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35.240.50 CCS L 70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7572023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
指数计算方法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calculation method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evel
2023-12-01实施
2023-05-23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发布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GB/T42757—2023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1 术语和定义 3.2 缩略语评价指标框架 4.1 指标框架 4.2 供给能力 4.3 支撑能力 4.4 应用水平 4.5 综合成效评价指数计算方法
5
5.1 数据采集 5.2 指标权重 5.3 计算公式参考文献·
6
GB/T42757—2023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装
备工业发展中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航天云网数据研究院(广东)有限公司、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江苏赛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郑州郑大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赛摩电气有限公司、江苏赫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车工业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石化盈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深圳赛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大唐融合物联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大连理工江苏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云泽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飞尚铜业有限公司、上海智能制造功能平台有限公司、陕西省信息化工程研究院、东风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汤臣倍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金陵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秀明、杨梦培、张巍、李晶莹、尹峰、汪俊龙、王宇、陈琛、王程安、张星星、
王海丹、卢铁林、宋成琳、鹏、李和林、俞文光、毕京洲、赵磊、孟龙、赵蔷、杨卓峰、付思敏、刘昱、徐侃、 袁松洁、尚勇、南博文、朱辉杰、叶宣辰、韩立新、孔繁荣、刘辉、范旭辉、郑舒阳、招庚、索寒生、张岩、王翔、 孙海旺、樊劲松、邹灵浩、董立成、葵智东、梅军、高元如、游和平、黄亮、张学荣、刘江、王瑞锋、何军红、 张红旗、李普航、王非凡。
I
GB/T42757—2023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
指数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框架,提出了数据采集方法、指标权重及指数计算公式本文件适用于评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地级行政区的智能制造水平。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缩略语
3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工业软件 industrial software 专用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
3.1.2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 maturity of capability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为实现智能制造的目标,企业对人员、技术、资源、制造等进行管理提升和综合应用的程度。 [来源:GB/T39116—2020,3.1,有修改
3.1.3
智能制造装备 intelligentmanufacturing equipment 具有感知、分析、推理、决策、控制和执行功能的制造装备[来源:GB/T39561.12020,3.1,有修改]
3.1.4
智能制造水平指数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level index 基于智能制造供给、支撑、应用、综合成效的多维度评价指标计算的量化数值。
3.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
4 评价指标框架
4.1 指标框架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供给能力、支撑能力、应用水平、综合成效4个一级指标,其中供给
1
GB/T42757—2023
能力包括智能制造装备占比、工业软件投入占比、智能制造服务商市场满足度3个二级指标;支撑能力包括智能制造政策支撑、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智能制造人才支撑3个二级指标:应用水平包括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示范引领项目数2个二级指标;综合成效包括智能制造营收贡献率、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3个二级指标。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如图1 所示。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休系
供给能力
支撑能力
应用水平
综合成效
规模以上
妊罐蜂明排糕 设 业教翻
智能 工业 制造 智能 智能
智能
服务 制造 化改 智能
智能 刺造 示范 智能 制道
饼
占比 装备 公达 软件
制造 能力
制造
做数燃长
支撑 人才 度水 成熟 数 宽献 营收
支撑 政策
率
足度
平
产率 恒
图1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表中的表头说明如下。
指标编号:
a)
1)L:一级; 2)P:二级,
b) 指标名称:评价指标的名称。 c) 指标说明:评价指标解释或统计方法。
4.2 供给能力
智能制造供给能力指标见表1。
表1供给能力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L1P1 L1P2
指标名称智能制造装备占比 区域内智能制造装备数量占所有装备数量比重(%)工业软件投入占比 区域内制造企业近三年工业软件投入占近三年企业总投入比重(%)智能制造服务商市
指标说明
L1P3
区域内智能制造服务商数量占规模及以上制造企业数量比重(%)
场满足度
2
GB/T42757—2023
表 1 供给能力评价指标(续)
指标编号注1:智能制造装备包括智能立/卧式五轴加工中心、车铣复合加工中心、高精度数控磨床等工作母机;智能焊接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机器人、智能移动机器人、半导体(洁净)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激光/电子束高效选区熔化装备、激光选区烧结成形装备等增材制造装备;超快激光等先进激光加工装备;高端分布式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监视控制和数据采集系统等工业控制装备;数字化非接触精密测量、在线无损检测、激光跟踪测量等智能检测装备和仪器;智能多层多向穿梭车、智能大型立体仓库等智能物流装备等,
注2:工业软件包括企业应用的研发设计类软件、生产制造类软件、经营管理类软件、控制执行类软件、行业专用
软件和新型软件等。 注3:智能制造服务商包括为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数据采集、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系统
集成等各类解决方案服务,以及咨询、诊断、评估、培训、对接、金融等专业服务的企业或单位。
4.3 支撑能力
智能制造支撑能力评价指标见表2。
表 2 支撑能力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L2P1
指标名称智能制造政策支撑 近三年区域内有关智能制造相关政策数量智能化改造投资 [(区域内当年用于制造智能化的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上一年度用于制造智增长
指标说明
L2P2
能化的基建和技术改造投资)一1]×100%
智能制造人才支撑 区域内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学校数量
L2P3
4.4 应用水平
智能制造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见表3。
表 3 应用水平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本地区已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本地区规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 模以上企业总数十(本地区已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诊断规模以上企业度水平
L3P1
中二级企业占比十三级企业占比X1.5十四级企业占比X2十五级企业占比X 2.5)X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验证修正系数
区域内示范引领项目数包括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和新模式项目数量、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数量、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数量、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
L3P2
示范引领项目数
4.5 综合成效
智能制造综合成效评价指标见表4。
3
GB/T42757—2023
表4综合成效评价指标
指标编号
指标名称
指标说明
区域内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营收当量占区域内规模以上制造业营收比重(%)
智能制造营收贡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二级及以上企业营收当量:区域内智能制造能力二级企献率
L4P1
业营收总量×1十区域内三级企业营收总量×1.5十区域内四级企业营收总量×2十区域内五级企业营收总量×2.5 (见:GB/T39116—2020中7.2~7.5)
L4P2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 区域内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亿元)/区域内规模以上制造业从业人数
员劳动生产率
[1一(区域内当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区域内上一年度规模以上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 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100%
L4P3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指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吨标煤)/工业增加值(万元)
增加值能耗降幅
5 评价指数计算方法
5.1 数据采集
描述如下。 a) 采集方法。数据采集可借助工具或平台自动收集、手工收集、现场取证、评估或面谈等 b) 数据来源。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来自国家和地方统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教育
主管部门、智能制造评估评价公共服务平台等公开发布的数据,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报表、服务实施结果与记录、第三方评估的报告以及行业统计报告等数据确认。由供方自查、需方确认或第三方检查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完备性。
c)
5.2 指标权重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推荐权重见表5。
表5 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推荐权重
级指标
二级指标智能制造装备占比工业软件投入占比
一级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权重
40% 50% 10% 40% 10% 50%
20%
供给能力
智能制造服务商市场满足度
智能制造政策支撑智能化改造投资增长智能制造人才支撑
20%
支撑能力
4
GB/T42757—2023
表5智能制造水平评价指标推荐权重(续)
级指标应用水平
级指标权重 20%
二级指标
二级指标权重
70% 30% 27% 53% 20%
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
示范引领项目数智能制造营收贡献率
40%
规模以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降幅
综合成效
5.3计算公式 5.3.1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应按照公式(1)对原始指标和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1 )
2
式中:
二级指标的输人数据;各省市二级指标的标杆值:二级指标无量纲化后的输出数据。
2 2
5.3.2 计算智能制造水平指数
一级指标分值是该项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分值的加权求和,按照公式(2)计算一级指标分值。
p; = C(wiXpj)
·(2)
式中: pi
第i个一级指标分值;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数量;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第i个二级指标权重值: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第i个二级指标分值。
wij Pij 智能制造水平指数是所有一级指标分值的加权求和,按照公式(3)计算智能制造水平指数。
-
S:
(wiXp:)
·(3)
式中:
智能制造水平指数;第i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的数量;第i个一级指标权重值;
m W p: 第i个一级指标分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