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1.020
CCS C 05
WS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卫 生 行 业 标 准
WS/T 389—2024
代替 WS/T 389-2012
医学 X 线检查操作规程
Medical X-ray examination procedure
2024-07-23 发布
2025-01-01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发 布
WS/T 389—2024
前 言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本标准代替WS/T 389-2012《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与 WS/T 389-2012《医学X线检查操作规程》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更改了检查过程中的准备内容、具体操作时的细节及图像显示要求,对于摄片过程中的注意事
项进行了详细标注(见第 5 章,2012 年版的第 5 章);
——更改了造影过程中的检查前准备、对比剂准备情况(见附录 A~E,2012 年版的附录 A、B);
——增加了各部位图像显示要求、操作方法中的源像距离及具体细节操作要求、注意事项细节(见
5.1、5.3、5.6);
——更改了附录中的规范性描述(见附录 A.1.1.1、附录 A.1.2.2、附录 A.2.2.1,2012 年版的附
录 A.1.1.1、附录 A.1.2.2 和附录 A.2.2.1);
——增加了窦道瘘管造影操作规范、经 T 管胆系造影操作规范及输卵管造影检查操作规范(见附录
C、D 和 E)。
本标准由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医疗服务标准专业委员会负责技术审查和技术咨询,由国家卫生
健康委医疗管理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协调性和格式审查,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负责业务管理、法规司
负责统筹管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范国光、任克、张立娜、王鸣鹏、高振龙、孙文阁、李真林、刘义军、牛刚、
雷子乔。
本标准于 2012 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I
WS/T 389—2024
医学 X 线检查操作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范了医学 X 线检查前准备、操作流程、影像显示要求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受检者进行医学 X 线检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化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标准。
GBZ 130 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
WS 76 医用X射线诊断设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医学 X 线检查 medical x-ray examination
利用X线作为载体对受检者照射(进行成像检查),从而获取医学影像信息的检查方法。医学X线检
查方法分为普通检查(X线摄影)、X线造影检查和X线特殊检查。
3.2
X 线普通检查 ordinary x-ray radiography
X线作为信息载体,利用其穿透特性对受检体进行曝光,以影像探测器获取受检体信息重建影像的
摄影过程。
3.3
X 线造影检查 contrast radiography
人体组织有相当部分只依靠自身的密度、厚度、原子序数的差异不能在普通摄影检查中显示,检查
时,可将原子序数高于或低于该组织结构的物质引入器官或周围间隙,使之产生对比影像,此即 X 线造
影检查。
3.4
X 线特殊检查 special radiography
1
WS/T 389—2024
特殊X线检查有软X线摄影、高管电压摄影、体层摄影、 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等。自应用CT等现代
成像技术以来,除放大摄影和荧光摄影外,乳腺软X线摄影、高管电压摄影、口腔体层摄影、融合断层
摄影都在临床有广泛应用。现阶段,X线检查技术向精准化、功能化、可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将催
生出一些新的特殊检查出现。
3.5
对比剂 contrast agent
以医学成像为目的将某种特定物质引入人体内,以改变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像对比度,这种被引入的
物质被称为“对比剂”,过去曾称之为“造影剂”。
4
X 线辐射防护
X 线辐射防护应符合 GBZ 130 的要求。
5 X 线摄影检查
5.1 胸部 X 线摄影检查
5.1.1 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应做好如下准备:
——了解病情,仔细核对 X 线检查申请单,明确检查目的、摄影部位和有无特殊要求。对检查目的、
摄影部位表述不清的申请单,应与临床医师核准确认;
——根据检查要求选择适宜尺寸的影像探测器;
——开机预热,根据受检者特点(生理、病理特点等)及临床需求来拟定摄影条件;
——去除受检者胸背部可造成影像伪影的物品,如衣服、饰物等;
——摄影条件宜采用高电压、大毫安、短时间,以减少心脏或呼吸运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采用高
电压摄影时要使用栅比值不小于 10:1 的滤线栅,摄影距离为 150cm~180cm、观察心脏为 200cm;对受
检者进行吸气、屏气训练;
——婴幼儿胸部摄影应采用大毫安、短时间,以保证图像质量;
——心脏摄影的左侧位及右前斜位,需服钡剂,为了在曝光中充盈食管,应叮嘱受检者吞服钡剂同
时,屏气并曝光;
——肋骨摄影不宜采用侧位,应根据病变或外伤部位,分别采用正位、斜位或切线位摄影;
——检查中应注意腺体和敏感部位的防护;
——检查中出现特殊危急情况应根据规则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处置;
——图像打印布局要注意对称和放大率调节的一致性;
——核对数据信息并签字确认;
——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情况,取得配合。
5.1.2 胸部后前立位
5.1.2.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并紧贴摄影架取后前位站立,两足稍分开,以保持站姿稳定;
——人体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探测器长轴中线重合,下颌略上抬,影像探测器上缘适当超出双侧肩部
2
WS/T 389—2024
(约两横指 2cm~3cm);
——双肘屈曲,将双手背置于髂部(臀部外上象限),双肘部内旋向前贴紧探测器;
——源-像距离为 180cm(观察心脏时,为 20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六胸椎垂直于人体射入影像探测器;
——深吸气后屏气并曝光(观察心脏时,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5.1.2.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显示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号、左右等;标记
放置于图像最顶端两侧非诊断区(空气直接曝光区);
——胸部投影位于图像正中,上方应包括两侧肺尖,距离肩部软组织影上3cm~5cm可见空曝光区;
下方应包括双侧肋膈角及以下1cm~3cm非诊断区;两外侧应包括胸壁软组织;
——肺纹理结构清晰、锐利,自肺门向肺野外带连续显示;纵隔、胸壁与纵隔软组织可辨;≥2mm
的血管和其断面显示清晰;
——照射野大小合适,胸部投影无失真、变形;双锁骨平展、胸锁关节对称;双侧肩胛骨投影于肺
野以外;曝光参数合适,肺野与周围软组织对比度良好;第 1~4 胸椎与心影后肺及纹理隐约可见,肋
骨隐约可见;气管和主支气管影、心脏和主动脉边缘清晰可辨;影像显示无肉眼可见的呼吸、心跳等运
动伪影。两侧膈肌包括完整,且边缘锐利。
——图像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可见颗粒状噪声。
5.1.2.3
注意事项
——摄影时,两肩尽量放松、下垂,使锁骨成水平位,以便于肺尖部清晰显示。重症受检者及婴幼
儿可采取坐立前后位或仰卧前后位摄影;
——对于危急不能站立配合受检者可使用前后正位或仰卧位前后正位,检查操作方法和图像显示要
求同胸部后前正位。
5.1.3 胸部侧位
5.1.3.1 操作方法
——受检者侧面靠近摄影架站立,使被检侧紧贴探测器中心,人体正中矢状面与探测器平面平行,
双上肢上举,环抱头部,两足稍分开,以保持站姿稳定;
——胸部腋中线对准影像探测器长轴中线;
——影像探测器上缘应超出肩部;
——源-像距离为 180cm(观察心脏时,为 20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六胸椎水平高度,垂直于人体射入探测器中心;
——深吸气后屏气曝光(观察心脏时,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
——侧位时需要调整防护铅围裙以达到防护要求。
5.1.3.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号、左右等;标记
置于胸部侧位前方非诊断区(空气直接曝光区);
——胸部投影位于图像正中,上方应包括肺尖;下方应包括双侧肋膈角及以下1cm~3cm非诊断区;
前后侧应包括胸壁软组织;
——肺纹理结构清晰、锐利,自肺门向肺野外带连续显示;纵隔、胸壁与纵隔软组织可辨;≥2mm
的血管和其断面显示清晰;
——气管、主动脉、胸骨、胸椎、心脏及其后缘清晰显示;双肺后缘重叠,肋膈角清晰锐利;双侧
3
WS/T 389—2024
肋弓后缘重叠或胸骨柄、体呈切线位(全部满足或二选一);
——图像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可见颗粒状噪声。
5.1.3.3
注意事项
——重症受检者及婴幼儿可采取侧卧位或仰卧水平侧位摄影(婴幼儿 SID :100cm~115cm);
——心脏侧位摄影时应采用左侧位,平静呼吸下屏气曝光,源-像距离为 200cm。
5.1.4 胸部前弓位
5.1.4.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 X 射线球管站立于摄影架前,上胸部后仰,使后背上部紧贴影像探测器,腹部向前
凸出,使胸部冠状面与影像探测器约呈 45°角;
——胸部正中矢状面与影像探测器长轴中线重合;
——双手背置于髋部(臀部外上象限),双肘弯曲并尽量向前,两足稍分开,以保持站姿稳定;
——影像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上方约 7cm;
——源-像距离为 18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胸骨颈静脉切迹下 8cm~10cm 处射入影像探测器;
——当人体冠状面倾斜角度小于 15°~20°时,可采用中心线向头侧倾斜角度加以调整,采用自
动毫安曝光控制系统时选用上部的左右两个电离室;
——深吸气后屏气并曝光。
5.1.4.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号、左右等;标记
放置于图像最顶端两侧非诊断区(空气直接曝光区);
——上方应包括两肺尖及部分肩颈部软组织,下方至少应包括两肺上叶;左右应包括两肺及胸壁软
组织;两侧肺野对称显示;
——两侧锁骨投影于肺尖以上;前后肋骨接近重叠;肺纹理结构显示清晰、锐利,≥2mm 的血管和
其断面显示清晰;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
可见颗粒状噪声。
5.1.4.3
注意事项
——当受检者身体后倾角度不够时,中心线向头侧倾斜一定角度,经胸骨角与剑突连线的中点射入
影像探测器;
——检查立位摄影架是否牢固、可靠,防止受检者摔伤。婴幼儿及体弱不能配合者不宜选择该体位。
5.1.5 胸部侧卧后前正位
5.1.5.1 操作方法
——受检者双手臂上举抱头侧卧于检查床上,头部给予适当物品衬垫,与床面接触的胸侧可用棉垫
或枕头垫高,使近床面侧胸腔更好显示;
——影像探测器横置,紧靠前胸壁,适当调节影像探测器高度,以使其能包括整个胸部;
——源-像距离为 18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六胸椎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4
WS/T 389—2024
——深吸气后屏气并曝光。
5.1.5.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号、左右等标识;
标记放置于图像最顶端两侧非诊断区(空气直接曝光区);
——上方应包括两侧肺尖及部分肩颈部软组织;下方应包括双侧肋膈角;两侧应包括部分胸壁软组
织;图像显示应为肩胛骨重叠于肺野的胸部正位影像;
——除正常肺纹理结构显示清晰外,应能清晰显示胸腔积液的液面或气胸的边界;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
可见颗粒状噪声。
5.1.5.3
注意事项
——检查胸腔积液时,患侧在下,检查气胸时,患侧在上;
——胸部侧卧前后正位检查操作方法和图像显示要求同胸部侧卧后前正位。
5.1.6 胸部仰卧侧位
5.1.6.1 操作方法
——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或平板担架上,背部用棉垫或枕头垫高,两臂上举或抱头;
——影像探测器横立于胸部被检侧,与人体冠状面垂直,并以沙袋支撑或用木架固定;
——源-像距离为 18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第六胸椎处腋中线水平高度,垂直于探测器中心射入;
——深吸气后屏气并曝光。
5.1.6.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显示要求同常规胸部侧位。
5.1.6.3
注意事项
用以检查胸内液体平面,对不能采取站立侧位的受检者,可用此位置摄影。
5.1.7 肋骨切线位
5.1.7.1 操作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或前后站立位,身体向一侧旋转使被检侧胸部贴紧影像探测器;
——适当旋转角度使受检部位边缘与中心线呈切线位;
——上部肋骨:中心线向足侧倾斜约 20°,下部肋骨:中心线向足侧倾斜约 30°,沿受检部位边
缘射入;
——源-像距离为 100cm;
——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并曝光。
5.1.7.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显示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检查号、左右等标
识;
——被检部位应符合和包括检查申请单内容的要求;被检部位肋骨边缘显示呈弧形线样;
5
WS/T 389—2024
——上下肋骨边缘排列、走行清晰可见;影像密度适当,能清楚分辨骨皮、松质;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
可见颗粒状噪声。
5.1.7.3
注意事项
——拍摄前检查技师应了解病情,并对病变部位进行触诊,以确认检查部位无误;对检查内容如有
疑问或更改,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并获得认可;
——骨折病变在切线位 X 线投影时显示较好,如有不确定或有可疑处,可在压痛点或可疑处做体表
标记。
5.1.8 心脏右前斜位
5.1.8.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右前胸壁紧贴影像探测器;
——左手臂上举抱头,右手背放置于髋部,右肘部向前弯曲内旋,手掌展开;
——人体冠状面与影像探测器呈 45°~55°角;
——影像探测器上缘应高出肩部上方 3cm,左前及右后胸壁应包括在成像范围内;
——源-像距离为 200cm;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左侧腋后线第七胸椎水平高度与影像探测器垂直射入;
——摆位时和曝光前分别吞服适量硫酸钡剂;
——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并曝光。
5.1.8.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显示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检查号、左右等标识;左右标识
置于图象上方空气直接曝光区或非诊断区,最好与被检侧同标识标记;
——胸部呈斜位投影。上方包括两侧肺尖及部分肩颈部软组织,下方包括双侧肋膈角及部分非诊断
区组织;左右侧包括胸壁及部分软组织;胸椎位于胸部右后 1/3 处,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椎左侧,且
不与胸椎重叠;
——心脏、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清晰可见,肺尖及肺周边纹理显示清楚并能被连续追踪。胸段食
管心影压迹处钡剂充盈良好;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
可见颗粒状噪声。
5.1.8.3
注意事项
注意掌握钡剂的浓稠度和吞服、曝光的时机。
5.1.9 心脏左前斜位
5.1.9.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左前胸壁紧贴影像探测器;
——右手臂上举抱头,左手背放置于髋部,左肘部向前弯曲内旋,手掌展开;
——人体冠状面与影像探测器呈 55°~65°角;
——影像探测器上缘应高出肩部上方 3cm,右前及左后胸壁应包括在成像范围内;
——源-像距离为 200cm;
6
WS/T 389—2024
——中心线呈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第七胸椎水平高度与影像探测器垂直射入;
——平静呼吸状态下屏气并曝光。
5.1.9.2
图像显示要求
——图像上标识显示齐全、规范,需包括检查日期、受检者姓名、性别、年龄、检查号、左右等标
识;左右标识置于图象上方空气直接曝光区或非诊断区,最好与被检侧同标识标记;
——胸部呈斜位投影。上方包括两侧肺尖及部分肩颈部软组织,下方包括双侧肋膈角及部分非诊断
区组织;左右侧包括胸壁及部分软组织;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方 1/3 偏前处,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椎
右侧显示,且不与胸椎重叠;
——胸主动脉边界清晰、全程显示;肺尖及肺周边纹理显示清楚并能被连续追踪。下腔静脉阴影基
本落于心影底部中央;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模糊和切割伪影等;软组织密度区无肉眼
可见颗粒状噪声。
5.1.9.3
注意事项
针对于降主动脉检查的病例应吞服钡剂,用以观察降主动脉迂曲对食管形成的压迹。
5.2
四肢 X 线摄影检查
5.2.1
摄影前准备
摄影前应做好如下准备:
——常规为正侧位,放于同一张照片上,便于比较,图像布局最好使长骨长轴与图像长轴平行,正
侧位关节面在同一平面;
——骨外伤摄影,搬动时要注意受检者的受伤肢体,避免第二次创伤;
——长骨摄影,至少包括邻近的一个关节,便于诊断与整复中参考,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
水平面上;
——指、趾骨摄影,应包括邻近指(趾)骨,便于在诊断时比较,或在技术上左右肢体的鉴别审定;
——长骨摄影应尽力包括邻近软组;
——对于儿童的骨关节摄影,一般需要两侧同时摄影,以便于鉴别诊断,如髋关节;
——照射部位去除可摘除物如手部的戒指等;
——异物摄影,应将被照部位皮肤表面包括在照片内,以便确定异物深度的定位诊断,为取出异取
物提供依据;
——四肢摄影一般不用滤线栅;骨肿瘤、慢性骨髓炎摄影时建议使用滤线栅;股骨上端因部位较厚,
一般也使用滤线栅摄影。源-像距离为 100cm;
——原则上被检关节检查区域只需包括关节两端 10cm~15cm,长骨软组织检查区域周边不超过 2cm;
——长骨拼接技术的使用要根据设备提供的拼接方法依据标准姿势规范合理使用,距离通常采用
200cm~300cm,图像后处理要注意拼接点的准确性以减少失真;
——标记应在图像非诊断区、被检部位最顶端或关节附近并对称放置。
5.2.2 手后前正位
5.2.2.1 操作方法
——受检者在摄影台旁侧坐;
——手掌掌心朝下,紧贴影像探测器,五指自然分开,第三掌骨头置于影像探测器中心;
7
WS/T 389—2024
——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第三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2.2.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全部指骨、腕骨及前臂远端约 2.5cm 范围内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
软组织层次;
——5 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
——第三掌骨头位于该图像中心;第 2~5 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五指自然分开,无软
组织重叠;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2.3
注意事项
——手部的 X 线检查常规取手后前正位或加手掌下斜位。诊断上如有特殊要求可加照手部侧位。痛
风、风湿及大骨节病只取手正位;
——为防止手的移动,前臂可考虑用沙袋固定;
——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及指端;
——单独检查 2~5 指的某一指骨正位时,均采用此体位,被检区域酌情而定。
5.2.3 手掌下斜位
5.2.3.1 操作方法
——受检者在摄影台旁侧坐;
——第五掌骨和指骨内侧贴近影像探测器,手内旋,使手掌冠状面与影像探测器的成 45°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影像探测器;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第五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2.3.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全部指骨、腕骨及前臂远端约 2.5cm 范围内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
软组织层次;
——第 2~5 掌骨基底部略有重叠,呈斜位显示,拇指呈斜位显示;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注意事项
——为防止手的移动,前臂可考虑用沙袋固定;
——照片影像应包括腕关节;
——检查拇指和食指时,采用拇指侧靠片的侧位;检查 3~5 指侧位采用小指侧靠片;
——拇指侧位也是采用手掌下斜位,其余手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中心线经拇指指掌关节垂直射
入探测器中心。
5.2.4 拇指正位
5.2.4.1 操作方法
8
WS/T 389—2024
——拇指正位分掌上位和掌下位;
——掌上位,手内旋使掌心向上,嘱其受检者用非检测手将其余四指握住避免与拇指重叠;
——掌下位,手侧位稍外旋,第 2~5 指稍弯曲略呈握物状,其下方有可透过 X 线的棉织物支撑,
拇指掌面向下自然伸直;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第 1 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2.4.2
图像显示要求
——拇指呈正位并单独显示,无变形;
——第一掌指关节同时显示;骨皮质及骨小梁清晰可见;可见软组织层次;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4.3
注意事项
拇指正位取掌上位时,拇指更加贴近影像探测器,且容易固定,影像与掌下位相比更加清晰。使用
掌下位时要注意拇指与影像探测器平行与固定。
5.2.5 腕关节后前正位
5.2.5.1 操作方法
——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旁,前臂伸直呈前后位;
——手呈半握拳,腕关节置于影像探测器中心,腕部掌面紧贴影像探测器;
——探测器上的照射野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5.2.5.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腕骨、尺桡骨远端与掌骨近端的后前位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软组织层次;
——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腕关节位于该图像中心;远侧桡尺关节略有重叠;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5.3
注意事项
——为防止腕部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腕关节正、侧位分格摄影时,远端和近端分别位于影像探测器同侧,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婴幼儿腕关节正位摄影可采用前后位;
——测骨龄受检者除手诸骨外,还应包括尺、桡骨远侧端骨干 3cm~4cm,五指稍分开,拇指和食
指约成 30°角,中指轴与前臂轴成直线;
——部分做了石膏固定不能翻转配合的受检者可以采用前后位检查,图像显示要求同后前正位。
5.2.6 腕关节侧位
5.2.6.1 操作方法
——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肘部弯曲;
——手和前臂呈侧位,第 5 掌骨和前臂尺侧紧靠影像探测器;
——尺骨茎突置于影像探测器中心;
9
WS/T 389—2024
——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桡骨茎突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5.2.6.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被检侧腕关节侧位影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腕关节间隙;可见软组织层次;
——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第 2~5 掌骨近端全部排成直线且重叠;通过重叠的桡骨能够显示尺骨
远端的边缘;
——影像密度和对比度良好,无运动伪影。
5.2.6.3
注意事项
——为防止腕部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前臂;
——腕关节正、侧位分格摄影时,远端和近端位于影像探测器同侧,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受检者掌骨外展困难时,拇侧可稍抬高。
5.2.7 尺桡骨前后正位
5.2.7.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背紧贴影像探测器;肩部应略向被检侧
外旋,且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前臂长轴与影像探测器长轴平行一致;
——影像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前臂中点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5.2.7.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完整的桡骨、尺骨和腕关节、肘关节的前后位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软组织
层次;
——前臂长轴与该图像长轴平行,桡骨头和桡骨粗隆略与尺骨重叠;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7.3
注意事项
——为防止受检者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和上臂;
——肢体长轴与影像探测器长轴平行;
——尺桡骨正、侧位分格摄影时,远端和近端位于影像探测器同侧,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5.2.8 尺桡骨侧位
5.2.8.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屈肘成 90°;
——前臂呈侧位,尺侧紧贴影像探测器,肩部尽量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影像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前臂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0
WS/T 389—2024
5.2.8.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完整的桡骨、尺骨和腕关节、肘关节的侧位影像;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可见软组织
层次;
——尺骨喙突与桡骨头重叠,肱骨外上髁与滑车重叠;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8.3
注意事项
同尺桡骨前后正位。
5.2.9 肘关节前后正位
5.2.9.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一端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
——尺骨鹰嘴突置于影像探测器中心并紧贴影像探测器。肩部应略向被检侧外旋,且肩部下移,尽
量接近肘部高度;
——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肘窝中点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5.2.9.2
图像显示要求
——显示肱骨远端、肘关节及尺骨、桡骨近端前后位影像;清晰可见肘关节间隙、骨皮质和骨小梁;
可见软组织层次;
——肘关节位于该图像中心;可见肱骨内、外上髁轮廓,肱桡关节面无骨性重叠、桡骨粗隆与尺骨
有少许重叠;
——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9.3
注意事项
——照片影像应包括肱骨下段和尺骨、桡骨上段;
——为防止受检者移动,可考虑用沙袋固定手掌;
——肘关节正、侧位在同一片中分格摄影时,远、近端方向保持一致,且关节间隙处于同一水平;
——体位设计时可以使前臂稍外旋或拇指贴近影像探测器以达到显示要求;
——外伤、不能配合受检者可取前臂、上臂对称角度设计或立位设计。
5.2.10 肘关节侧位
5.2.10.1 操作方法
——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一端侧坐,曲肘成 90°,肘关节内侧及肱骨贴近台面;
——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肘关节内侧紧贴影像探测器呈侧位,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源-像距离为 100cm;
——中心线经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影像探测器。
5.2.10.2
图像显示要求
11
WS/T 389—2024
——显示肱骨远端、肘关节及尺骨近端侧位影像;明确显示肘关节间隙;清晰可见骨皮质和骨小梁;
可见软组织层次;
——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呈 90°~120°;
——肘关节位于该图像中心;肱骨内外上髁重叠构成圆形投影;约半个桡骨头与冠状突重叠;
——图像无伪影及严重图像噪声,无体外异物伪影、运动伪影和切割伪影等。
5.2.10.3
注意事项
同肘关节前后正位。
5.2.11 肱骨前后正位
5.2.11.1 操作方法
——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前臂伸直稍外展,掌心朝上,对侧肩部稍抬高,使被检侧上臂贴近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