2.3 可列出各证候的主要兼夹证及判别要点。
疗效评价
7.5.1 应建立疗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主要指标及次要指标。
7.5.2 指标可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 终点指标和替代指标;
b) 症状和体征指标;
c) 患者报告结局指标;
d) 生存质量或生活能力等量表;
e) 辅助检查指标;
f) 远期预后指标;
g) 基于科学原则开发的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工具。
7.5.3 应明确各指标的名称、重要性和测量方法。
5
ZY/T 10—2024
附 录 A
(规范性)
适用性评价
A.1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版
原标准的适用性评价问卷可参考表A.1进行设计。
表 A.1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板
一、基本信息
1. 姓名:
2. 年龄 岁
3. 工作单位:
4. 科室:
5. 专业: (具体到三级学科)
6. 学历: A.博士研究生 B.硕士研究生 C.本科 D.专科及以下
7. 职称: A.主任医师 B.副主任医师 C.主治医师 D.住院医师 E.其他
8. 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 年
9. 电话:
10. 电子邮箱:
二、疾病定义的合理性
11. 您认为××(病种)的定义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12. 您对疾病定义的修改建议:

三、诊断依据的合理性
13. 您认为××(病种)的诊断依据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14. 您对诊断依据的修改建议:

四、证候分类的合理性
15. 您认为××(病种)的疾病分期是否合理?(若有)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16. 您对疾病分期的修改建议:(若有)

17. 您认为××(病种)的证候分类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18. 您对证候分类的修改建议:

19. 您认为××(证候 1)的证候诊断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20. 您对××(证候 1)证候诊断的修改建议:

21. 您认为××(证候 2)的证候诊断是否合理?
6
ZY/T 10—2024
表A.1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板(续)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22. 您对××(证候 2)证候诊断的修改建议:

23. 您认为××(证候……)的证候诊断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24. 您对××(证候……)证候诊断的修改建议:

五、疗效评定的合理性
25. 您认为××(病种)的疗效评定是否合理?
A.完全合理 B.比较合理 C.一般 D.比较不合理 E.完全不合理
26. 您对疗效评定的修改建议:

六、总体评价
27. 您认为该标准在临床上的整体适用性如何?
A.很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很差
28. 您认为该标准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

A.2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报告规范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结果可参考表A.2进行报告。
表 A.2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报告规范
项目与主题 条目号 描述
基本信息 调查背景 1 报告修订标准背景、原标准情况(是否有疾病分期、包含哪些证候等)和调查 目的等。
调查方式 2 报告调查的方式(线上或线下),发放问卷的途径等。
调查时间 3 发放问卷时间及截止填写时间等。
问卷收回情况 4 报告调查总人数、问卷有效率等情况。
调查对象特征 5 描述年龄、工作单位所在省、科室、专业、学历、职称、从事本专业工作时间 等基本信息的分布情况。
调查结果 疾病定义 6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6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诊断依据 7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7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疾病分期(若有) 8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8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证候分类 9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9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证候 1 的证候诊断 10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10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证候 2 的证候诊断 11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11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 12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7
ZY/T 10—2024
表A.2 原标准适用性评价报告规范(续)
项目与主题 条目号 描述
调查结果 …… 12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疗效评定 13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13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总体评价 14a 报告选择各选项的人数及百分比。
14b 列出主要修改建议,以及各修改建议的提及人数。
调查结论 完全适用条目 15 报告完全合理的核心技术要素(完全合理的人数不少于 70%)。
修订建议 16 列出重要的修订建议,以及对后续修订过程的影响和作用。
附件 调查问卷 17 报告调查问卷全文。
A.3 新标准适用性评价问卷模板及报告规范
新标准的适用性评价模板及报告规范,可分别参考A.1、A.2的规定,并增加下列内容:
a) 中医疾病名(代码);
b) 鉴别诊断;
c) 疗效评价。
8
ZY/T 10—2024
附 录 B
(资料性)
研究方法的技术要求
B.1 古籍文献研究
B.1.1 古籍文献的选择
B.1.1.1 宜选用代表性古籍,可从古籍引用量和古籍知名度考虑。
B.1.1.2 古籍引用量应包括以下方面:
a) 目录著录量,即该古籍在历代各类目录学专著中被著录的次数;
b) 被摘量,即该古籍中的条文被其他类文献(主要是注释类、类书类、集解类文献)摘录的数量;
c) 丛书采用量,即该古籍被丛书集结采用的数量。
B.1.1.3 古籍知名度应包括以下方面:
a) 官修古籍及经典著作;
b) 各学派或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c) 中医学教材中提及的中医古籍。
B.1.2 古籍文献梳理
提取相关原文后,应整理归纳形成核心技术要素,并在附录中报告古籍原文、名称和作者等信息。
B.2 现代文献研究
B.2.1 文献检索
B.2.1.1 纳入的文献类型应包括但不限于临床实践指南、系统评价、临床研究等。
B.2.1.2 应全面检索与中医疾病名和对应西医疾病相关的全部文献,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同时使用手
工检索补充文献。
B.2.1.3 应确定中医疾病名和对应西医疾病名称作为检索词;同时应考虑中医疾病名和证候名称的历
史演变、同病异名和同证异名的情况,确定中医疾病名和证候名称的检索词。检索宜选择下列中英文数
据库及平台: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
——中国知网(CNKI);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PubMed/Medline;
——EMbase;
——The Cochrane Library;
——临床试验注册平台。
B.2.2 文献筛选及信息提取
全面检索相关文献后,应开展文献筛选,并按照下列步骤开展:
a) 制定明确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b) 阅读题目与摘要进行初筛;
c) 阅读全文进行复筛,获取最终纳入文献;
d) 根据纳入文献不同的核心技术要素提取信息。
示例:确定证候分类时,应提取指南中的疾病证候分类标准,以及系统评价和临床研究中使用的证候类别。
B.2.3 方法学质量评价
9
ZY/T 10—2024
应对纳入的文献逐一开展方法学质量评价。评价时,应根据不同文献类型选择相应的方法学质量评
价工具,见表B.2。
表 B.2 不同类型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
文献类型 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
临床实践指南 AGREE II工具
系统评价 AMSTAR-2量表
随机对照研究 ROB工具
队列和病例对照研究 NOS量表
横断面研究 AHRQ量表
诊断试验 QUADAS-2工具
其他类型研究 CASP清单
B.2.4 证据的综合
通过定性综合的方法,应基于文献信息提取核心技术要素,并在附录中报告参考文献、发表期刊、
文献类型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果等信息。
B.3 定性研究
B.3.1 专家深度访谈
B.3.1.1 访谈准备工作
B.3.1.1.1 应组建访谈团队,包括研究者、访谈员、记录员等,开展访谈目的及方法等相关培训。
B.3.1.1.2 应围绕访谈目的,结合被访谈专家的个人专业背景制定访谈提纲。
B.3.1.1.3 可在正式访谈前,进行预访谈,确保访谈提纲准确无误。
B.3.1.2 正式访谈
B.3.1.2.1 访谈者可根据被访谈专家回答等情况做出回应,可适当修改问题的顺序与措辞。
B.3.1.2.2 记录员应准确记录被访谈专家回答信息,包括非语言信息,形成访谈记录。
B.3.1.2.3 宜在征求被访谈专家同意后保留录音或录像。
B.3.1.3 资料整理和分析
B.3.1.3.1 访谈后应对访谈资料进行转录,例如将录音转成文字。
B.3.1.3.2 应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基于信息饱和情况判断是否继续开展专家深度访谈,以及确定下
一位被访谈专家。
B.3.1.3.3 形成专家访谈报告,并在附录中报告核心技术要素的专家提及频次等信息。
B.3.2 德尔菲法
B.3.2.1 调查对象
B.3.2.1.1 调查对象应为相关科室的临床专家,可包含专家组外专家,人数不宜少于 30 人。
B.3.2.1.2 调查对象应具有高级职称,且科室和地域分布均衡。
B.3.2.2 调查要求
B.3.2.2.1 问卷调查前,应明确需要调查的核心技术要素,制定调查问卷。
B.3.2.2.2 若有缺少前期基础的核心技术要素,应先开展 1 轮开放式调查,获取被调查者的建议,凝
练并形成核心技术要素。
B.3.2.2.3 若所有核心技术要素均有前期基础,可直接开展第 2 轮调查。
10
ZY/T 10—2024
B.3.2.2.4 第 2 轮调查应对各核心技术要素逐一提问,内容应包括重要程度和熟悉程度,可采用 5 分
量表法进行评分。
B.3.2.2.5 第 3 轮调查应告知被调查者第 2 轮的调查结果以及他们之前的回答,再次对各核心技术要
素逐一提问。
B.3.2.2.6 根据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判断调查轮次,宜进行 2~4 轮。当专家的意见趋近一致,问卷
调查即可结束,此时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较好。
B.3.2.3 统计分析
B.3.2.3.1 德尔菲法的统计分析应包括三个方面:
a) 各要素的重要性,应以各条目的重要程度分数均数确定;
b) 调查专家水平的评估,主要包括对专家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职称、工作年限等个人特
征,以及专家对所评价领域的熟悉程度的描述性分析;
c) 对评价结果的统计分析,主要包括专家积极系数、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和专家权威程度。
B.3.2.3.2 应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德尔菲法报告,并在附录中报告调查人数、重要
程度分数均值和满分比等信息。
B.3.3 共识会议法
B.3.3.1 会前准备
B.3.3.1.1 会议应线下举办,参会专家不应少于专家组人数的 80%。
B.3.3.1.2 会议开始前,由秘书组准备会议资料。会议资料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原标准的全文(新制定标准不需要);
b) 原标准的评价结果(新制定标准不需要);
c) 标准草案;
d) 核心技术要素投票单;
e) 各核心技术要素的确定依据。
B.3.3.2 会议过程
B.3.3.2.1 秘书组应向参会专家汇报工作基础,介绍标准草案,并逐条汇报核心技术要素及确定依据。
B.3.3.2.2 参会专家应对核心技术要素逐条讨论,接受提问和咨询,提出修改建议。
B.3.3.2.3 秘书组应根据专家建议修改并确定标准草案。
B.3.3.2.4 参会专家对修改后标准草案的核心技术要素逐条投票,评估最终共识结果。
B.3.3.3 资料整理和分析
应形成会议纪要,并在附录中报告各核心技术要素的共识度等信息。
11
ZY/T 10—2024
附 录 C
(资料性)
核心技术要素来源及依据
C.1 附录
C.1.1 一般要求
C.1.1.1 应在制修订标准的附录 B 中逐条呈现核心技术要素的来源及依据。
C.1.1.2 依据古籍文献研究确定的核心技术要素,应列出该部分标准内容、对应的古籍原文、古籍名
称和古籍作者。
C.1.1.3 依据现代文献研究确定的核心技术要素,应列出该部分标准内容、对应的文献、文献类型和
文献证据质量评价结果。
C.1.1.4 依据专家深度访谈确定的核心技术要素,应列出该部分标准内容和专家提及频次。
C.1.1.5 依据德尔菲法确定的核心技术要素,应列出该部分标准内容,以及重要程度均值、标准差和
满分比。
C.1.1.6 通过共识会议法最终确定核心技术要素,应列出专家共识度。
C.1.2 编写形式
C.1.2.1 中医疾病名(代码)
中医疾病名(代码)部分的核心技术要素的来源及依据,应根据在GB/T 15657是否已明确规定,按
如下方式撰写:
a) 已明确规定的,按照 GB/T 15657 规定呈现(见示例 1);
b) 无明确规定的,标明疾病名称的专家共识情况,不必标明疾病代码(见示例 2)。
示例1:
表 C.1 中医疾病名(代码)的来源及依据
章条编号 章条名称 标准内容 核心技术要素的确定方法及结果
4 中医疾病名(代码) 感冒(A01.01.01) GB/T 15657
上一章:YY/T 0771.1-2020 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 清晰版 下一章:中国船级社规范 矿砂船结构规范 2022(试用版)

相关文章

DB44/T 1425-2024 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通则实施与评价 T/IMAAMM 003-2023 蒙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T/CACM 1336-2020 基于病证结合的中医证临床诊断标准研制与应用规范 T/CACM 1049-2017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制修订中专家共识技术规范 中医病证诊疗标准与方剂选用 GB/T 15657-2021 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 T/CACM 1544-2023 肾阳虚证疗效评价规范 谢海洲中医杂病证治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