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标准
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and wastewater purification with constructed wetland DG/TJ 08—2100—2024 J 12086—2024
主编单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施行日期:2024年5月1日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24 上海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文件
沪建标定〔2023〕576号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
批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标准》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主编的《人工
湿地水质净化技术标准》,经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统一编号为 DG/TJ
08—2100—2024,自2024年5月1日
起实施,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DG/TJ
08—2100—
2012)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上海
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
2023年11月3日
前 言
为推进上海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源
利用,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关于印发<2021年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建筑标准设计编制计划>的通知》(沪建标
定〔2020〕771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对人工湿地的应用范围和运
行效果进行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技术发展和实践经验,对《人
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规程》DG/TJ
08—2100—2012 进行全面
修订。
本标准主要内容有:总则;术语和符号;工艺流程选择;设计;
施工和验收;运行和管理。
本标准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有:根据人工湿地目前应用情
况修改了适用范围,从处理原污水改为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
(站)尾水、农田退水、受污染的雨水和微污染河湖水;在术语中
补充了渗透系数,修改了表面 CODCr 负荷等术语的定义;在工
艺流程选择中,按照适用范围推荐工艺流程选择原则和不同预
处理要求;在设计中,按适用范围补充了人工湿地设计水量要
求,并相应修改了不同类型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补充了水平潜
流和表面流人工湿地辅助充氧设计要求,补充了垂直潜流人工
湿地的几何尺寸要求,更新了人工湿地植物种类和种植要求以
及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投放要求,更新了人工湿地填料种类,并补
充了人工湿地填料的初始空隙率和防止填料堵塞的进出水设计
要求,还新增了人工湿地景观设计要求;在施工和验收中补充了
填料铺设的施工要求,细化了验收的内容;在运行和管理中,补
充了水量水质检测、自动控制与信息化管理、应急和安全管理
要求。
— 1 —
各单位及相关人员在执行本标准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议, 请反馈至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地址:上海市胶州路768 号; 邮编:200040;E-mail:kjxxc@lhsr.sh.gov.cn),上海市政工程设 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901号; 邮编:200092;E-mail: lichunju@smedi.com),上海市建筑建材业 市场管理总站 (地址:上海市小木桥路 683 号;邮编:200032; E-mail:shgcbz@163.com),以供修订时参考。 主 编 单 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 编 单 位: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同瑞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市园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上海同济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
主 要 起 草 人:张 辰 聂俊英 李春鞠 谭学军 崔心红
王丽卿 徐后涛 朱 义 唐 利 宗兵年
李新建 吉 驰 袁 悦 施震东 丁方达
张静晨 顾敏燕 柯 杭 陈 华 刘 涛
主 要 审 查 人:何池全 崔长征 李旭东 杨 凯 商侃侃
陆松柳 卢 峰
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
— 2 —
目 次
1 总 则 ………………………………………………………… 1 2 术语和符号 …………………………………………………… 2 2.1 术 语 ………………………………………………… 2 2.2 符 号 ………………………………………………… 3 3 工艺流程选择 ………………………………………………… 4 4 设 计 ………………………………………………………… 5 4.1 一般规定 ……………………………………………… 5 4.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 6 4.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 11 4.4 表面流人工湿地 ……………………………………… 13 4.5 防 渗 ………………………………………………… 16 4.6 填 料 ………………………………………………… 16 4.7 生 物 ………………………………………………… 17 4.8 景观美化 ……………………………………………… 18 5 施工和验收 ………………………………………………… 19 5.1 施 工 ………………………………………………… 19 5.2 启动和调试 …………………………………………… 20 5.3 工程验收 ……………………………………………… 20 6 运行和管理 ………………………………………………… 22 6.1 日常运行 ……………………………………………… 22 6.2 安全和应急管理 ……………………………………… 23
— 1 —
本标准用词说明 ………………………………………………… 引用标准名录 …………………………………………………… 标准上一版编制单位及人员信息 ……………………………… 条文说明 ………………………………………………………… 25 26 27 29
— 2 —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 1 2 Terms and symbols ………………………………………… 2 2.1 Terms ………………………………………………… 2 2.2 Symbols ……………………………………………… 3 3 Selection of flow chart ……………………………………… 4 4 Design ………………………………………………………… 5 4.1 General requirements ………………………………… 5 4.2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 6 4.3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 11 4.4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 13 4.5 Seepage prevention ………………………………… 16 4.6 Media ………………………………………………… 16 4.7 Organism …………………………………………… 17 4.8 Landscaping ………………………………………… 18 5 Construction and acceptance ……………………………… 19 5.1 Construction ………………………………………… 19 5.2 Commissioning ……………………………………… 20 5.3 Acceptance …………………………………………… 20 6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 22 6.1 Routine management ………………………………… 22 6.2 Saf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 23 — 3 —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standard ……………………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 Standard-setting units and personnel of the previous version ………………………………………………………………… 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 25 26 27 29
— 4 —
1 总 则
1.0.1 为推进上海市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水环境质量、促进水资
源的可持续利用,规范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
高工程质量,修订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尾水、农田退水、
受污染雨水、微污染河湖水的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
管理。
1.0.3 人工湿地的设计、施工验收、运行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
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 1 —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 语
2.1.1 表面流人工湿地 free water surface constructed wetland 存在自由水面,进水以水平流方式从湿地的首端流至末端的 人工湿地。 2.1.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无自由水面,进水以水平流方式从首端流至末端,且内部设 置填料的人工湿地。 2.1.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vertic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 进水以垂直流方式从湿地的顶部流至底部或者从底部流至 顶部,且内部设置填料的人工湿地。 2.1.4 人工湿地生物 constructed wetland organism 人工湿地中具有污染物去除功能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 总称。 2.1.5 人工湿地填料 substrates of constructed wetland 放置于人工湿地中,为水质净化提供过滤、阻截、吸附功能或 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表面的功能性介质材料。 2.1.6 配水系统 distributing system 用于人工湿地均匀进水的设施,主要包括穿孔管、穿孔渠、穿 孔墙和矩形堰等。 2.1.7 集水系统 collecting system 用于人工湿地均匀出水的设施,包括穿孔管、穿孔渠、穿孔墙 — 2 —
和矩形堰等。 2.1.8 表面水力负荷 hydraulic surface loading rate 单位面积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处理的水量。 2.1.9 表面CODCr 负荷 CODCr surface loading rate 单位面积人工湿地在单位时间所接受的CODCr 量。 2.1.10 水力停留时间 hydraulic retention time 所处理的水从进入人工湿地到流出人工湿地的平均时间。 2.1.11 空隙率 porosity 充填填料堆积体积中,填料间空隙体积所占的百分比。 2.1.12 渗透系数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人工湿地填料单位水力梯度下的渗流流速。
2.2 符 号
A———人工湿地面积;
Hs———处理区的填料厚度;
Ky———填料渗透系数;
L———人工湿地长度;
n———水力坡度;
Q———进水流量;
W———人工湿地宽度。
— 3 —
3 工艺流程选择
3.0.1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流程应根据进水水质条件和出水水质 要求,综合考虑各类型人工湿地的特点和工程用地等环境条件, 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0.2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可由单一或多个类型组合而成,根据 实际情况,可采用并联式、串联式或组合式。 3.0.3 人工湿地应根据湿地类型和进水水质情况选择不同程度 的预处理设施。当进水存在漂浮物时,宜设置格栅。预处理工艺 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和《城 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的有关规定。 3.0.4 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可不设 置预处理设施。 3.0.5 处理微污染河湖水时,可根据需要在人工湿地前设置格 栅、沉淀、沉砂和过滤等预处理设施。 3.0.6 处理受污染雨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宜设置调蓄和沉淀等 预处理设施,并应设置雨季超标雨水的超越和旱季补水措施。 3.0.7 处理农田退水时,在人工湿地前宜设置调蓄和沉淀等预 处理设施,宜设置旱季补水措施。 3.0.8 人工湿地出水排入水体或再生利用前,宜根据实际需求 设置充氧或消毒工艺,其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 计标 准》GB 50014 和 《城 镇 污 水 再 生 利 用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GB 50335的有关规定。
— 4 —
4 设 计
4.1 一般规定
4.1.1 人工湿地设计时应充分利用进水水压与原有地形,用地布
局和高程设计宜与建造地点的地势相适应。当高程上不能避免超
标降雨径流进入时,应设置超越通道和人工湿地防冲刷设施。
4.1.2 人工湿地设计应包括池体设计、配水/集水系统设计、防
渗设计、填料配置、生物配置和景观美化。
4.1.3 人工湿地的设计水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站)尾水时,设计水量应与需要处
理的污水处理厂(站)出水量相适应。
2 处理微污染河湖水和农田退水时,设计水量应根据受纳
水体的水质需求、可利用面积等因素确定。
3 处理受污染雨水时,设计水量应根据控制径流污染的水
量、调蓄水量和水质提升目标确定。受污染雨水宜调蓄后处理,
人工湿地宜与雨水调蓄设施共建,也可根据实际用地条件分建。
4.1.4 人工湿地的设计进水水质宜以实测值为基础确定,在无
实测资料时,可按相似工程确定。
4.1.5 人工湿地的出水水质应根据受纳水体环境容量或用户需
求合理确定,并应符合国家和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1.6 人工湿地应根据处理水量合理确定组数,保证在检修时
的处理能力。
4.1.7 人工湿地设计总面积宜分别按表面水力负荷和表面
CODCr 负荷计算,并应取二者中的大值,人工湿地的单体面积应
结合配水和集水的均匀性计算确定。
— 5 —
4.1.8 人工湿地的设计水位宜根据地块特征、排放方式、植物配
置等因素综合确定。
4.1.9 人工湿地工程的建设应合理配置植物、动物与微生物。
4.1.10 人工湿地工程宜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4.1.11 人工湿地宜根据场地特征设置植物收割临时堆放或填
料换填的场地和运维道路。面积超过1ha的潜流人工湿地,宜设
置清淤设施。
4.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
4.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设置进水区、处理区和出水区,处理区自上而下宜为植
物与覆盖层、填料层、防渗层(图4.2.1)。
1—配水渠;2—出水渠;3—植物与覆盖层;4—填料层;5—防渗层
a—进水区;b—处理区;c—出水区
图4.2.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示意图
— 6 —
2 进水区和出水区宜放置粒径为40mm~80mm 的卵石和
砾石,长度宜为0.5m~1.0m,宜分布于整个湿地床宽。
3 处理区填料粒径宜为4mm~30mm。
4 填料层厚度宜为0.6m~1.0m。
5 植物与覆盖层的覆盖物厚度应大于200mm,材料宜选用
透气透水性能好的覆盖物。
4.2.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
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2.2的规定取值。
参数 取值
表面CODCr负荷[g/(m2·d)] 3~12
表面水力负荷[m3/(m2·d)] 0.3~1.5
水力停留时间(d) 0.7~3
4.2.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几何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单池长度宜为20m~50m,长宽比宜为3∶1~4∶1。
2 水力坡度宜为0.5%~1.0%。
4.2.4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宽度和长度,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1 人工湿地宽度
W =
Q
(4.2.41)
86400×Ky×n×Hs
式中:W———人工湿地宽度(m);
Q———进水流量(m
3/d);
n———水力坡度;
Ky———填料渗透系数(m/s);
Hs———处理区填料厚度(m)。
2 人工湿地长度
L=A
(4.2.42)
W
— 7 —
式中:L———人工湿地长度(m);
A———人工湿地面积(m
2)。
4.2.5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多点配水方式,可采用穿孔管
或穿孔墙,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穿孔管可设置于床面以下,长度宜略小于人工湿地宽度
(图4.2.5
1),穿孔管相邻孔距宜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且
不宜大于1m,孔径宜为20mm~30mm。
1—进水区;2—处理区;3—进水管;4—穿孔管
图4.2.5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配水方式
— 8 —
2 穿孔墙长度宜与人工湿地宽度相同(图4. 52),穿孔墙 的开孔率宜为30%,孔径宜为55mm~115mm。
1—进水区;2—处理区;3—进水管;4—配水渠;5—穿孔墙
图4.2.5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配水方式
4.2.6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应集水均匀,集水方式宜采用穿孔管或
穿孔墙,出水口宜设置可调节水位的溢水管或堰等(图4.2.6 1和
图4.2.62)。
4.2.7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宜采用跌水充氧、机械曝气等方式进
行辅助充氧。采用跌水充氧时,应防止水流对构筑物的冲刷;采
用机械曝气时,曝气管应设置在进水区或出水区。
— 9 —
1—处理区;2—出水区;3—出水渠;4—出水管;
5—可旋转弯头;6—阀门(可不设);7—穿孔管
图4.2.61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集水方式
— 1
0 —
1—处理区;2—出水区;3—出水渠;4—出水管;
5—阀门(可不设);6—可旋转弯头;7—穿孔墙
图4.2.62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集水方式
4.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
4.3.1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自上而下宜为覆盖层、填料层、过渡层、排水层和防渗层 (图4.3.1)。 2 可设置穿透功能层的通气管,通气管应与集水管相连,其 管口应至少高出覆盖层顶面300mm,且应与集水管管径相同 (图4.3.1)。 3 各层厚度和材料粒径可按表4.3.1的规定取值。 — 1 1 —
1—通气管(可选);2—配水干管;3—配水支管;4—集水支管;5—集水干管;
6—覆盖层(可选);7—填料层;8—过渡层(可选);9—排水层;10—防渗层
图4.3.1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示意图
分区/层 厚度(mm) 粒径(mm)
覆盖层 200以上 8~16
填料层 600~1000 2~6
过渡层 100~200 5~10
排水层 200~300 16~32
4.3.2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
定,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3.2的规定取值。
参数 取值
表面CODCr负荷[g/(m2·d)] 5~15
表面水力负荷[m3/(m2·d)] 0.4~1.2
水力停留时间(d) 0.8~2.5
4.3.3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几何尺寸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长宽比宜为1∶1~3∶1。 2 水深宜为0.9m~1.5m。 4.3.4 垂直潜流人工湿地配水和集水系统均宜采用穿孔管或穿 — 1 2 —
孔渠,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配水支管或支渠长不宜大于6m、间距不宜大于2m;孔
口间距宜按人工湿地宽度的10%计,且不宜大于1m。
2 配水支管或支渠宜间隔、交错布置,集水支管或支渠进水
孔径宜为20mm~30mm,且不应大于排水层材料的最大粒径。
4.4 表面流人工湿地
4.4.1 表面流人工湿地宜设置进水区、处理区和出水区(图4.4.1)。
表面流人工湿地建设应尽量利用地形特征,因地制宜设置,减少
土方开挖或回填。
1—配水管/渠;2—出水管/渠;3—覆盖层;4—防渗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采用)
a—进水区;b—处理区;c—出水区
图4.4.1 表面流人工湿地示意图
4.4.2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宜根据试验资料确定,
无试验资料时,可采用经验数据或按表4.4.2的规定取值。
参数 取值
表面CODCr负荷[g/(m2·d)] 5~15
表面水力负荷[m3/(m2·d)] 0.5~3
水力停留时间(d) 0.5~2
4.4.3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3 —
1 单级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长宽比宜大于3∶1,但不宜大 于10∶1。 2 平均底坡宜为0.1%~0.5%。 3 表面流人工湿地进水区宜设置沉淀预处理,深度宜为1. 0m。 4 处理区平均深度不宜超过0.6m,局部可结合天然坑塘的 特征设置深水区。 5 生态边界线应结合项目区域地形地貌条件,根据水陆过 渡带的连通性、动植物的生境需求设计,边界线应采用多样化的 结构,坡脚应采用抗冲刷能力强、适宜生物生长的多孔隙材料,护 岸植物宜选取根系发达、固着能力强的种类。 4.4.4 表面流人工湿地应确保配水均匀,配水方式可采用穿孔 管、穿孔墙或矩形堰、梯形堰、齿形堰,人工湿地内部可采用导流 措施,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穿孔管或穿孔渠的孔径宜为20mm~30mm;分组设置 的人工湿地,各组配水管应设置阀门控制流量。 2 穿孔墙宜设置于配水渠与人工湿地之间,长度应与人工 湿地宽度相同,高度宜为0.5m(图4.4.4),穿孔墙的开孔比宜 为30%。 — 1 4 —
1—进水管;2—配水渠;3—穿孔墙
图4.4.4 表面流人工湿地穿孔墙配水方式
4.4.5 表面流人工湿地应集水均匀,集水方式宜采用穿孔管、穿
孔墙,出水管渠宜设置可调节水位的弯管、阀门等(图4.4.5)。
1—出水区;2—出水渠;3—出水管; 4—可旋转弯头;5—阀门(可不设);6—穿孔管 图4.4.5 表面流人工湿地穿孔管集水方式 — 1 5 —
4.4.6 表面流人工湿地地形有高差时,可采用单级或多级陡坡
充氧、跌水充氧等方式进行辅助充氧。采用陡坡充氧时,坡度宜
为1∶4~1∶2;采用跌水充氧时,应防止水流对构筑物的冲刷。
在无水头可以利用时,可采用曝气设施。
4.4.7 采用表面流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处理厂(站)尾水和农田退
水时,应采取控制富营养化的措施。
4.5 防 渗
4.5.1 人工湿地的防渗设计应考虑当地水文地质条件对防渗系
统的长期影响。
4.5.2 人工湿地防渗材料应根据现场地下水位等实际情况
选择。
4.5.3 人工湿地防渗层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人工湿地在进行防渗层施工前,基础层压实系数应不小
于85%。
2 湿地床体进行防渗处理时,防渗层的渗透系数不应大于
1×10
-8 m/s;当人工湿地作为海绵城市源头减排设施时,渗透系
数可适当放宽。
4.5.4 处理微污染河水且人工湿地设置在河湖河漫滩时,可不
设防渗,但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4.5.5 人工湿地内穿墙管、穿孔管、穿孔墙和穿孔渠等处应作局
部防渗处理。
4.6 填 料
4.6.1 潜流人工湿地选用的填料应比表面积大、机械强度高、稳 定性好、取材方便。 4.6.2 人工湿地的填料选配应考虑污染物去除需要和当地填料 — 1 6 —
的供应情况,可选用砾石、沸石、矿渣等多种填料的组合,含铁量
高的填料不宜单独使用。
4.6.3 人工湿地填料的清水渗透系数(Ky)宜大于1×10
-2 m/s,
渗透系数设计值宜为清水试验测定值的10%。
4.6.4 人工湿地填料的初始空隙率宜为35%~50%。
4.6.5 潜流人工湿地覆盖层或填料的厚度应高于设计水面
标高。
4.7 生 物
4.7.1 人工湿地的生物可包括人工湿地植物和水生动物。 4.7.2 人工湿地植物宜选用抗逆能力强、净化能力强、具有观赏 价值的适生植物,不得选用外来入侵物种。 4.7.3 挺水植物的种植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种植水深不宜超过0.6m。 2 种植密度宜为9丛/m 2~36丛/m 2,不宜单株栽植。 3 宜在相同生态位以单层片种群栽植,2种或2种以上挺水 植物栽植布置区域应设置根部阻隔措施。 4 宜在3月—5月进行种苗移植,也可在6月—9月进行营 养植株移植,或在12月—翌年2月进行根茎等营养繁殖体移植。 4.7.4 挺水植物栽培宜采用容器苗移栽方式,并根据植物生物 学和生态学特性进行种苗规格和种植密度设计。 4.7.5 浮叶植物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根生浮叶植物宜栽植在缓流、静止区域,水深宜为0.3m~ 1.2m。 2 根生浮叶植物的栽植时间宜选择在秋冬或早春季节。 3 根生浮叶植物宜选择合适的冬季品种。 4 自由漂浮植物应栽植布置在可控制区域。 4.7.6 沉水植物的种植应符合下列要求: — 1 7 —
1 种植水深宜为0.5m~1.5m。
2 种植密度宜为10丛/m
2~25丛/m
2,水质净化要求高的
水体可加密种植。
3 宜以群落方式栽植布置,并宜兼顾各个季节都有优势品
种,种植应充分考虑种间关系,不应选择种间竞争显著的品种;夏
季品种宜在5月—9月进行植株移栽,冬季品种宜在3月—4月
进行植株移栽;芽孢、根茎、石芽等宜在11月—翌年2月进行
移植。
4.7.7 表面流人工湿地的水生动物应选用滤食性和碎屑食性为主
的鱼类和底栖动物,并适当配置肉食性鱼类。鱼类投放宜放养大规
格苗种,鱼种规格宜为100g/尾~150g/尾。滤食性鱼类投放密度
宜为110尾/亩~160尾/亩,碎屑性鱼类投放密度宜为5尾/亩~
10尾/亩,肉食性鱼类投放密度宜为0.5尾/亩~1尾/亩。底栖贝
类为环棱螺、蚌等大型底栖动物,投放密度宜为15kg/亩~30kg/亩。
在水体溶解氧低于3mg/L时,不宜投放鱼种或成鱼。
4.8 景观美化
4.8.1 海绵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河湖景观水体等人居环境要
求较高区域,人工湿地的设计、植物呈现效果应结合景观建设,宜
与周边区域的景观功能定位和风貌相协调。
4.8.2 人工湿地的硬质化部分应进行柔性点缀与提升,整体景
观应保持近自然化和生态化。
4.8.3 人工湿地的植物种类选择应兼顾水质净化、景观和生态
功能等需求,可根据植物的花期、色彩、形态、物候期和生长习性
等,采用片植、群植、点缀等方法营造湿地植物景观。
4.8.4 在保障游客安全和人工湿地处理效果的基础上,宜设置游
步路、水上栈道、科普展示牌等设施,并与周围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 1
8 —
5 施工和验收
5.1 施 工
5.1.1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对工
程的变更,应在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工程联系单等文
件后进行。施工应符合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要求。
5.1.2 施工单位应按照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文明施工标
准》DG/TJ
08—2102的要求进行施工,遵守有关环境保护的法
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种粉尘、废气、废弃物
以及噪声、振动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危害。
5.1.3 床体高程和底坡应满足设计要求,进行高程校核后方可
进行下一步施工。
5.1.4 防渗层下方的基础层应平整、压实、无裂缝、无松土,表面
应无积水、石块、树根和尖锐杂物。人工湿地开挖时应保持原土
层,于原土层上采取防渗措施。防渗施工结束后,应按照现行国
家标准《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T
50600进行防渗验
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工序。
5.1.5 人工湿地不同区域应按设计级配要求铺设填料。铺设
前,应对填料进行清洗。铺设中应避免直接在填料表面行走或机
械碾压。每15m~25m 范围内留3个控制点进行人工找平。
5.1.6 采用穿孔管和 U 型渠进行配水或集水时,施工安装不应
损坏穿孔管或 U 型渠。
5.1.7 潜流人工湿地植物种植时,应保持覆盖层湿润,宜搭建操
作架或铺设踏板,不应直接踩踏人工湿地和植物幼苗。
— 1
9 —
5.2 启动和调试
5.2.1 启动调试前,应检查供电是否正常,水泵、闸阀、水位控制
器、仪表和控制系统能否正常工作。
5.2.2 应通过满水试验,检查人工湿地构筑物的渗漏情况,检查
水流是否畅通。
5.2.3 在人工湿地调试期间,进水水力负荷应逐步提高至设计
负荷,增加幅度应根据水质变化与植物生长情况确定。
5.2.4 人工湿地水位可根据污染负荷、出水效果的实际需求进
行调节。
5.2.5 人工湿地建设末期或运行初期,可通过接种本土微生物,
加强对进水中污染物的削减功能。
5.3 工程验收
5.3.1 人工湿地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组织通水试运行,试运 行期不应少于3个月。施工单位应在试运行期内对工程质量承 担保修责任。 5.3.2 在依次完成工程主要部位验收、单项工程验收、设备安装 工程验收和水质验收后,施工单位应预先1个月向监理和建设单 位书面申请人工湿地工程竣工验收。 5.3.3 建设单位在收到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验收申请,并报 主管部门批准后,应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时应提供下列 材料: 1 批准的设计文件和设计变更文件。 2 完整的启动试运行和生产试运行记录。 3 试运行期间进出水污染物连续监测报告。 4 其他相关技术资料。 — 2 0 —
5.3.4 竣工验收合格后,人工湿地可投入正式使用。建设单位
应将有关项目前期、勘测、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文件和技术资料
归档。
— 2
1 —
6 运行和管理
6.1 日常运行
6.1.1 应根据人工湿地的设计要求制定运行管理指导手册。 6.1.2 应根据运行管理手册制订日常巡检计划,并应包括下列 内容: 1 检查进水格栅和出水管口是否堵塞,发现堵塞需及时 清理。 2 检查水位、流量和水质情况是否满足设计要求,不应出现 壅水与填料层上层无水现象;出现壅水现象时,应检查配水和集 水的均匀性及填料区水流的畅通性,并相应进行管理。出水量严 重偏少时,应检查管渠进水端是否正常或者开启补水。 3 检查水泵、水位控制器等机电设备仪表是否工作正常,如 有异常,应及时维修恢复。 4 检查是否有藻类滋生或出现外来入侵生物,一旦发现应 及时清理。 6.1.3 根据进水水量、水质和分组布置,人工湿地的进水可选用 连续、间歇、潮汐流和多组轮换等方式。 6.1.4 当人工湿地因填料堵塞出现出水量明显下降或表面雍水 时,可进行轮换运行恢复。如无法恢复出水量,应进行大修。 6.1.5 人工湿地运行中应按照现行行业标准《园林绿化养护标 准》CJJ/T287的有关规定对植物进行养护,并应控制杂草和虫 害,定期收割或清除枯枝败叶。 6.1.6 应对人工湿地进行蚊蝇控制,并宜采用物理或生态防治 方法。 — 2 2 —
6.1.7 应定期监测人工湿地进、出水的水质和水量,并做好数据记
录。委托有资质单位监测时,应出具监测报告并存档备案,宜建立
监测数据库。水质、水量具体监测频率和位置可参照表6.1.7
执行。
监测内容 监测点 频次
SS、BOD5、CODCr、氨氮、TN、TP 总进水、总出水 在线监测或按需检测
水温、DO、pH 各单元进水、出水 按需检测
流量、水位 各单元进水、出水 每日检测
特征污染物 总进水、总出水 按需离线监测
6.1.8 当发现人工湿地的进、出水水量异常时,应及时检查管
道、池体等设施完好情况,排查预处理设施运转情况,并应及时排
除故障。
6.1.9 人工湿地建设信息管理平台时,应定期对平台数据采集
系统进行维护和检查。
6.1.10 宜定期对在线检测和监测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
6.1.11 偏远地区的人工湿地宜设置视频监控。
6.2 安全和应急管理
6.2.1 人工湿地运行管理应制定应急预案,并应包括人员安全、 水质水量安全、设备设施运行(故障及停电)、极端天气(台风、强 降雨、冰雹等)和生物入侵等方面的内容。 6.2.2 当人工湿地的进水污染物浓度偏高时,宜加强预处理或 者启动应急曝气设施或接种本土微生物。 6.2.3 应确保运行过程中的人员安全,防止溺水、触电等事故的 发生。 — 2 3 —
6.2.4 当进水的氨氮、总磷或 COD浓度高于设计值1倍时,应
停止进水,待进水水质达到进水标准时方可再次进水;若出水超
标,应及时查明原因,实施补救措施;若出现重大超标,则应及时
向有关部门报告,以明确进一步处置方案。
6.2.5 应加强巡查制度落实,做好设备设施维护,及早发现隐
患;若出现设备故障或停电造成工艺运行异常,应及时修缮,并应
72h内恢复运行。
6.2.6 由台风天气或其他原因造成强降雨及强泄洪后,应及时
打开进水旁通或排空管道。
6.2.7 人工湿地系统出现外来入侵物种时,宜采取水位控制、人
工打捞等物理方式和生物生态方法去除;效果不理想时,可使用
低残留药剂。
— 2
4 —
本标准用词说明
1 为了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 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宜”。 4) 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 “可”。 2 条 文 中 指 明 应 按 其 他 有 关 标 准 执 行 的 写 法 为 “应 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 2 5 —
引用标准名录
1 《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
2 《城镇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
50335
3 《渠道防渗衬砌工程技术标准》GB/T
50600
4 《园林绿化养护标准》CJJ/T
287
5 《文明施工标准》DG/TJ
08—2102
—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