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23023-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

GB/T 23023-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6.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15 15:53:37



相关搜索: 指标 运行 信息化 融合 管理体系 工业化 绩效 评价 生产设备 23023

内容简介

GB/T 23023-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 ICS 35.240.50 CCS L 67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3023—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management systems- Assessment indicatorsetforproductionequipmentoperationalperformance
2022-10-12实施
2022-10-12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3023—2022
目 次
前言引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A
2
缩略语指标分类 5.1 概述 5.2 生产运行类指标 5.3 维修维护类指标 5.4 能源物料类指标 5.5 安全环保类指标 6指标描述、计算方法及优化改进措施 6.1 生产运行类指标 6.2 .维修维护类指标 6.3 能源物料类指标 6.4安全环保类指标 7指标数据采集通用要求参考文献
5
1o 12
4 GB/T2302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与GB/T23021一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 GB/T23022一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运行管理规范》等标准,共同构成引导企业开展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生产设备管理活动的标准体系。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出。 本文件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73)和全国工业过程测量和
控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24)共同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江西光正金属设备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有限公司、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工程技术研究院、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赢家时装(赣州)有限公司、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蒲惠智造科技有限公司、青岛奥利普自动化控制系统有限公司、中铝智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矿冶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青岛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青岛双星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徐州徐工挖掘机械有限公司、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上海质量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北京国金衡信认证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三○四研究所、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中冶赛迪重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北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华龙讯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赛昇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寄云鼎城科技有限公司、中船重工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陕煤集团榆林化学有限责任公司、南京维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黄河科技集团创新有限公司、新疆天池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南兴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天津融和互联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纬纶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合通建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流程智造科技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玖道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君、周勇、杨波、窦克勤、张旭、苗建军、蒋明炜、王兵、刘江涛、夏刚、韩玉春、 邓栋、陈灵、邱笑胜、徐以恒、周德营、王克飞、宋军恒、曹斌、金枫、李清、丁金想、任涛林、黎小华、文莎、 刘云启、徐顺怡、付思敏、张勋兵、刘永召、彭连峰、李金赛、王少培、王紫千、袁海飞、吕潇、周志勇、 寇植达、王金德、徐东、林晓川、吴文亮、谢娇峰、王会民、张彤、刘昕、史旭升、杨博、龙小昂、王志林、 时培昕、吴清财、杨松贵、陈曦、张良斌、陈兵、陈宏广、杨晓东、秦振伟、金涛、王渺、罗明晖、任吉、张新宇、 贺仁龙、金熙炜。
I GB/T23023—2022
引言
生产设备是制造活动的基本载体,是制造企业的核心资产,其运行绩效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生产设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推动生产设备在线监控、远程运维、预测性维护等新模式蓬勃发展。随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企业面临着生产设备绩效产出不理想、运行绩效难以衡量、绩效改进方向不明确等痛点问题。 因此,函需研究制定一套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以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为抓手,明确价值效益、锁定提升路径,系统、科学、有效的规范和提升企业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能力。
本文件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之一,遵循GB/T23021-2022对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的通用要求,构建了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给出了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指标描述、计算方法和优化改进措施,规定了指标数据采集通用要求。
Ⅱ GB/T 23023—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
1范围
本文件构建了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集,给出了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分类、指标描述、计算方法和优化改进措施,规定了指标数据采集通用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拥有和使用生产设备的企业开展面向数字化转型的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并为生产设备制造商、供应商和运行维护服务商提供参考。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589—2020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23021一2022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生产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 GB/T29116—2012工业企业原材料消耗计算通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3021一202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统计期 月statisticalperiod 用于计算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的时间区间。
4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 EAM: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nterpriseAssetManagement) ERP: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 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后果分析(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 MDC:制造数据采集(ManufacturingDataCollection) MES: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ExecutionSystem) QMIS:质量管理信息系统(Quality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 SCADA: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upervisoryControlAndDataAcquisition) SPC:统计过程控制(StatisticalProcessControl)
1 GB/T 23023—2022
5指标分类
5.1概述
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生产运行类指标、维修维护类指标、能源物料类指标和安全环保类指标,见表1。
表1生产设备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分类
指标名称
序号 1 2 3 4 5 6
指标类型
生产设备综合效率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生产设备投入产出比生产设备过程能力指数故障停机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维修费用率备品备件库存周转率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原材料利用率安全生产平均持续时间单位产值废弃物排放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
生产运行类
维修维护类
00 9 10 11 12 13 14
能源物料类
安全环保类
5.2 生产运行类指标
生产运行类指标主要反映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的绩效产出情况,代表性指标是生产设备综合效率、 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生产设备投人产出比、生产设备过程能力指数。 5.3 3维修维护类指标
维修维护类指标主要反映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维修维护方面的绩效情况,代表性指标是故障停机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维修费用率、备品备件库存周转率。 5.4能源物料类指标
能源物料类指标主要反映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能源和物料消耗方面的绩效情况,代表性指标是单位产值综合能耗和原材料利用率。 5.5 5安全环保类指标
安全环保类指标主要反映生产设备运行过程中安全保障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情况,代表性指标是安全生产平均持续时间、单位产值废弃物排放、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
2 GB/T23023—2022
6指标描述、计算方法及优化改进措施
6.1 生产运行类指标 6.1.1生产设备综合效率 6.1.1.1指标描述
生产设备综合效率是指统计期内生产设备时间开动率、性能开动率和产品合格率三者的乘积,是生产设备实际产能与理论产能的比值。 6.1.1.2计算方法
生产设备综合效率计算方法见式(1)。
OEE=TORXPORXQR
.(1)
式中: OEE- 一统计期内生产设备综合效率,%; TOR-—统计期内生产设备时间开动率,%; POR统计期内生产设备性能开动率,%; QR—统计期内产品合格率,%。 其中,TOR计算方法见式(2)。
TOR: OT X100%
·(2)
LT
式中: OT 统计期内生产设备开动时间,单位为小时(h);注1:生产设备开动时间=生产设备负荷时间一生产设备非计划停机时间(包括故障停机、事务停机等活动所用时
间)。 LT- 统计期内生产设备负荷时间,单位为小时(h)。 注2:生产设备负荷时间二生产设备日历工作时间一生产设备计划停机时间(包括生产设备保养、生产设备空闲等
活动所用时间)。 其中,POR计算方法见式(3)。
NOT
X100%
POR=
·(3)
OT
式中: NOT 一统计期内生产设备有效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注3:生产设备有效运行时间=生产设备开动时间一生产设备速度损失时间(包括生产设备速度降低、上下料等活
动所用时间),即理论加工周期时间×加工数量。 其中,QR计算方法见式(4)。
QP X100%
QR:
(4)
PQ
式中: QP 一统计期内生产设备制造合格产品数量,单位为个; PQ一一统计期内生产设备制造产品总数量,单位为个。
6.1.1.3优化改进措施
企业宜采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生产设备数据采集、健康管理、动态调度和产品质量管控等工作,针对
3 GB/T23023—2022
性地优化改进该项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a)使用DCS、MDC、SCADA等自动化监控系统采集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生产进度、产能产量、产
品质量等数据,对生产设备运行数据进行全流程可视化分析; b)开展生产设备的健康状态评估、故障预警与预测性维护,开发生产设备健康管理模型库,保障
生产设备持续、稳定、高效运行,提升时间开动率;开展生产设备运行负荷的监测、管控和平衡调度,开发生产设备智能调度模型算法,实现生产设备产能规划的动态调整、精准执行和智能优化,提升性能开动率;
d)通过FMEA、QMIS、SPC等质量管理工具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影
响因素进行事前预警、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降低产品返修返工情况,提升产品合格率。
6.1.2 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 6.1.2.1指标描述
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是指统计期内生产设备综合效率与生产设备负荷率的乘积,是全面反映生产设备运行绩效的重要指标。 6.1.2.2计算方法
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计算方法见式(5)。
·(5)
TEEP=OEEXLR
式中: TEEP一统计期内生产设备产能利用率,%; LR 统计期内生产设备负荷率,%。 其中,LR计算方法见式(6)。
LT
LR=CWT
(6)
式中: CWT-统计期内生产设备日历工作时间,单位为小时h)。
6.1.2.3优化改进措施
企业宜采用数字化手段开展生产设备状态监控、生产设备负荷优化、生产设备持续运行能力保障等工作,针对性地优化改进该项指标,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采用DCS、MDC、SCADA等自动化监控系统收集生产设备相关数据,实现生产设备的运行状
a)
态实时监控和指标的量化管理;对生产设备的产能产量、日历排班、工艺过程、任务安排、操作人员等信息综合分析,开发智能
b
调度模型算法,实现生产设备工时的最优分配,持续优化生产设备负荷;基于生产设备运行历史数据挖掘分析非生产设备本身因素(如等待计划排产,等待上/下工序,
?
停水、停电、停气等)造成的停机损失,通过生产设备任务动态调度、上下工序紧密衔接、生产保障能力提升等措施确保生产设备持续、稳定、高效运行。
6.1.3生产设备投入产出比 6.1.3.1指标描述
生产设备投入产出比是指统计期内生产设备资产投资与工业产值的比值,是反映生产设备资产投人与其创造价值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用于评价投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4
上一章:GB/T 41665-2022 制造执行系统模块化框架 下一章:GB/T 41771.5-2022 现场设备集成 第5部分:信息模型

相关文章

GB/T 23022-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生产设备运行管理规范 GB/T 23021-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生产设备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价 GB/T 23000-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GB/T 23001-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要求 GB/T 23001-2017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 GB/T 23003-2018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指南 GB/T 23007-2022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定分级指南 GB/T 23005-2020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咨询服务指南