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53.040.C 1 J 8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14784—2013 代替GB/T14781·-1993
带式输送机 安全规范
Safety regulations of belt conveyor
2013-12-31发布
2014-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 14784—2013
前言
本标准的4.1.1、4.1.2、4.1.3、4.1.4、4.1.5、4.1.10、4.1.11[.d)、e)、f)、h)条款除外1为强制性条款.其余为推荐性条款,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147841993《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 本标准与GB/T14784--1993相比主要区别如下:
修改了原标准中的适用范围;删除了原标准中的3.1,3.2.3.4中的a、b、c、d、c、g.3.5,3.10,4.1,4.3.3,5.1,5.2,5.3,5.4,5.6, 5.8和第7章;
- .
一增加了基本要求(见第3章);
-将安全规范的内容分成“设计和制造阶段”"安装阶段”“使用和维护阶段”三大部分书写;修订了原标准中3.11.2及表1(见4.1.1.3及表1);
-·删除了3.11.3,将其内容分别写人滚筒的防护、托辊的防护、拉紧装置的防护、驱动装置的防
护、翻带装置的防护、卸料车的防护、金属结构件的防护之中;增加了“承载分支输送带过渡区段内的托辊处、导料槽下方的托辊处、压带轮下方的托辊处以及压带轮与输送带之间也是易挤夹部位”(见4.1.1.2);
-增加了防夹模的防护(见4.1.2);增加了过渡托辊处、导料槽下方托辊、压带轮下方托辑的防护(见4.1.3.4、4.1.3.5和4.1.3.6);增加了车式拉紧装置的防护(见4.1.4.2);增加了翻带装置的防护(见4.1.6); -一增加了对防护板的要求(见4.1.10); --—增加了对急停开关的要求[见4.1.11中i)];
增加了对编写“产品使用维护说明书”的要求(见4.1.12及附录A); -增加了通道等安装完成之前不得试车的要求(见4.2.4);增加了4.3中e)、i)、j)、m)、n)、o)、p)条款。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连续搬运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31)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北京约基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起重运输机械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大重工集团有限公
司、衡阳运输机械有限公司、山西东杰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铜陵天奇蓝天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输送机械设备制造公司、江苏环宇起重运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文林、王顺亭、马立民、张继功、刘文军、王璃、刘伯宽、王风雷、张晓华、王永红、 俞红全、张永丰、张立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47841993。
1
GB14784—2013
带式输送机安全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带式输送机(以下简称“输送机”)在设计和制造、安装、使用和维护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输送各种块状、粒状等松散物料以及成件物品的固定带式输送机。 本标准不适用于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直接与食品或药物接触的带式输送机、载人带式输送机,对于输送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有放射性等物料的输送机,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遵守相应的
标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0595带式输送机 GB/T17119连续搬运设备带承载托辊的带式输送机运行功率和张力计算 GB23821一2009机械安全防止上下肢触及危险区的安全距离 GB/T25295 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 GB50168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69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17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54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255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70 输送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431 带式输送机工程设计规范(附条文说明)
3基本要求
3.1输送机的设计应符合GB50431和GB/T17119的规定。 3.2输送机的制造应符合GB/T10595的规定。 3.3输送机的使用条件应满足其正常工作条件。对有特殊要求的输送机,还应满足相应的条件。 3.4输送机的安装应符合GB50270的规定。电器装置的设计应符合GB/T25295的规定;电器装置的安装应符合GB50168,GB50169,GB50170,GB50254,GB50255的规定。
4安全规则
4.1设计和制造阶段 4.1.1易挤夹部位的范围 4.1.1.1 在经常有人接近的输送机的头部、尾部、拉紧部位和输送带改向部位是易挤夹部位(见图1和图2)。
1
GB14784—2013
4.1.1.2 凡是输送带不能被抬起,产生一个距挤夹点50mm以上距离之处的托辊与输送带之间,应被认为是易挤夹部位。因此,凸孤段相邻两组托辑辊的夹角大于3°之托辑处、承载分支输送带过渡区段内的托辑处、导料槽下方的托辊处、压带轮下方的托辊处及压带轮与输送带之间也是易挤夹部位(见图3)
输送带运行方向
+
图 1
输送带运行方向
图 2
输送带运行方向
o
于3°
G-cooee
图3
4.1.1.3如在上述部位设有护栏,但易挤夹部位处于图4所示位置与表1规定的尺寸之内时,乃属易挤夹部位,也应设置防护装置。
GB14784—2013
说明:
一危险点;危险区高度;一防护装置的边缘高度;至危险区的水平距离。
1-
2
b
P.
图4
表 1 防护装置的边缘高度b
单位为毫米
危险区高度α
1 800
1 600
1 400
1 2C0
1 000
至危险区的水平距离
100 400 500 600 500 100
2 400 2 200 2 000 1800 1 600 1 400 1 200 1 000 800 600 400
100 500 600 900 900 800 500 300
100 500 700 900 900 900 900 900 600
100 600 900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1 000 900 500 300
100 600 1 100 1 100 1 300 1 300 1 400 1 400 1 300 1 200 1 200
4.1.2 滚筒的防护
滚筒的防护应采用防护罩(板)(见图5)或防夹楔(见图6)。 采用防护罩时,应符合图5和表2的规定。从防护罩(板)的边缘到滚筒(或压带轮、车轮)中心的距离
e不应小于表2中的规定值,防护罩内侧至滚简体端面的距离(图5中的f)应按带宽不同,在20mm~ 80mm之间选取。防护罩可用金属框架加钢板或多孔板、钢板网、钢丝网制作。
采用防夹楔时,应在安装时保证防夹楔与输送带、滚筒间的间隙如图6所示。防夹楔的材质为减磨材料、型钢或钢板,其长度应等于滚筒体的长度,厚度50mm。
3
GB14784—2013
输送荐在行方向
说明:
防护罩(板)边缘到滚筒(或压带轮、车轮)中心线的距离。
图5
表 2
单位为毫米
防护罩(板)边缘到滚筒(或压带轮、车轮)中心线的距离
滚筒(或压带轮、车轮)的直径
200~500 630~800 1 000 1250~1600 1800~2000
950 1 000 1 050 1 100 1 150
单位为毫米
150~200
说明: -防夹筷
图6
GB14784—2013
4.1.3托辊的防护 4.1.3.1输送松散物料且在凸弧段内相邻两组承载托辑的夹角大于3°时,应对托辊两侧用防护板进行防护。防护板可用金属框架加钢丝网制作。装在凸弧段第1组托辊前300mm处、高度在成槽形的输送带边缘线上部250mm和下部200mm之间(见图7)。
单位为毫米
输送带运行方向
097
002
说明:
图7
槽形输送带边缘线。
1
4.1.3.2输送成件物品且在凸弧段内相邻两组承载托辊的夹角大于3°时,应在托辊的间隔中用金属板或其他类似材料制成的防护板进行防护(见图8)。防护板应有足够的刚度,至托辊辑子外圆的距离t 和距输送带的距离k不得大于5mm。
输送带运行方向
说明:
输送带; 2 防护板。
1
图8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